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8095981
伍冲虚、柳华阳合著的《伍柳仙宗》是明清以来在道教丹道界*富盛名的丹经,近代修炼丹道者无不深研该书作为实修指导手册。本次新版收录《天仙正理直论》、《伍真人丹道九篇》、《天仙论语仙佛合宗》、《金丹要诀》、《金仙证论》、《慧命经》等,校者依据多种善本精校,不做任何删节,是当前对伍柳著作收集*全面、资料*完整、版本*完善的版本,堪称研究和实修丹道人士必藏之宝书,极具阅读和收藏价值。
本书为古籍整理。以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原刊本为底本,校本有清同治六年(1867)本、同治九年(1870)本、光绪九年(1883)本等。
道学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华夏民族的“老传统”,华夏民族文化的元基因。道学文化又是一种“贵生”的文化,因而有追求清净、长生的风尚,注重修身养性。
伍冲虚和柳华阳是明清以来道家*影响力的丹道大师,分别著《天仙正理直论》、《仙佛合宗语录》和《金仙证论》、《慧命经》等。清光绪年间邓徽绩将二者合刻一处,名为《伍柳仙宗》,刊行之后,风行遐迩,影响甚大,甚至远及日本与东南亚等地,后人因之合称其丹法为“伍柳丹法”或“伍柳派”。该书几经翻刻,各有增损,鲁鱼颇多。书中伍柳主张清静修持,强调先炼己,即是修炼自己的本心、,这是修炼的基础、筑基,从而成真,达至安神、虚静之所。
本书作者广泛搜集善本,得伍冲虚《天仙正理直论增注》、《伍真人丹道九篇》、《嫡传增注天仙论语仙佛合宗》、《金丹要诀》和柳华阳《金仙证论》、《慧命经》六部丹经著述,互校讹误,恢复原始面貌,聚珍而成新校《伍柳仙宗》全书。本书力求为道教、丹道专业研究人员和养生爱好者提供优选的、有价值的终极善本。
目 录
(上册)
前言 盛克琦 1
整理说明 周全彬 1
上编 《天仙正理·仙佛合宗》合刊
合刻伍柳真人书叙 清·邓徽绩 3
序 清·程德灿 4
天仙正理 5
刻伍冲虚子《天仙正理直论》序 明·骆守一 5
《天仙正理直论》序 清·黎博庵 6
重刻《天仙正理直论》后序 清·伍达行 7
《详注天仙正理论注》 8
序 9
重修《天仙正理》书后 清·申兆定 9
伍真人事实及授受源流略 清·申兆定 10
重刻《天仙正理》序 清·李纯一 11
复刻《天仙正理》序 清·武定全 11
叙 清·邓徽绩 12
跋 明·伍冲虚 13
天仙正理直论增注 明·伍冲虚 14
本序(并注) 明·伍冲虚 14
道原浅说篇 21
直论九章 55
先天后天二炁直论 55
药物直论第二 61
鼎器直论第三 66
火候经第四 70
炼己直论第五 93
筑基直论第六 99
炼药直论第七 100
伏气直论第八 105
胎息直论第九 109
《直论》起由 113
后跋 117
增注说 123
附:天仙正理直论 125
采取外药之图 144
伍真人丹道九篇 145
《伍真人丹道九篇》缘起 明·伍冲虚 145
《伍真人丹道九篇》序 145
初还虚 146
真意第二 147
水源清浊真丹幻丹第三 148
火足候、止火景、采大药候天机第四 148
七日采大药天机第五 150
大药过关服食天机第六 151
守中第七 153
出神景、出神收神法第八 156
末后还虚第九 156
后跋 157
仙佛合宗语录 158
总序一 158
总序二 明·伍守虚 161
总序三 清·伍达行 162
序 清·朱仲棠 163
《仙佛合宗语录》跋 164
《仙佛合宗》辑序 清·汪东亭 164
嫡传增注天仙论语仙佛合宗 明·伍冲虚 169
仙佛合宗语录本序 169
卷之一 171
一、授受类 171
吉王朱太和十问 171
伍太初六问 203
卷之二 219
伍太一十九问(一至九问) 219
卷之三 280
伍太一十九问(十至十九问) 280
李羲人问答 346
卷之四 351
二、散问答类 351
长沙王朱星垣二问 351
伍守虚二问 354
顾与弢六问 365
(下册)
三、评古类 371
四、杂问答类 378
五、本行纪类 383
万苦修仙歌 383
六、杂咏类 396
道隐斋杂咏 396
和答吉王朱太和殿下 396
又和答吉王太和韵 397
又答吉王太和 399
又答吉王太和 400
无题 401
答陶先生见赠和韵 402
和陶先生卜隐韵 404
见达摩遗像 405
过古峰洞 406
过道吾山古刹 407
道隐斋禅关即事 408
记曹老师西山炼神处圆示 409
葵叶扇 409
蒲草扇 410
千秋岁词 410
赠禅人号 412
赠邻馆友人入关避世 413
闲坐禅关习定 414
赞胡僧画像 414
登天涯寨绝顶 415
寿门下法眷罗秀才母九旬 416
寿文人四句 417
道隐斋中勉门生学 418
四季画 418
四季画 419
四季渔家画 420
附:天仙论语仙佛合宗 421
金丹要诀 明·伍冲虚 498
金丹大旨 498
言先天 500
言后天 500
先天契后天说 501
制凡银凡铅真诀 501
制凡砂凡汞下手真诀 502
筑基说 502
死砂接生砂真诀 503
补母说 504
强母足子法 504
过母说 505
庶母乳哺说 505
超神脱胎说 506
阳池诗 508
阴池诗 508
阳池 508
炼铅 508
采金 508
采金歌 510
金丹配合歌 511
火候词 511
下编 《金仙证论·慧命经》合刊
《金仙证论》《慧命经》合刻序 清·梁靖阳 515
义例 清·梁靖阳 516
《金仙证论》《慧命经》合刻跋 清·何三五 519
重刻《慧命经》《金仙证论》叙 清·邓万仁 520
柳华阳祖师《金仙证论》《慧命真经》合刻叙 清·潘 露 521
金仙证论 523
叙 清·吾祖望 523
叙 清·高双景 524
序 清·妙 悟 525
叙 清·李树萱 526
《金仙证论》跋 清·丁阳彩 526
跋 清·温裕桂 527
《金仙证论》重镌序 清·李宗镜 528
赞曰 529
重刊《金仙证论》序 清·郑观应 529
金仙证论 清·柳华阳 531
序炼丹 531
正道浅说第二 536
炼己直论第三 542
小周天药物直论第四 548
小周天鼎器直论第五 551
风火经第六 554
效验说第七 574
总说第八 575
调药炼精成金丹图第九 577
图说第十 578
顾命说第十一 578
风火炼精赋第十二 579
禅机赋第十三 580
妙诀歌第十四 581
论道德冲和第十五 582
火候次序第十六 583
任督二脉图第十七 584
决疑第十八 585
僧豁然七问 585
王会然七问 586
了然五问 588
危险说 589
后危险说 601
增注说 603
附:《金仙证论》原文(七篇) 604
慧命经 612
《慧命经》叙 清·孙廷璧 612
读《慧命经》后跋 清·朗真子、明觉子 613
重刻《慧命经》序 清·悟中子 614
重刊《慧命经》自序 清·郑观应 615
《慧命经》郑序 清·郑观应 616
慧命经 清·柳华阳 619
自序 619
漏尽图 621
法轮六候图第二 623
任督二脉图第三 625
道胎图第四 627
出胎图第五 629
化身图第六 631
面壁图第七 632
虚空粉碎图第八 633
集说《慧命经》第九 634
正道修炼直论第十 669
正道工夫直论第十一 675
禅机论第十二 684
杂类说第十三 691
决疑第十四 697
了然六问 697
介邑秀才李思白名堉道号琼玉六问 698
僧真元十三问 700
太邑海会寺方长龙江 701
洪都药师院方长石藏和尚 702
附:《慧命经》原文(五篇) 703
附录一 709
三乘秘密口诀并注 明·顾与弢 709
龙门秘旨 清·高仁峒 712
序 清·郑观应 712
邱祖秘传大道歌 713
小周天火候口诀歌 714
采大药赋 714
得大药赋 715
大周天炼气化神赋 715
炼神还虚赋 716
炼虚合道赋 716
元功次序九律 清·洪中和 717
北派九律 清·方内散人 720
邱长春祖师小周天火候歌诀 722
龙门正宗百字派 723
附录二 724
《天仙正理直论》一卷《仙佛合宗语录》一卷附录一卷 清·周中孚 724
《天仙正理直论》总目 724
《伍冲虚仙佛合宗语录》总目 725
伍冲虚律师传 清·闵一得 726
伍达行 727
辟邪《伍氏族谱》(摘录) 727
伍希德 727
伍冲虚 728
伍守虚 729
禅师华阳真人柳宝诰 729
跋 周全彬 730
鸣谢 73
前 言
一、道学重在贵生
道学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文化角度看,中华民族的传统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道学,创立于史官,以《老子》为代表,提倡静、柔、谦、弱、下、和之六德。道学文化,实际是继承了母系氏族文化传统,拥有几十万年的实践和发展经验,是华夏民族的“老传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元基因。二是儒学,创立于孔子,以《诗》、《书》、《礼》、《易》为代表,推行仁、义、礼、智、信之五常。儒学文化,是继承了夏商周三代的父系氏族文化传统,是华夏民族的“新传统”,是我们民族文化元基因的外延和发展。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实不过都是祖述道家而已。鲁迅先生在《致许寿裳》的信函中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在《而已集·小杂感》中进一步说:“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的大半。”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著名学者、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李约瑟博士(1900—1995)也指出:“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了的大树。”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道教文化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分量。道学与道教合流,道学与道教并行不悖,不明道学不足以识道教,不知道教不足以悉道学。
道学文化是一种“贵生”的文化。《易经》中讲:“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系辞下》)指出“生”是天地间的、的“德”,是所有事务、存在合理性的检验标准。道教早的经典《太平经》里面也强调:“要当重生,生为,余者自计所为。”(《卷114·不用书言命不全诀》)认为没有任何事情或事物比“生”再高大的。《无量度人经》中也说:“仙道贵生,无量度人”。这些都充分地体现了道教“唯生论”和“贵生度人”的特点,是道教鲜明的特征。正是在道教这种“大德曰生”、“贵生”的思想作为中华民族的基本信仰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下,才孕育出来了中华民族古代丰富璀璨的科技成果和经济实力,成为世界强大的帝国历千年而不衰。
道教追求长生而学仙之风由来尚矣。《史记·封禅书》讲:“黄帝且战且学仙……百余岁然后得与神通。”《庄子》记载黄帝登空同山,拜广成子问道学仙,道统仙宗由此而滥觞,道教也由此而现雏形。《汉书·艺文志》中说:“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聊以荡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神仙之学,就是“内丹学”,是参天地、同日月、契造化的金丹大道,又是返自然、还本我、修性命的天人合一之学,渊源流长,与道学同源,肇始于伏羲、神农、黄帝上古时期,老子、庄子集其成,阴长生、魏伯阳、葛洪、魏华存奠其基,钟离权、吕洞宾、陈抟、刘海蟾将内丹学理论体系发展成熟。随后内丹流派纷呈,有南、北、中、东、西五大流派之说。南宗创始于浙江天台张紫阳(984—1082),有《悟真篇》等记其法诀;北宗创立于陕西咸阳王重阳(1112—1170),传全真七子,金莲演派;中派肇始于元朝李道纯,著《中和集》等,调和南北两派丹学于一炉,后世称之为“中派”。东派创立于扬州陆潜虚(1520—1606),著《方壶外史》等流传于世。西派创立于清道光、咸丰年间乐山李涵虚(1806—1856),得吕祖、张三丰传以丹诀秘奥,著有《圆峤内篇》。
明、清二朝,内丹学家辈出,各领风骚。期间明朝伍冲虛(1574-1644?)著《天仙正理直论》、《仙佛合宗》,清乾隆嘉庆年间柳华阳(1736-?)复著《金仙证论》和《慧命经》,光绪二十三年(1897)邓徽绩将伍、柳著作合刻,题名为《伍柳仙宗》,因之伍冲虚与柳华阳蝉联在一起,世称之为伍柳派。考近代研修丹道者,大多数以伍柳派丹法为圭臬,遂伍、柳之名大噪于丹道界,《伍柳仙宗》也成为为丹道研究之书。
二、伍冲虚与柳华阳
伍守阳(1574—1644?),原名阳,字端阳,号冲虚子,江西南昌县人。十岁时奋志明经学,十三岁时喜闻道学,寻求真出世之道。伍氏族谱称:“幼习儒书功甚勤敏,长见明季阉宦专权,时政颠倒,哲人知几,厌薄荣利,慕留侯赤松之游、希夷华山之隐,超然有出世之想,与同祖弟守虚师事曹还阳真人。”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得曹还阳亲传丹法,遂遍阅仙圣之书。闵一得《金盖心灯·伍冲虚律师传》称曾师事李泥丸、王常月,曾授三坛大戒,为龙门派传人。自署为“豫章三教逸民丘长春真人门下第八派分符领节受道弟子冲虚子伍守阳”(《天仙正理直论·火候经》)。伍冲虚自万历癸巳(1593)初遇曹还阳,至万历壬子(1612)历二十年始得“仙佛合宗全旨”全法全诀(《天仙正理直论·直论起由》)。受曹还阳丹诀后,苦志修持,始得道成真。侍母至孝,“为母在,故训徒奉养母终。仙隐,宗党咸称为孝弟神仙”(伍氏族谱)。母逝遂隐迹而去,至清朝中叶复出,传柳华阳后不知所踪。伍冲虚作为明代后期著名内丹家,是当时内丹清修派的集大成者,在丹道理论上对北宗全真派传统丹诀有所革新,及门拜学者甚众,门庭极盛。亲传弟子伍太初、朱太和、顾与弢、朱星垣等,著述有《天仙正理直论》、《仙佛合宗语录》、《丹道九篇》、《金丹要诀》等。
柳华阳(1736—?),清代洪都(今江西南昌市)人。据《慧命经·序》称,柳自幼好佛,因入梵宇有悟,常怀方外想,见僧辄喜,出家为僧人。闻长者讲,昔五祖弘忍三更时私授六祖慧能道法。侧听欢然,憬如梦觉,始知修炼家必赖师传。乃寻求不已,足迹遍荆楚间,迄无所遇。后乃投皖水之双莲寺落发,愈加咨访。凡三教之师,靡不参究,竟无悉慧命之旨者。因自叹曰:“人身难得,遂此虚度乎?”忽发一念,于每夕二鼓余,五体投地,盟誓虔叩上苍,务求必得。阅及半载,幸遇合洪、冲虚师,传之秘旨,豁然通悟,乃知慧命之道。嗣至匡庐,又遇壶云老师,窃聆论绪,知为非常人。勤恳听受,继以哀吁,乃大发鸿慈,开悟微密,中边奥窍,罔不周彻。及临行,嘱说:“佛教双修,今已断灭,子当续其命脉,以度有缘。”柳隐迹江左,与二三道侣焚修切究,苦修而成舍利,默契师传,故纂集著书,画图立相,开古佛之秘密,泄师祖之玄机,为接引后学之梯筏。柳力主清静修持,仙佛合宗,著有《金仙证论》、《慧命经》。
柳华阳充分利用自己是佛教僧人的身份,以所掌握的佛学知识,在其所著的《金仙证论》《慧命经》二书中发挥伍冲虚《仙佛合宗》遗绪的同时,援佛入道,用丹法来分释佛法。因之被佛教大德印光法师(1862—1940)斥其为“魔民”,《印光法师文钞》中谓:“国(清)初魔民柳华阳作《慧命经》,尽用佛经祖语,证炼丹法。挽正作邪,以法谤法。未开眼人见其邪说,认为真实,正见永失。所言所修,皆破坏佛法。而犹嚣嚣自得,谓吾幸遇真乘,得闻正法。所谓认贼为子,煮砂作饭,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可不哀哉。”(转引自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三、《金仙证论》《慧命经》作者之谜
伍柳派重要的两部丹经《金仙证论》和《慧命经》的作者,向来都认定是清乾隆至嘉庆年间的僧人柳华阳所著,如道光二十六年梁靖阳刊本、李宗境光绪九年刊本,及流行的邓徽绩光绪二十六年养云轩刊本,都没有怀疑柳华阳不是二书的作者。及至近代有人谓《金仙证论》和《慧命经》二书是清朝康熙年间谢凝素所作。如田诚阳道长在《道经知识宝典》中讲:“从尊重历史的角度出发,《伍柳仙宗》当为《伍谢仙宗》,以还其真实面目。”
考田诚阳道长执此说的来源,也非他孤明独现,实因在清嘉庆年间道教北宗龙门派高士闵一得(1748-1836)在他所著的《金盖心灯》卷三《谢凝素律师传》中谓:“嘉庆四年(1799年),有僧称柳华阳者,寓京师之天坛东侧,年约四五十许,有谓安庆人,有谓武进人。余慕而造访,出示著书(与谢凝素著《金仙证论》、《慧命经》),目同而文小异,今且付梓。”可说是否定柳华阳为《金仙证论》、《慧命经》作者的人。后来闵小艮(一得)的弟子圆峤真逸陈文述在他的诗作《自然好学斋诗钞》据《谢凝素律师传》为典咏诗《孤山咏谢凝素》,云:谢凝素,“名太虚(按:《谢凝素律师传》作“太易”),武进人。尝寓毗陵红梅阁,月夜闻群仙环佩声,得白玉蟾注《道德经》,伍冲虚为之解释。尝居孤山,谒王昆阳于宗阳宫,后返金盖梅花岛。黄赤阳称为梅仙,陶靖庵比之白鹤。尝著《金仙证论》及《慧命经》二书,今为僧柳华阳所刻。‘红梅阁畔栖元处,金盖山中种树年。放鹤有亭来偶尔,冥鸿无迹去翩然。诀从道德真经得,书任华阳释子传。欲向巢居问和靖,生前生后总神仙。’”也是从其师闵一得之说。陈撄宁先生(1880-1969)钞此诗时曾作“按语”说:“世人皆知二书为柳华阳所作,独此处谓是谢作柳刻,惜余无暇考证,姑存其说而已。”
据闵一得《金盖心灯》卷三《谢凝素律师传》中谓:谢凝素,名太易,自号凝素子,清初江苏武进人。性情沉毅,明崇祯十六年(1643)至孤山,得《白注道德经》,始勤奋求道,就正于姚耕烟(太宁)。姚耕烟(?-1643)是伍冲虚高弟,引荐谢凝素去庐山访伍冲虚。伍遂为之解释章注,纵谈玄奥,一动一静咸嘱体认。随游至武陵,授以龙门宗旨大诫,及诸修炼秘法。后返江南,至金盖访梅华岛,寄迹何山赵庄。康熙三年(1664),晋谒王常月(1522-1680)于宗阳宫,又多授受。康熙二十二年(1683)云游出山,不知所终。著有《白著道德经疏》,《参同契注疏》及《金仙正论》、《慧命篇》、《金丹火候》,又《梅隖清赏集》、《植梅谱》、《日用编》等凡十余种传世。
从柳华阳和伍冲虚的著作看,《金仙证论》、《慧命经》与《天仙正理》、《仙佛合宗》的关系十分紧密,《金仙证论》、《慧命经》可以说是对《天仙正理》、《仙佛合宗》的诠释和补充,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如果没有得到伍冲虚的传授恐难以作出,非私淑者所能为之。在时间上,谢凝素更有可能得到伍冲虚的亲传,具备撰写《金仙证论》、《慧命经》有能力。
《金仙证论》与《慧命经》作者问题确实存在着疑问,是谢凝素著耶?还是柳华阳著耶?《金仙证论》首有高双景写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的序,第二篇是妙悟写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的序,正文有柳华阳写于乾隆五十五年的自序,可知此书应在乾隆五十五年至乾隆五十六年间出版的。而《慧命经》要晚于《金仙证论》几年,前有孙廷璧的序和柳华阳的自序,都是作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慧命经》柳华阳自序说:“隐迹江左,与二三道侣焚修切究。因碧蟾、了然、琼玉、真元苦修已成舍利,默契师传,故籑集是书,命曰《慧命经》。”说明《慧命经》是柳华阳师徒之间经过修证得到一定证验后才写得,因此书中多问答语。又此书几乎全是用道家丹法诠释佛典,虽极尽牵强之能事,还伪造佛经作据,但都与柳华阳以前是个僧人有深刻的联系,所以从这点看柳华阳确是二书的原作者。
四、伍柳丹法点睛
《伍柳仙宗》一书,是明清以来在丹道修仙界盛名的丹书,所述丹法世称“伍柳丹法”。近代以来凡是修炼丹道者,几乎没有不阅读《伍柳仙宗》的,可见该书在丹道修炼上的重要性。虽然修炼丹道者都阅读《伍柳仙宗》,但是大多不得入门法窍,或意守山根,或意守丹田,在身体穴窍上捉摸,被丹道先哲认为不是伍、柳二真人之嫡旨也。如近代丹道大师陈撄宁先生(1880—1969)和张义尚先生(1910—2000)都对伍柳丹法有过精辟的阐述。
陈撄宁先生指出:“伍冲虚、柳华阳二位所做的工夫,下手着重在调息,而不在乎守山根。‘心息相依,神气合一’是他们要紧的下手诀。”(《湖南省常德电报局某君来函(并答》) 张义尚先生也讲:“北派七真,皆出王重阳一门,其中以丘长春之龙门派为盛行,传至冲虚伍守阳,著《天仙正理直论》、《丹道九篇》,其徒柳华阳复作《金仙证论》、《慧命经》,力主清净功法,移阴阳于身内,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仿易道无极而太极,两仪四象之理,逆之而复归于无极。其初关小周天功法,据云以神定息,合先后二气而返为一炁,百日筑基,可以复还童体。然后来有志之士,依之修习,百无一验,纵有所得,亦是依稀仿佛,虚幻不实,是何故乎?反复思考,始知一缘未得师指,不能尽合仙机,一则昧于穷理尽性之功,忽略初还虚之论,直以识神为元神,于阴阳未交,微阳未产之际,即强行搬运,空转法轮,等同儿戏,此系学者自己盲昧,非古哲立言之有谬也。须知身内阴阳交媾之功,西派曰‘钻杳冥’,以李涵虚之资禀,犹言在洞天中学‘钻杳冥’七八年,然后稍有把柄。曹文逸《大道歌》亦云:‘形神虽曰两难全,了命未能先了性’,可知决非一蹴而能就者。因地不真,则果招迂曲,动言周天已通,筑基已成者,自欺欺人耳。何况诀中有诀,法外有法也。”
能将伍柳丹法下手机关揭露无余者,当属大江西派汪东亭真人也。将下手之窍,下手之诀,形于笔墨之间,不知此伍柳丹法奥妙就没有成功的希望,不可轻易放过也。其在《伍冲虚真人秘本序》中讲解:“因访友江西,觅得伍冲虚秘本《仙佛合宗》一部,与各省所售,大不相同。后得吴(天秩)师解说,师曰:‘此书全部,尽言火候,真丹家至宝也。奇妙者,以心息相依四字,直贯到底。惜乎虚空一着,尚未发明。’噫!吾已怀抱四十余载矣,故今作序尽说虚空,以补其缺,共成全璧。……如得诀者,则在虚空中下手,即是性命双修,若离虚空别无路矣。经云:‘天地有坏,虚空不坏’,就在这个不坏之处,修成这个不坏之人。……张景和云:‘若向未生前见得,明知必是大罗仙。’吕纯阳云:‘穷取生身受气初,莫怪天机都泄尽。’尹清和云:‘欲识本来真面目,未生身处一轮○明。’张紫阳云:‘劝君穷取生身处,返本还原是药王。’盖此四翁,乃列仙中之铮铮者,皆教人在虚空中下手也。《炼虚歌》云:‘为仙为佛与为儒,三教单传一个虚。亘古亘今超越者,悉由虚里做工夫。学仙虚静为丹旨,学佛潜虚禅已矣。扣予学圣事如何?虚中无我明天理。道体虚空妙莫穷,乾坤虚运气圆融。阴阳造化虚推荡,人若潜虚尽变通。’此莹蟾子言三教单传,皆在虚空中作为也。《性命圭旨》云:‘修炼金丹,全在玄牝一窍,而采取在此,交媾在此,烹炼在此,沐浴在此,温养在此,结胎在此,至于脱胎神化,无不在此。修炼之士,诚能知此一窍,则金丹之道尽矣,所谓得一而万事毕者是也。’夫玄牝一窍者,玄,天也;牝,地也;一窍者,一个虚空也。此又言,始终工夫,寸步不能离虚空也。可与张紫阳《金丹四百字序》同参,则更明白矣。和阳子《虚中歌》云:‘我身自向虚中来,我身应向虚中去。来来去去在虚中,可于虚中种业树。种得业树根株深,枝条充塞去来路。’此又言生死轮回,皆是虚空主宰,能在虚空中种这业树者,则无有生死轮回矣。……孔子曰:‘百姓日用而不知’,而不知者何?而不知虚空是生天、生地、生人、生万物之宗祖也。可笑是今日之学者,不但不识宗祖,反硬在身上有形有象处强猜瞎摸,以为是道。余谓确实是乡里人交媾,雌雄在外鼓舞,欲望生子,不亦远乎?……上阳子云:‘火候之奥,非可一概而论,中有逐节事条,可不明辨之乎!’譬如‘心息相依’,是算法九九八十一归除;逐节事条者,是火候之细微也。而其中变不尽变、化不尽化者,则是见子打子也。岂易知哉?不明辨之,可乎?凡是求师,务必执弟子之礼,虚心下问。……以此书印证,参悟明辨之也。……更进申之,金丹之学,自始至终,火候变化,全在外面运用,总与人身毫无干涉。…… 吾观诸家著作,言说虚空处极多,奈何学者,皆不留意,总是身上强猜瞎摸。如不下功便罢,假若下功,毫无效验,久之大病一场,无药可医,反责自己工夫不勤。天乎!天乎!吾心着实不忍,今得畅言,大快乐也。或问:既不用身心、知识、意,效验如何得见?答曰:只要外面火候不错,则身中自然效验。悟么?”
五、出版感言
伍冲虚、柳华阳合著的《伍柳仙宗》是明清以来在道教丹道界负盛名的丹经,近代修炼丹道者无不深研该书作为实修指导手册。本次新版收录《天仙正理直论》、《伍真人丹道九篇》、《天仙论语仙佛合宗》、《金丹要诀》、《金仙证论》、《慧命经》等,校者依据多种善本精校,不做任何删节,是当前对伍柳著作收集全面、资料完整、版本完善的版本,堪称研究和实修丹道人士必藏之宝书,极具阅读和收藏价值。
本书从立项到杀青历时二年有余,在点校本书的过程中周全彬兄左眼罹遇眼疾达七八月之久,校稿惟艰是可以想象,但是以无比的坚忍力克服病魔的干扰终于完成了点校的工作。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需要怀感恩之心。一册图书可以通过钞票轻易购买到手,但出版一册图书从校者搜集各种资料、寻觅善本、文字录入、句读点校、比对版本、厘定讹误,到出版社编辑审读、校订、排版、印刷,都付出了诸多的宝贵时间和艰巨的劳苦。
本书的出版,感谢华夏出版社的鼎力支持,感谢广东省巴蜀书画院院长、杨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太极推手名家、书法家任德全老师题写书名,感谢众多读者的无私资助和帮助!
盛克琦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