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1140730
★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品全集
★特朗斯特罗姆诗歌全集全新修订版
★对中国当代诗坛产生重大影响的瑞典诗人
★授奖词、答谢词、作者自传收录
2015年3月26日,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因中风在医院去世,享年83岁。
特朗斯特罗姆被认为是战后伟大的诗人、作家之一,他被誉为当代欧洲诗坛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
尽管作家本人惜字如金,但研究他的文字却是其作品文字的千倍以上,他的诗歌被翻译成近50种文字,整整一代中国实力派诗人,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特朗斯特罗姆的影响。
2015年的新版《特朗斯特罗姆诗歌全集(纪念珍藏版)》对上一版本进行了认真的修改,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修改后的版本更具有原诗的气韵。
2015年3月,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瑞典著名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辞世。阅读是很好的纪念。
《特朗斯特罗姆诗歌全集(纪念珍藏版)》是特朗斯特罗姆第 一次授权简体中文全集,收录了诗人从1954年至今创作的《17首诗》《途中的秘密》《半完成的天空》《音色和足迹》等13部诗集近200首诗歌,囊括了特朗斯特朗姆迄今为止的所有作品,还收录了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译者序言和作者创作于1993年的回忆文章。
此次的全新修订精装版增加了译者的修订后记,缅怀诗人,并对一些中文译文内容进行了修订,以前有些误译的地方,这次已经修改过来,译文打磨上也更为精致。
授奖词
译者序
第 一部分
序曲
第二部分
风暴
夜——晨
复调
第三部分
致梭罗的五首诗
果戈理
水手长的故事
节与对节
激奋的打坐
石头
联系
早晨与入口
静息是溅起浪花的船头
昼变
第四部分
悲歌
尾声
途中的秘密(1958)
第 一部分
孤零零的瑞典房屋
他醒于飘过房顶的歌声
天气图
四种性格
随想曲
第二部分
午睡
三点钟,伊兹密尔
第三部分
途中的秘密
足迹
主啊,怜悯我们!
第四部分
一个贝宁男人
巴拉基列夫巴拉基列夫的梦(1905)
第五部分
劫后
旅行程式
完成一半的天空(1962)
第一部分
夫妇
树和天空
脸对着脸
音响
穿越森林
兽皮缤纷的十一月
第二部分
旅行
C大调
冰雪消融
当我们重见岛屿
从山上
第三部分
浓缩咖啡
第四部分
宫殿
锡罗斯
在尼罗河三角洲
第五部分
游动的黑影
挽歌
活泼的快板
半完成的天空
夜曲
冬夜
音色和足迹(1966)
带解释的肖像
里斯本
选自非洲日记(1963)
坡顶
礼赞
冬天的程式
晨鸟
论历史
孤独
在劳动的边缘
某人死后
俄克拉何马
夏天的原野
内陆暴雨
在压力下
打开和关闭的屋子
一个北方艺术家
在野外
缓慢的音乐
看见黑暗(1970)
名字
几分钟
七月,喘息空间
顺着江河
边缘地带
交通
夜值
敞开的窗户
序曲
直立
书柜
小路(1973)
给防线背后的朋友
1966年——写于冰雪消融中
十月即景
深入
站岗
沿着半径
地面透视
七二年十二月晚
解散的集会
五月暮
悲歌
波罗的海(1974)
第 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第六部分
真理的障碍(1978)
第一部分
公民
交界处
林间空地
暮秋之夜的小说开头
给马兹和莱拉
自1947年冬
第二部分
舒伯特
第三部分
画廊
第四部分
摄氏零度以下
船——村庄
黑色的山
回家
久旱后
局部森林
丰沙尔
野蛮的广场(1983)
第 一部分
管风琴音乐会上的短暂休息
自1979年3月
记忆看见我
冬天的目光
车站
第二部分
对一封信的回答
冰岛飓风
蓝银莲花
蓝房子
第三部分
人造卫星的眼睛
一九八0年
黑色明信片
火的涂写
许多脚步
尾声
第四部分
梦的讲座
手迹
卡丽隆
莫洛卡夷
为生者和死者(1989) 1989
被遗忘的船长
六个冬天
巴特隆达的夜莺
四行体
儿歌
上海的街
欧洲深处
传单
室内无边
维梅尔
罗曼式穹顶
女人肖像——十九世纪
中世纪主题
航空信
牧歌
金翅目
忧伤的贡多拉船(1996)
四月与沉寂
危险的王国
夜晚的书页
悲哀贡多拉(之二)
有太阳的风景
东德的十一月
自1990年7月
杜鹃
短诗三首
两座城市
光芒涌入
夜间旅行
俳句
来自1860的岛屿
沉寂
仲冬
一幅1844年的速写
监狱(2001)
巨大的谜(2004)
鹰崖
表层
十一月
雪飘落
签名
俳句
记忆看见我(1993)
记忆
博物馆
人民小学
战争
图书馆
初中
驱魔
拉丁语
答谢词
译者为再版写的几句话
一
“特朗斯特罗姆去世了!”
3月28日早上我被妻子从瑞典打来的电话唤醒。死讯并非出乎意料——去年8月17日最后一次去拜访托马斯时,我似乎已感到了某种预兆。
二
托马斯还是像以前那样坐在轮椅上。我们还是像往常见面时那样拥抱。莫妮卡还是照例端上了咖啡,甜点和威士忌。但我们才刚聊了十来分钟,托马斯就打起了瞌睡。以前,在他获诺奖前,即使是前年,每次去看他,他总精神抖擞地陪着喝上一两杯,直到客人散去。
我和莫妮卡交谈着,她第一次用忧伤的语气说:“诺贝尔奖来得太晚了。”其实我知道,这个奖项的到来并未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实质性的变化。但要是诺奖早十五年或十年颁发给托马斯,那么他们能很好地享受这奖项,比如每年冬天可以去南欧居住一段时间,而不是因经济原因,只能在那里逗留一两个星期。
我发现莫妮卡突然老了,而且显得疲惫。这位自1990年以来,一直精心照料着自己半身不遂的诗人丈夫的女人,脸上蒙着一层沉重的阴云。
特朗斯特罗姆去世了。他诗歌的崇拜者再也听不到他用左手演奏钢琴了,也再也看不到他智慧清澈的眼神和孩子似单纯的笑容,或仰慕他橡树的宁静和神秘——你打量他时,会发现星光正从茂盛的树冠里倾洒下来,或就像诗人在《风暴》一诗中描述的:“听到星座在自己的厩中跺脚。”
死亡,是特朗斯特罗姆诗歌世界里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题,从他的全集的第一首诗《序曲》到最后的俳句,始终闪晃着死神的影子。他在一首精美的短诗《1966年——写于冰雪消融中》这样写道:
我紧紧抓住桥栏。
桥:一只飞掠死亡的巨大的铁鸟
死亡是可怕的。他在一首题为《某人死后》的诗中敏感细腻地刻画了死亡的震慑力:“有个惊恐/留下一条长长的惨白的彗星尾巴。/它占据我们。它让电视图像模糊。/它像冰凉的水珠聚集在空气管上。”
在临近五十岁的时候,他简洁深刻地写道:“生活中,死亡有时会登门/丈量人体。拜访被遗忘/生活仍在继续。但寿衣/在无声中做成。”《黑色明信片》
死亡,在特朗斯特罗姆的眼里,是无时不在而又无孔不入的东西:“我的岸很低,死亡只要上涨两厘米,我就会被淹没。”但诗人在瘫痪第六个年头,似乎已接受了死亡:“一缕蓝光/溢出我的衣服。/仲冬。/叮当作响的冰铃鼓。/我合上眼睛。/有一个无声的世界。/有一道缝隙,/死者在那里/被偷运过边界。”《仲冬》
三
特朗斯特罗姆去世不久,出版社决定再版他的诗歌全集。我欣喜,借机对全集作了认真的修改,细心的读着一定会发现修改后的版本更具有原诗的气韵。
如《果戈理》的第一节,旧版为:
西服破碎成狼群。
脸像大理石碎片。
和信堆坐在响着过失和嘲笑的林中。
哦,心像一页纸飘过冷漠的过道。
此次修订为:
西服破碎,像狼群。
脸像大理石碎片。
坐在信堆里,响着过失和嘲笑的林中。
哦,心像一页纸飘过冷漠的过道。
无论从表意和诗的节奏上都更为明朗。
《穿越森林》第二节,旧版为:
虚弱的巨人紧贴一起
为了不让东西跌落。
断折的白桦腐烂
像一个挺立的教义。
此次修订为:
虚弱的巨人紧偎一起
想防止东西跌落。
腐烂断折的白桦站着
像一个笔直的教条。
用词的改变使诗意的倾向性有了微妙的转变,读者可以自悟。
此次修订,还订正了几处文字硬伤。《危险的王国》一诗,开头为:
部长弯着睡,打了个叉
她的耳环像利剑在闪晃。
改为:
部长弯下腰,在文件上打了个叉
她的耳环像达摩克利斯的剑晃闪。
“弯着睡”是上一版在与编辑沟通时发生的一个错误,此次进行了修改,而“达摩克利斯的剑”则更为贴近原文。
《在尼罗河三角洲》中“他在一个‘不’字里蜷缩着睡去”改为“他在一个‘错’字里蜷缩着睡去”;如此一改,让人联想到宋代诗人陆游的《钗头凤》一词连用三个“错”字的激愤。当然也更符合汉语的表达。《论历史》的第四节,“激进和反动”改为“激进和保守”,也更为精准地表达了原诗的意味。又如《浓缩咖啡》中一句“在艳似昆虫的桌上闪烁”改为“在昆虫般艳丽的桌上闪烁”,表意更为明了,节奏也更和谐。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四
特朗斯特罗姆去世了。但我看见他仍坐在轮椅上,看见我和他仍在干杯,时不时地相视而笑,就像最后一次见他时那样——
房门打开。他坐在老地方——轮椅上——等我
他获诺贝尔奖之前曾这样坐着
他获诺贝尔奖之后仍这样坐着
一尊坐佛,一块怀抱隐喻的陨石
他在倾听。他听到墙另一头的拼杀,叫喊,与呻吟
轮椅,钢琴,用了一辈子的家具
簇拥着他——生活并没有改变
只是在我们开始喝酒的时候,他猛地呛了起来
他睁大眼睛(像害怕被风暴吹空的冬夜的灵魂)
望着温和的妻子,望着拜访他的客人
“这里!”我说,“我遇到了我曾经的女友
一个二十年前学哲学的金发美人
而今成了一个信奉耶稣的白毛女……”
他仰头大笑,眼睛闪烁星光
但随即垂下了头,像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
街上沉重的脚步声将我们围住
想在我们的沉默中寻找幸福的捷径
我听见钢琴在唱:“自由存在,有人拒绝进贡!”
但八十三岁的诗人已经入睡。他梦见家具
纷纷飞离房间。一颗滴血的心在欢唱的海水中起落
(拙作《特朗斯特罗姆在倾听》)
特朗斯特罗姆去世了。但对一个诗人来说,肉体的死亡若能够换来精神——诗歌——的不朽,无疑是莫大的幸福。特朗斯特罗姆在自己全集的第一首诗《序曲》中写道:“醒,是梦中往外跳伞……当穿越死亡的旋涡之后/是否有一片巨光会在他(漫游者)的头顶上铺开?”事实上,在特朗斯特罗姆与死亡旋涡搏斗了近二十五年后,那道巨光——诗歌的智慧与美——早已在他,一个从梦中跳伞的漫游者的头上铺展开去,而且正转化为一种强大的慰藉力量。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