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20104602
新诗集
早年的阿波罗
爱之歌
萨福致阿尔凯俄斯(断片)
一位少女的墓碑
东方昼歌
亚比煞
约书亚召集以色列各支长老
浪子出走
Pieta
女人为诗人歌唱
子午线天使———沙尔特
教堂的大门
窗子上的玫瑰
柱 顶
尸体认领所
豹———在巴黎植物园
独角兽
罗马石棺
天 鹅
一种女人的命运
久病初愈的女人
女盲人
死亡经验
蓝色绣球花
最后的傍晚(出自诺娜夫人的所有物)
1906年的自画像
国 王
交际花
佛 陀
罗马喷泉———博尔赫塞
西班牙舞女
尖塔———圣尼哥拉教堂的尖塔,弗内斯
马利亚的宗教仪式行列———根特
俄耳甫斯·欧律狄刻·赫耳默斯
维纳斯的诞生
新诗续集
远古的阿波罗残躯
克里特的阿耳忒弥斯
勒 达
塞壬之岛
恋人之死
一个女巫
押沙龙的背叛
以斯帖
末日审判
炼金术士
黄 金
埃及的马利亚
复活者
圣母颂
亚 当
夏娃
疯 子
陌生的家庭
清洗尸体
盲人———巴黎
一个枯萎的女人
班子———巴黎
黑 猫
剧院的楼厅———那不勒斯
风 景
罗马远郊的低地
大海之歌———卡普里岛,皮科拉—马里纳
鹦鹉公园———巴黎植物园
肖 像
威尼斯的晚秋
一个总督
斗牛———纪念蒙特斯,1830
唐璜的选择
圣格奥尔格
阳台上的女士
相遇在栗子树林荫大道上
玫瑰内部
镜前的女人
乘车抵达
红鹳———巴黎植物园
拐 骗
族 徽
孤独者
苹果园———博尔格毕花园
穆罕默德的受命
皮 球
狗
灵光中的佛
挽歌
为一位女友而作
为沃尔夫伯爵封·卡尔克洛伊特而作
马利亚的诞生
对圣殿中的马利亚的描绘
圣母领报
圣母访问
约瑟夫的疑心
在牧人上空的报道
基督诞生
在逃入埃及时歇脚
加拿的婚礼
面对基督受难
马利亚抱着基督的尸体
以复活者来缓解玛利亚的悲痛
马利亚之死
译后记
译后记
这个集子收录了里尔克中期的几个重要作品,之所以取现在的书名,当然是因为《新诗集》和《新诗集续》已被公认为这个阶段的代表作,而构成其基本篇幅的物诗着实匠心独具,在创作手法上另辟蹊径,因而在德语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两部新诗集均为选译,数量约占原作的三分之一以上。挑选的标准一是手 法新颖,二是读起来有味道。《马利亚的一生》(全译)作于一九 一二年,标志着诗人已经走出了低谷,又有了创作的欲望,而且找到了极好的感觉。作为《哀歌》的引子,它转折性地引入更加 辉煌的晚期。两首《哀歌》堪称长篇巨制,既细腻又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对死亡的独特感受、反思和领悟,或许有助于读者进入 《杜伊诺伊哀歌》中的死之奥秘。这里所追悼的两位死者都是艺术家,所以作品还特别涉及艺术与生活的冲突,以及里尔克自己的艺术理论。尤其是第二首的结尾句“谁敢轻言胜利?挺住就是一切”,一战前后就已成了一代表现主义诗人的精神鸦片,20世纪又在中国青年诗人中广为传诵,如今读来已恍若隔世。
两部新诗集从问世之日起,就受到普遍的关注并获得读者和评论家的交口称誉。在此本人也当一回文抄公,选取两段有代表性的文字,以便读者对这些诗歌之新异奇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茨威格的评论颇为形象:“这些新诗每一首都是作为一座大理石像,作为纯粹轮廓而独立存在着,同各方面都划清了界限,被封 锁在它的不容更改的草图中,有如一个灵魂在其尘世的躯体中。这些诗篇——我且提《豹》《旋转木马》——是从笨拙的冷石中切出来的,其明亮如白昼,宛如浮雕宝石,只有精神的目光看来才是透明的——是德语抒情诗迄今为止从未以同等尖锐的硬度拥有过的产物,是一种知情的客观性对于单纯预感的胜利,是一种 完全变成雕塑的语言之决定性的凯旋。”(绿原译)
对于物诗的语言特点,里尔克研究专家施塔尔(A.Stahl)则给出了具体的分析:“确实无疑的是,《新诗集》完成了一种此前从未有过的语言差异化和细腻化,里尔克由此达到了丰富的句法变化和词语的多种层次,这些受到每一个读者(不管他多么挑剔)的赞誉,被视为对‘看‘的拓展和推进,使感觉更加敏锐。”施塔尔还对物诗所追求的真实做过相当精辟的评述:“远离自己的主体,转向存在物的、真实的世界,由这种意图所承载的艺术伦理也使他获得这样的评价:存在之诗人。”
《豹》是物诗的代表作之一,这里不妨管中窥豹,以见物诗之一斑。当然采用冯至先生那篇难易一字、堪称范例的译文:
豹
——在巴黎植物园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
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它好象只有千条的铁栏杆,
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
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
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
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
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
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
于是有一幅图像浸入,
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
在心中化为乌有。
此诗脍炙人口,然而朴素的文字包含了深奥的意蕴,迷离扑朔,虽反复诵读亦难窥其奥秘,于是见仁见智。
施塔尔给出了本诗的基调:“自然的生存空间要么丧失,要么受到威胁,这是世纪之交的一个重大题目。”他认为同时还需注意到“一种巨大的决心,即忽视时间史和精神史上的特征”。
布卢默(B.Blume)则将本诗概括为“诗人自己的灵魂在其被隔绝的监狱中自我折磨的象征”。
希佩(R.Hippe)认为:“这里借豹道出了存在。”
袁可嘉说“里尔克是用自己的思想歪曲了(实际上拔高了)豹的感受能力来表现它与现实世界的矛盾”。
我们知道,中期阶段的诗人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发生了重大转折,由此或可大致勾勒《豹》的基本倾向。从内容上分析,通过被监禁的生存状态中豹对存在的虚无感,《豹》 描述了主观的观察方式的错误性,它使人囿于自设的牢笼(第一 段);描述了人在这个困境中越陷越深,最后以精神崩溃告终 (第二段);描述了从主观到客观的根本转变,它使人能够从新的角度重新认识世界,从而达到人与物的融合(第三段)。在形式上,这首诗完全采用了“客观地描述”这个艺术原则,达到了某种绘画和雕塑的效果,刻画了一个栩栩如生的“豹”的形象,这是诗的第一个层面。但是在第二个更深的层面上,“豹”又是里 尔克的化身,这首诗客观地描述了思想转折带来的结果——“客观地描述”之原则本身,诸如观察、感觉、孤独这些构成该原则的要素,以及该原则的基本运用过程。所以,《豹》其实也是“客观的描述”这个艺术原则的图解。总而言之,《豹》作为里尔克的自画像高度概括了里尔克从早期到中期创作的心路历程,可 以说是“出于恐惧做物”的实例和成功尝试。在这首诗中,“豹”成了他内心“恐惧”和“向往”的“对应物”,他居然需要以此来“证实”和“认可”他的艺术原则,这大概恰是他在危机阶段 的客观化倾向的一个极端的例证。
两部诗集都是按时间顺序来编排的,先是古希腊,然后以《圣经》为题材,最后即主体部分则贯穿近现代,内容包罗万象,如动物、植物、建筑、艺术品和各种人物等。其中的作品固然并非尽是物诗,其水准客观而言也参差不齐,有上乘和中乘的,也有一些不大入流的。翻译了全部新诗之后,依我之见,平均水平 可以说是准一流。而不甚完美的原因主要在于,欲以文字来达到 绘画和雕塑的效果,似乎已接近甚至超过了语言表达力之极限,难度实在太大;况且新诗集中绝大多数都是格律诗,十四行诗也为数不少(毕竟还是脱胎于“旧”之“新”,即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这一点似乎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形式上自然有诸多限制, 例如轻重音的搭配,每一行数量固定的音节以及押韵(德文诗须行行押韵,难于汉诗),像这样戴着镣铐跳舞,舞姿难免显得生 硬滞重。顺便说一句,德文欠佳的译者往往喜欢直译,但原文中颠倒语序或拼凑韵脚或削足适履之处,有时直译过来,会给人以某种突兀的新鲜感,这种由译者添加的东西其实是不可取的。较之于原作,汉译“新诗”有些好像显得更加新异,我觉得这也许是缘故之一。
当然,极端的客观化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的效果,尤其是削 弱诗歌的韵味。试举一个反面的例证:中期阶段最受欢迎的两首诗———《秋日》和《豹》——其实都跟“新诗”或物诗相距甚远,至少不能混为一谈。《秋日》写于1902年9月21日,里尔克来巴黎还不到一个月,此诗虽然是成熟的佳作,但仍属旧时风 格,故收入《图像集》。至于《豹》这首诗,虽然是在罗丹的影响之下,如里尔克所言,“一种严格的良好的训练的第一个成果”,虽然采用了“客观地描述”这个新的艺术原则,但是,作为客观的“豹”不但没有远离诗人之主体,反倒成了里尔克的化身,至少在此或可印证少数评论家的观点:“他只是为了给他的 艺术带来好处,而将自己的主体身份巧妙地移入某种真实之中,这种真实则已为了上述目的具有象征的风格。”这里所谓“带来好处”之目的似有诛心之嫌,笔者不予苟同。因此,《豹》应该是过渡期的一个产物,带有前后两面的特征,而正是这种未走极 端的新旧融合兴许平添了它的魅力。
但是不管怎样,物诗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静物描述(例如《蓝色绣球花》)或任务肖像(《镜前的女人》),一尊尊以文字铸成的雕像(《早年的阿波罗》和《远古 的阿波罗残躯》),活灵活现的动物(《红鹳》)或人物(《西班牙 舞女》)或各种神灵(《灵光中的佛》),神话的叙事体再现(《俄 耳甫斯·欧律狄克·赫尔默斯》),以及简洁而精彩的戏剧场面(《穆罕默德的受命》),真是不胜枚举。恰恰通过这种踏踏实实的艰苦训练,里尔克才打下了牢固的基本功,真正具备了恰到好处 地驾驭语言的能力,这一点恐怕是同时代的其他诗人难以企及的。甚至不妨说,里尔克晚期的那种炉火纯青的、能够表达一切 的语言盖出于此。
全新的写法其实归因于里尔克人生观的根本改变,以及他对自己的性格缺陷的深刻反省,所以在《新诗续集》的序诗中,诗人才会以一个无条件的要求来给此诗也给他本人一个了结—— “你必须改变你的生活”。“谦卑、忍耐、镇静”堪称里尔克的座右铭,从这种意义上去理解,也不妨将其解读为里尔克意欲痛改 前非;而自负、浮躁和惊慌或许正是大多数青年诗人的固有毛病。
但还是有一种毛病更加严重而且锥心致命,里尔克在第二首挽歌中记叙如下:“哦,诗人古老的厄运,/他们哀诉,在他们本 该言说之处,/他们总是评价他们的情感/……像病人一样/他们使用多愁善感的语言,只为描述他们的伤心之处。”重庆人喜欢说“酒是一包药”,此话很有意思。在我看来,诗又何尝不是一 包药呢。是药三分毒,弄不好就会适得其反;哪怕是补药,也以温补为宜。同时一定要注意勤练内功,修心养性,让自己的胸襟开阔起来。莫要过于执着,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此为佛教所谓的“贪毒”。否则“红肿之处美若桃花”势必一步步引向嗜痂癖,由此已经酿成了太多的命运悲剧。
为此,里尔克不仅在致一个青年诗人的书信中提出过不少切实的忠告,而且在同一首挽歌里面又开出了一张处方:切忌评价情感,只须塑造情感;让命运忠实地进入诗句之中,并让它在那里面化为真实的图像,而且就只是图像;面对现实,身处当下,诗人何为?他该当“坚定地将自己转化为言语,/如像一座大教 堂的那个石匠/将自己坚韧地化作石头的镇静。”“这曾是拯救”,里尔克写道;想必现在和将来这仍该是拯救。
二零一六年六月于三棵杨
豹
——在巴黎植物园
它的目光已被栏杆的晃过
弄得这么疲惫,什么也抓不住。
它觉得好像有千条栏杆
而千条栏杆后面没有世界。
强劲而轻捷的脚步柔软地行走,
在最小最小的圈中旋转,
像一种力之舞环绕一个中心,
在那里一个伟大的意志晕眩。
不过偶尔瞳孔的帘子
无声地撩起——于是有一幅图像进入,
穿透四肢紧张的静止——
随即在心中消失。
早年的阿波罗
像有时一个早晨沐浴着春光,
一眼望穿光秃秃的枝条:
他的头颅里也没有什么
能够阻止诗的光芒
直射我们,几乎令我们夭亡;
因为他的目光还没有阴影,
他的眠息对月桂还太凉,
那座玫瑰园,需一段光阴,
才高树一般自眉间升起,
赎回的树叶将飘出花园,
一片片飘向嘴的战栗,
至今未启用的嘴沉寂而闪亮,
只是以微笑将什么啜饮,
仿佛正为他注入他的歌唱。
爱之歌
我该怎样抑制我的灵魂,不让它
触动你的灵魂?我该怎样让它 越
过你趋向别的事物?
啊,我多想替它找个幽暗的去处,
靠近某个失落之物,
一个陌生而寂静的地方,
不会随你的深心一同振荡。
可是那打动我俩的一切
把你我连在一起,像琴弓
从两根弦上拉出一个音符。
我俩被绷在哪个乐器上?
哪个琴师把我俩握在手中?
哦,甜美的歌。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