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9564460
畅销十年的台湾经典,了解百年台湾的极佳图文读本,新增两岸关系进入“深水区”图文内容——
看台湾百年沉浮,甲午战败,日本投降,大江大海,政党轮替,两岸遥望……
有大悲痛,有大欢喜,1900年至今,一年一年,细说台湾这些年来的筚路蓝缕和欢喜哀愁。
一件件改变台湾的大事,结成一幅流动的百年台湾历史长卷——日本殖民、台湾光复、“二二八”、国民党迁台、金门炮战、美丽岛事件、大陆探亲、汪辜会谈、“保钓”、民进党成立、开放党禁、蓝绿分野、两岸三通……
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人物,尽显台湾社会百态——余清芳、林献堂、莫那·鲁道、胡适、雷震、蒋经国、麦克阿瑟、李登辉、邓丽君、林丝缎、琼瑶、林青霞、林怀民、罗大佑、辜振甫、马英九、陈水扁、宋楚瑜……
一幅幅饱蘸风霜的照片,平实,清晰,客观,真诚——近400幅珍贵照片,穿透时光,平静无言又尽染沧桑,展现消失的历史瞬间和生动的历史表情,记录过去一个世纪宝岛的土地、人民、岁月与情感……
畅销十年的台湾经典,了解百年台湾的*佳图文读本,新增两岸关系进入“深水区”图文内容——
百年沉浮,阅尽台湾这些年来的筚路蓝缕和欢喜哀愁。
从日本殖民台湾之始,到马英九连任成功,台湾进入更复杂的发展阶段,两岸关系进入“深水区”。本书用编年体的方式,记录了1900年以来一百多年宝岛的土地、人民、岁月,其中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等等层面,如赛德克人莫那·鲁道领导的雾社抗日事件、台湾光复、二二八事件、火烧岛纪事、国民党迁台、金门炮战、雷震与《自由中国》、美丽岛事件、棒球旋风、邓丽君、罗大佑、汪辜会谈、民进党成立、开放大陆探亲、“保钓”风云、马英九与陈水扁的对决、“九二一”大地震、“服贸”风波……希望它的悲痛也是中国人的悲痛,而它的希望也同样令全体中国人感到鼓舞。相信这样的努力将拉近两岸人民的心理距离,并有助于两岸人民共同携手创造中华民族富强民主的未来。
20世纪以来的台湾,与祖国的历史命运紧密相连。台湾走过的路,很多大陆现在正在走。台湾是中国大历史的一部分,其特点并不在于人口的多寡、土地的大小,而在于历史经验的鲜明对照,以及其中足以汲取的教训与智慧。
特别收录,台湾选举的劲爆语词——选举罢免法、人民团体法、集会游行法、选民、参选人、正副“总统”选举、“立法委员”选举、比例代表制、选举委员会、投票所、唱票、计票、投票违法行为、桩脚、贿选、坐轿、抬轿……
自序台湾:中国大历史的一环
1900—1909 日本殖民台湾之始
1910—1919 余清芳与噍吧哖事件
1920—1929 文化协会的抗争
1930—1944 莫那·鲁道与雾社事件
1945 台湾光复
1946 左翼思潮兴起
1947 “二二八”事件爆发
1948 台湾省体育代表队扬威上海
1949 国民党迁台
1950 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
1951 台湾省征兵令颁布
1951 保护养女运动
1952 台湾与日本签订“中日和约”
1953 耕者有其田
1954 火烧岛纪事
1955 大陈岛撤退
1956 林献堂骨灰荣归故里
1957 刘自然事件
1958 “警备总部”成立
1958 金门炮战
1959 成功岭大专集训开办
1960 东西横贯公路通车
1960 雷震案与《自由中国》事件
1961 “中国小姐”选美
1962 胡适在台北逝世
1963 杨传广、纪政传奇
1963 “梁祝”旋风
1964 麦克阿瑟公路通车
1964 对山东半岛的突击行动
1965 林丝缎人体摄影展
1967 “阿哥哥”风潮席卷台湾
1967 王晓民的故事
1968 “九年国民义务教育”实施
1968 越战与台湾
1969 金龙少棒扬威美国
1970 邓丽君崛起歌坛
1973 林怀民与“云门舞集”
1974 “三冠王”美梦成真
1975 蒋介石逝世
1975 琼瑶编织爱情美梦
1977 乡土文学论战
1978 “十大建设”陆续竣工
1978 美国与台湾“断交”
1979 美丽岛事件
1979 首例连体婴儿分割手术
1980 林宅血案震惊社会
1981 外双溪放水溺毙事件
1982 罗大佑掀起黑色旋风
1982 李师科与土银抢劫案
1984 台湾重返奥运
1985 台湾例试管婴儿诞生
1985 旅美作家刘宜良命案开庭
1986 杜邦事件与环保意识
1986 台湾民进党成立
1987 “大家乐”赌博风潮
1987 开放大陆探亲
1988 淡水开出的后一班列车
1988 蒋经国逝世
1989 股市冲破一万点
1992 失踪儿童激增
1993 汪辜会谈
1994 传统民间宗教热潮
1994 开放省市长民选
1996 世纪末“保钓”风云
1997 白晓燕命案
1998 马英九与陈水扁的对决
1998 肠病毒危机
1999 “九二一”大地震
1999 高科技产业崛起
2000 台湾兴起“上海热”
2000 政权首度和平转移
2000—2008 在纷扰中前行的台湾
2008年以来 两岸和平改变台湾社会
2012— 两岸关系进入“深水区”
附录台湾选举名词简介
【自序】
20世纪的台湾,与祖国的历史命运紧密相连。由于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日本,台湾被分割出去;由于中国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台湾又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又由于国共内战,使得台湾与中国大陆长年处于对峙与分隔的状态。可以说,台湾20世纪所走过的道路,是中国大历史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华民族文明进程不容忽视的足迹。
1949年国民党退据台湾之后,实行了一种比在大陆时期更为严厉的专制体制,不过同时也实施了在大陆时期所未能做到的诸如土地改革等一些举措,并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中发展了经济。文化上,台湾则清除了日本殖民地文化的影响,全面恢复了传统的中国文化。又经过四十多年的中西文化的融汇,台湾终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实现了社会形态的转型。
目前,海峡两岸暂时的分离状态固然令人痛心,不过对于已发生的不幸,我们宁愿以冷静理性的态度去面对。笔者力求以客观平和的态度记录过去一个世纪宝岛的土地、人民、岁月与情感,其中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等各个层面。相信这样的努力将有助于拉近两岸人民的心理距离,并有助于两岸人民共同携手创造中华民族美好的未来。
□一幅幅老照片讲述着海峡那边的故事。——豆瓣读者
□因为了解,才能理解;因为理解,才能谅解。一页页翻阅,细读台湾近一个世纪来的点滴风雨,无法不为之动容。有些地方过于美好、过于简单、过于繁华而失掉真实的东西,而台湾,在岁月的洗涤下,伤痛和转变变得那么清晰,那么令人感慨。——豆瓣读者
□平民的情怀,本真的视角,人性的光辉。——东东读者
□对于喜欢并想多了解台湾历史的人来说,是一份很好礼物。——东东读者
□在期待台湾开放自由行的日子读到这本书,让我对台湾的历史概况有了个了解,更加让我期待台湾之行。——东东读者
□很棒的一本书但是为什么一点都不像台湾人写的…都什么年代了还要把照片上的”共匪”打上马赛克,太没自信了。——豆瓣读者(广州)
□曾经因为说不出的理由喜欢台湾 曾经也因为在台湾的回忆想念台湾 而今天是因为读了这本书因为台湾所经历的一切故事而感动 惊叹 岁月对于任何一个地方的历练 不仅仅经济上的发展 更是本土人内心的记忆——豆瓣读者(厦门)
□知道很多未曾了解的历史。台湾的痛,内地的痛,中国的痛。——豆瓣读者 (南昌)
□从这些历史事件来看,台湾转型的脉络还是很清晰的。更期待我社即将付梓的《台湾民主转型的经验与启示》。——豆瓣读者(北京)
□平实真实客观的台湾大事记。岛上的敏猪历史也许就是大陆的未来?——豆瓣读者(深圳)
□简单的介绍,可是为什么看到“淡水的后一班列车”这种题目都会好喜欢~——豆瓣读者(杭州)
□主要侧重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台湾记事。比《台湾那些事儿》更详细全面。综合当时的热点新闻。挺好看的。为以后去台湾旅行做做功课。——豆瓣读者(哈尔滨)
□大一时看的吧?因为看林怀民的《高处眼亮》,今天在图书馆碰到又翻了翻,1947二二八事件、1978美丽岛事件、绿岛的政治犯、土银劫钞案的劫犯——退伍老兵李师科…… 才明白林书中提到的一些人事物的背景。也明白为什么出租车司机说李师科‘原是个好人’。顺便说一下,总觉得台湾的历史与大陆正在发生的有许多相似之处……二二八也是一个女小贩的摊子被*掀了引起的……还有什么腐败、抢劫、压制…… 还想到,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掌握过权力后仍能保持纯粹和当初为公济世的理想抱负。看看吧,民进党——美丽岛时期的施明德以及执政当权后的陈水扁,结果又如何呢?现在的国民党又如何呢?某党呢?——豆瓣读者(北京)
□可以了解到在消息封闭的这段时间里对岸发生的那些事情。但是每年仅举一件事有点少了——豆瓣读者 (北京)
□在火车上看的这本书,有些事只有经历过疼痛以后才会改变,大陆有很多可预见性的事情,可以从台湾历史上看到,只是我们不善于改正——豆瓣读者(温州)
□虽说有些意识形态的味道在里面,但值得一读。尤其80年代转型期的台湾,对今日的我们,有很重要的参考意义。——豆瓣读者(深圳)
□以史为鉴,以台为镜。此书把台湾近年的大事件概括的进行的叙述,很适合刚入门而对台湾近代历史好奇的童鞋——豆瓣读者(北京)
□不可避免地轻微主旋律向,但截取的岁月片段是真实的,也因此厚重而回味悠远。不管在哪个意识形态下,时光荏苒,不变的不是雷达表,而是富含生机的市民生活。 印象深的照片:邓丽君神似宫崎葵的小清新戎装照,以及陈仪的死相。——豆瓣读者
□去南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本书吧,让我对*突生了敬意,所以想要去拜谒孙中山先生。——豆瓣读者(自贡)
【1945:台湾光复】
台湾省行政长官陈仪将军于1945年10月25日,代表中国战区统帅在台北公会堂(今中山堂),接受日本驻台“总督”兼第十方面军司令官安藤利吉的投降,标志了日本在台湾半个世纪殖民统治的正式结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诏书,表示愿意接受波茨坦会议宣言的各项规定,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当天上午7时,中华民国政府正式接获日本投降电文,蒋介石随即电南京日军侵华指挥官冈村宁次,指示六项投降原则。
8月22日,中华民国政府再以备忘录的形式,将各地区受降主官姓名、受降地点及日军代表投降部队长姓名、应投降之部队番号,通知冈村宁次。其时受降区域先列为十四区,后增列台湾澎湖地区为十五区,其规定如下:“台湾澎湖列岛陈仪为受降主官,日军投降部队为10HA、8FD、9D、12D、50D、66D、71D、75BS、76BS、100BS、103BS、102BS、112BS,及澎湖守备部队。集中地由陈仪决定,日军投降代表10HA安藤利吉。”
9月1日,中华民国政府在重庆成立“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委派陈仪为行政长官,又成立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部,准备接受在台日军之投降。9月9日上午9时,何应钦将军代表中国战区统帅在南京主持日本无条件投降典礼,冈村宁次代表日本政府签署了降书。八年抗战正式宣告结束,中国赢得了中国近代重要的一场战争,全国人民莫不沉浸在胜利的气氛中,欣喜异常。
10月17日,何应钦将军令国军第七十军开赴台湾,并成立台湾前进指挥所,由葛敬恩中将负责主持。陈仪将军于10月24日抵台,受降式于25日上午10点在台北市公会堂举行。
当日上午9点左右,参加人员陆续入场。中国政府代表陈仪、葛敬恩、柯远芬、李翼中、严家淦、黄朝琴、徐世贤等,台湾人民代表林献堂、陈炘、杜聪明、罗万伡、林茂生等,媒体人士李万居、叶明勋、李纯青、陈正彪、杨政和等,共二百五十人与会。9点35分,朱家宾上校前往“总督府”率同日方代表至公会堂。9点55分,受降代表及参加人员入席。陈仪将军入席之时,全体肃立奏乐。接着,陈汉平少将引导日本投降代表台湾“总督”安藤利吉、台湾军参谋长陆军中将谏山春树、总务长官代理农商局长须田、高雄海军警备府参谋长中泽佑少将等入场,向陈仪将军敬礼,陈仪命日方代表就座。
陈仪将军宣布:“台湾日军业于中华民国三十四年9月9日在南京投降,本官奉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转奉中国战区统帅之命令为台湾受降主官,兹以号命令,交与日本台湾‘总督’兼第十方面军司令官安藤利吉受领,希即遵照办理。”安藤领证签字后,由日本代表将受领证呈给陈仪,随后日本全体代表退席。陈仪将军旋即发表广播讲话,郑重宣告:“从今天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权之下,这件具有历史意义的事实,本人特报告给中国全体同胞及全世界周知。现在台湾虽然已光复,我们应该感谢历来为光复台湾而牺牲的革命先烈及此次抗战的将士……”
受降典礼完成后,下午3点,台湾各界在公会堂举行了庆祝台湾光复大会。第二天,台北学生联盟会,又发动了全市学生庆祝光复大游行,再度掀起一连串的庆祝高潮。
台湾经过半世纪的异族统治,尽管终于摆脱了桎梏,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但有识之士对于时局的发展仍不敢轻忽大意,尤其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冲突日趋紧张,一场大规模的内战随时可能爆发。这对于亟需和平与重建的台湾而言,无疑增加了许多变数。
10月26日,《台湾新生报》创刊的第二天,一篇名为《受降观礼与庆祝光复》的社论,语重心长,字字警策。其精义如下:
“昨天陈长官台北公会堂接受安藤利吉大将的投降,仪式隆重而严肃,由受降签字起,台湾主权正式的归宗祖国了。许多人在会场上感激涕零。回忆五十年往事,像一场噩梦。一旦醒来,说兴奋也不是,说安慰也不是。应清算的历史被清算了,我们觉得幸福与感谢。”
“台湾受日本统治半世纪,非无进步,日本对台湾惨淡经营多所建树这是事实,但那是另一回事。日本指导台湾的原则错了,它希望同化台湾,并以台湾为南进的航空母舰……过去日本民族的毛病,就在许多人不知道失败,而妄自尊大。现实无情,对抱优越感的那些人提出了修正了。真理不仅在‘人生而平等’,也在每个民族都有同等的智慧……台湾问题的解决,为清算中日关系的一环,日本人应趁此机会重新认识中国,中国已非‘吴下阿蒙’。以前日本认识中国,大概都是见树不见林,见近不见远,今后还有重蹈覆辙的可能。我们非常诚实希望在台日人把眼光放远,不对的观念,要彻底涤除。”
“说到光复,我们的心里,自有压抑不住的欢乐。‘否极泰来’,台湾所以有今天,实乃祖国无数灾难换来的果实。台湾同胞所受的痛苦,尤其深重。但我们应该警惕,与自强不息,若快乐而不努力,或得意忘形,前途还是危险的。天下没有侥幸的事,侥幸得来的东西不可靠。譬如说,中国现在是强国,台胞乃是强国之民,我们一定要使它名副其实。否则我们的身份地位飘摇不定,是架空的。假如我们不能努力使中国真正富强,今天所庆祝的台湾光复,无人能保证永不再失。假如台湾光复没有比不光复更进步,更繁荣,也会削弱光复的意义,失掉光复的光彩。”
台湾后来所发生的事情,竟为其不幸言中。台湾光复的前后正是国共双方领导人在重庆进行谈判的时候,中国大地战云密布,兵马倥偬,注定中华民国政府对台湾政治、经济的重建力有未逮。不仅如此,台湾出现贪污横行、管理紊乱的现象,同时因受到中国大陆内战的冲击,物资短缺,生活困难。台湾人民从光复时的欢欣雀跃变成的失望与不满,到了1947年2月底,台湾光复仅一年四个月,就爆发了全岛性民变“二二八”事件。
【1958:金门炮战】
驻守小金门的国民党军四十七师师长郝柏村在1958年8月23日的日记中写道:“下午6时赴湖下晚餐甫毕,正在桌上闲谈时,18时30分传来炮声,敌准备已久之攻击动作开始矣。……今日敌炮袭击,从围头以迄烟墩山,全面向我大小金门及大二担疯狂射击几十分钟。”
驻守小金门的郝柏村事隔多年之后,公布了当年炮战期间的日记,详述当年的景况。另外一位驻守金门三狮山的一五五榴弹炮炮手、事后获颁“战斗英雄”头衔的郭仕山回忆说:“我听到‘咻’一声,知道有炮弹要落下,立即闪身,炮弹落在距我一米处,我整个人被弹起来,帽子不见,眉毛被烧,三件上衣的纽扣也全不见,左腿也被炮弹碎片击中,整个人已昏迷不醒。……单我驻守的碉堡,就至少落下两千发炮弹,离开碉堡时,脚都踩不到土,因为已全覆盖炮弹碎片。”
1957年7月,台海战云密布,金门与厦门之间一场规模空前的炮战即将爆发。这场战役不仅是国共内战的延续,也牵涉复杂的国际背景。由于国民党方面已与美国签署《共同防御条约》,战争的规模将考验华盛顿对台湾的承诺,以及中共与美国武装冲突的底线。台湾本身的防卫力量以及民众意志的强弱,也在这场炮战中受到检验。
8月间,解放军空军米格-17战斗机大举进驻大陆东南沿海机场,大批部队亦集结在福建前线。战事在即,美国遂将一批响尾蛇飞弹运交台湾,第七舰队亦驶近台海以展示武力,美国并且表明,如果台湾和澎湖遭受攻击,美国与台北的《共同防御条约》将自动生效,不过其对于金门、马祖地位的立场,并未明确。
8月14日,国共两军在马祖海域进行了激烈的海空战,拉开了战事的序幕。8月23日下午5点30分,解放军前线指挥部正式发出开始突击的命令,金门顿时陷入一片火海之中。此时台湾“国防部长”俞大维、金门防卫司令官胡琏正在张湖公路的山下漫步,俞大维被炮弹碎片所伤,由心战指挥所主任廖光华背负进入作战指挥所。而在翠谷湖岸的副司令官赵家骥、吉星文和章杰等三人却遭炮火击中并阵亡。由于事出突然,而且电话线被炸毁,导致指挥中断,国民党军在二十分钟之后才开始发炮还击。根据国民党军的纪录,“八二三”当天解放军共打了四万七千多发炮弹,国民党军则反击了十二万发。尽管国民党军被动还击,但因使用美式巨炮,解放军方面也付出惨重的代价。
8月24日,解放军一方面继续炮击金门,另一方面又出动海军打击国民党军的运输部队,同时又炮击金门机场的设施以及正拟起降的飞机,金门实际上已遭到封锁。在炮战的前十天,解放军已发射十万发以上的炮弹。9月3日,解放军方面主动宣布自4日起停止炮击三天,以观各方动态,国民党军则借此间隙对金门进行了空投补给。7日起,新中国与美国进行了一场政治角力,互探虚实。国民党军补给舰在美国军舰的护送下,继续对金门补给,解放军未予攻击。不过8日,当台美混合舰队又到金门卸货时,解放军接获指示集中炮击国民党军军舰,此时美舰不仅未予护航,反而迅速驶离。此时双方均清楚了彼此避免正面交战的战略底线,不过解放军仍然维持着“打而不登,封而不死”的策略,似乎有意让国民党军继续留守金门,并维持某种内战的形式。
9月30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发表声明,直言蒋介石应退出金门,以台湾海峡为界实行停火,不过却遭蒋介石严拒,表示国民党军将坚守金门阵地。由于1949年国民党在大陆溃败退守台湾,美国政府内一直有主张“台湾地位未定论”的声音,意图将台湾从中国主权中分割出去,作为协助台湾围堵社会主义中国的合法依据,因此杜勒斯的声明被解读为华盛顿要求蒋介石放弃福建沿海岛屿,为两岸政治上完全切断联系做准备。此时金门炮战掺入了国际政治的因素,国共双方均明显抗拒美国此一立场。
10月初,中共中央军委下达指示:我们目前收复金马还是仍由蒋军占领金马,两者对今后斗争孰较有利,是我们当前必须考虑和决定的问题。当然,早日收复金门、马祖,对解除福建沿海地区的威胁,对打开海上交通,发展福建沿海的经济建设,对于鼓舞全国人民和我军的士气有很大的好处。……但是,把这个胜利和暂时利用金马把敌人套在绞索上,把占领金马和占领台湾统一来解决的长远利益比较起来,则不如让金马暂缓占领,仍由蒋军占领似乎较为有利。10月6日,由起草、以国防部长彭德怀名义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暂以七天为期,停止炮击,并提议举行谈判,不过遭到国民党方面的拒绝。这段时间,解放军炮火打打停停。10月21日,杜勒斯访问台湾,与国民党方面达成共识,即华盛顿增加对台湾的协助,不再要求国民党军由金马撤退;同时,国民党则减少在金门的驻军,并不再对大陆使用武力。
1959年起,金厦国共守军的炮弹均打到无人地带,国民党军也停止派遣战斗机进入大陆,台湾海峡硝烟渐息。1961年12月,中共中央再命令福建守军停止实弹射击,只打宣传弹。直到1979年,中国与美国建交,并确定其掌握了“一个中国”的原则后,原有的炮击已失去政治意义,因此在1979年元旦中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告台湾同胞书》的同时,由国防部长徐向前发布《关于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的声明》,以配合其“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政策。
从1958年以后,国民党方面一直将“八二三”金门炮战视为“反共必胜,建国必成”的象征,金门和马祖也成了其“反共教育”的重要基地。每年各界都要组织劳军团到金马,大专生则参加金门暑训团。至于役男当兵驻守金马,则留下许多特殊的记忆,金马生活的点点滴滴日后亦成为台湾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5:琼瑶编织爱情美梦】
1970年代中期,尽管“光复神州”的口号依然垄断了政治思维,但社会的娱乐活动正趋于蓬勃发展,梦幻式的爱情电影风靡民间,前后历十年不衰。
偶像式的俊男美女为“美”的标准下了不容置疑的定义,他们之间梦幻式的爱情成为青年男女比拟的对象。这些超级巨星一开始是邓光荣和甄珍,接着是秦祥林、秦汉、林青霞、林凤娇(双秦双林),后还有刘文正、吕秀龄、费翔等人,这些漂亮的脸蛋共同写下了1970年代台湾的世俗爱情,背后的编织者则为女作家琼瑶。
尽管琼瑶的小说很少被评论家列为“经典作品”,相反的,批评者常以严苛的言词形容这些虚幻缥缈、不食人间烟火的爱情故事。不过没有人能否认,这些爱情小说曾长期占据了女学生的书包,使她们在准备各种考试的苦闷日子里,得以一解少女怀春之思。可以说,如果不记录琼瑶编织爱情美梦的历程,以及社会如何领受这些天边的云彩,台湾的社会生活史将是不完整的。
1975年琼瑶的爱情处境,就如同她的小说一般,正历经着痛苦挣扎的阶段,她和事业伙伴平鑫涛的恋情持续多年未见结果。不过社会观念正在改变,人们从不谅解他们到逐渐感受到他们的真情。琼瑶自己说,她这一生,在她的小说中,她的歌中,都可以找到痕迹。然而她的小说又是如此多产,似乎又印证了她充沛无尽的感情以及曲折坎坷的人生;不过幸运的是,她的小说也如同西方童话一般,以“王子和公主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画上句号,琼瑶真实人生的收场也是如此。或许,这种喜剧结尾是琼瑶小说让年轻人落泪,又不断带来希望的原因。
琼瑶生于抗战时期的成都,童年时曾在湖南躲避日军,并目睹日本兵暴行的恐怖一幕,流离失所的战争岁月深植于她的脑海中。1949年,琼瑶一家又因逃避内战迁到台湾。父亲在师范大学教书,全家住在学校分配的日本式房子里,总算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可是上了中学的琼瑶并不快乐,反而孤独忧郁,她的功课除了国文外,其他科目皆一塌糊涂,以致遭到父母的斥责,自卑地服安眠药自杀,昏迷了一个星期才被救醒。十八岁那年,琼瑶历经了人生的初恋,炽热狂喜却也叛逆绝望。她恋爱的对象是大她二十五岁的老师。就如琼瑶所描述,一旦爱情发生,就不是年龄、身份、地位、道德种种因素所能限制的,两人几度协商分手,在理性、情爱中翻腾。当这段恋情曝光后,母亲怒不可遏,她将琼瑶的厌世悲观全部归咎于老师,将老师一状告到“*”。在当时保守的观念下,这场师生恋以老师被解聘、身败名裂为结局。在巨大的社会和家庭压力下,逃脱的琼瑶后来写着:“别了,我的老师。二十岁那年,我常倚着窗子,看天空有没有燕子飞过。”这一段凄苦的师生恋孕育了琼瑶日后部长篇小说《窗外》。
二十一岁那年,琼瑶跟爱好文学、热衷写作的庆筠结婚,从认识到走入礼堂只有七个月。尽管庆筠两袖清风,但琼瑶为他的痴情所感动,不顾母亲的反对,决定与他厮守一生。然而婚后现实的经济问题立刻出现,再加上庆筠写作事业不顺,夫妇常陷入低落的情绪。不久,琼瑶生了一个儿子,在经济压力下,她写了一篇小说投到《皇冠》杂志社,文章很快刊出了,接着她又连续投了几篇中篇小说,《皇冠》响应都很积极,社长平鑫涛还主动写信向琼瑶邀稿。庆筠和琼瑶写作成果的消长,使得他们的关系更趋紧张,至此,他们的婚姻已濒临破裂边缘。
1963年,琼瑶的长篇小说《窗外》刊于《皇冠》杂志上,随后出版了单行本。事后琼瑶回忆:“我悄悄在书摊前逛来逛去,偷偷看着这本书。看到居然有人去买书,我兴奋得心脏呼呼乱跳。晚上回家,做梦都会笑。”这本小说十分畅销,读者反应热烈,但由于这是作者本人真实的故事,立刻也使琼瑶遭受社会道德的压力。父母来信指责这本书是“风流自得”,庆筠更是悲伤不已,夫妻二人终于正式谈到离婚之事。这一年,琼瑶又完成了《六个梦》和《烟雨濛濛》,首度接受电视采访,并见了平鑫涛。平鑫涛告诉她,《皇冠》惨淡经营快十年了,现在终于遇到一个琼瑶,或许真要起飞了。琼瑶与平鑫涛合作的确代表他们事业的起飞,但这也意味着庆筠写作梦想的落空。隔年,琼瑶与庆筠正式分手。
结束了五年的婚姻,琼瑶感到失落与惆怅,但也离开了纠缠不清的苦恼。在平鑫涛的鼓励下,琼瑶接连又发表了《菟丝花》和《几度夕阳红》,从此正式成为职业作家。1965年,“中央电影公司”买了《六个梦》的版权,拍成《第六个梦》和《婉君表妹》两部电影。片子一推出,戏院门口挤得水泄不通,琼瑶的爱情故事搬上了大银幕,感动了成千上万的青年男女。她的小说同时也被改编为广播剧,每天夜里通过收音机伴着工作劳累了一天的普罗大众。
此时的琼瑶,经济上变得相当富有,她的每一本小说都是电影界争取的对象,而主演《窗外》的十七岁女孩林青霞,日后则成为琼瑶爱情电影的首席女主角。这时,平鑫涛与琼瑶已由相知到相爱。然而平鑫涛已有家室,这段感情就如琼瑶的小说般,注定要碰得遍体鳞伤。平鑫涛与妻子的离婚谈判持续了八年,1979年,琼瑶和平鑫涛在历经风风雨雨后终于结婚,而这一年琼瑶已经四十岁了。在现实人生中,琼瑶人生的公主与王子终于得以快快乐乐地度过一生了。他们住在有假山流水的大房子里,继续写小说、制作电影和电视连续剧,活在别人演的戏里,也活在自己演的戏里,既是戏迷,同时也是忠贞不贰的演员,终身无悔。
这样,琼瑶笔下的爱情小说,实际上就是她完整的人生。她早期的作品有着时代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