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8139008
如果你对开书店的人生有憧憬,向往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小书店或想当书店店员,那这本书会是带你进入真实世界的祛魅之作,目前市面上引进的、原创的独立书店指南或书之书比比皆是,但大多是以读者或书虫的眼光在逛店。店铺如何经营,如何融入社区,如何坚守这盏灯光这些话题往往只能在某家书店消失时引起人一时的关注,虽然现在地面书店情况回暖,商业地产与书店的结合催生了一大批新兴书店,但如何摒弃“美丽”书店、“独立”书店这种虚妄,真正创造人与书的相遇、人与人的相遇,仍是值得我们向日本书店人学习的。
总有一盏书店的灯光,等待温暖人心。
《四季便当》作者吉井忍2016力作
六年走访、十家书店、一位选书师、一位一人出版社
松浦弥太郎创办的COW BOOKS
地下音乐系母亲的绘本书店POPOTAME
从时尚书店到邻家款的SPBS
*纯正的航空书店Books
Fuji
一周只卖一本书、渴望成为“实体社交网络”的森冈书店
开创生活品牌新思路的MUJIBOOKS
一手啤酒、一手书本的本屋B&B
保有荒地般的自由、寂寞和宽容的模索舍
开车上路去卖书的移动书店BOOK TRUCK
平凡却亲切、根植社区的今野书店
干货满满、诚意十足。书店业者的光鲜与辛勤尽在于此。跨越国界思考书店的经营之道。为大陆书店业回暖而欣喜的同时也可参考这他山之玉。
日本人对书店有两种称呼,“书店(shoten)”和“本屋(honya)”。前者比较书面,后者则偏口语,带着一种亲切感,我们通常会在“本屋”后面加上一个“桑”。我小时候,没事儿就老往离家不远的小书店跑。母亲听到门口穿鞋的动静,问我去哪儿,我总回答:“去本屋桑。”
可是长大后,“本屋桑”渐渐变少了。他们在哪儿呢,他们还好吗?
前言:樱花国度,寻书房
1
COW
BOOKS:一直在路上
专访COW
BOOKS创办人松浦弥太郎
番外:COW
BOOKS的奥秘
2
今野书店:书店的“原生风景”
专访今野书店社长今野英治
番外:今野书店的亲子阅读会
3
Books
& Gallery POPOTAME:地下音乐系母亲的书店
专访POPOTAME店主大林えり子
4
Shibuya
Publishing & Booksellers:时尚是把双刃剑
专访SPBS店长铃木美波
5
Books
Fuji:做纯正的航空书店
专访Books
Fuji创办人太田博隆
专访Books
Fuji社长太田雅也
6
森冈书店:让书店成为“实体社交网络”
专访森冈书店创办人森冈督行
7
MUJIBOOKS:书的任务是连接
专访无印良品有乐町MUJIBOOKS经理清水洋平
番外:有乐町散步路线
8
顺道采访
BACH:选书师不能问的问题
专访BACH代表、选书师幅允孝
番外:三个案例目前的状况
9
本屋B&B:出版界将会举步维艰,但书店的未来是光明的
专访本屋B&B经营者、Numabooks代表内沼晋太郎
10
模索舍:荒地般的自由、寂寞和宽容
专访模索舍舍员榎本智至、神山进
番外:小型活动与“投掷钱币”
11
BOOK
TRUCK:主动选场地、选客人的书店
专访BOOK
TRUCK店主三田修平
12
顺道采访
夏叶社:一个人的出版社
专访夏叶社社长岛田润一郎
参考书目
后记:“本屋桑”巡礼
樱花国度,寻书房
去岁,樱花由盛转衰的时节,东京街道被落英染成淡粉色。我办完事,赶去浅草换乘电车回家,心想着要不要买盒点心带给父母。从地铁站走出来时,却发现天色已晚,街头刮起了冷风,我在氤氲着花香的湿润空气中疾步踏上一条“捷径”,结果很快就迷路了。小路两边的店铺大多早早关了门,只有远处一家小书店亮着“七福”的店招。
店面不大,书架满满东东,收银台边没有人,但随着我脚步声的临近,从书墙后慢慢走出一位老爷爷,一边低声招呼道“嗨嗨”,一边坐下来。店里没有其他客人,我在文库本的书架边转了一圈,挑了一本随笔集,便去结账。老爷爷接过我递去的文库本,一言不发地扫了条码,正当我打开手提包准备付款,低头包着书皮的老爷爷突然蹦出一句:“花冷呀。”
一时间我没反应过来,因很久不用“花冷”这个词了,“哦,外面开始刮风,今晚樱花就得谢了。”
“樱花开了又谢,真是一转眼的工夫。”
“说的是啊。”
回家等车的时候觉得有点冷,可心中想起老爷爷的声音、看着书,身体的疲劳感也消去了少许。再在自家的书架上看到那册文库本时,虽然内容和樱花无关,但心中总会浮现出“花冷”和远处“七福”的微光淡影。
话说回来,东京是世界上实体书店与人口数比例的城市之一,书店数量在日本国内也是的名。据统计,2014年东京的实体书店数量为1430
家,远超第二位的大阪。与之相对,东京实体书店的消亡速度也是全日本:2009—2014 年间减少了179 家。其实,这不仅是东京一地的现象,整个日本的实体书店也在这五年中少了一成多。但从书店平均面积来看,每家书店的面积却处在增加的趋势中。
这意味着,消亡中的书店大多是“七福”那样由个人经营的小型书店。
大型书店的势力扩大,生活品牌跨界至图书业,小书店的声音越发微弱。它们的生存状态如何?靠书的销量而维生,默默培养了万千读书人的小书店“本屋桑”真的要被时代所淘汰?若要继续坚持下去,这背后需要怎样的思考和努力?这是本书的重要主题之一。
笔者挑选了不同风格的东京书店,进行了六年的实地观察和追踪采访;选取的对象有些难以概括,也不能用“东京十大书店”之类的标签来简单做总结:有著名人士开办、关注度极高的,有坚持“昭和”小书店的人情和亲切感的,有追求自己认定的社会正义反被边缘化的人和店,还有店主一人支撑的移动书店,甚至有些严格来说并不算是书店,而是新型业态下的职业选书师和一人出版社。六年中,店主本身和书店都有了不少变化,有些书店在这段时间里诞生又消失,笔者不得不从书稿中删去。可以说,本书中大部分书店都经历了时间的筛选。
书中还有一两家书店风格很普通,拍照也不一定能获得点赞,可能从外观上中国读者并不会特别被吸引,但我希望透过它们的“普通”,为大家传达日本人平时接触的书店的模样。“名人推荐”、“独立出版”、“只卖一本”等标签容易提高关注度,但人们并不是天天都会那么文艺的,东京人逛书店也不一定每次到神保町、六本木(著名的“茑屋”所在地)等圣地。就如选书师幅允孝先生小时候泡书店那样,不少日本人平时下班后,是在车站前一家熟悉的小书店站着翻会儿杂志,然后买一本书回家。和学术一样,我们接触“特殊”案例之前,需要体会基础的状态和它的极限,方可深度了解案例特殊之处和真正价值。那么,关注特别的书店的同时,我们也是否要了解日本人心中的普通书店呢?
从书店具体经营操作来看,中国和日本还是有着不同之处。本书收录了日本书业者的思考和店主们的经验之谈,希盼读者从这些访谈记录中读出去掉表面差异之后的思考根底,我认为这对中国的爱书人都是可以参考的。
如今“东京值得一逛的书店”、“东京文艺之地”等攻略信息多见于社交网络,类似主题的书也多有出版,有兴趣者可按图索骥、签到打卡。拙著所涉书店在数量上可能显得不够达人,但日语有个说法叫“足を使う(用脚)”,意思是积极主动地四处奔走、花了一番工夫,与中文里的“脚踏实地”颇有些相通:同受访者当面沟通,可获得一手材料(粗粝、直接,但也不免带有受访者观点的印记);重返现场则是为了更独立、冷静地看待受访书店的真实境遇,获得更有深度的、超越表象和国界的书店经营之道和思考方式。
希望我“用脚”写成的这本小书、书店主们的这番苦心孤诣,能够在中国读者的心中留下一点如花香中的弱光。
吉井忍
2016年4月
天堂魔鬼 –
书还是一如既往的好,继续支持,书的内容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