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宣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0722897
深圳这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穿越历史时空之门,让生活在现代的我们,能够亲眼“看到”七千年来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点滴。
这是一部详尽地记录深圳历史的著作。早在明代,“深圳”这一地名就已经出现,考古资料显示,深圳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就有土著居民繁衍,人类活动历史超过6700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文献显示,深圳的郡县史超过1700年;历史沉淀下来的南头城和东部南澳的大鹏城遗迹也都逾600年;客家人的移民史也有300多年。可见深圳是有丰富历史的,此书的出版将对人们认识深圳提供宝贵的资料。
《深圳通史》01、02两册共八个部分,从 “历史上的深圳”开篇,总述深圳自然地理位置,历代行政区划设置沿革,历史时期气候与环境变迁等深圳历史发生、发展的背景。其后以时间的演进为线索,分别从“先秦时代”“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南汉时期”“宋元时期”“明代”“清代”分章叙述深圳地区的核心史事。
目录
章 | 历史上的深圳——前世今生
004 | 深圳地理概况
005 | 深圳历代行政区划设置沿革
009 | “深圳”名称源流
010 | 深圳地区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第二章 | 先秦时代的深圳地区——远古荣光
节 新石器时代中期:古老沙丘上的文明
018 | 深圳的原始居民:从“古人”到“南越人”
021 | 古南越人的外貌与习性
023 | 环珠江口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
026 | 深圳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址
028 | 深圳地区彩陶文化源流
031 | 新石器时代中期深圳地区的文化特征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晚期:从沙丘向山岗的扩散
037 |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深圳地区
039 | 新石器时代晚期深圳地区的文化特征
042 | 深圳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艺术和审美
043 | 深圳地区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第三节 青铜时代早期:陶器与青铜器的共存
045 | 广东地区的青铜文化
047 | 深圳地区迈进青铜时代
048 | 深圳青铜时代的明珠 屋背岭商时期墓葬群
050 | “越式”青铜器
052 | 深圳夔纹陶类型文化的发展
054 | 深圳地区部落军事联盟的壮大
第四节 青铜时代晚期:向原始国家的迈进
056 | 深圳地区“米字纹陶类型”青铜文化遗址
058 | 深圳地区青铜时代后期的文化特征
060 | 从窝棚到干栏式巢居:更上一层楼
062 | 贫富分化与部族王国的萌芽
063 | “缚娄、阳禺、驩兜”之国
065 | “缚娄”以小国抗强秦
第三章 | 秦汉时期的深圳地区——告别桃源
节 越、汉王朝融合过程中的战争与和平
070 | 秦军到来之前的岭南
072 | 秦始皇三征岭南
075 | 秦始皇南征百越的史料记录
077 | 南越国在岭南近百年的统治
079 | 汉武帝对南越国的经营
第二节 移民大潮里的人口和民族
081 | 秦代向岭南的五次移民
083 | 移民后代笔下的南越故国
084 | 大一统背景下的岭南移民
第三节 中央王朝统辖下的社会与文化
086 | 岭南特别行政区:“初郡”的设置与管理
088 | 番禺盐官:深圳地区个正式的官方机构
090 | 司盐都尉垒:南头古的“城”
093 | 南越国时期越、汉文化间的拉锯与交融
096 | 两汉时期深圳地区的新发展
第四章 |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深圳地区——乱世风云
节 上层政权频繁更迭中深圳地区的社会状况
104 | 汉末岭南政治大势
106 | 三国两晋南北朝深圳地区行政区划设置变迁
108 | “官”“莞”之变
111 | 宝安县名的由来
第二节 海洋经济持续发展下深圳地区的经济进步
112 | 司盐都尉与海盐政策
114 | 深圳地区青瓷制造业的发展
116 | “卢亭”对深圳地区渔业的贡献
第三节 北方士民大量南迁后深圳地区的文化繁荣
118 | 岭南地区的第三次移民大潮
120 | 深圳“孝子”黄舒
121 | 东晋南朝时期深圳地区的文化特征
123 | 杯渡禅师弘扬佛法
第五章 | 隋唐南汉时期的深圳地区——珠盐之富
节 海内归一:县名更迭,宝安变东莞
130 | 隋末唐初的岭南社会
132 | 冼夫人:一位影响岭南历史的奇女子
134 | 八百年东莞县管辖时代的开启
135 | 唐朝政府对岭南的经营与开发
第二节 大唐盛世:扬帆海外,屯门避风浪
137 | 屯门镇的设立
140 | 东莞南头城 古之屯门镇
142 | 隋唐五代的盐业
145 | 唐代深圳地区的社会与文化
第三节 南汉兴亡:后主奢侈,媚川珠有泪
147 | 黄巢起义对深圳地区的影响
148 | 南汉的立国与统治
150 | 南汉的珍珠采集
152 | “媚川都”
第六章 | 宋元时期的深圳地区——商海门户
节 宋代深圳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158 | 海外贸易的兴盛与屯门寨的功能转变
161 | 宋代深圳地区盐业生产的复兴
164 | 大奚山盐民起义
166 | 宋代深圳地区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
169 | 深圳地区出土的窖藏古钱
172 | 归靖蚝的兴起
第二节 宋代深圳地区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173 | 宋代深圳地区的文化特征
174 | 宋代深圳地区的移民
176 | 宋代深圳地区以盐场为中心的文化带
179 | 宋代深圳地区的天妃信仰
第三节 宋末在深圳地区的海上行朝
181 | 宋末海上行朝
183 | 文天祥过伶仃洋
184 | 南山脚下有帝陵
185 | 南宋遗民在深圳
第四节 元朝对深圳地区的统治与管理
186 | 元代深圳地区巡检司的设置与变迁
188 | 元代深圳地区的盐业与盐民
191 | 东莞县民上书请愿力陈采珠之害
193 | 元末深圳地区的农民起义
195 | 参考书目
201 | 后记
深圳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咸
头岭史前遗址和屋背岭商周墓地分别于 2001 年、2006 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
新发现”。深圳有2000 多年的海洋经济史, 1700 多年的城市建设史,800 多年的广 府 移民史,600 多 年的海防建设史,300 多年的客家移民史,真可谓“三百里物华 天宝,两千年人杰地灵”。
地理上,深圳扼珠江口要冲,自西汉
始,就是通往南海、印度洋诸国“海上丝 绸之路”的门户和驿站。嘉庆《新安县志》 有载:“番舶来赆,莫不经由于此,然后 就岸。”文化上,包括深圳在内的整个岭 南地区,在先秦时期是百越文化的大本
营。秦汉时期,开始与中原文化进行深度 交流,源于山东的儒家文化在这里迅速 传播,与本地的百越文化相交相融。唐宋以降,在来自北方的中原文化、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西方文化、传统的百越文化
等多方影响下,深圳地区逐渐形成独具 特色的本地文化。
今天的深圳是一座美丽的现代化海
滨城市,综合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与此 相适应,深圳的文化建设整体上也已经 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尤其是地方文史资 料的整理、保存、研究工作。即便在此基 础 之上,编写深圳
通 史仍 是一次长征。 在 这部《深 圳通史 • 图 文 版 》里,我们 可 以看到:
,上古的渔、猎,中古的珠、
盐,近古的海外贸易、移民,近代的鸦片战争,这些社会生产的发展、历史 事件的发生,如何在深圳区域内展开; 深圳地区是怎样与整个中国社会历史 文化的演进发生关联的。
第二,地缘的优势、内外环境的变化,
在这些天时地利人和的推动下,深圳地区 如何发生、建立、形成自身的文化特色,发展成为岭南文明的摇篮地之一;深圳在岭南历史文化发展方面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地名演变、行政区划设置沿革、
核心功能转换,这些重大事件是如何反映 深圳地区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的。
第四,作者通过简明扼要的通俗语言
和大量的实物照片、地图表格、手绘想象 图等,图文并茂地展现深圳 7000 年来的历史风貌。
深圳地区历史悠久,自古为郡为县,留存了非常丰富的史料,而今更是社会、
经济发展迅速,但一直没有一部较完整、 系统、适于大众阅读的通史性著作。《深 圳通史 • 图文版》的出版填补了这个空白,
实为深圳和岭南史学界的幸事。 、
后,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部有
关深圳地方历史的综合性专著,《深圳通 史 • 图文版》对深圳历史研究中的一些疑 难问题进行了厘清。比如,作者对历史上
深圳地区所属郡县沿革及其名称流变进 行细致梳理,从封邑与侨置郡县关系的角 度对“东莞郡”“东官郡”“东莞县”的演 变过程进行了有力论证。再比如,结合考 古学与文献资料考证“司盐都尉垒(东官
场)”“东官郡城(宝安县城)”“南头古城 (新安故城)”的地理位置及相互关系。
在大量的历史文献中,深圳与周围郡、县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比较复杂混乱的,《深圳通史 • 图文版》为解决这一问 题开了个好头。希望今后再下功夫,百尺 竿头更进一步,这是个读者对作者寄 予的一点期望。
深圳博物馆原馆长、研究员
杨耀林
2017 年 8 月于深圳
末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岭南得到
进 一步开发,深圳地区获得长足发展,在 行政归属上发生诸多变化。孙吴政权于黄 武年间(222—229),在南海郡番禺县东面
增设“东莞郡”,其辖区包括今深圳、东莞、 香港等地。由于深圳所在地区盐业生产越
来 越重要,吴国甘露元年(265)在今南头 古城一带汉代番禺盐官旧地修筑城池作为 “司盐都尉”官署。
西晋初年废东莞郡,其地并入南海郡,
深圳地区分属南海郡番禺、博罗二县管辖。
东晋咸和六年(331),分南海郡部分 地区设立东官郡,深圳地区属东官郡宝安
县管辖。东官郡郡治和宝安县县治都设于 今深圳南头一带。据此,可以说当时深圳 地区可能已成为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 的一个中心。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