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7851558
这是一个发生在我国特殊年代的故事。
作品以七十年代上海漂亮女知青丁南槟来到苏北农村插队所发生的事件为主线,把曹金九、蔡超英、大碗、王侉子等一系列人物淋漓尽致展现在读者面前。故事真实震撼,情节跌宕起伏,人物细腻生动,栩栩如生,整个作品一气呵成,耐人寻味……
《胭脂河》是作家的第五部长篇小说。故事的谋篇布局比较好,情节环环相扣,让读者想读下去。人物刻画比较细腻。描写了胭脂河旁的红泥岗小村,有村里的民兵队长曹金九,漂亮的姑娘黄豆,黄豆的弟弟大碗,稍稍风流的菜超英,上海的女知青丁南槟,作者把一系列的人物揉合到一起,发生了爱恨情仇的故事,值得一读 。
胭脂河
在我国辽阔的苏北平原上, 有一个很不起眼的小村子。 之所以说
它非常小, 是因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图上, 即使你拿着高倍放大镜也找不到它身影。
这村子虽然非常小, 但它毕竟是独立完整的。 是村子, 就像人一
样, 就有一个属于它自己的名字。
这个村子的名字就叫红泥岗。
六七十年代, 别说红泥岗, 即使整个苏北农村, 都很贫穷落后。一个地方一旦贫穷落后, 往往就缺乏生机, 就会显得简陋萧条, 甚至整个农村都显得出奇的冷漠空旷了。 而这时的红泥岗就像一个地地道道的庄稼人, 一脸朴实憨厚的样子。 仔细观察, 或许还有几分木讷和笨拙。
错了, 那是表面的。 当你深入了解它, 你就会发现它的骨子里是
躁动不安的, 诡谲多变的, 后来从它身上发生的一切, 甚至可以说是惊心动魄的。
严格地说, “红泥岗” 不是它正名。 它的正名应该是“前进公社
石桥大队第二生产队”, 有正儿八经的大红公章为证。 但远近的人们就是一直习惯叫它“红泥岗”。 原因很简单, 这村子后面有一个高高凸起的山包, 红褐色, 像座山, 然而又不是山, 挺立在一望无际的田野里, 高耸突兀, 独一无二了。 你公章再正儿八经, 也就那几个小字围着五角星, 挤在一个圆圈里, 它不可能跳出那个小圈子, 横在人们眼前, 遮住人们的视线, 更不可能覆盖那个山包。 周围七里八乡的人, 说起“石桥大队第二生产队” 谁都弄不清, 可一提到“红泥岗”,不用人介绍, 谁都知道它。
说实在的, 红泥岗开始并不出名。 据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 有个
逃荒要饭的路过此地突然病倒了。 有人说他得了瘟疫。 大家不仅不敢接近, 还七嘴八舌要把他轰走。 可这要饭的, 没让别人轰, 他自己跌跌撞撞躺到了村后红泥岗草丛里, 是死是活没人再理他。
几天后, 邻村放牛的孩子说, 他见到那个要饭的老头儿神气活现地哼着小调从草丛里跑掉了!
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 一下子传开了。 从此人们对这红泥岗多了一份好奇心—— — 难道这红泥岗是神仙? 能让一个没吃没喝病歪歪的老头儿突然变得神气活现了?
就这样红泥岗不再平静了, 不再木讷笨拙了。 它在人们心目中变得神奇了。 也不仅是神奇, 是变得神圣了。
后来, 外村的女人都愿意嫁到红泥岗这村子来, 都说这儿风水好, 暗中有老天爷在保佑。 具体好在哪儿, 人们心照不宣, 自然把这神秘之处集中到村后高高的山包上, 或者更准确地说, 集中到那个神气活现哼着小调跑走的要饭老头儿身上。
后来有人纠正说, 红泥岗不是神仙, 那老头才是神仙呢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