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4791758
序
绪言
部甲(境论)
明宗
唯识
转变
功能
成色上
成色下
明心上
明心下
新唯识论(语体文删定本)
赘语
新唯识论语体文本壬辰删定记
节录印存上中卷初稿记
节录原本绪言
卷上
章 明宗
第二章 唯识上
第三章 唯识下
第四章 转变
卷中
第五章 功能上
第六章 功能下
卷下之一
第七章 成物
第八章 明心上
卷下之二
第九章 明心下
附录
破破新唯识论
破征宗
破破计
子项
丑项
寅项
卯项
辰项
巳项
破释难
附:破新唯识论刘定权
序
征宗
破计
甲、一元之体
乙、众生同源
丙、宇宙一体
丁、反求实证
戊、真如为体
己、种子为体
庚、一翕一辟
辛、能习差违
释难
转 变
盖闻诸行阒其无物,行者,幻相迁流义,此作名词用。 色法、心法,总称诸行。 滞迹者则见以为有实,以为有实物也。 达理者姑且假说转变。 转变一词,见《成唯识论述记》。 言转变者,取复词便称耳,实则但举一变字可也。 然吾谈变义,本不据前师,学者勿执旧说相会。 夫动而不可御,诡而不可测者,其唯变乎! 此言动者,非俗所谓动。 俗以物之移转为动,此则以忽然幻现为动,非有实物由此转至彼处。 谁为能变? 故设初问。 如何是变? 故设次问。 变不从恒常起,恒常非是能变故。 观夫万变不穷,知非离此而别有恒常之体。 古代梵天、神我诸计,要皆为戏论。 变不从空无生,空无莫为能变故。 无始时来,已刹那刹那变而未有休歇。 过去之变无留迹也,故假说空无,岂复离此变而别有空无之一境为变之所从出哉? 爰有大物,其名恒转。 大物者,非果有物,假名耳。 如《中庸》所谓“其为物不贰”之物,亦假名也。 恒言非断,转表非常。 非断非常,即刹那刹那舍其故而创新不已,此生理之至秘也。 渊兮无待,无有因故。 湛兮无先,非本无而后有,故云无先。 有先则是本无。 处卑而不宰,卑者,状其幽隐而无形相,非高卑之卑。 不宰者,以遍为万物实体,非超物而存,故不同神我、梵天等邪计。 守静而弗衰。 静者湛寂义。 弗衰者,非顽空故。 此则为能变者哉! 能变者,状词,即克指转变不息之实体而强形容之以为能耳,故未有所变与之为对。 宇宙元来只此新新无竭之变,何曾有所变物可得哉? 答初问讫。 变复云何? 牒前次问。 一翕一辟之谓变。 两一字,显动力之殊势耳,非谓翕辟各有自体,亦不可说先之以翕而后之以辟也。 原夫恒转之动也,相续不已。 此言动者,变之别名耳。 前一动方灭,后一动即生,如电之一闪一闪无有断绝,是名相续,非以前动延至后时名相续也。 动而不已者,元非浮游无据,故恒摄聚。 恒字吃紧。 惟恒摄聚,乃不期而幻成无量动点,势若凝固,名之为翕。 俗不了动点,故执有实极微或元子、电子耳。 凝固者,言其趋势有如此,而非果成凝固之质也。 翕则疑于动而乖其本也。恒转者,虽有而非物。 翕则势若凝固而将成乎物矣。 故知翕者,恒转动而将失其自性也。 然俱时由翕故,俱时者,谓与翕同时。 常有力焉,健以自胜,而不肯化于翕。 以恒转毕竟常如其性故。 唯然,故知其有似主宰用,本无作意,因置似言。 乃以运乎翕之中而显其至健,有战胜之象焉。 即此运乎翕之中而显其至健者,名之为辟。 一翕一辟,若将故反之而以成乎变也。 答次问讫。 夫翕凝而近质,依此假说色法。 夫辟健而至神,依此假说心法。 以故色无实事,心无实事,只有此变。 事者体义,色法、心法都无实自体故。
附识:翕辟理趣,深远难言。 兹更出笔札四则,系之左方。
所谓恒转,从他翕的势上看却似不守自性了。 易言之,即似物质化了。 唯物论者所以错认实体是物质的。 同时,从他辟的势上看,他确是顺着他底自性流行,毕竟不曾物质化。 那翕的势,好似他要故意如此,以便显出他底辟的势。 不如此,便散漫无从表现了。说辟为心,说翕为色。 色者,即身躯与所接属之万物是也。 若无这身和物,从何见得心来? 由此便可理会翕辟之故。
汉儒谈《易》曰:“阳动而进,阴动而退。”夫阳为神、为心,阴为质、为色。 详彼所云,则动而进者,心也;动而退者,色也。 宋明诸师,言升降、上下、屈伸等者,义亦同符。 今云翕辟,与进退义复相印证。 翕则若将不守自性而至于物化,此退义也。 辟则恒不失其健行之自性,化无留迹而恒创,德以常新而可贞,故能转物而不化于物,此进义也。
说翕为色,说辟为心。 心主乎身,交乎物感而不至为形役以徇物,所谓辟以运翕而不化于翕也。 是则翕唯从辟,色唯从心。 翕辟毕竟无异势,即色心毕竟非二法。
造化之几不摄聚则不至于翕,不翕亦无以见辟。 故摄聚者坤道也。 坤道以顺为正,终以顺其健行之本性也。 夫本体上不容着纤毫之力,然而学者必有收摄保聚一段工夫,方得觌体承当,否则无由见体。 故学者工夫,亦法坤也。
大哉变乎! 顿起顿灭,曾无少法可容暂住。 言无些少实法可暂住也。无少云者,显其全无。 《阿含经》言:“佛语诸比丘,诸行如幻,是坏灭法,是暂时法,此言暂时者,对执常住者而言之耳。 实则亦无暂时可说,以不容于此起时分想故。 刹那不住。”此云刹那不住,故知上言暂时法者,非果许有暂时法也。 今人罗素以暂时的为真实,犹是计执耳。 此义确尔不虚,俗情顾莫之省。 寻检义据,聊与征明。
一者,诸行相续流名起,若非才生无间即灭者,应无诸行相续流。 相续流者,前灭后生而无断绝之谓。 相续流故,名之为起。 起者,生义。 才生即灭,不容稍住,故说无间。 前不灭则后不生,故诸行若非才生即灭者,便无相续流。 若汝言“物有暂时住,次时则先者灭后者起,故可名相续”者,此亦不然。 由暂住时,后起无故。 自下数义,依据《庄严经论》而引申之。
二者,若汝言:“诸行起已,得有住者。”为诸行自住,为因他住? 若诸行自住,何故不能恒住? 若许诸行得自住者,则彼应常住不坏也。 若因他住,非离诸行别有作者可说为他,谁为住因? 二俱不尔,自住、因他,二说俱不然也。 故才生即灭义成。 既不容住,故知才生即灭。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