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23259179
畅销300,000册的中国亲子教育经典
“顽皮男孩”到“剑桥博士”的零压力成长实录
中国十大杰出母亲杨文
倾情分享触动万千教师、家长心灵的教子心得
孙云晓、张越 诚意推荐
获评东东网终身五星图书!!《和儿子一起成长》讲述爱是母亲*原始的本能,科学的爱才是帮孩子成长为参天大树必须的养份!她是中国十大杰出母亲,她是资深教育专家。她用
“素质教育”、“快乐教育”的亲身实践,培养出了一位开朗、善良、兴趣广泛的剑桥博士,让许许多多感叹“快乐童年”与“成功学业”不可兼得的家长羡慕不
已。本书献给所有“爱孩子,愿意尊重孩子、信任孩子”的父母!让我们跟随杨文去认识、理解孩子生命成长的韵律,去更好地担当起“教育者、示范者、提供者”这三种角色,把“无私的爱、科学的爱、推出的爱”给予孩子,使孩子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万人谈”中,成为具有成熟人格、鲜活个性、良好专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人。
本书突出“实践”,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为关注家庭教育和儿童及青少年成长的育龄女性解答教子问题,问题涉及孩子的年龄跨度从0岁一直到16岁,包括了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
例如
职业女性怎样面对工作、孩子教育的双重焦虑?
孩子性格太温和,会不会影响长大后的社会竞争力?
孩子很善良,学习也不错,为什么不合群,得不到同学的认同?
孩子对作业、考试特别焦虑怎么办?
孩子没有特长、不够优秀会不会自卑?该怎样发现孩子的特长?
孩子得不到老师的认可怎么办?
爱是母亲最原始的本能,科学的爱才是帮孩子成长为参天大树必须的养份!她是中国十大杰出母亲,她是资深教育专家。她用“素质教育”、“快乐教育”的亲身实践,培养出了一位开朗、善良、兴趣广泛的剑桥博士,让许许多多感叹“快乐童年”与“成功学业”不可兼得的家长羡慕不已。本书献给所有“爱孩子,愿意尊重孩子、信任孩子”的父母!从这本书中能看到一位妈妈为孩子付出的心血,也能看到一位真正的教育专家的素质教育理念,更能看到一个女性不断丰富自我、提升价值的精彩蜕变,值得所有家长阅读!
《和儿子一起成长1》(升级版)夏杨,作者杨文之子。剑桥大学博士。有人说他是玩大的孩子,他却比很多同龄人更热爱学习。童年时,每一次顽皮、搞“破坏”、都有幸得到父母“正确的解读、科学的引导”。他一度拿到跨国投资银行百万年薪的全职聘书,他是第一位参与剑桥大学核心决策的华人学生,他与二十余位诺贝尔奖得主保持着密切往来,他曾参与组织华人游行抗议媒体的失实报道,他发起的高端中国发展论坛“华剑会”正在为中外商贸文化交流作出积极努力。他的社会活动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学业成绩一样优秀……
时隔6年,他的成长你关注吗?升级版,首度揭秘!
《和儿子一起成长2》所展示的教子问题,更多的是从精神胚胎养育的角度,去分析家庭教育中所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来自于这几年里我们接触过的众多父母,反映了教育孩子中较为普遍的问题,是我们做父母的需要理解和领悟的。本书突出“实践”,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为关注家庭教育和儿童及青少年成长的育龄女性解答教子问题,问题涉及孩子的年龄跨度从0岁一直到16岁,包括了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
例如
职业女性怎样面对工作、孩子教育的双重焦虑?
孩子性格太温和,会不会影响长大后的社会竞争力?
孩子很善良,学习也不错,为什么不合群,得不到同学的认同?
孩子对作业、考试特别焦虑怎么办?
孩子没有特长、不够优秀会不会自卑?该怎样发现孩子的特长?
孩子得不到老师的认可怎么办?
《和儿子一起成长1》(升级版)
第1章记忆
儿子改写我的人生
练体操的少女
从纺织女工到大学生
第2章做母亲也需要上岗证 25担起两种角色
不做被动的父母
聪明是吃出来的
生活即教育
木棉效应
第3章“学习”是个大概念
播种在生命的春天
捕捉“关键期”
床前故事与整体识读
一只鞋垫的涂鸦和图形游戏
玩也是学习
读书是一种习惯
成功来自专注力
让时间成为“优质”时间
我替孩子抄作业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培养兴趣广泛的孩子
会考试也是一种素质
和儿子一起成长目 录
第4章为孩子建立精神银行
亲亲我们的小宝贝
告诉孩子一个真实的世界
我为什么不生气
巧用“计谋”和暗示
跌倒了,自己爬起来
就这一巴掌
让孩子在选择中成长
孩子不必太听话
蹲下和孩子说话
批评孩子的艺术
“你真是个好孩子”
常对孩子说“你来”
节俭不“抠门儿”
站在对方的立场
自控力的培养
诚信的力量
第5章父爱如山
父子如哥儿俩
父亲说自己做了三件事
爱他,就要放手
附录
我眼中的杨文
这样的家教可以学得来
醒过来的母亲的真声音
读者来信1
读者来信2
代后记
《和儿子一起成长2——成长的节奏》 第1章父母是孩子成长的配角 1
关注当下,“优质陪伴”
全职妈妈的意义
父母只是孩子成长的配角
妈妈要学会接纳负面情绪
孩子本身便是父母教子的引路人
父母的权威不在于严肃的面孔
尊重老人但坚持原则
第2章成长的烦恼
“秩序敏感期”来了
妈妈离不开孩子的心理
孩子的“依恋游戏”
是谁剥夺了孩子自我成长的权利
“破坏”中隐藏着成长的秘密
说谎在不同年龄意味着不同的问题
温和也是一种竞争力
以谦逊和慈爱代替权威和严肃
一句句“都是为你好”引发的亲子冲突
和儿子一起成长目 录
第3章成长的节奏 63比节俭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创造力
“有意思”才会对孩子“有意义”
少些说教,多些理解
亲情培养也有关键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和个性
缓慢和沉思是正常的儿童心理
改变对“学习”概念的认识
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淘气
孩子是问路的客人,请多些耐心和技巧
单亲家庭的孩子也能快乐成长
搬家后,关照好孩子的心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去贬低批评他的朋友
不恰当的帮助阻碍孩子的独立
每个年龄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恐惧
培养孩子独自睡觉的习惯
家庭是孩子人际关系的第一演练场
父母不善言谈,如何培养孩子好口才
别逼孩子成为“讲礼貌”的小大人
藏起一半爱,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引导孩子正确面对不良情绪
父亲是孩子通往外部世界的领路人
第4章和孩子一起成长
从孩子的角度发现并唤起兴趣
电子媒体时代,不要捂住孩子的眼睛
不要空讲“打人不好”的大道理
接纳孩子“犯错误”
孩子不必太听话
面对青春逆反期,需要调整的是父母
比起电子产品,幼小的孩子更需要感受真实的世界
以时间、耐心与智慧缓解孩子“入园难”
为孩子选择玩具的智慧
早教班要不要上
正确认知孩子的“专注力”
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记忆中的幼儿园
别拿成人的道德观压垮了孩子
“穷孩子”的自卑来自父母
第5章做孩子学习的好助手
善用假期,别盲目将孩子托管给“补习班”
“学习”是个大概念
会玩的孩子才会学
考试焦虑症到底是焦虑什么
帮助孩子缓解“学习焦虑”
当孩子不被老师认可时
只能赢不能输,了解孩子好胜心背后的心理因素
孩子厌学,了解原因后对症下药
成绩不是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
阅读是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
后 记因为懂得 所以会爱
【自序一】 成长无止境
欣闻关于妈妈教子心得的书稿再版,心里感慨良多。
父母给予和塑造了我的生命。处在家庭教育的接受方,提及“教子”,大概总是一件稍觉尴尬,甚至难以启齿的隐私。从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从不谙世事到律己待人,太多的稚嫩童真让我们回眸一笑,太多的年少痴狂让我们追悔惋叹。而这一切,都被父母看在眼里,装在心上,他们是我的第一任老师,也是身教言传的人生表率。
父母都是大学教师,爸爸教历史,妈妈教英语。记忆里,爸爸主编了很多很多书,发表了很多很多文章,当时到全国各地去开会总要带着尚未读小学的我,我就睁着两只当时还算明亮的小眼睛,到处转悠。我闻着新书里散发出来的墨香味,骑在爸爸的脖子上,他写,我也写,编我自己的小人儿书。妈妈下班回来做饭,一边给我讲故事,一边让我自己探索身边的新鲜玩意儿,就连我用两只脏手把一堆西红柿抓得稀烂她都毫不吝惜。六岁那年,妈妈有了一个去英国留学进修的机会,两年过后,她带回来八大箱子英语书。从那以后,妈妈就开始放英语儿歌给我听,给我讲英语故事,让我看英语的小画书,也许一个孩子的语感就在不知不觉中被培养起来了。后来妈妈告诉我,就是那时,我让她萌生了对于幼儿英语教学法的兴趣,而这兴趣又让她成为珠海特区第一个也是当时最优秀的幼儿英语教师。她编写了后来填补国内空白、独树一帜的全息全感幼儿英语教学法和教材,又创办了山东英才教育集团的第一所学校。但妈妈始终自豪地说,能够让我说一口还算纯正的英语,是她最骄傲的事——这个事实比起我乏善可陈的历史成绩,一直是妈妈在家里征服爸爸的有力论据。我的家庭环境是宽松的,这宽松中充满了父母包容的爱。
和儿子一起成长序
他们是我的第一任老师我记得爸爸妈妈从珠海回山东创业时那笔当时可观的工资已没剩下多少,却带回来几大包让我一度痴迷、价格不菲的拼装模型;记得我在期末考试的前一天爸爸妈妈还带我去郊游,学认地里的庄稼;记得我把老师布置的罚抄英语单词的任务痛痛快快交给妈妈完成而煞有介事地去“研究”《资本论》时的开心;记得我曾经由于体形偏胖而自卑时,他们不露痕迹而深思熟虑创设的环境,让我找回自信……我逐渐明白,这貌似宽松的环境,其实是最大程度的关怀,让我能够自由地体会天的辽阔、海的宽广,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宽松当然不是放纵,在我偶尔显露出人格的缺陷时他们也毫不姑息、耳提面命地跟我谈心,让我明白做人最重要的品质是诚信,让我懂得内心要充满爱和阳光。
父母的朋友们有时开玩笑,说我是一个玩大的孩子,却比有些同龄人更热爱学习,真有点儿匪夷所思。其实我深深地明白,比起身边很多同学在父母管教和应试压力下悬梁刺股、枕戈待旦的痛苦,我对于学习和生活的热爱,恰恰来源于家里自由快乐、积极开明的情感启蒙。每当小小的我为家里作些贡献,感到付出和给予的幸福;每当参与进大人的交谈中,为他们“出谋划策”……一个孩子就远离了扮演“被教育者”的压抑和恐慌。父母对我的教育观念和尺度,也随着我的成长有所改变。我很多次暗自惊异,他们仿佛总是知道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便是现在,我也无法想象出任何方式可以对我更好。有时我为自己不曾发觉他们以前貌似无心却充满教育意图的“计谋”所以中了“埋伏”而深感无颜;但更多的时候,我想,我是幸运的。
高中毕业以后,我有幸在英国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就读自然科学。社交游历之余,沉浸在与科学巨匠的交流探讨中,思考着“人为什么会有意识”这些屡次让我的朋友们莫名惊诧、深表同情的问题。妈妈起初不舍得我离开家里,但她对自己说,只要对我的前途有利,她应该给我无私的爱,看着我慢慢走出他们的视野。后来我才知道,从机场回家的路上,车子开了六个小时,妈妈的泪流了六个小时……
出国、生活、学习、工作,站在人生难以割舍的十字路口,面对着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难题,我的每一个疑虑却总是在想到父母为了家庭、为了事业所做的一次次舍弃和选择时迎刃而解,内心豁然开朗。接触咨询和金融服务业是我个人的决定,参与和见证中国崛起是我个人的愿望。爸爸妈妈一直没有给我拟定假想的未来,也许他们有理由认为,他们的儿子已经能够为自己作出负责任的选择。
现在,妈妈负责山东英才学院的管理,工作特别辛苦,让远在万里之外的我十分牵挂。其实,我深深地感到,当她走进绿树成荫的校园时,感到的不只是欣慰和成就,更是对这所有着上佳口碑和光明前途的万人民办本科高校里每一个学生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希望做一个善良、丰富、高贵的人,让我的父母有一天能够真正为我而骄傲。我想我是幸福的,我有诚信善良、勤恳务实的父母,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为儿子作出了伟大的表率;我想英才学院的学子们是幸福的,他们有这样精心创设的环境,开明进步的教育理念,就像是我千千万万个兄弟姐妹,在爱的呵护下健康成长。
我想,爸爸妈妈的所谓“教子”,也许早已不是针对错误的教导,或对于知识的灌输,而是每时每刻,包含在他们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间对于人生态度的阐释和品行习惯的培养。原来,当一个孩子真正回首父母为自己做过的一切时,才会懂得转眼之间的充实和漫长,才会在忽然的一瞬间发觉一切都是如此难能可贵,润物无声。
谨缀数语,言犹未尽。
夏 杨值剑桥大学800年校庆于剑河之畔 【自序二】 母爱是什么
我一辈子只从事过一种职业——“教育工作者”。有时,我会反思自问:我是不是有“职业病”?我是不是“好为人师”?因为,每当我与朋友及其家人相处时,聊得最多的是孩子的教育问题;每当看到某位朋友——无论是老朋友还是新朋友——用我认为不正确的观念或方式对待孩子时,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悄悄把他或她拉到一边,告知我认为更恰当的教育方法。
2003
年,儿子夏杨刚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时,就有出版社想出一本“剑桥男孩——夏杨”的书,夏杨婉拒了。他说:“这只是我人生的一个起点,没什么可写的。”
我理解孩子,他不喜欢张扬。但却有越来越多的朋友来和我探讨教育孩子的问题。同样的话重复了许多遍,所以,当朋友麓雪请我在她的节目中谈谈孩子教育的方法时,我征求了夏杨的意见后,就在山东人民广播电台《阳光女性》节目开设了为期一年的《杨文教子》专栏。
没想到,节目在听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大家来信、来电咨询并索要文字资料,我们就一起把录音整理成一本《杨文教子》,公开出版发行。后来,《中国妇女报》《齐鲁晚报》等连续刊载了《杨文教子》的部分内容,读者反响也很热烈。省内外的很多家长把咨询电话打到报社,打到我们英才学院,为此,我们又设立了教子公益热线,在两年里义务接听了上千个电话……
和儿子一起成长自序二 母爱是什么?这上千个电话让我意识到:多少孩子在爱的名义下,心灵被禁锢了——
一个五岁的男孩,被妈妈斥责为“光知道玩,就不知道学习”;
一个十六岁的少女,日记被妈妈偷看,行动被妈妈监视,最后离家出走;
一位妈妈曾经哭着对我说:“为了孩子,我把工作都放弃了,全部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可是为什么我总为他好,他就是不听话?”
一个二十岁的男孩,在电话里对我说:“从小到大我妈妈没给我一点儿自由,连我学的专业,都是她选的,可我根本不喜欢……”
一个八岁的孩子,和妈妈听完我的报告会,反复跟妈妈说:“记住了吗?妈妈,杨文阿姨说‘玩也是一种学习’。”
我们英才学院的一名年轻员工,看到我有关孩子教育的“十大戒律”之后,摇着头唉声叹气,说:“这十条戒律,我小时候妈妈无一例外地触犯过,尽管我知道妈妈很爱我。”
……
我们的孩子在渴望一种什么样的家庭教育?
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需要我们用科学、无私的爱,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在夏杨成长的过程中,有教训,有遗憾,也让我用心体会,孩子最需要的“教育”是什么。我想,这应该是一种“全人教育”,
是健全人格的塑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具有健康身体、健全心理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教育的过程,应该是愉快地促进孩子的精神成长,潜移默化地把孩子带入人类的优秀精神文化中,使其成为具有创造精神和独立思维能力、全面发展的人。
古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认为,学习是一个大概念,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随机教育”是我教育孩子的核心理念。我对孩子并不在乎他具体做什么,而看重他做这件事情的过程当中和之后,是不是能够沉淀下让他终生受益的素质。
每一个母亲都渴望把最真最浓的爱给孩子,可什么是最真最浓的“母爱”?
母爱是温情,是智慧,是责任;是对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是与国际接轨的教育观念的更新;是与孩子的共同成长,是为孩子做出的人生榜样。
我爱儿子,但不是化作春泥,而是希望和他一起成长;我爱儿子,但不是燃烧的蜡烛,而是希望照亮他前程的同时,让自己的生命之光也更加绚丽多彩。
我知道,自己只是一个孩子的母亲,一个热爱孩子的教育工作者。天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个性,教育夏杨的方法也不一定适合教育其他孩子,但我愿意把个人积累二十年的教子心得,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让大家分享和借鉴。
希望这样一本书,像爱的回音壁,唤起千万个共鸣。让我们成为更具爱的能力的父母;让我们用彼此的经验、教训,解开教子的困惑,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
让我们用更温暖、更科学的爱,陪伴我们的孩子走过成长的岁月。
杨 文2007年春天
今日中国,问题妈妈比问题孩子多。杨文教子成功的秘诀不是因为她是留学归来的教授,而是因为她通过自己的努力真正获得了母亲的“上岗*”。她这本书的最高价值就是告诉读者怎样做一个合格的母亲。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孙云晓
因采访“杰出母亲”而结识杨文,我最在意的不是她培养出了多么成功的儿子,而是她缔造了孩子的健康人格和一家人开放、文明、欢快、坦率的相互关系。杨文说得对,做“母亲”是要学的,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着做“健康的母亲”、“健全的女人”吧。
——央视《半边天》栏目主持人,张越
接纳孩子“犯错误”
孩子就是在不断犯错、不断纠正中长大的。很难想象,一个自小到大不犯错误的孩子,长大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儿子上小学二年级,总是犯错误,被同学老师称为“犯错大王”。不是今天把同学的眼镜摔碎了(他说是帮同学修眼镜不小心弄坏的),就是明天把同学的水杯弄扁了(他说那个同学欺负他,他故意踩的)。有一次竟然把老师的课本藏起来(他说那个老师总是批评他,他就故意让他着急)。这孩子在这之前是个乖孩子,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里,都很守规矩。自小是做教师的爷爷奶奶带大,我们做父母的对他也很严格。我很困惑,是我的儿子真的有问题了,还是他正处于七八岁狗也嫌的年龄的原因?他的同学怎么就没有出现这样的状况呢?犯错是孩子的一种心理需求
过去我们自小所受的教育就是“不许犯错”,甚至是孩子成长中正常的一些错误,也被冠以很严重的“罪名”,以致给孩子的心理留下终生的阴影。记得小时候我的一名男同学很顽皮,他把大街上画的领袖像的眼睛用粉笔给涂上了。结果全校批斗,取消他在学校评选各种荣誉的资格,在全校大会上点名批判,宣布他是个“坏孩子”,他的小伙伴们也不敢和他玩了。一个才八九岁的孩子啊,从那以后,他的性格就变得很怪僻。那是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我想,今天的孩子再犯这样的错误,老师和学校绝对不会这样处理了。
孩子就是在不断犯错、不断纠正中长大的。很难想象,一个自小到大不犯错误的孩子,长大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心理学专家认为,犯错是孩子的一种心理需求。他是通过错误,来确知他自己与外界或者与他人的关系,从而在体验中获得对犯错的“免疫”。人类和小动物一样,他要在游戏中预演攻击和防御、残忍和仁慈、捕获和逃避,通过这样的过程预演,获得生存的能力。成人的责任就是等待在旁,允许他有这样的预演,并引导他不会在预演中发生更大的错误。
你的儿子自小由做教师的爷爷奶奶带大,你们做父母的对他也很严格。可以想见,四个训练有素的大人,贴身保护、教育、训导着一个“乖孩子”,在那样的成长环境中,他恐怕很少有犯错的机会。可是,一旦到了学校,脱离了家庭如此紧密的监护,这个“乖孩子”就要找机会以冲动犯错的举动,去体验犯错的权利,获得成长的资源。小孩子小时候该犯的错误没有机会犯,大了很可能犯幼稚孩子犯的错误。让孩子在错误中获得“免疫”
孩子在与父母、老师的相处中,除了感受到爱和关心,也会体会到控制与强迫,也会产生愤怒、对抗、嫉妒、仇恨等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都得有机会表达出来,让孩子从中获取管理这些情绪的体验,学会节制。那么,犯错就是他释放这些情绪的机会,引导得当,孩子就会学会节制,获得“免疫”。把老师的书藏起来,把欺负他的同学的水壶弄扁了,这是他在学习协调和权威的关系,学习服从与心理平衡的技术。这样的学习,会让他将来受益。
我认识一位女友,从小到大是一个“乖女孩”,听父母的话,听老师的话,对谁都好,对谁都不会反抗。上班后也是十分努力地做好工作,十分友好地对待同事,十分小心地躲开利益纷争,甚至放弃自己合理的权利。当她遭受不公的时候,她不会据理力争,不会协调对抗和服从的关系,她的愤怒不能合理宣泄,以致生病。最终她认识到,自小到大,她是一个不敢犯错的人,没有机会发泄,积压了大量的愤怒、对抗和悲伤情绪。她自己的错误,就在于她在成长的几十年里没有犯过错误,也就没有获得自己与外界或者与他人的正确关系的处理方法。
每个孩子都会欺负别人也会被人欺负,从中可以学到自我保护。有些比较严重的错误,看起来让人很可气,但对孩子也是有益的。父母切不可企图全力保护孩子不出错,但错了又全力代替孩子处理和承受后果。可以通过让他承受不愉快的惩罚和社会压力,遭受必要的情绪挫折,体验到孤独和焦虑、后悔和害怕是什么,学会预见行为的后果,有助于孩子学会协调攻击欲望与环境的关系,慢慢地把攻击行为转向积极安全的范围(如运动、竞赛)。这些成长体验印痕,在孩子将来面对复杂的环境时,他可以经过“心理反刍”,找到恰当的应对方式。犯错也是一种心理能量的体现,心理能量弱的人,连错也不敢犯。对错误不要引入“是非道德”批判
在孩子犯错后,父母不要过度惩罚,引入是非、道德的批判。不管对多大的孩子,如果犯了错误就严惩打骂,都会给他的心理造成创伤。他对错误的体验不但没有获得“免疫”,反而会潜抑和深藏,将来当他独自面对生活时,会削弱孩子的防御和生存能力。
看上去你的孩子所犯错误不是出于好意,就是出于故意,还有就是对抗和好奇,基本不是明知故犯、损人利己。对这样的错误,批评、责骂都不是好方法,而是要帮助孩子把“犯错误”过程中的不利、消极因素转化为有利的、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帮助孩子分析行为的动机:好的动机,但因为没有经验而出错,先表扬,再分析犯错的原因,帮助孩子找出正确的方法。允许孩子尝试犯错之后去完善,才会让错误犯得有意义和价值。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