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4885990
本书是一位习米多年的书法家对米芾书法作品的精到点评,读本书,不仅可对了解米芾作品技法精妙之处有感悟,而且对米芾的生平、人性乃至写作背景有所认识,达到“知人论事”的地步。书中附录了米芾书法作品的高清图片,与文字相得益彰,可近距离欣赏其传神细节。
概述
楷書
小楷千字文
《秋老日觀》對聯
小楷書《九歌》
行楷書
王略帖贊
參政
杭州龍井山方圓庵記
離騷經
淡墨秋山詩帖
糧院帖
大行皇太后挽詞帖
褚臨黄絹本蘭亭跋贊
苕溪詩帖
多景樓詩帖
三札卷(《長至帖》、《韓馬帖》、《新恩帖》)
三吴詩帖
砂步二詩帖
蜀素帖
穰侯出關詩帖
李太師帖
自敘帖
知府帖
行書
叔晦帖
鄉石帖
拜中岳命作
與魏泰唱和詩帖
歲豐帖
捕蝗帖
逃暑帖
秋暑憩多景樓詩帖
提刑殿院帖
陳攬帖
虹縣詩帖
甘露帖
紫金研帖
彦和帖
惠柑帖
真酥帖
海月都師帖
行草書
丹陽帖
向亂帖
吴江舟中詩帖
盛製帖
張季明帖
珊瑚帖
復官帖
留簡帖
篋中帖
晋紙帖
竹前槐後詩卷
聞張都大宣德帖
適意帖
政事帖
法華臺詩帖
臨沂使君帖
致伯修老兄尺牘
戲成詩帖
德忱帖
草 書
吾友帖
元日帖
海岱帖
中秋登海岱樓詩帖
論草書帖
值雨帖
書學隨筆
參考書目
後 記
臨帖是學習前人書法的行之有效的手段,是通向創作自由王國的必由之路。只有在臨帖這一階段打下堅實基礎,擇取到前人創作的經驗和精華,才有可能創作出“古不乖時,今不同弊”的好作品。然大多數臨帖者雖然知道臨帖的必要性,但是對於臨帖本身卻未必有一個深刻的認識。創作有境界的差别,臨帖也存在境界的差别。臨帖境界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以後創作境界的高低。這一點往往被書法愛好者所忽略。
晚清大學問家王國維提出治學之三境界,第一境:“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境:“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三種境界簡言之爲迷惘、執著、到達勝利彼岸。而佛教所認爲修行三境界,第一境: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境: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境: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此佛教之三境界也有個從迷惘到執著再達彼岸的過程,乃“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是也。筆者總結長期的臨帖實踐,把臨帖分爲三個要義也即三重境界,即“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力求形神兼備”。
孫過庭《書譜》中説“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就是臨習法帖的前兩個要訣。所謂“察之者尚精”,即是對法帖中字的用筆、結構、章法、墨法等仔細觀察,在静態上把握筆劃形態,又要在動態上理解點畫間的呼應關係。南宋姜夔在《續書譜》中説:“字有藏鋒出鋒,粲然盈楮,顧其首尾相應,上下相接爲佳。後學之士,隨所記憶,圖寫其形,未能涵容,皆支離而不相貫穿。”在結構上既要看到線條本身在空間中的安排,又要對空白的分佈予以重視。清笪重光《書筏》説:“黑之量度爲分,白之虚浄爲布。”即是指出要懂得空間分佈之理。而在整體章法上,要注意原法帖的字間行距、欹正關係、潤燥疏密等因素。古人講求章法要“變而貫”,“如織錦之法,花地相間須要得宜”。在這一階段主要解決的是觀察能力的提高,要能看出法帖的微妙之處。許多臨習者只得粗枝大葉,整體看去,似乎與原帖相去不遠,但在細微處則失之甚多,這和抄書並無區别。前人妙處往往就在一筆一畫,甚至一個小動作之中,就如同美人之美亦常在一顰一嗔之間一樣。所以王僧虔説:“纖微向背,毫髮死生。”姜夔説:“夫臨摹之際,毫髮失真則神情頓異,所貴詳謹。”這時的眼睛要像放大鏡,能夠將常人注意不到的細節放大。不能盲目機械地照臨,應多讀帖,多觀察。
“擬之者貴似”這一境界是在臨帖過程中最具基礎性的環節。孫過庭説:“心不厭精,手不厭熟”,“擬之者貴似”。不僅是臨得形似,而且要神似,要做到形勢相似,下筆自然要緩慢,但要寫出神氣來,則非熟練迅速(相對而言)不可。而二者又是一對矛盾。務必精熟,才能遲速有度。所以古人説:“遲以取妍,速以取勁。先必能速,然空能遲。若素不能速而專事,則無神氣;若專事速,又多失勢。”在學書中,“擬之者貴似”是極關鍵的,在雙方對搏時,一旦得機,須身快手到,才能中敵,不然戰機即失。這説明了技術準確的重要性。事實上這一境界對於一個學書法的人來説,可謂是難途了。在衆多臨習者中,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並不太多。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在臨習之初,未能達到“察之者貴精”的境界;二是心態浮躁,臨摹功夫尚未下到。這和習太極拳技擊一樣,如果連拳架都不能達以精熟準確,何談實戰?當前許多臨習者對於“擬之者貴似”這一句格言的認識相當模糊,一個“似”字其中所包含的意義遠非想像的那樣簡單。
關於“力求形神兼備”的境界,則是最主要的立意之處。在許多人看來,臨帖到了“擬之者貴似”的境界即形神兼似了,理應算達到了臨帖的最終要求。但反觀當代不少書法創作者在提及他們的臨帖經歷時,都説臨過多少多少帖目,某帖目臨過多少多少遍,甚至過百遍。但其所創作的作品中,都難以看到他們從中吸收了多少精髓。最常見的兩種情況,一是比如有的書寫者提到自己曾臨《苕溪詩帖》等米芾帖多年,但在其作品中並無半點米芾的神韻。如果從創造動機上根本就不想吸收米芾的營養,那當然另當别論;但既然花了時間去臨米,爲何連捕風捉影的意思都没有呢?另一種情況是雖然在創作中體現了所學的某些形式因素,但流於程式化,缺乏變通,更無論神韻二字。“擬之者貴似”雖然標誌著臨帖已到精熟準確之境,但事實上,仍然處於技術層面,未能真正捕捉到原帖作者心靈深處的生命律動。所謂“形神兼似”也還不過是在筆墨外在形式上的深刻理解,雖然做到這一步已經很難得,但要想對創作起到精神層面的深刻影響,則必須做到這一點——去觸動前人在揮毫時撩撥性靈的心弦。就像六祖慧能之與達摩,直通心性,而後可言悟道。王僧虔在《筆意贊》中説:“書之妙道,神采爲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必使心忘於筆,手忘於書,心乎達情,書不妄想,是謂求之不得,考之即彰。”創作的最高境界是“心忘於筆,手忘於書,心手達情”,那麽臨摹的最高境界也當如此。要想達到這一點,則須要更多地在精神層次上去體會探求。具體到米芾法帖,則不能僅僅追求其形式上的逼肖,而應在充分瞭解米芾所處時代的社會文化大背景及米芾本人思想個性的基礎上,熟讀法帖内容,把其中的思想感情移植到自己的心靈深處,深刻體會那個時代士人獨有的心靈“藥酒”,試圖讓這酒的餘味滲入你的歷史悠思當中去。當你仿佛已聽到主人翁對人生的詠歎時,或許你將不再處處拘泥於某帖某筆某畫的固定形態,而達到心手雙暢的高境界。唐張懷瓘在《書斷》序中説:“若乃思賢哲於千載,覽陳跡於縑簡,謀猷在覿,作事粲然,言察深衷,使百代無隱,斯可尚也。及夫身處一方,會情萬里,標拔志氣,黼藻性靈,披封睹跡,欣如會面,又可樂也。”這裏雖然是論述書法的功用,但完全可以把它作爲臨帖達到最高境界的具體要求。同時這也足以説明書法絶不僅僅是一種技巧形式而已,它的文化内涵是博大精深的。這自然就要求我們在學習前人傳統時,必須超越技術層面,而進入文化精神的境界去理解它。所謂“形神兼備”,即是要在臨帖中突顯這一文化意義。在達到這一境界之後,相信人們在以後的創作中必能左右逢源,心手相應,寫出既富一定時代氣息又具深厚傳統底藴的優秀作品。
筆者學書自二王入,尤其在米芾身上下的功夫最深。但由於自己悟性不高,至目前也難得米老書法三昧。好在我還知道“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的道理,堅持學習,不敢有絲毫懈怠。爲了讓更多的習米者便於瞭解米芾經典字帖的創作背景,書法特點,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同時對自己的學習成果也是一種核對總和總結。我把自己在臨帖中的心得整理出來,不揣淺陋,奉獻給廣大讀者,希望能有一些積極的作用。
本書所列米芾帖,是經過精心篩選後整理出來的。按照楷書、行楷書、行書、行草書、草書的順序排列,法帖内容一般是按照其性質、創作背景、書法特點等方面來敘述,以期給讀者一個清晰的路徑。需要説明的是,這種分類法未必就是很恰當的,爲了方便起見,姑且這麽安排。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