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宣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0722903
深圳这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穿越历史时空之门,让生活在现代的我们,能够亲眼“看到”七千年来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点滴。
这是一部详尽地记录深圳历史的著作。早在明代,“深圳”这一地名就已经出现,考古资料显示,深圳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就有土著居民繁衍,人类活动历史超过6700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文献显示,深圳的郡县史超过1700年;历史沉淀下来的南头城和东部南澳的大鹏城遗迹也都逾600年;客家人的移民史也有300多年。可见深圳是有丰富历史的,此书的出版将对人们认识深圳提供宝贵的资料。
《深圳通史》01、02两册共八个部分,从 “历史上的深圳”开篇,总述深圳自然地理位置,历代行政区划设置沿革,历史时期气候与环境变迁等深圳历史发生、发展的背景。其后以时间的演进为线索,分别从“先秦时代”“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南汉时期”“宋元时期”“明代”“清代”分章叙述深圳地区的核心史事。
章 | 明代的深圳——海防重镇
节 政权更迭,开国元勋统一岭南
008 | 元末的深圳地区: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010 | 统一岭南,“东莞伯”何真治乱安民
014 | 何真智擒王成
第二节 东莞、大鹏二所的建立
015 | 明代倭寇在深圳地区的活动
018 | 明代卫所制的兴起与衰落
021 | 南头寨军制取代卫所制
024 | “岭南重镇”东莞守御千户所
026 | 南头古城的历史发展
029 | 围头话次方言区:今南头一带区域
032 | 大鹏守御千户所雄风
034 | 大鹏守御千户所与大鹏话
036 | 康寿柏率众抗倭
038 | 大鹏谭公“恩流鹏海播千秋”
第三节 政治苛严,深圳民众生活贫苦
040 | 明代深圳地区的经济状况与民众生活
044 | 明代深圳疍民频发民众起义
046 | 文学作品中民众贫苦的生活写照
048 | 明代深圳地区民间信仰多元
051 | 明代数次重修天后庙
第四节 内乱外侵,有识之士师夷长技
053 | 葡萄牙人侵扰深圳地区
056 | 汪鋐屯门海战奋勇驱寇
059 | 西方军事技术的引进
第五节 盗贼不靖,深圳地区设立新安县
061 | 明代在深圳地区的森严统治
062 | 明代深圳地区“海盗”盛行
064 | 抗倭名将汤克宽六次被降职
065 | “辛酉之变”:乡绅吴祚解决饥荒
067 | 刘稳力促新安建县
第二章 | 清代的深圳——割占之地
节 清军入关,新安人民的抗争
078 | 明末清军趁乱大举入关
079 | 新安人民开展抗清斗争
第二节 迁海政策下,新安民众被迫迁出家园
082 | 两次迁海,新安县并入东莞县
085 | 流离失所,迁海之下的新安民众
087 | 迁海之下的民众起义
088 | 王来任痛陈迁海之弊
090 | 展界后新安县的防务
第三节 复界后大批客家人迁入新安县
092 | 政府施措招民垦边
094 | 大批客家人迁入新安县
097 | 深圳地区的广府历史文化
100 | 深圳地区的客家历史文化
第四节 复界后新安县文化的发展
105 | 新安县制盐业衰落,货币地租流行
107 | 清代新安县的教育
110 | 新安八景
114 | 新安县的节日与民俗
116 | 明清深圳地区出土的文物
第五节 鸦片战争前哨战的胜利
120 | 英国殖民者的频繁侵扰
122 | 英国人制造“林维禧案”
123 | 英国鸦片输入与日俱增
124 | 林则徐虎门销烟
125 | 九龙海战的胜利
128 | 抗英英雄赖恩爵
第六节 殖民者入侵新安县
131 | 英国割占香港岛
133 | 英国割占九龙半岛南部
135 | 英国租借新界
139 | 英军入侵深圳墟
142 | 新安人民的抗英斗争
第七节 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变革
146 | 九龙关的设置与变迁
150 | 九龙寨城的变迁
153 | 新安县的华工出国与华侨
156 | 广九铁路的建造及其路权斗争
160 | 天主教在新安县的传播
第八节 反清革命运动的开展
164 | 天地会的反清斗争
167 | 华侨义士发动乌石岗起义
168 | 三洲田起义
171 | 初战兰花庙告捷
172 | 新安县城光复
175 | 参考书目
179 | 后记
序言
深圳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咸 头岭史前遗址和屋背岭商周墓地分别于 2001 年、2006 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 新发现”。深圳有2000 多年的海洋经济史, 1700 多年的城市建设史,800 多年的广 府 移民史,600 多 年的海防建设史,300 多年的客家移民史,真可谓“三百里物华 天宝,两千年人杰地灵”。
地理上,深圳扼珠江口要冲,自西汉 始,就是通往南海、印度洋诸国“海上丝 绸之路”的门户和驿站。嘉庆《新安县志》 有载:“番舶来赆,莫不经由于此,然后 就岸。”文化上,包括深圳在内的整个岭 南地区,在先秦时期是百越文化的大本 营。秦汉时期,开始与中原文化进行深度 交流,源于山东的儒家文化在这里迅速 传播,与本地的百越文化相交相融。唐宋以降,在来自北方的中原文化、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西方文化、传统的百越文化 等多方影响下,深圳地区逐渐形成独具 特色的本地文化。
今天的深圳是一座美丽的现代化海 滨城市,综合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与此 相适应,深圳的文化建设整体上也已经 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尤其是地方文史资 料的整理、保存、研究工作。即便在此基 础 之上,编写深圳 通 史仍 是一次长征。 在 这部《深 圳通史 • 图 文 版 》里,我们 可 以看到:
,上古的渔、猎,中古的珠、 盐,近古的海外贸易、移民,近代的鸦片战争,这些社会生产的发展、历史 事件的发生,如何在深圳区域内展开; 深圳地区是怎样与整个中国社会历史 文化的演进发生关联的。
第二,地缘的优势、内外环境的变化, 在这些天时地利人和的推动下,深圳地区 如何发生、建立、形成自身的文化特色,发展成为岭南文明的摇篮地之一;深圳在岭南历史文化发展方面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地名演变、行政区划设置沿革、 核心功能转换,这些重大事件是如何反映 深圳地区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的。
第四,作者通过简明扼要的通俗语言 和大量的实物照片、地图表格、手绘想象 图等,图文并茂地展现深圳 7000 年来的历史风貌。
深圳地区历史悠久,自古为郡为县,留存了非常丰富的史料,而今更是社会、 经济发展迅速,但一直没有一部较完整、 系统、适于大众阅读的通史性著作。《深 圳通史 • 图文版》的出版填补了这个空白, 实为深圳和岭南史学界的幸事。
后,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部有 关深圳地方历史的综合性专著,《深圳通 史 • 图文版》对深圳历史研究中的一些疑 难问题进行了厘清。比如,作者对历史上 深圳地区所属郡县沿革及其名称流变进 行细致梳理,从封邑与侨置郡县关系的角 度对“东莞郡”“东官郡”“东莞县”的演 变过程进行了有力论证。再比如,结合考 古学与文献资料考证“司盐都尉垒(东官 场)”“东官郡城(宝安县城)”“南头古城 (新安故城)”的地理位置及相互关系。
在大量的历史文献中,深圳与周围郡、县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比较复杂混乱的,《深圳通史 • 图文版》为解决这一问 题开了个好头。希望今后再下功夫,百尺 竿头更进一步,这是个读者对作者寄 予的一点期望。
深圳博物馆原馆长、研究员 杨耀林
2017 年 8 月于深圳
林则徐虎门销烟
鸦片的大量输入,给中国人民造成了严重危害,清政府于1838 年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率领文武百官到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向道光帝表示:“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林则徐奉命于1839 年3 月10 日到达广州,与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合作,采取内外结合的禁烟措施。对内收缴烟土、烟枪,严禁贩烟;对外责令英国人将趸船上所有烟土全部上缴。同时他还劝诫英国人日后不许再将鸦片带来内地,犯者必按照王朝新例治罪。如有违者,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林则徐下令将各外商驻泊黄埔的货船暂行封舱,停其买卖,并封锁广州外商船与黄埔、澳门及伶仃洋趸船之间的交通,断绝趸船食物供给。起初,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企图用武力抗拒禁烟,发布《致全体英商公告》,命令“女王陛下臣民在各外洋停泊处的所有船只,应立即驶往香港,升起英国旗,准备抵抗中国政府的一切侵略行为”。413 月24 日,义律从澳门迁入广州商馆,阻止外商缴烟。在他的庇护下,大量鸦片烟贩乘夜脱逃,但终被查知截回。
由于林则徐采取强制与劝诫兼施的措施,义律不得不禀复:“情愿呈缴鸦片”,“呈明共有二万二百八十三箱。……总不下二百数十万斤”。4 月12 日,林则徐、邓廷桢从广州乘船抵达虎门,命驻扎在虎门的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率领从各路调集前来助阵的水师军马开往伶仃洋,将22艘鸦片趸船运至虎门镇口。
钦差大臣林则徐命兵勇在东莞虎门镇口离海平面稍高的海滩处,挖出两口方形的大池。在大池的周围搭起看台,让文武官员和群众观看焚毁鸦片的场面。焚毁鸦片的方法,是采用盐卤碱水加石灰与鸦片一齐倒入池中灌水浸化。就这样,一共销毁了英、美等殖民者的鸦片100 多万公斤,史称“虎门销烟”。
林则徐虎门销烟之后,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仍坚持走私鸦片,并在新安县一带陆续挑起了九龙海战、次穿鼻之战、六次官涌山之战。
义律于1839 年率57 家英商从澳门退到尖沙咀的货船上,决定占据香港。9月4 日下午,义律率5 艘武装船只开往九龙山炮台附近海面,以半小时内得不到食品供应则开炮为名,向该处的大鹏协水师营3 只兵船发动突然袭击,点燃了鸦片战争首战九龙海战之火。时任大鹏营参将的赖恩爵见英军来势凶猛,马上命令水师船只一齐还击,当即击翻一艘英军双桅船,其余英船被击退。不久,更多的英船前来报复,并有一艘大船在鲤鱼门堵截清军。赖恩爵率兵一面用战船上指挥室两旁的网遮蔽敌军矢石和枪炮,一面奋不顾身连放大炮,将英船击退。九龙海战历时九龙海战场景想象图1255 小时,英兵尸体随潮漂浮无数,夷帽数顶,英船船长得忌刺吐的手腕被清军打断。而清军战死2 名,重伤2 名,轻伤4 名,水师船有些中弹后渗漏,个别桅篷略有损伤,但可赶修完整。清军以微小代价重创英军,大获全胜。
九龙海战后,英国侵略者再次挑起穿鼻之战。11 月3 日,英船驶至穿鼻洋面(今广州市南沙区与东莞、深圳之间的海面),承诺不带鸦片,准备报关进入与中国正当贸易,被义律率英舰“窝拉疑”号和“海阿新”号阻挠。义律认为这是“有损英监督权威的行动”。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前往查看,“窝拉疑”号突然向清军开炮。水师提标左营游击麦廷章,猛攻船尾,开炮打中“窝拉疑”号后舱,随即“海阿新”号船尾和横帆也被打坏。英军且战且退,狼狈逃回尖沙咀洋面。战后,附近渔艇捞获英帽21 顶,清军牺牲15 人,数十人受伤。这就是有名的穿鼻之战,也叫“次穿鼻之战”。
尖沙咀洋面是英国鸦片趸船和兵舰聚泊之所。九龙海战后,林则徐为加强防务,增建尖沙咀炮台和官涌炮台。穿鼻之战刚结束,林则徐便命将士在官涌山修筑工事,以“ 固垒深沟,相机剿办”来对付英军。
英军依仗船坚炮利,于1839 年11 月4 日至13 日,先后6 次进攻官涌山清军阵地。清军利用官涌山的有利地势,接二连三击退英军进攻。战斗进行到第七天,已击退英军第四次进攻。清军兵分五路,其中一路为赖恩爵率领。11 月11 日黄昏,官涌炮台清军安装炮弹时有意让英军看见,英军炮发至五更后,清军五路大炮一齐开火,只闻英舰撞击之声不绝于耳。炮轰数小时后,英舰已偃旗息鼓,弃碇而逃。至第二天早上瞭望,只见一艘英军双桅三帆船在洋面上半沉半浮,其余10 余只船的帆篷、桅樯、缆绳等船上所有装备一片狼藉。此战以清军获胜而告终。
英国侵略者争夺官涌山这一战略要地,目的在于控制尖沙咀洋面,停泊船只,据为巢穴。然而久攻不下,连遭失败,结果却落得“于澳门既不能陆居,于尖沙咀又不能水处”,在外洋上四处寄泊的狼狈下场。英国侵略者在九龙、穿鼻和官涌之战中遭受重创后,仓皇离开广东,移师北上东南沿海。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