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23296639
★献给所有受尽呵护,但不得不独自面对未来的年轻人
★字字珠玑教你学会沟通、自立成长,句句精华帮你读懂人性、适应社会
★随书附赠刘墉亲笔绘制名画藏书票
刘墉励志珍藏系列套装(全六册),含《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肯定自己》《靠自己去成功》《跨一步,就成功》《你不可不知的人性》等六部作品。鲜活的语言、奇异的故事以及巧妙溶于其中的哲理,读来颇具兴味。而绵藏其中的是父亲刘墉对儿女成长的良苦用心和一份沉甸甸的希冀:成功要自己去成功,如同成长要自己去成长!
《超越自己》
《一位父亲写给儿子的116封信1:超越自己》为“自己”系列的*本,从《上课*天》开始,作家父亲即开始记录刘轩在刚进入史岱文森高中时的生活点滴。二十年后,在《一位父亲写给儿子的116封信1:超越自己》以“纪念新版”再版时,不但刘墉重新审订全书内容,修改达三千多处,当年的高中生儿子刘轩亦首度“回信”给父亲。在每封信函之后写下成年后的自己对父亲当年教诲的异样反思、多维解读。跨越二十年的成长,穿越二十年的对话,父情子心相互辉映,育子经典历久弥新……这是影响千万人的励志家书,这是激励千万人的人生参考。
《创造自己》
《一位父亲写给儿子的116封信2:创造自己》为“自己”系列的第二本,从《爱的礼物》开始,作家父亲逐一记录刘轩在全新生活环境中的成长与重塑。在《一位父亲写给儿子的116封信2:创造自己》再版时,不但刘墉重新审订全书内容,修改达三千多处,当年的高中生儿子刘轩亦首度“回信”给父亲。在每封信函之后写下成年后的自己对父亲当年教诲的异样反思、多维解读。跨越二十年的成长,穿越二十年的对话,父情子心相互辉映,育子经典历久弥新……这是影响千万人的励志家书,这是激励千万人的人生参考。
《肯定自己》
《一位父亲写给儿子的116封信3:肯定自己》为“自己”系列的第三本,从《雪地山的脚印》开始,作家父亲逐一展开对刘轩面向人生挑战的段段提醒与深切冀望。在《一位父亲写给儿子的116封信3:肯定自己》再版时,不但刘墉重新审订全书内容,修改达三千多处,当年的高中生儿子刘轩亦首度“回信”给父亲,在每封信函之后写下成年后的自己对父亲当年教诲的异样反思、多维解读。跨越二十年的成长,穿越二十年的对话,父情子心相互辉映,育子经典历久弥新……这是影响千万人的励志家书,这是激励千万人的人生参考。
《靠自己去成功》
本书是刘墉写给女儿的,同样也是写给所有希望获得成功却又对怎样成功感到迷茫困惑的你的书。
在本书里,作者既是一位慈父,又是一位严父:他从怎样规划睡眠、怎样利用时间、怎样得体穿衣、怎样训练写作这些切实可行的小事情谈起,在怎样看待偶像,怎样与老师相处,怎样克服恐惧、焦虑等方面为年轻读者提出建议,也教他们如何正确地看待胜败和死亡这些人生的重大课题。生动的语言、鲜活的故事、亦师亦友的立场,会让青年读者备感亲切,在不知不觉中感知他的建议和引导——他的这些建议和引导有如智慧之光,照亮通往成功的道路。
《跨一步,就成功》
本书是继《靠自己去成功》之后,刘墉以与女儿谈心的方式写就的又一部成功励志书。在书中,刘墉先生与女儿谈天说地,言古论今,娓娓道来之中,处世、交友、读书、写作、记忆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一一涉及,圆融确切,无数切实可行的方法、技巧汩汩而出,实用有效。刘墉先生是在与女儿敞心交流,也是在与你我促膝对话……
青春年华的少男少女应该如何应对异性爱慕的、追随的眼光?每个梦想自己是王子、公主的少男少女如何才能培养出良好的风度、优雅的风范?经过怎样的训练和积累,才能写出漂亮的文章?通过什么样的神奇方法,就可以牢牢记住原本怎么都记不住的诗句、文章、知识等内容?
上面这些少男少女心中的疑惑、困扰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精彩的答案。每个人都能成功,每一种青春都五色斑斓,如果你懂得珍惜自己,懂得在*恰当的时候发现和培养自己的天才点……
《你不可不知的人性》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你不可不知的人性》,那就是“辛辣” 毫无保留的“辛辣”,作者大胆而犀利的笔触,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直切人性的深处 贪婪自私 急功近利、喜新厌旧、猜忌犹疑……人性的丑恶在作者讲述的数十个鲜活的故事里暴露无遗。可是,人性甲善的光辉无可泯灭。
*浅的文字,*深自勺道理 剖析丑恶人性,因为要免于伤害,不可不知;了解人性本善,因为凉解之后 或有包容释然。
刘墉励志珍藏系列(全六册)
1、《超越自己》
2、《肯定自己》
3、《创造自己》
4、《靠自己去成功》
5、《跨一步,就成功》
6、《你不可不知的人性》
刘墉的书*的亮点在于提出了很多对青少年成长十分关键而又在传统教育环境下被长期忽视的问题。
——卢勤
刘墉的文章多以娓娓道来的形式,和风细雨地与读者交流,似师长,又似朋友,方式细致入微,亲切感人,无论家长还是孩子都很容易接受。
——周国平
刘墉用平实的话语将自己的故事凝结成的人生感悟,影响了一代代的年轻人。
——新华网
刘墉总是用诙谐幽默的口吻、丰富的肢体语言,讲述严肃的人生哲理。
——中国日报
刘墉的作品在中国大陆销量超过,是名副其实的“励志大师”。
—— 中新网
谈睡眠谁不希望睡到自然醒
今天早上七点,你妈妈的闹钟响,把我吵醒了,可是见她瞄了一眼闹钟,继续睡,我猜一定时间还多,就没吭声。直到过了半个钟头,还不见她起床,才推她,问她要几点起,你妈妈醒过来,看看钟,立刻跳了起来,说:糟了!怎么没听见闹钟响呢?当时已经七点半了,而你必须七点五十分到校。
看你妈妈急着去浴室梳理,我就先跑到你房间看,想你一定早准备好了。没想到,你也还在被窝里。我问你为什么还不起床。你说马上会起,我又说已经七点半都过了,你就哇的一声立刻坐起来,一边匆匆忙忙穿衣服,一边怪妈妈为什么没叫你——你自己又为什么把闹钟按了下去?
看你抓了一根香蕉,头发都没来得及扎,就匆匆忙忙地跟妈妈出去,我觉得有必要跟你谈谈你的睡眠规划。
近常听你抱怨睡眠不足,怪学校功课太多,有一堆考试,又怪自己为什么总需要睡八个小时才够,还说羡慕那些一天只睡五六个钟头的同学。
其实你不必为自己睡得多而自责,因为你正处在成长期,青春期的孩子本来就需要较多的睡眠。生长激素多半在睡觉的时候分泌,所以如果你睡不好,就容易影响发育。
而对那些已经发育完全的大孩子,就不必有太多睡眠了。我近看到一个统计,说美国高中生一般只睡六个钟头,回想你哥哥高中时甚至一天还睡不到五个钟头,他们照样发育得很好,可见当你度过这个“急速的成长期”,自然就不会那么爱睡了。 ’
由此可知,而今你睡下去就起不来,不一定是因为懒,而是由于生理需要。所以我建议你检讨一下,能不能在“醒着的时候”快一点,使自己能早点上床,而非cut你的睡眠时间。
每个人都会拖——
一生有一生的拖,中国人常讲“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那是拖了少年时。
相同的,一个月又有一个月的拖,你不是每到学期结束前,就特别忙吗?那是因为前面大半个学期都比较放松,造成功课的堆积。
往再小的地方看,其实一天也有一天的拖。
举个例子,昨天你因为参加学校社团活动,六点多才到家,先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卡通,接着去吃饭,吃完饭看你进房间了,我有事要问你,原以为你在做功课,却发现你躺在床上睡着了,醒过来之后,又坐在那里发愣,还怪自己爱睡觉,直犯脾气。
好!让我们回头算一算:你刚回家时看电视花了多少时间?吃完饭打盹用了多少时间?打开书包,一边懒洋洋地拿出书本,一边开电脑看信箱又花了多少时间?
如果你把这些时间浓缩一下,进门先把书包里的东西拿出来,看看有多少功课,心里有个计划,同时看你的“伊妹儿”。然后一边吃饭,一边看看电视,吃完饭赶紧上网查资料,开始写报告。你会拖到一点多才睡觉吗?
所以,总要拖到很晚才上床的人,常不是时间真不够用,而是由于前面拖了。
人很妙。你会发现考试之前,读书特别专心;你也会发现,如果一天有五样作业。你做样花一个半小时,第二样花一个小时,第三样花五十分钟,第四样花四十分钟,等你做第五样的时候,看看时间,已经很晚了,极可能只花二十分钟就完成了。
但是相反的,同样的功课,你倒着来一先做第五样,再做第四样、第三样……那第五样可能就花你一个多小时,样却反而只花三十分钟。
这也是因为心情的轻松而造成拖。那拖你不一定明显感觉到。只有当你细细比较之后才会发现。
沿着这个思路想下去,如果你从一开始,就以“当时已经深夜十二点”的心情去面对,会不会就能效率特佳,省下不少时间呢?
我也曾经以台湾的一个中学生做实验。
他的功课比你还忙,每天觉都不够睡。所以回家也常躺在沙发上就睡着了,被拉起来之后,也常要发呆个半天才能进入学习状态。
他妈妈来找爸爸谈,说孩子总睡不够,如果不先小睡一下,读书的效果很差;先让孩子睡一阵,又会因为开始得太晚,拖得很迟才能上床。
我就建议她为孩子做个统计: “你试试看,孩子一进门就让他先睡个觉,然后起来吃饭,再做功课,会造成几点上床?相对的,你不准他先睡,叫他早早就开始做功课,又会几点钟上床?”
你猜结果是什么?
结果是:她如果先让孩子睡九十分钟,孩子是一点上床;她如果不让孩子先睡,孩子是十二点半上床。
前面睡了九十分钟,才迟了半个小时睡觉,我请问你,那多出来的一个钟头跑到哪里去了?
相信你一定猜得出,因为拖掉了。
当那孩子发现时间还多的时候,就慢慢做。反不如在先睡了一觉, “起步”晚,时间已经不早,心情紧张的状况下,来得注意力集中。
而且,你知道吗?
因为那孩子先睡了九十分钟,不但加起来的睡眠时间比较多,而且因为精神好、头脑清楚,反比不先睡一下、十二点半上床的成绩进步快。
孩子!随着你升入高年级,会愈来愈觉得时间不够用,而不得不减少你的睡眠。如果你还希望睡得饱饱的,恐怕也得为自己做个睡眠和工作规划了。
你要用时间的紧迫逼自己有更高的效率,而非用恶性循环的拖延,使自己损失睡眠与健康。
注:
如果希望“小睡”能有“大睡”的效果,好能一次睡六十到九十分钟。
据二○○三年六月十四日美国《世界日报》的综合报道,由哈佛大学莎拉?梅德尼克教授领导几位心理学家测试发现,午睡一小时至九十分钟之后的视觉学习能力比不睡者高许多。
那份刊登在《自然神经科学》期刊的分析报告中也提出,午睡的好处只有经历“慢波睡眠”和“快速动眼期”的人才能享受到。因为这两种睡眠可以提神醒脑,并且有助于处理新学到的技能与资讯。
研究报告甚至说:“从行为改善的角度来看,午睡在直觉印象的学习上,跟晚上一夜安枕同样有用。”午睡也使晚上睡眠的效果提高。实验显示,天有午睡的受试者在二十四小时之后的记忆力,比没午睡的人强百分之五十。
此外,根据许多睡眠专家的研究可以知道, “快速动眼期” (也就是简称REM,做梦时眼睛不断在眼皮下转动的那段时间)有非常好的消除紧张及增强睡眠之前学习效果的好处。在REM期被叫醒,也比在KEM之前的深睡期容易得多。
而REM一般都在入眠后六十到九十分钟出现,所以如果可能,小睡好能长达九十分钟。孩子放学回家,假使非常疲倦,让他睡九十分钟,要比只睡二十分钟的效果好得多。
此外,应该利用REM期增强记忆的好处,譬如在睡前看一下书,或背一段课文,接着去睡九十分钟,起床后再回想睡前读的东西或复习一遍,就可能有事半功倍之效。
谈出头拼命做个人上人
“不是只有我会拖,老师也会拖。”
你今天一边看我昨天写的文章一边抗议:“老师在学期开始的时候都慢慢教,讲一堆废话。到了学期要结束之前又拼命赶。老师赶,害得我们也得赶,所以期末考试之前特别忙。”
说完,你接着往下看,又抬头问: “那台湾小孩为什么要先睡个觉?睡觉做什么?害他晚上都睡不着了。”
我就笑说你是“饱人不知饿人饥”,问你要是你夜里只睡了五个钟头,就算回家先睡一个半小时,加起来也只有六个半小时,你会晚上睡不着吗?我又告诉你台湾的小孩有多辛苦,同一科,他们常常要念好几种不同版本的教科书,每天不但上课比你早、下课比你晚,而且经常留校补习,补到八九点才能回家。
你就瞪大眼睛,问为什么这么苦。
孩子!我也常责怪为什么中国人那么狠狠地逼孩子,把孩子逼得早早就戴上近视眼镜,甚至把孩子逼得跳楼自杀。
我还作过比较,发现我这一代的健康反不如上一代。原因是上一代身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环境,常常要躲轰炸、换学校,有了不少“中间喘息”的机会。相对的,我生在一九四九年的台湾。战争过去了,但是学校少、学生多,入学考试的压力大,于是有了所谓“恶补”。
我小时候,就已经常常要留校补习。在我记忆中,总浮现那个背着重重的书包,书包里装着《图解算术》,在夜色中回家的画面。
你能想象当你学跳舞,学唱歌,学钢琴、小提琴,每天还轻轻松松的小学六年级,许多台湾孩子已经去补习班补习了吗?
何止台湾的孩子啊!大陆也一样。我曾去过一个有名的中学,那校长得意地说他们的毕业生百分之九十以上能考上重点大学;又说他们特别在山边盖了一片房子,高三的学生一律送到那儿去住校。就好像以前读书人常到深山庙宇里苦读一样。
不只名校,我有一年去广西深山贫困地区的一个小学,那里的校舍破旧不堪,孩子们身上穿着五颜五六色的“百家衣”。但是你可知道,那里的孩子居然对我说,他们只看到灯光和月光吗?他们说,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念书,太阳下山之后还要留校补习,所以难得看得到太阳。
据说因为土地贫瘠,有些学生全家只有一套能出客的衣服,大家轮着穿;甚至有人穷到没衣服穿,没被子盖,天冷时躲在草垛子里。 .
但是。那些父母还是拼了命,要送孩子上学,要为孩子交“补习费”和“代课老师费”。
这几年,我跑了许多中国大陆荒僻地区的学校,除了我们捐建的希望小学,也去了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和建在山西窑洞里的学校。
他们都太苦了。一个老师的月薪可能不够你看两场电影,一家两个孩子可能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轮着去上学。
但是,我发现他们都拼命用功,他们的父母可以不识字,却都知道逼孩子念书。
渐渐地,我了解了,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苦读才能出头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在中国人的心里。就算是现在学校多了,在台湾甚至录取率超过百分之百,大家还是要拼。
为什么?
因为要拼进好学校,因为要“强出头”。
孩子,其实你有什么好不解的呢?
你看看四周的同学,尤其犹太人和中国人,他们不是都想尽办法,给孩子补习。叫孩子到医院当义工,上网为孩子找各种题材、参加科学竞赛,甚至为孩子找老师教网球、击剑、游泳和溜冰。建立得奖记录,好争取进入常春藤盟校吗?
正因此,犹太人能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四处被排斥,发展到今天,在美国社会虽是少数。却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人则能成为美国平均学历的族群,在各方面有杰出的成就。
美国是自由的,自由到你可以选择做清道夫或大学教授;美国也是开放的,清道夫可以赚得比大学教授还多;美国还是平等的,职位没有尊卑贵贱,只要肯努力工作,都能有不错的生活。
但是,有一些民族,尤其是那些经历苦难的民族,无论在中国或美国,他们心底自然有股力量——
拼命做个人上人!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