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804551
周瑞金倾情作序
刘雨虹解密南师逝世经过
张尚德至大、至高、至深的南师
叶小文生命的安立
朱永新南师教育思想管窥
朱清时缘起性空
阮次山指点迷津的哲人
李小琳大道极目念恩师
彼得·圣吉重续中国文化之根
南怀瑾先生,温州乐清人,生于一九一八年;幼承庭训,天资聪颖,十九岁前广涉经史子集、诸子百家、医药武艺,诗文皆精;二十五岁于袁焕仙先生处印证悟道;二十六岁在峨眉山宏深誓愿,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接续中华民族文脉作为毕生努力之方向;二零一二年中秋前夕圆寂,享年九十五岁;其间七十载春秋,七十年心血,不求名利,苦口婆心,循循善诱,言传身教,不愧是当代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之前驱,不愧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一代宗师!
南怀瑾老师毕生宏愿,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为接续中华民族文脉而奋斗,七十年献身其中,国民党元老李石曾赞美南老师『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南怀瑾老师离开我们快要两年了,可是在我们的心中,南老师永远没有离开,他的音容宛在,他的足音犹在,他也许不过是出了一趟远门,或者是去了远方旅行讲学。他的思想光芒始终在照耀着我们。
本书汇集了南怀瑾老师的友人家人学生弟子结缘南师、追随南师的感怀文章,也收集了一些专家学者研究传统文化、研究南怀瑾思想的学术文章,从中可以多角度地解读南怀瑾作为一代宗师的品格、情怀、境界、思想、智慧,让更多的人能藉此走近大师,认识大师,了解大师。
南怀瑾:一代宗师未远行(周瑞金)
南怀瑾
中国文化的生命科学
刘雨虹南公怀瑾师逝世经过
张尚德至大、至高、至深的南老师——读《南公怀瑾师逝世经过》有感
张尚德香板——南老师的禅那,佛法的峰
南小舜人生路茫茫——艰难路艰难行
吴琼恩问学三十载——南怀瑾老师的学术与方法论初探
李慈雄一个真理追求者三十六年的参悟与忏悔
李小琳大道极目念恩师——写在恩师南怀瑾先生周年之际
马宏达点亮心灯
吕松涛迷途遇南师,始得真信念——跟随老师确立信念范式之路
彼得·圣吉南怀瑾致力的事业:重续中国文化之根
叶小文生命的安立
朱永新南怀瑾先生教育思想管窥——读《21世纪初的前言后语》札记
朱清时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
阮次山指点迷津的哲人
王国平一心向南——我与南师的缘分追忆
潘建国一剑霜寒四十州——忆南怀瑾老师
何新默哀南老
林宏伟世间须大道,何只羡车行——访国学大师南怀瑾
张耀伟南怀瑾的生活禅
周瑞金认识南怀瑾,弘扬南怀瑾
附录
大道向南——国学大师南怀瑾纪念座谈会演讲记录
后记
慎终追远缅怀恩师(张耀伟)
周瑞金周瑞金,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中国生产力协会副会长,著名评论家、教授。
南师走得很突然很安详很奇特
一代宗师南师怀瑾先生走了。相信对于很多人来说,南师走得很突然。按说九十五岁是高寿了,但在很多人心中,他至少可以活到一百二十岁:思维极为敏捷,步履极为轻快,记忆力极为清晰,待人处事极为周到,这样一位我们敬爱、慈悲、智慧的老师,仅从2012年8月22日开始四大违和,9月14日到医院检查治疗,9月18日下午五时左右进入禅定,19日下午回到太湖大学堂。想不到,2012年9月29日他就驾鹤西去了。这真是太突然了,很多人都没有思想准备,顿然悲痛难抑,涕泪滂沱……
新浪读书、搜狐读书、腾讯读书联合力荐。
惊悉怀瑾先生仙逝,深表哀悼!先生一生为弘扬中华文化不遗余力,令人敬仰。切盼先生学术事业在中华大地继续传承。谨向先生亲属表示慰问。
2012年9月29日
生于忧患,死于忧患
2012年9月30日晚,即壬辰年八月十五中秋月圆之夜,太湖大学堂举行南师祭奠告别仪式。来自全国各地(含港澳台)、欧美等地的亲人、朋友、学生共两百多人,满怀崇敬、痛惜之情为南师送别。仪式上宣读了总理的唁电,中央文明办副主任王世明先生充满深情地发表了告别辞,南师儿子南一鹏代表亲属、周瑞金代表太湖大学堂老学生、李传洪和郭姮妟代表吴江太湖国际实验学校致辞后,由中国佛学院副院长、教务长,成都文殊院住持宗性法师庄严行礼,举火,为南师荼毗。
荼毗语曰:“应化人间乐太清,七星了然住大坪;远走康藏通禅那,缤纷法雨坠紫云……灵严诸子出火宅,太湖水印峨眉月。四大五蕴如意树,一粒粟米沧海阔。烧!”是时,明月当空,万里无云,青烟袅袅,全场静默,挥泪拜别……
告别仪式后,许多亲友学生铭感南师教化恩泽,心情难以平静,久久不愿离去。南师平日的音容笑貌、教化行止,又清晰地浮现在大家眼前。他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说过的“我们这一代人,是生于忧患,死于忧患”的话,言犹在耳……
南师怀瑾先生1918年3月18日生于浙江乐清翁垟镇地团村。时逢军阀割据、丧权辱国的年代,第二年(即1919年),便爆发了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五四”爱国救亡运动。从鸦片战争到1919年,近八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屡遭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欺凌,从政治、经济到文化深受殖民之害。“五四”后,中国人民终于奋起抗争,在国共两党合作之下,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实现了南北统一。
与此同时,一些留学美日欧归来的学者,以西学的观点批判中国历史文化,提出打倒“孔家店”,有的甚至主张“全盘西化”,发动了一场新文化运动。这场新文化运动对我国引进西方文明,推动思想解放起了重要的历史性作用。但是,由于它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甚至主张铲除中国历史文化之载体——汉字,引起了当时很多知识分子,包括学贯中西的文化大家辜鸿铭等人的极力反对,认为那是自毁长城,切断民族文化命脉。然而,中国历史文化终难免在“愚昧、封建、落后”的标签下被批判扫荡,几近断灭,这是中国历史文化亘古未有之变局。百年来的文风乃至大众思维,也由此一改中国传统文化下的温柔敦厚之风,一变而为尖酸刻薄、偏激。由此,整个二十世纪,西方来的各种思想在中国主流舞台上激荡纷呈。同时,困惑与求索,痛苦与不安,争论与争议,也从未停止过。人文文化的荒芜,造成了信仰危机、道德危机、灵魂危机、社会危机……
南师就成长在这个令人窒息、令人悲愤的忧患环境,亲眼目睹了国家和民族命运处在生死存亡的边缘,青年时代的他忧心如焚。抗日战争爆发,南师激于民族大义,投笔从戎,跃马西南,屯垦戍边,在川康云贵边境任大小凉山垦殖公司总经理兼自卫团总指挥,驰骋一方。他有一首诗反映了这段时期的豪情万丈:
东风骄日九州忧,一局残棋尚未收。
云散澜沧江岭上,有人跃马拭吴钩!
后来,鉴于国民党中央和地方势力各有图谋,南师审时度势,改变了人生方向,挂印而去。在办了一段时间报纸之后,他重返成都,在中央军校学习并担任武术教官与政治指导员。南师的老学生王启宗先生曾回忆道:“几乎已是半个世纪以前的事了。记得那时正值日本军阀对我发动侵略,全国上下奋起抗战,一般爱国青年无不热血沸腾,纷纷投笔从戎,救亡图存。当时我也投身军旅,于役重庆,一日见报载:有一南姓青年,以甫弱冠之龄,壮志凌云,豪情万丈,不避蛮烟瘴雨之苦,跃马西南边陲,部勒戎卒,殚力垦殖,组训地方,以巩固国防。迄任务达成,遂悄然单骑返蜀,执教于中央军校。”在中央军校期间,南师结识袁焕仙大居士而悟道,遂立志重续中国文化断层,并离开了军校。
历经了艰难困苦的八年抗战,人民迫切期待国家和平安定,想不到又要面对两党两军更大规模的内战,南师忧心忡忡。1947年,他回到温州乐清老家动员父母妻儿离开大陆,老父亲不为所动,反劝他赶快离开。于是,南师分别到杭州天竺和庐山天池寺清修。后到上海,期间曾奔波于南京与杭州两地,搭救了亲近共产党而被列入国民党特务计划杀害名单的巨赞和尚。
1948年,南师曾自行到台湾考察。1949年2月底,他终于辞别不肯离乡的双亲和妻儿,断然只身自行赴台。开始,他栖身在基隆海滨一陋巷,看到“二·二八”事件冲击之后的台湾,加之1949年开始的两岸分治,社会动荡,人心惶惶。当时谋生困难,先与几位朋友办了一家“义利行”公司,从事琉球到舟山的货运,开始赚了一笔钱。但好景不长,总经理因贪多,没有听从他的嘱咐,导致三条机帆船被舟山国民党当局征用,损失价值一万根金条,血本无归。南师一生就此次做了一回生意,不想时局动荡害他一夜之间破产,一段时间中靠典当过日子。但即使在这样的困难时期,他仍洒脱超然,不为困境所拘,并且不忘接济邻居。在基隆期间,南师曾应詹阿仁先生等人请求,开讲了多次禅修课程。
不久,南师离开基隆迁往台北。鉴于胡适对虚云老和尚的攻讦,以及铃木大拙的禅学,南师亲笔著作了《禅海蠡测》,并于1955年出版。六十年代初,台湾中国文化学院聘请南师为教授,接着辅仁大学也邀请南师教授哲学、易经。南师讲课厚积薄发,通俗生动,大受学生欢迎。“南怀瑾”三个字不胫而走,请他讲课的学校和社会名流也越来越多。
1970年代,南师先后创办东西精华协会,创办《人文世界》及《知见》等杂志,成立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出版《论语别裁》等著作。
1980年,南师受洗尘法师邀请,主持十方丛林书院教学。南师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一步步有了更大的平台,传道授业扩大到更广的范围,走出学校,走向社会,桃李满园,影响朝野,进入《周易》所说的“举而措之天下之民”的阶段。南师在台弘扬文化期间,不仅忘我地投入全部精神与财力,且不惜举债办教育,乃至为培养人才,还供养部分出家在家的穷学生学习。
来听南师课的人中,出家在家、三教九流、中外学生,从平民到军政要人,南师一视同仁,有教无类。然而,当南师文化事业顺利展开之际,政治风云突变,因平日来听课的高官重臣众多,南师被视为“新政学系领袖”。
1985年,年近古稀的南师,离开了居住三十六年的宝岛,移址美国,避开了台湾的复杂环境和人事纠纷。南师有诗记之:
不是乘风归去也,只缘避迹出乡邦。
江山故国情无限,始信尼山输楚狂。
在美三年,南师不仅考察了美国,也考察了欧洲,同时加强了与大陆亲朋的联系。他既了解大陆历经“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带来的重大苦难,也了解实施改革开放后百废待兴的困局与新貌。他不计政权交替之际老父亲被判无期徒刑瘐死监狱的宿怨,于1987年特派他的常随弟子宏忍尼法师回国内考察宗教、寺庙、僧尼情况,又派在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任职的弟子李慈雄博士,先带世界银行项目回大陆帮助经济建设,后留上海投资办企业,以在大陆传播先进经营理念、方式和传统文化。1988年,南师毅然决定回师香港。在香港十五年期间,他讲学不辍,随缘度化的同时,曾受有关方面再三敦请,协调了两岸信使的秘密谈判,应邀投资建设金温铁路,动员了更多弟子学生到大陆投资办企业,传播他提出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福利、资本主义经营、中华文化精神”的理念。1993年,他到厦门南普陀寺举办了著名的“南禅七日”活动。他还推动一批又一批人回内地办学校,注重在贫穷落后偏僻地区,推广“中英算”儿童经典诵读活动,大量资助内地大学、研究机构、文化部门培养人才等等。2000年,年届八十三岁的南师力排众议,作出回内地弘扬传统文化的果断决定,选址苏州吴江七都庙港,筹建太湖大学堂。
2003年,南师到义乌双林律苑举办了禅七。
2004年以后,南师大部分时间停留在上海,指挥太湖大学堂建设,期间仍讲学不辍。2006年,费时六年的太湖大学堂顺利落成启用。八十九岁的南师,从此长期在太湖大学堂弘扬文化,直至仙逝。参加过大学堂建设,后来一直跟随南师身边的马宏达,讲述了自己一段亲身经历说:太湖大学堂是南师一手筹划、推动,从动意、设计、建设到开课、维系,都是他老人家一马当先,勇往直前,大家不过在后面跟着而已。从建筑设计到装潢设计,中外设计师的多个方案不能令他满意,他就让人买积木来自己动手搭建筑模型,终由建筑师去画图落实,直到满意为止。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