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5443786
-《硅谷百年史》作者、斯坦福、伯克利客座教授皮埃罗·斯加鲁菲*作品。
在书中,作者从常识出发,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表达了很多“令人惊讶”而又让人深思的观点。
如果机器可以打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这个世界为什么还需要我们?
深度学习是学习人类做过(过去时)的事情的技术。
在陪伴老年人方面,迄今为止先进的机器人都不如狗做得好。
永生终将成为一种待价而沽或是可租可借的服务,就像目前的云计算服务一样。
当我们研究如何创建智能机器时,我们指的是真正的“智能”还是“以愚蠢的方式服务于人类的智能”?
机器人类化的计划尚未成功,而人类的机器化则成果斐然。
世界上还没有能创造另一个更高级机器的机器,是我们创造了更好的机器。
有两种方式可以实现图灵测试:*种,使机器变得像人一样聪明; 第二种,使人变得像机器一样愚蠢。
……
这是一本人人都可以看懂,并一起思考机器智能与自身生活关系的科普读物。
前 言
当越来越多的作家、发明家以及企业家不断折服于多个科技领域——尤其是人工智能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技术进步时,他们也在争论,是否人类正在迈向超人类智能机器兴起的“奇点”时代。而与此同时,各路媒体也热衷于报道那些能够执行复杂任务的机器的新闻,从击败国际围棋大师到驾驶汽车,从准确识别出视频中的猫再到在电视问答节目中表现得超越人类专家。这些故事重新燃起了人们对于创造出像人类一样聪明的人工智能机器的热情,但是同时,公众也不免对此感到担忧,害怕这些智能机器会伤害到人类,至少可能会抢走人类的饭碗。
首先,我写这本书是为了使各种人工智能的形式接受“现实的检验”。我认为,当社会不断被功利性的爆炸性新闻所充斥,而学术界日益追逐用研究成果成立硅谷式的初创企业的时候,一般意义上的技术进步,尤其是计算机科学上的进步,往往处于被高估的境地。所以,我要纠正一些激进的观点和错误的概念,在你理解我的解释之前,我抛出的这些言论有可能会产生争议。我认为,自其问世以来,(真正的)人工智能所取得的所谓(真正的)进步始终微不足道,而其中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却日新月异。
一般情况下,人类经历的每个时代都倾向于夸大当时这个时代的独特性。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步,而这正是奇点理论提出的前提。我相信之前的人类历史上肯定存在过其他加速技术进步的时代,所以没有必要争论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否真的特殊。我们对过去了解越少,就越有可能被当前时代的发展所蒙蔽。
当然,我们的时代的确有很多变化。但变化并不一定总意味着进步,或者说,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能取得进步。相比普通创新而言,颠覆性创新往往意味着破旧立新,为消费电子行业创造更为巨大的新市场。而这与机器智能没有太多的关系,有时甚至可以说与创新无太多关系。
另外,还有一个更加形而上学的理论认为,人类智能从某种形式上看已经发展到了进化的顶点。若果真如此,我们就需要格外警惕:非人类智能已经出现,并且正在以异常迅猛的速度增长。不过,这种智能并不只是机器:无数的动物都具备最聪明的人也不具备的本领。执行“超人类”任务的机器由来已久。想想大约1000年前发明的时钟吧,它能够完成人类不能完成的任务:方便地告诉人类两件事情中间到底间隔了多少小时、多少分钟甚至多少秒。
所以,一旦认识到非人类智能其实一直存在于我们周围,而且我们早已在数百年以前发明了超人类的机器,从历史和生物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超级智能机器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
如今的年轻一代以及他们的上一代人没有经历过几十年前人工智能领域的唇枪舌剑(譬如“图灵测试”“机器中的幽灵”“中文房间”等)。因此,新的人工智能专家更容易在年轻一代的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在我撰写的《Thinking about Thought》一书中,我已经总结出了若干类针对机器智能的不同哲学论点,既有赞同,也有批判,在此不再赘述。但至少有一点我会提醒刚刚接触人工智能的年轻人,在我“成长”的年代(基本与认知科学的发展平行),“智能”一词在大众书籍中就已不再代表“炫酷”,它被这些书籍过度滥用,词意暧昧不清、定义界限不科学,它也慢慢不再适合学术研究。令人遗憾的是,如今,这个词再一次被滥用,而且,和当年的情况一样,对“智能”依然没有明确的定义。如果你用这个问题问一百位心理学家,你会得到一百个不同的定义。问哲学家,他可能会扔给你一本异常晦涩难懂的大部头书,让你自己体会。而问神经生物学家,他们可能会完全置之不理。
这就是我们在讨论“奇点”时面对的所有问题的根源:“奇点”和“超人类智能”是在非科学语境下诞生的非科学术语。
而“人工智能”一词则更加混乱,衍生出许多千变万化的含义。在本书中,Artificial Intelligence(首字母大写)指的是人工智能这门学科,用artificial
intelligence(全部小写)指的是智能机器或者智能软件。同样的,人工智能专家们也使用强人工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简称AGI,也被译作通用人工智能)这个词指代能够执行人类智能行为的机器,而不仅仅局限于单纯某一项智能化的本领。
而且,我认为任何与机器智能相关的讨论都应该以人类智能的重要进步(更重要的?)作为补充,而这些人类智能的发展则是以机器智能的发展为原因。相对于机器智能的发展,人类智能的这种转变可能会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更大的影响。也就是说,机器人类化的计划尚未成功,而人类(通过无数的规则)机器化则成果斐然。
我的观点与很多曾经或者正在撰写人工智能书籍的作家稍有不同:我是一个历史学家,而非未来学家。所以我可能无从知晓未来,但至少我通达过去。
另外,我对从社会学/人类学角度解读这一问题深感兴趣:人类似乎先天倾向于相信某种更高形式的智能存在(例如神、圣人、不明飞行物等),而奇点(Singularity)可能仅仅是这些形式在后宗教的21世纪的最新表现。
然而,大多数人其实并不真正关心如何称呼它:他们不惧怕那些可能会杀死人类的机电怪物,只是对那些可能会抢夺他们的工作、越来越聪明的机器战战兢兢。这在我看来也是夸大之词。新型机器总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且带来薪酬更丰厚的工作。我始终没看出来这次与以往的变革有什么差别。单纯地从理性角度看,很显然更智能的机器肯定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供更丰厚的工作报酬。
所有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了我不害怕人工智能的原因:
1.实际情况证明人工智能的大多数成就并没有那么可怕;
2.大多数机器表现出来的智能化水平实际上取决于人类为它们建立的环境的结构化程度;
3.我们感受到的这种高速发展在历史上并不罕见;
4.我们周围始终不乏超人类(或者更恰当的说法是“非人类”)智能;
5.相对于机器智能,我更关心人类智能的未来。
实际上,人类是需要智能机器的。技术上的进步已经帮助人类解决了很多问题,但仍有很多人死于疾病和危险的工作。而且,随着社会不断地步入老龄化,人类会比以往更加依赖技术革新。所以说我并不害怕“智能”机器的到来,我害怕的是他们来得太晚。
本书从2013年9月开始写作,2016年6月正式完成此修订版。
注:本书中很多关于奇点的叙述与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的某些理论有很多联系,在此声明此书并非针对他本人的公然驳斥。虽然我不同意雷·库兹韦尔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某些乐观言辞,但我非常钦佩他,他是目前人工智能领域能作出经得起检验的预测的为数不多的科学家之一。
在这个喜欢热闹炒作的浮躁时代,人们对人工智能大都有着满腔热情和浓厚的兴趣,而缺乏深入了解与冷静分析。本书作者的冷静和理智令人佩服。他独辟蹊径、深入思考的精神,对我们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来研究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非常有启发。
持“奇点理论”的未来学家们和人工智能的技术苦行僧之间一直缺乏一套沟通的话语体系,每每争辩都沦为鸡同鸭讲。皮埃罗·斯加鲁菲的独特之处是用前者的语言,完成了后者的批判。这位熟稔硅谷历史的学者,不惮于对硅谷的新宗教发出不同声音。历史学家与未来学家的*对决,不容错过。
本书用大量详实的资料告诉我们,人工智能离超越人类智能的“奇点”还有很远的距离,而奇点的标志就是其是否可以自我繁殖、自我改进、自我进化。
人工智能会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涉及方方面面,包括可能替代大量劳动力等,那么在人工智能时代,是否也会有新的就业机会被创造出来?具有人工智能的个体与人类的共处时,需要考虑哪些伦理与道德问题?机器作为个体,是否要承担行为责任?人工智能会超越人类吗?翻开本书,我们能体会到作者对这些问题的深度思考,其生动的描述也会启发读者的一连串思考。
智能的本质问题,不在于威胁人类的工作,而在于当其创造出更有技术含量的工作种类时,却无人能够胜任。面对新事物,人类本能的恐惧是去限制,但理性的选择应该是保持开放的心态,去拥抱它们。
黄河之雁 –
配送员打电话发火,还把快递箱给撕开,里面是书,如果不是书是不是还要偷点东西
白木瓜 –
课题需要,买了五十多册的相关书籍,基本上都很经典,推荐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