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8029713丛书名: 新知文库
维多利亚·芬利从小痴迷色彩,自童年时代就立志探究每一种颜色的起源与变迁。她在阅读大量有关色彩的书籍之后,不辞劳苦走访世界各地,寻取色彩的*手资料,足迹遍及南美、澳大利亚、阿富汗、伊朗、印度等地,她甚至到过中国的敦煌和法门寺。沿途的发现常常让她大吃一惊:洋红原本出自南美洲仙人掌上的一种寄生虫——胭脂虫的鲜血,而昂贵的紫色则来自海蜗牛的眼泪!她在讲述每一种色彩的来龙去脉的同时,又穿插进旅途中的逸闻趣事,使得阅读本书成为一次轻松迷人、多姿多彩的色彩旅行。
导言:亲历色彩启蒙
前言 彩虹的开端
概述 颜料盒
第一章 赭色
第二章 黑色和褐色
第三章 白色
第四章 红色
第五章 橙色
第六章 黄色
第七章 绿色
第八章 蓝色
第九章 靛蓝
第十章 紫色
后记 彩虹的末端
鸣谢
第一章 赭色
艺术……必须不仅使人愉悦:还应与我们自己的生活患息相关,用以提升我们的精神能量。
——肯尼斯•克拉克爵士《看画》
卡莫尼卡山谷(Valle Camonica)位于意大利湖区,谷内有一万幅摩崖石刻。这里的岩画是新石器时代人类曾经生存于此的佐证,它用生动的画面讲述着那时候人们的故事。其中一些画着奇异的长角的野兽,看上去瘦得皮包骨头,似乎不是祭祀牲品;还有一些画着持棍的人群挥舞着手中武器追猎野兽。另一块岩石上刻着一只蝴蝶——我去拜访时恰好遇上一群德国小学生,他们排着队观摩它,我无法隔着成堆的素描纸和蜡笔去细看那只五千年前的蝴蝶,真让人觉得有点儿遗憾。
然而,在一个安静而远离旅游团队的地方,我发现了一块扁平的黑色岩石,上面至少画了50个甚至更多的尖顶两层楼房。我站着端详这些画,画上的建筑并不那么威严,在我看来,或许这里曾经是古代的房产代理办公室,抑或是一位建筑师的工作间,又或许,仅仅是那些山谷里自在休闲的人们,在共话桑麻聊天之余,随手画下的梦想中的家居样式。这些粗犷的刻画现在已经失去原先的颜色:阿尔卑斯的豪雨,冲刷掉了所有远古的色彩。但是,当我坐在那里冥想远古的时候,却突然发现地上似乎有块小石头样子的东西,它有颜色,而且有着不同于周围山石的颜色——即使那些山石多么五彩缤纷,这一块仍旧卓尔不群。
我捡起来端详它,更加意识到它不同凡响的价值。它的外观其实并不起眼:黏土状残片,脏兮兮的浅棕色,大小和形状恰似鸡心。它的正面是平的,它的背面却有三棱,活像一座微圆的迷你三棱金字塔。当我用右手的拇指、食指与中指分别触摸这三个背面时,我惊讶地发现,它的设计居然非常适宜被人手拿住。刹那间,我断定这块黏土就是赭石,一块从古人的颜料盘中跌落出来的赭石。我用唾液润湿它的表层,这块泥便呈现出干草堆一般的黑黄色。拿起它,我试着模仿那些岩画,在石头上画了一幢两层楼的房子。我笔下的赭色线条平滑而流畅,一笔下来,毫无顿挫:一块相当好的颜料!难以想象,那位最后拿住它的人——那个用他的手指握出了赭石上的沟槽棱线的人——竟然真的生卒于五千多年前?!他,或者是她,在手中的赭石磨得太小,以至于不方便作画之后,便随意一扔。而最近的一场暴雨,鬼使神差将这块埋在地下的赭石冲至表面,恰好落入我的眼帘。
赭石——又名氧化铁——是世界上第一种颜料。自从绘画技艺被发明以来,每一块有人居住的土地上,就必然有被人使用着的赭石。而且自那之后,赭色就成为历史上几乎每一位画家的调色板里必不可少的颜料。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最好的赭石来自于黑海城市锡诺普(Sinope),位于现在的土耳其境内。这里出产的赭石如此珍贵,以至于所有来自锡诺普的产品都刻上了特殊印记,被人们称为“印记锡诺普”。再后来,“锡诺普亚”(sinopia)或是“锡诺普尔”(sinoper)还成了红赭的代名词。最早来到北美的白人殖民者称土著居民为“红印第安人”,正是因为他们用赭色涂画身体(祛邪护身,红赭色代表着人世间善良的力量,还有冬天防寒,夏天祛虫的作用),考古学家还在斯瓦士兰(Swaziland)的红峰(Bomvu Ridge,Bomvu在祖鲁语中的意思就是“红色”)发现了好几处至少是四千多年前人们使用过的矿,人们在矿里采掘红色和黄色的颜料用来涂抹身体。“赭色”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的“灰黄”一词,但如今多少演变成了某种更加鲜艳些的颜色——某种更红或更棕或是更接近黏土色的颜色。到了现代,它还可大致指代任何一种天然存在的黏土颜料,然而最准确地说,它仅能指代一些含有一定分量的赤铁矿或铁矿的黏土罢了。
法国南部的吕贝龙(Luberon)虽有几座大的赭石矿,但最著名的还数托斯卡纳的锡耶纳(Siena):念及此,我便情不自禁,浮想联翩,设若我手中的那一小块赭石,或许就是由新石器时代的商人从锡耶纳捎来的,当时这些石头颜料很值钱,没准还能换到山里的毛皮呢!切尼诺•切尼尼提到他还是个小男孩的时候,有一次和父亲在托斯卡纳散步时发现了赭石。他写道:“(我们)到达了一个小山谷,一个非常险峻陡峭的地方,我用铲子刮下陡壁上的泥土,带回许多种色块。”他还发现黄色、红色、蓝色和白色的黏土。“这些色彩之于地球的含义,恰如皱纹在男人或女人脸上的含义一样。”
我知道在许多其他的赭石产地——从锡耶纳到新大陆再到日本,一定会有很多故事。但我搜索第一种颜料的旅行,仍然选择澳大利亚作为开端——这是因为我想发掘世界上最悠久且从未中断过的绘画传统。既然我曾被五千年前的赭石所吸引,那么澳大利亚所拥有的四万年前穴居人类使用过的同一种颜料,不是会更加魅力无穷吗?当然我也深信,在澳大利亚的中部,我将会了解到一些故事,这些故事将告诉我,一项近几年来最激动人心的新绘画运动,是如何从古代的绘画传统转化而来的。
动身赴澳之前,我给一位住在悉尼的人类学家朋友打了电话,他曾在土著社区考察过许多年。在我们的谈话快要结束时,我瞥了一眼我匆忙记下的要点,有以下的三条:
•费时。很费时。
•赭石仍有买卖,就在现在。
•红色是男人的专利。小心。
我无意中在最后一条下面划了好几道杠。也许,世上最普通的颜料有时就是世上最大的秘密。发现赭石确实比我预期的要更复杂
悉尼
赫蒂•珀金斯(Hetty Perkins)是新南威尔士州艺术馆馆长,她专门研究土著居民。我们一起参加她主办的土著居民艺术大型回顾展的开幕式,之后又一起坐在艺术馆花园喝咖啡,她向我生动地描述了土著居民的传统。“这是一片空白,”她说,并将她的手放在我的笔记本上的一页白纸上。“而这是澳大利亚,”她继续说着,手转而放在木桌上。“你拿起白纸的时候,发现它就在下面……许多绘画就像这张白纸……我们可能并没看懂它所有的含义,但我们知道它代表着这个国家和这片土地。”我被她的谈话深深地吸引,并且很想知道她是否了解那些“就在下面”的艺术——比如说,那张桌子。“我没有这份特权,”她说,“因此我非常小心。处在我的位置上,我不会去问任何人关于某种事物的含义。那些含义以后自会显现。”
确实如此——那天晚上,我做了个自我规划——我要去寻找一种颜料,可这种颜料的外化形式是不允许我去看的,它所绘制出的东西则是不允许我知晓的秘密。我当然尊重这些秘密。可是,在所有严格的限制条件下,我还能够在澳大利亚中北部发现些什么?这些发现又将如何帮助我探寻赭石的魔力呢?
达 尔文
我所发现的正是赭色本身。我一进入澳大利亚就发现了它,而且沿路绵延于窗外,到处都是赭石。澳大利亚北领地的顶端地区已经开发成了大型的赭石采石场,我对此并不赞同——这块土地上有太多赭石,以至于人们用之于商业,居然拿它来做彩色水泥。来到达尔文的第一个早晨,我起了个大早,沿着当地以色彩著称的伊斯特波因特海岸(East Point beach)散步。一块块石头就像一只只覆盆子纹络的冰淇淋,仿佛某位懒惰的祖先奉命将黄色、白色、橙色和红色配料调进适当的褐色崖壁中,却被一只跳跃的负鼠转移了注意力,手里的活半途而废,各种颜色便自成一体打着卷嵌在岩石上。猩红色的赤铁石在灰白底子的岩石上简直就像泼溅的血。当我在石臼里加一点海水研磨松散的碎石子时,我发现我可以用它们作画——或者在我的皮肤上,或者在岩石的浅色部分。但与我的平滑的意大利赭石不同,这些澳大利亚颜料是粗糙的,打磨得不均匀。我事先没有料到,我竟会一大早为追寻这小小的颜色,不知不觉徒步走上数英里。然而我竟确确实实走了这么多路。
位于东方的阿纳姆地,慢慢地在阳光下展现出了轮廓。这里是土著居民的故乡,外人只能在被邀请时才能参观。在某些地图上,这里几乎是一片空白;这样一个地方,除非你拥有一张真正的地图,你会觉得根本无从知晓,也无须知晓。当我坐在石板上,注视着太阳将天空染成粉红色的时候,我多么想知道,阿纳姆地的这许多色彩,究竟来源于何方,又将去往何处?
赭石贸易
曾几何时,整个澳大利亚就是一张贸易网。从北边的阿纳姆地到南澳的最南端,从西海岸到昆士兰的海滨,商人们一群群聚拢过来,彼此交换一些珍贵物品。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获取精致工具和实用物品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一种以(或者说主要是以)和平手段编织人际网络的方式。可以想象,如果在每一个湿季,你都十分习惯于与邻居们公平交易,那么双方缔结或续签和平条约就不是什么难事,敌对情绪也就能得以化解。那个时代,人们也许会用一只飞去来器(那个时候的飞去来器无法自行飞回来)交换一只梭标或用一把斧子换一块磨刀石——最后再以一场合作仪式来庆贺交换成功。在所有的交换种类里,赭石——真正的不含杂质的赭石——是各类货品中最有价值的一种。
西澳坎贝尔山区(Campbell Ranges)的维尔加米亚矿是澳洲大陆最神圣的赭石矿之一。l985年,尼古拉斯•彼得森(Nicolas Peter—son)和罗纳德•兰珀特(Ronald Lampert)描述过与几个从瓦尔皮里(Warlpiri)部落的传统商人一起去矿里的情形。他们必须申请进入许可——不仅是向矿主申请,还必须向那些住在远古的房子下面看不见的神灵们申请。“不要对我们发怒。”那些部落商人念完祈祷,才去取火炬和斧头。还有一次,他们向矿里的神灵欢呼并与之对话,向神灵保证他们自己只会索取一小点儿。在20世纪40年代之前,赭石可以在南方的部落里换到梭镖,在北方的部落里换到盾牌和飞去来器。此后,——至少在20世纪80年代——赭石仍有开采和交易,尽管盛放赭石的器皿从树皮筐换成了20世纪末期的塑料筐。
另一个著名的矿藏位于澳大利亚南部的弗林德斯岭(Flinders Ranges)。很可能在数千年前,就有土著居民从艾尔湖(Lake Eyre)地区南下来此探险。在《来自另一国的货物》(Goods From AnotherCountry)一书中,伊莎贝尔•麦克布赖德(Isabel McBryde)写道,迪亚里(Diyari)人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来回,为的是到位于帕拉契纳(Parachilna)的布卡图矿(Bookartoo mine)采掘他们的红色黄金。他们把赭石做成圆饼状,装在用负鼠或袋鼠的皮做的口袋里,每个人要背20公斤,头上还顶着一大块从附近采石场采来的重重的磨石。一般是七八十人结队成行:这一景象非常壮观。
1860年,白人农民来到澳大利亚,带来了羊群以及他们的土地登记制度——一系列的冲突随之发生。其中一场剧烈的冲突,被阿德莱德(Adelaide)当局称之为赭石战争。其实冲突的起源并不是为了争夺圣矿里的赭石,而更主要地是为了在去往圣矿的路上发生的事情。原来,土著居民们对欧洲人带来的土地所有制概念没有一点儿兴趣,但他们对那些新奇的咩咩叫着的食草动物很感兴趣。当他们每年去布卡图时,便顺手牵羊,在路上杀了吃肉。于是白人群体很快就进行报复[所谓“睚眦必报…‘细故杀人”(Hanging for a sheep or a lamb theory)],这反过来又招致了土著居民的新一轮反报复。据菲力浦•琼斯(Philip Jones)于1983年收录于南澳大利亚博物馆的一篇论文说,罗伯特•布鲁斯(Robert Bruce),一位19世纪的殖民者,曾经写道:“就是在过去的好年景里,弗林德斯山区里孤独的牧羊人也一点儿也不比蒂珀雷里(Tiperary,爱尔兰地名)这个被人憎恨的地方的掮客们更安全。”
在1863年11月,赭石战争变成了一场赭石屠杀。琼斯写道,一百多年后,当地的土著居民仍然清晰地记得,就在阿德莱德以北540公里的贝尔塔纳,大批土著被愤怒的殖民者杀害。整个19世纪60年代,双方多次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最终南澳当局提出了一个解决的方案。既然无法阻止土著前往矿山,也许可以把山带给土著。何不移矿就人?黑土著绝不会搞懂其中差异。这真是令人难以置信,于1874年居然殖民者们切实地履行了这个方案。只不过,“愚公”们移的是另一座矿山而已。
由于阿德莱德的管理者找不到一家愿意从帕拉契拉的布卡图矿全程搬运红石块的运输公司(那个时代的牛车根本无法在崎岖的山路上通行),于是他们就找到海边的考莱(Kaura)部落的矿山并从那里挖了四吨的赭石,装车后运往艾尔湖——这就花了几个星期的时间,但至少这条路是牛车可以通行的。赭石运到之后,他们又说服德国传教士们协助分发。这下子,他们以为赭石定会供过于求,艾尔湖的土著们也定会放弃长途跋涉了。
然而事与愿违。即使搬来所有的考莱红赭,也无法阻止艾尔湖土著们的年度探险——三个理由决定了这一结果。首先,这是一次朝圣之旅。你也许能在伦敦买到卢尔德(Lourdes)圣水,但你真正的心灵升华来自于取水的旅途。土著们辛苦地将赭石取回后,都要举办美轮美奂的仪式予以庆祝。试想,若是只走几步路去传教士的小屋,取回一小袋免费的赭石,何谈辛苦?更谈不上庆祝了,整个过程就显得全不对味。所以说,正如故事需要口口相传一样,旅途也必须是由人一步一步地踩出来。
其次,赭石是物物交易的重要手段。只有甲物与乙物价值等同时,交易才能进行。免费的颜料值多少钱呢?它既不能换回金伯利海滩(Kimberley Coast)一大堆珍贵的珍珠贝,也换不到迪亚里部落十分需要的富含尼古丁的皮特尤里(pituri)烟草。将皮特尤里树叶制成麻醉剂的秘密配方,是部落里的十分珍贵的高级秘密,只有特定部落的几位长者有权知晓。迪亚里人若是拿着珍贵的赭石去交换皮特尤里,相当于用一种秘密去交换另一种秘密,这自然是合理的。可要是艾尔湖畔的居民们被剥夺了亲自采集圣矿赭石的权利,那就意味着,他们的赭石不再珍贵,那么,在整个土著居民十分依赖的复杂交易网络中,他们也就相应丧失了扮演特定角色的功能。
第三,赭色一向用来绘制仪式装饰。考菜红赭既没有圣矿的好,也没有圣矿的赭石那么神圣:它缺少布卡图赭石中的汞元素。1882年,一位名叫马西(T.A.MaseY)的记者写道:“当地人才不会使用(考莱赭色)呢!它抹出来的颜色不怎么闪亮,不是他们追求的那种颜色,更不是那种能够带来欢乐感和崇敬感的颜色,不是那种使他们冥想高贵自我的颜色,也绝不是那种令他们的仇敌忌恨的颜色。”马西认为这是一种原始的对于光泽器物的崇拜使然,其实,这里面还有其他原因。神灵的光辉往往是以光为载体的——圣者光中显现——这是每一种信仰的共性。也许只有用闪亮的色彩涂画自身,土著居民自己才能够不仅仅在仪式上装扮神灵,而且真的能够使神灵在人世间化身出现。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