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8150003
序 1
一 苏轼痛悼陈舜俞 1
二 海瑞罢官事起枫泾 10
三 离奇面杖港 16
四 徐阶梦断徐角佬 22
五 伍子胥遇难千金塘 30
六 吴百万绝户之谜 37
七 《白蛇传》的前半生 44
八 白果树下金鸡啼 52
九 白龟神医 58
十 五个泥墩救新义 67
十一 绝地风水墩 73
十二 黑鱼精作怪塘泥三浜 84
十三 打不牢的桥桩 91
十四 神鸟相助破龙脉 99
十五 黄良河桥锁泥龙 106
十六 情断显志坟 116
十七 “苦啊鸟”的由来 125
十八 抢粮风涌黄泥浜 134
十九 谢天官千里回故园 141
二十 僧侣血染白牛荡 148
二十一 汆来的菩萨 155
二十二 工匠不识东家心 162
二十三 夺命槐树洞 169
二十四 古龙庵传奇 178
二十五 瘌痢头吃鸡得娇妻 185
二十六 火烧桥 193
二十七 天香豆腐干 200
二十八 失灵的泰山石敢当 206
二十九 兴塔地名的由来 214
三十 嘉靖帝“暗”赐跨湖桥 223
三十一 浙江龙井救君王 232
三十二 《兰亭序》的湘湖缘 240
后记 250
“故事是人生必需的设备。”
肯尼斯•伯克对故事的概括真是生动精妙,耐人寻味。
那么,传说呢?
对留传在人类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各个部落的铺天盖地的民间传说,能否也用一句话来作准确、传神的概括呢?
我不揣浅陋,试试。
“传说是历史修饰过的胎记。”
虽属鹦鹉学舌,但我想,对故事与传说这两种文学样式的区别的描述应该是八九不离十了。
简言之,设备,是外在的,即靠外部力量制作。换成创作术语来说,是可以虚构的。
而胎记,则是与生俱来的。虽然也可以修饰,即也可以有一定的虚构,但却无法脱离母体的基因。
如果觉得这样的表达太感性,有些不着边际,那么,就搬出一个大家来,听听中国民间文学理论研究的权威乌丙安教授的说法吧:
传说“是与历史事件、人物相联系的或与地方事物(名胜、古迹、风俗、地方特产或常见事物)有关联的幻想性散文叙事作品”。传说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一切虚构因素、幻想成分、奇异形象总是要与一定的可信事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民间故事的人物和情节,几乎很少有附会到具体事物上的,有的故事即使关联到某些事物上,但在内容的基本特色上与传说内容的生活特色也有区别。”(参见《民间文学概论》)
好了,就不在概念上饶舌了。
传说也好,故事也好,作为民间文学重要的载体,几乎对每个人的成长都起到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不是吗?从涉世不深的孩童到经历丰富的成人,都或多或少地接触过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童话寓言,并从中分辨真善美,懂得世界运行的基本准则,学会人和人的处世之道。可以说,民间文学是人类早的启蒙教材,也是一代代人生产生活经验的生动总结,更是历史赋予人类的原始、宝贵的精神财富。
民间传说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这和当时创作者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几乎每一部作品都沉淀着不同时代的思想、文化、道德因素,反映着不同地区民俗文化的基本特性。几乎每一部作品的诞生,都经历了千百年的口口相传、修改补充、反复锤炼。这些来自社会底层的民间叙事,充斥着传奇色彩和本土气息,经历过无数次社会动荡和体制转型,却依旧带着强大的生命力沿袭至今,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密码,足以激发起一代一代人孜孜不倦的探索情怀。我想这也是民间传说让人着迷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的故乡枫泾,天泽地润,有着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蜚声中外的江南名镇。在这方天这方地里,大自然惠泽给它得天独厚的条件,不同的时代境遇又构成了它别具一格的个性。先民们胼手胝足开拓了这片物华天宝之地,又用慧性灵心创造了人文荟萃的显赫声誉。在美丽的古镇里,难以尽述的迷人传说与故事启迪着人们的大胆想象,悦耳动人的民歌又陶冶着人们的高尚情操,含蓄蕴藉的民谣民谚扩充着人们的处世智慧。虽然风卷云涌的历史总是稍纵即逝,但这些贮存于民间的瑰宝,却像洁白的乳汁绵绵流传,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子民。
在这块宝地上,有太多值得记下来的民间传说,而且,虽然许多作品情节相同,但由于传承人的叙事方法与立场态度不同,竟会呈现出千差万别的气象。如果行文过于粗陋,笔法过于简单,风格过于同质化,这甚至会毁掉一部可以传世的作品。同样,如果想象过于放肆,个性过于剽悍,构筑过于轻慢,也可能会糟蹋一件祖先留下的宝物。于是,于分寸之中见功力,就显得格外重要。如何精准地描述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如何抓住矛盾让情节发展层层推进,如何把传说的来龙去脉讲得惊心动魄,如何用个人辨识度很高的语言风格抓住读者,又如何在故事中提炼出生活的本质和作家的识见,这对传承民间传说的创作与整理者来说,都是非常有难度的考验。正因为如此,民间传说的传承人就有了高下之分,优劣之别。
幸好,我的挚友、著名故事家郁林兴这本《枫泾民间传说拾遗》给了我满足与惊喜。据我所知,从 20世纪 90年代初起,林兴就潜心研究古镇枫泾的历史文化。他花了大量心血去挖掘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将不同版本加以梳理,然后从繁杂纷乱中甄别出璞玉浑金,后以郁氏独特的风格重述新的民间传说。这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需要作者以极大的耐心和定力,一点点去完成。换句话说,这既需要良好的文学素养与艺术准备,更需要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工匠当然不等于从事机械重复的工作,而是对作品本身的精益求精,在整理与创作过程中用一丝不苟的态度,精心营造叙事框架,不断打磨艺术细节,孜孜不倦地追求完美。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在消费主义和拜金盛行的社会里,这种工匠精神无疑是难能可贵的。单从目录,我就能看到作者对枫泾民间故事的用心之深。正因为如此,这本书对于传承枫泾的特色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中《海瑞罢官事起枫泾》《徐阶梦断徐角佬》《伍子胥遇难千金塘》等故事,讲述了中外有名的历史人物和古镇枫泾的密切联系,为枫泾增添了浓厚的人文色彩。而《离奇面杖港》《打不牢的桥桩》《天香豆腐干》等故事,则从多方面切入,还原枫泾当地的历史建筑、文化古迹、民间美食,让人耳目一新。《白龟神医》《神鸟相助破龙脉》《五个泥墩救新义》则把动物塑造成一种具有神圣品格的角色,通过动物的拟人化,寄托了人们对美好品德的憧憬和向往。这些作品,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叙事手段,反映出枫泾丰富多彩、趣味横生的民间生活,也在描写人和自我、人和人、人和社会的关系中,充分展示出先贤们的智慧与美德。另外,三篇为浙江萧山湘湖研究院整理的民间故事,也讲得生动别致,令人过目难忘。
其实,这本颇具特色的民间传说集,在林兴他那属于自己的生机盎然的 “三分小竹园”里,仅仅算作一枚不太起眼的笋芽。检阅林兴的艺术成就,你会发现,他是民间文学领域极为难得的一个 “三栖专家 ”:首先是著名的新故事作家。林兴痴情于新故事创作几十年,在漫长的岁月里,他凭借着惊人的毅力和浓厚的兴趣,创作了数百篇优秀故事,散见于全国各大刊物。坐拥一百余万字作品,以获 “山花奖 ”,并出任 “山花奖 ”评委及刊物《民间文学》副主编为标志,奠定了他在新故事创作界的地位。其次是新故事创作理论的拓荒者。许多年前他与人合作的近 20万字的理论专著《推开新故事创作之门》
(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被圈内人士誉为新故事创作的工具书。再次是推动故事事业(是的,是事业)的活动家。他曾先后多次策划并主办过从区级到全国级的故事创作比赛与学术研讨活动,且每一次都搞得风生水起,硕果累累。正因如此,从 2016年开始,他受命于中国故事委员会负责全国各省市举办的中国故事节的技术指导。从方案策划、规则制定、机制运行,到稿件审读、成果展示、观念传播,他都要履行指导、审定、决策的职责。
一个来自乡间的潇洒男儿,因为几十载情系故事,千百回思接故事,半辈子笔筑故事,令他那依然年轻的生命经历也变成了一则则精彩纷呈、引人入胜的新故事——因故事而成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因故事而加入上海作家协会,因故事而荣膺金山区文化系统的领军人才,因故事而名动天下,因故事而友朋四海……
说着说着,就把林兴在民间传说搜集整理方面的贡献这个话题扯开了。眼看天色已晚,就让我偷个懒,试着用下面两句话回到正题上来吧:
林兴的心血之作,是枫泾历史文化的一个美丽胎记;
林兴的故事人生,是古镇人杰地灵的一个动人传说。
写完这两行字,我想,今晚我可以烫上半壶枫泾老黄酒,就着三两枫泾豆腐干,去品鉴一个微醺的梦回枫泾的夜晚了!
当然,喝酒,还是要征得内人的同意。
哈哈,见笑了!
陆军 (作者为上海戏剧学院二级教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