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8061096
内容简介
卿希泰教授奉献给学界的这本新论集,是应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约请而编选的。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主编的“大家学术”丛书,旨在编选近百年以来学术大家之精品,得以入选丛书的作者都是各学术领域的代表人物。作为四川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杰出教授、国家“985工程”四川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首席专家、四川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的卿希泰教授,是从*直属重点大学重点学科中遴选的享受院士待遇的文科杰出教授,这在中国人文学科领域是极其崇高的荣誉。卿希泰教授以他在道教学领域数十年的辛勤耕耘,和在国际宗教学界的极高声誉,堪称当代道教学研究的一代大家。
卿希泰教授著作等身,所撰写的一百余篇道教学论文,曾先后有《道教文化新探》《刍荛集》《道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研究》结集出版。《卿希泰论道教》,共选编先生撰写的十一篇论文,分为道教综论、道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道派史研究、道教的政治思想研究、道教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五个专题。先生既关注道教的历史、思想研究,也注意道教与当代社会关系的探讨,这种古为今用的学术关怀,大致反映先生数十年道教学术研究的轨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代中国学者所研究的道教学的主要问题。先生去世前年事已高,但在道教学领域,仍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地继续探索耕耘,这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学术精神,值得我们后辈学人学习和体悟。
卿希泰教授著作等身,所撰写的一百余篇道教学论文,曾先后有《道教文化新探》《刍荛集》《道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研究》结集出版。《卿希泰论道教》,共选编先生撰写的十一篇论文,分为道教综论、道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道派史研究、道教的政治思想研究、道教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五个专题。先生既关注道教的历史、思想研究,也注意道教与当代社会关系的探讨,这种古为今用的学术关怀,大致反映先生数十年道教学术研究的轨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代中国学者所研究的道教学的主要问题。先生去世前年事已高,但在道教学领域,仍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地继续探索耕耘,这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学术精神,值得我们后辈学人学习和体悟。
目 录
序
道教史研究
中国道教史研究的意义
道与三清关系刍议
道教在巴蜀初探
道教与古今社会政治
元代前期统治者崇道政策初探
试论道教对中国传统科技的贡献
道教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道派史研究
天心正法派初探
道教神霄派初探
全真道在金代的产生及其思想特点
武当清微派与武当全真道的问题
南宋时在南方兴起的一个金丹道派
——紫阳派的形成及其传系和特点
道教思想研究
试论《太平经》的乌托邦思想
《太平经》的知人善任思想浅析
试论《太上洞渊神咒经》的乌托邦思想及其年代问题
张宇初的“天人一致”的宇宙观和修道论
道教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百年来道教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我和道教文化研究
在线试读
《华夏根柢 百家津梁:卿希泰道家论集》:
但是,长期以来,在我国却流行着一种模糊的观念,似乎儒家文化就可以代表整个中华传统文化,一说到中华传统文化,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儒家文化的身上。这是一种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学术偏见,虽然由来已久,但并不符合中国的历史事实,而且在学术上往往带来一些非常片面的看法,阻碍了我们全面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及其发展规律,因而是一种非常有害的学术偏见。
在这种学术偏见的影响下,过去很长时期,我们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工作方面,都把重点仅仅放在儒家文化的研究上,无论是研究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还是资金的投入、研究课题的分配等,都很不平衡,只侧重儒家,而对道佛二教的研究则很不重视。特别是对道教的研究,更是相形见绌,根本没有把它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以致有些名为“中国哲学史”的著作,实际上并未全面地探讨整个中国哲学思想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其中除了儒家的哲学思想之外,既看不到道佛二教哲学思想的发生和发展,更看不到各少数民族哲学思想的发生和发展,与我们这个多民族和多宗教国家哲学思想发展的实际情况是不相符的。特别是我们的道教研究和某些外国学人对道教研究的情况相比,还显得非常落后。在“文化大革命”以前,有些人还把道教研究视为“禁区”,从事这项研究的人不多,成果也很少。而在国外,道教研究在很早以前便形成了一个“热门”,他们从事这项研究的人比我们多,成果也不少。以致1968年9月在意大利佩鲁贾召开的次国际道教学术研讨会议和1972年9月在日本长野县蓼科召开的第二次国际道教学术研讨会议,在出席的各国众多代表中,都没有一个来自中国的学者,这是很不正常的,与我们作为道教文化故乡的身份,也是极不相称的。当时在国际上甚至还流传着“道教发源在中国,研究中心在西方”的言论。
改革开放以来,这个情况才开始发生了变化。道教研究才摆上了国家的议事日程,研究课题列入了国家计划,建立了专门的道教研究机构,加强了人才的培养。现在研究队伍逐渐形成,并正在逐步发展和壮大,一大批研究成果已经陆续问世,引起了国内外的瞩目。“中国道教史”这个研究课题,就是列入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一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之中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并且还横跨了“七五”和“八五”。1983年4月在福州召开的全国学术界落实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项目的代表大会上,任继愈先生当时作为全国宗教学学科规划领导小组组长在开幕式的全体大会上谈到为什么要把这个研究课题列为国家“六五”规划的重点研究项目时,曾慷慨激昂地说:“道教本来就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可是,长期以来,是由我们国家提供材料,让外国人去出成果,这是国家的耻辱!民族的耻辱!
……
但是,长期以来,在我国却流行着一种模糊的观念,似乎儒家文化就可以代表整个中华传统文化,一说到中华传统文化,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儒家文化的身上。这是一种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学术偏见,虽然由来已久,但并不符合中国的历史事实,而且在学术上往往带来一些非常片面的看法,阻碍了我们全面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及其发展规律,因而是一种非常有害的学术偏见。
在这种学术偏见的影响下,过去很长时期,我们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工作方面,都把重点仅仅放在儒家文化的研究上,无论是研究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还是资金的投入、研究课题的分配等,都很不平衡,只侧重儒家,而对道佛二教的研究则很不重视。特别是对道教的研究,更是相形见绌,根本没有把它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以致有些名为“中国哲学史”的著作,实际上并未全面地探讨整个中国哲学思想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其中除了儒家的哲学思想之外,既看不到道佛二教哲学思想的发生和发展,更看不到各少数民族哲学思想的发生和发展,与我们这个多民族和多宗教国家哲学思想发展的实际情况是不相符的。特别是我们的道教研究和某些外国学人对道教研究的情况相比,还显得非常落后。在“文化大革命”以前,有些人还把道教研究视为“禁区”,从事这项研究的人不多,成果也很少。而在国外,道教研究在很早以前便形成了一个“热门”,他们从事这项研究的人比我们多,成果也不少。以致1968年9月在意大利佩鲁贾召开的次国际道教学术研讨会议和1972年9月在日本长野县蓼科召开的第二次国际道教学术研讨会议,在出席的各国众多代表中,都没有一个来自中国的学者,这是很不正常的,与我们作为道教文化故乡的身份,也是极不相称的。当时在国际上甚至还流传着“道教发源在中国,研究中心在西方”的言论。
改革开放以来,这个情况才开始发生了变化。道教研究才摆上了国家的议事日程,研究课题列入了国家计划,建立了专门的道教研究机构,加强了人才的培养。现在研究队伍逐渐形成,并正在逐步发展和壮大,一大批研究成果已经陆续问世,引起了国内外的瞩目。“中国道教史”这个研究课题,就是列入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一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之中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并且还横跨了“七五”和“八五”。1983年4月在福州召开的全国学术界落实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项目的代表大会上,任继愈先生当时作为全国宗教学学科规划领导小组组长在开幕式的全体大会上谈到为什么要把这个研究课题列为国家“六五”规划的重点研究项目时,曾慷慨激昂地说:“道教本来就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可是,长期以来,是由我们国家提供材料,让外国人去出成果,这是国家的耻辱!民族的耻辱!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