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329187
无论从历史还是地理意义上来看,这些城门至今仍可被视为北京的地标。它们与毗连的城墙一起见证了这座非凡都市的大半部历史,与周围环绕的街道、错落的景物相互映衬,形成一道道独具一格而又瑰丽动人的风景。
虽然这一点史料少有记载,但仅凭我能提供的零碎片断,你也能感受到,即便如今经过多处修葺,年代久远、满布岁月痕迹的北京的城墙和城门也依然是连接历史不可或缺的一环。
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城墙与墙门,这些北京城丰富辉煌历史的无声记录,它们还能屹立多久呢?
《北京的城墙和城门》是关于北京城的建筑历史以及北京城墙和城门的详实记录。 128张珍贵历史照片, 53幅实地勘测的测绘图,生动再现了北京这座古都的伟大与辉煌。此版采用精装,特种纸四色印刷,清晰呈现原版图片。
始建于元,重建于明,延续于清的北京城,被中外学者视为建筑上的奇观。城墙与城门作为其地标建筑,见证了这座非凡都市的大半部历史。
1920—1921年,出于对中国文化和北京城的热爱,瑞典汉学家喜龙仁花两年时间踏查了北京的城墙和城门,近距离观察、实地测绘、搜集资料,不仅对它们的营造历史和修缮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更对每一段城墙的碑记、用料、砌筑特点等进行了详细描述和考证。并且拍摄了大量的照片,绘制了多幅测绘图,为我们了解这座古都留下了珍贵翔实的资料。
这些残存的物证、尘封的光影,与满布岁月痕迹的古迹颓垣一起,衔接起历史的断章,成为北京城辉煌往昔的无声记录。
序
第1章中国北方城市城墙概述
第二章北京旧址上的早期城市
第三章北京内城的城墙
第四章北京内城城墙的内侧壁
第五章北京内城城墙的外侧壁
第六章北京外城的城墙
第七章北京内城的城门
第八章北京外城的城门
索引
附:照片
明之北京,在基本原则上实遵循隋唐长安之规划,清代因之,以至于今,为世界现存中古时代都市之zui伟大者。——建筑学家梁思成
在地球表面上,人类zui伟大的个体工程,可能就是北京城了。——美国建筑学家贝肯
这里是多色彩的——有旧的色素和新的色素。有王家宏大的,历史时代的,和蒙古平原的色素。蒙古和中国的商人带着骆驼队从张家口和南口来进入这有历史的城门,有数里相接的城墙,四五十英尺阔的城门。有城楼和鼓楼,那是在黄昏时报告给居民听的。有寺宇,古花园,和宝塔,那里的每一块石头和每一棵树,以及每一座桥都有历史和古迹的。” ——林语堂
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这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老舍
能够代表东方建筑美的城市,在世界上,除了北平,恐怕难找第二处了。——张恨水
序
这本书起意于北京城门的美,是它们作为这座中国都城景观的标志和象征,对古老的建筑、青翠的树木和颓败的城池的美妙衬托,以及在建筑上的装饰价值,促成了本书的撰写。无论从历史还是地理意义上来看,这些城门至今仍可被视为北京的地标。它们与毗连的城墙一起见证了这座非凡都市的大半部历史,与周围环绕的街道、错落的景物相互映衬,形成一道道独具一格而又瑰丽动人的风景。
正是这样的印象,让我几个月来投入其中,进行专门研究,并希望能通过一帧帧照片—书中选取了其中一○九张,呈现出它们的美。当然这一目标zui终实现了多少,还得由读者你来定断。
对城门艺术风格的兴趣一天天zeng加,吸引着我去进一步了解它们作为历史古迹的重要价值,去深入探索它们的营造历史和修缮过程。作为研究历史和建筑学的素材,城门的周边环境及其所依附的绵延城墙,同样让我兴味浓厚,越是沉浸其中,便越发领会到它们包含的解读中国历史重要篇章的关键线索。虽然这一点史料少有记载,但仅凭我提供的零碎片断,你也能感受到,即便如今多处经过修葺,年代久远、满布岁月痕迹的北京的城墙和城门依然是连接历史不可或缺的一环。
本书的史料依据主要是中国的地方志,里面大量记载了城墙和城门在历代的变迁,但如此详尽地以外文发表还是di一次。书本记录之外,还有古迹本身上的文字,主要是砖上的铭文和镶嵌在城墙和城门各处的碑记,这些认真搜集来的资料,适用于历史探讨和古迹各部分的断代。不过,所有文字证据都只是进一步印证了技术上和建筑学上的分析,这些物证在无文献资料可考的时候,往往成为历史研究和考证的主要依据。
当然,本书的研究也难免受到一些限制。我们无法对建筑材料进行鉴定,不能凿墙也不能搭建脚手架以近距离观察城门和城墙顶部,所幸内务部允许我们绘制了一些城门的测量图。毫无疑问,这些在笔者监督下由中国绘图员绘制的测量图,不仅是关于北京城门,也是关于中国一般建筑的zui珍贵而准确的资料。归根结底,北京城门是体现中国建筑一般原则的典范。
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有幸获得诸多人鼎力相助,在此献上深深的谢意。书中引用的大段中文史料,是北京培华女子学校的葆邓斯密小姐(A. G. Bowden-Smith)及其助手翻译的,引文部分归功于她,文责也在她。
大部分的碑记和砖文,都是我的中文老师周谷城先生以无比的细心和耐心抄录下来的,承蒙英国使馆的史葛先生(Scott)把其中一部分翻译成英文。
zhu名的包梅德·泰勒先生(Baumeister Thiele)不仅多次给予我宝贵的实质性帮助,还介绍我同中国的绘图员联系。他们按照我的要求完成的工作,体现在本书的测绘图中。
前几年主持前门改建工程的建筑师罗斯凯格尔先生(Gurt Rothkegel)慷慨提供了前门箭楼的测绘图和前门的平面图。
同样十分感激英国皇家建筑学院的贾普先生(Jupp),帮忙校阅书中部分建筑学说明。
撰写本书zui大的难度在于,无可避免地要涉及大量中文词汇和名称。诚然,zui理想的办法是逐一标注中文,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做到。感谢东方研究学院的叶先生把这些重要的中文词汇编成索引,补救了不录汉字之弊。
中文词汇的英译基本是根据韦氏拼音,不过仍有偏差,比如以e代替ê;我也很清楚在中文中复合名词用大写有些不妥,但还是必须参照邮政部门的编码方式。尽管书里难免有省略和不规范之处,但我仍然希望对于友善的读者而言,它不是那么难以理解。
我的努力或许有助于那些比我更精通中文和历史的人去推进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如果有人能因此对北京的城墙与城门,对这些残存的壮丽历史遗迹产生兴趣,被它们转瞬即逝的美所打动,那么我于愿已足,也算对中国伟大的古都尽了一点责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