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608406
异域生物
本土生物
家养生物
怪异生物
注释
作者附言
拓展阅读
索引
这种游戏已经有些年头了,虽说游戏规则总在变,但大体上是一致的:按照字母表的顺序,用首字母相同的词组成句子,玩家一个个字母往下说。
(字母B)野牛(Bison)贝蒂(Betty)生活在巴恩斯利(Barnsley)。
尽管可以说食物,也可以说汽车,但不知为什么,大家总是动物。根据有限的语言框架,按照一定的字母顺序,构建完整的动物图谱,似乎有某种特别的趣味。
摩拉维亚人约翰·阿摩司·夸美纽斯(JohannAmosComenius,1592-1670)或许是个将动物和字母表联系在一起的人。他的《世界图解》(Orbissensualiumpictus)将不同音素与动物叫声并列,使记忆字母更简单也更有趣。在其它早期的儿童启蒙书里,动物也占据重要地位。学习阅读和学习辨认动物显然息息相关。现代的动物字母表是1800年左右出现的。托马斯·比维克(ThomasBewick)的《四足动物通史》(AGeneralHistoryofQuadrupeds,1790年)从A一直讲到Z,也就是从豺犬阿戴乌一直讲到臭鼬卓瑞拉。
诺亚方舟是另一套自古以来便深受孩子喜爱的动物藏品。就像从A到Z的字母表能涵盖所有动物名称一样,用来建造诺亚方舟的歌斐木也能承载上帝的全部造物。这种儿童玩具再现了“完整性”的含义。虽说做不到“每种一对”,但让所有动物安然登船,也体现出了同样的完整性。每种一对,即为一套。小小一盒玩具,体现了造物的生生不息。
确实,对文艺复兴后期的思想家和作家来说,诺亚方舟对研究大自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收藏动物提供了标准和范式。意大利自然哲学家乌利塞·阿尔德罗万迪(UlisseAldrovandi,1522-1605)认为,教皇应该虔诚地建造动物博物馆,将上帝所有造物纳入其中,按照神的指示安排各种动物的位置。阿尔德罗万迪收藏了大量动植物标本,陈列在自己的工作室里。他得到的回报是,教皇使节称其收藏为“另一条诺亚方舟”。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重建诺亚方舟的目标似乎越来越不可能实现了。从新大陆传来的新发现不断向传统的知识体系发起挑战。在此之前,人们一直相信传统的知识体系是准确而完备的。或许正是因为如此,博学的阿塔纳斯·珂雪(AthanasiusKircher,1602-1680)才会那么执着地在三卷本《诺亚方舟》(ArcaNo?)中用现代知识去分析诺亚方舟的伟大成就。根据圣经的描述算出诺亚方舟的尺寸后,他长出了一口气:舱内空间足以容下当时已知的所有动物——即使把为肉食动物准备的活食包括在内,地方也够用。
1625年左右,也就是阿尔德罗万迪去世二十年后,卡西亚诺·德尔·波佐(CassianodalPozzo,1588-1657)另辟蹊径,不再收藏大量难以保存的实物标本,转而创建所谓的“纸上博物馆”,陈列展示当代和古代动物的画像。这个做法在当时来说实属另类,但多少是出于无奈。因为尽管他也颇为富有,却没有阿尔德罗万迪那样的资助人,无法承担大规模的实物收藏。但他为视觉样本的巨大潜力兴奋不已,不惜冒险用绘画的形式探索自然界。
收集活生生的动物,要比收集标本更困难,更危险,开销也更大。许多个世纪里,只有皇室才能收藏动物,只有受邀的贵宾才有机会欣赏。动物园直到19世纪早期才出现。它使中产阶级(后来也包括工人阶级)能跟动物建立起全新的联系。观赏动物成了一种有教育意义、彰显地位、颇显理性的娱乐方式。对维多利亚时代的人来说,动物园不过是展览风潮的延续。像1851年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一样,它让人们得以纵览世界。参观完之后,人们可能会腿酸背疼,但同时因为大饱眼福而心满意足。尽管动物园直到近代才诞生,但从功能和效果来看,动物画作收藏可被视为实体收藏的可靠替代品,无论那些画是出现在活页装订的古书里,还是在现代的印制书籍中。虽然画作初也价值不菲,但终究比活物便宜多了,可以算作面向普罗大众的动物展览。后来,动物画作越来越多。即使到今天,动物挂图和观测指南等还在做同样的事——展示一个完全处于人类观察和监视下的自然界。
然而,只有对实实在在的证据视而不见的人,才会相信“包罗万象”是有可能实现的。对于按照上帝的安排给物种分类,早期的博物学家还能抱有一丝幻想,但如今人们面对的是连上帝见了也会束手无策的物种多样性。现代科学揭示了物种浩繁的变化和无穷的可能,证明人类的知识是有局限性的。但即便如此,人们仍然有“收集完整”的冲动。纸上动物园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这种冲动,这是实体动物园永远无法企及的。
翻开这本书,读者就迈进了纸上动物园的大门。
——《华尔街日报》
图画可以是知识的来源。事实上,要是没有它们,某些研究可能很难实现,或者根本不可能进行。对于无数的动物、鸟类和昆虫,怎么可能光用文字界定和描述?科学史学家斯莱以动物插图作为《纸上动物园》一书的研究主题。有些插图像书名暗示的那样可爱,有些则没那么惹人喜爱,比如罗伯特·胡克在1665年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一只附在人类头发上的虱子。尽管这些插图关注的不是美观,而是精准,但其中许多还是美妙绝伦。
——《观察家》2016年度艺术类书籍
斯莱这部出色的作品探讨了五百年来画作中的动物,从异域生物、本土生物、家养生物、怪异生物四个角度出发,通过美妙的图画和精彩的文字使它们跃然纸上。
——《爱尔兰时报》年度非虚构类作品
作为本年度ZUI出色的五本图书之一,《纸上动物园》精选大英图书馆五百多年来的博物志插图,重点关注地球上过去的生物多样性。科学史学家斯莱带领我们踏上了一条诺亚方舟,里面从异域生物到怪异生物无所不包,配以大量极具科学性的图解。罗伯特·胡克在18世纪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蜂蝇和虱子,与17世纪80年代博物学家约翰·雷酷似丢勒的鱼类画作争奇斗艳。19世纪的画作涉及范围更广,我个人*喜欢的是佚名画家绘制的一对表情睿智的长尾叶猴(一黑一白)。
——《自然》
夏洛特·斯莱睿智而博学,文笔优美,通俗易懂,暗藏不动声色的机敏,虽然少了几分权威色彩,但其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着读者……总而言之,这本书是真正的宝藏。
——《艺术简讯》
引人入胜。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结构清晰,充满智慧。
——《美国科学家》
博学而雄辩。
——《卫报》
在这部令人惊叹的作品中,科学史学家夏洛特·斯莱用终极的纸上动物园——大英图书馆的藏品——为艺术与科学的历史性握手提供了绝佳例证。书中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手稿、印刷品、画作、珍本书中令人叹为观止的插图,让我们跟蝴蝶、甲虫、蜘蛛、贝壳、鱼类乃至珊瑚面对面。全书分为异域生物、本土生物、家养生物、怪异生物四个部分,通过丰富的图片为我们介绍了世界上著名的博物志插画家,比如约翰·詹姆斯·奥杜邦、马克·凯茨比和恩斯特·海克尔,当然还有一些不太知名的画家。在附文中,斯莱追溯了博物志画作的故事,从文艺复兴到地理大发现时代再到19世纪,深入考察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联系是如何变化的。
但故事讲到这里并没有结束。从毛毛虫到螃蟹,从长尾叶猴到儒艮,从竹节虫到古英国猪,从极乐鸟弯曲飘逸的尾羽,到鸮鹦鹉柠檬绿的双翼,从龟壳上不规则的纹理,到想象出来的独角兽、美人鱼和恐龙的模样,本书的故事还在继续。这正是永垂不朽的纸上动物园。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