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email protected]

购物车

 查看订单

  • 我的帐户
东东购 | EasternEast
  • 中文书店
    • 畅销排行榜
      • 小说 畅销榜
      • 童书 畅销榜
      • 外语畅销榜
      • 管理畅销榜
      • 法律畅销榜
      • 青春文学畅销榜
    • 热门分类
      • 社会小说
      • 成功/励志 畅销榜
      • 人物传记
      • 大陆原创
      • 绘本童书
      • 影视小说
    • 文学推荐
      • 文集
      • 戏剧
      • 纪实文学
      • 名家作品
      • 民间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新书热卖榜
      • 小说 新书热卖榜
      • 青春文学 新书热卖榜
      • 童书 新书热卖榜
      • 管理 新书热卖榜
      • 成功/励志 新书热卖榜
      • 艺术 新书热卖榜
  • 精选分类
    • 小说
    • 保健养生
    • 烹饪/美食
    • 风水/占卜
    • 青春文学
    • 童书
    • 管理
    • 成功/励志
    • 文学
    • 哲学/宗教
    • 传记
    • 投资理财
    • 亲子家教
    • 动漫/幽默
    • 法律 Legal
    • 经济 Economics
    • 所有分类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搜索
首页文化文化产业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蒋莉莉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时间:2016年07月 

ISBN: 9787547309872
年中特卖用“SALE15”折扣卷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全球包邮!
trust badge

EUR €29.99

类别: 文化产业 SKU:5c2386d4421aa9858779b987 库存: 有现货
  • 描述
  • 评论( 0 )

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309872

编辑推荐

   对于国内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构建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发展区域文化产业项目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价值。

   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创意,更要有文化和经济的思维,本书内容丰富,实践借鉴性强。适用于文化产业发展学习者和研究者、政府文化产业项目  制定者和执行者。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创新工程推出的《文化产业创新研究丛书》之一种。

   信息技术革命带来全球社会经济的巨大改变,产业融合是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的背景下产生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产业的变革,在这些变革中必然会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和战略性的整合,于是生发了产业融合这一新的经济现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要建设成文化强国,文化强国需要雄厚的文化产业支撑,只有渗透融入其他产业,区域协同发展,才能切实壮大我国文化产业。而实践也证明,发展文化产业是我国局部地区脱贫致富,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举措。本书稿正是以当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所呈现的四个方向为框架,分别探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间融合、产业内融合、区域融合和管理机制融合,对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蒋莉莉,女,1976年生,浙江乐清人。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文学硕士,产业经济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先后在《*邓小平理论研究》《上海经济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和文章30余篇,参与15本专著的编写。独立完成“北川灾后重建文化创意产业规划”等课题,并参与世界银行、国家发改委以及上海、广西等各省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课题20多项。

目  录

目录

绪论 产业融合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 1

  节 产业融合的背景分析/ 1

  第二节 文化产业融合的内涵/ 5

上编 产业融合

章 制造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13

  节 制造业和文化产业融合的背景/ 13

  第二节 制造业和文化产业融合的机理与趋势/ 18

  第三节 制造业和文化产业融合的路径分析/ 21

  第四节 制造业和文化产业融合的对策和建议/ 25

第二章 地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31

  节 地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的背景/ 31

  第二节 地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的机理与趋势/ 44

  第三节 地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的路径分析/ 50

  第四节 地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的对策与建议/ 53

第三章 科技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57

  节 科技和文化产业融合的背景/ 58

  第二节 科技创新促进文化产业价值链升级机理/ 63

  第三节 科技和文化产业融合的路径分析/ 67

  第四节 科技和文化产业融合的对策与建议/ 71

第四章 旅游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75

  节 旅游业和文化产业融合的背景/ 76

  第二节 旅游业和文化产业融合的机理与趋势/ 81

  第三节 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路径分析/ 87

  第四节 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对策与建议/ 89

第五章 金融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96

  节 金融业和文化产业融合的背景/ 96

  第二节 金融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机理/ 102

  第三节 金融业和文化产业融合的路径分析/ 105

  第四节 金融业和文化产业融合的对策与建议/ 108

第六章 体育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114

  节 体育业和文化产业融合的背景/ 114

  第二节 体育业和文化产业融合的机理与瓶颈/ 122

  第三节 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的路径分析/ 126

  第四节 体育业和文化产业融合的对策与建议/ 128

第七章 餐饮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134

  节 餐饮业和文化产业融合的背景/ 134

  第二节 餐饮业和文化产业融合的相关原理/ 139

  第三节 餐饮业和文化产业融合的路径分析/ 142

  第四节 餐饮业和文化产业融合的对策与建议/ 148

第八章 互联网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152

  节 互联网和文化产业融合的背景/ 153

  第二节 互联网和文化产业融合的机理与趋势/ 160

  第三节 互联网和文化产业融合的路径分析/ 163

  第四节 互联网和文化产业融合的对策与建议/ 168

下编 区域和管理融合

第九章 文化产业促进新农村建设/ 175

  节 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必要性/ 175

  第二节 文化产业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路径分析/ 180

  第三节 文化产业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85

  第四节 文化产业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案例/ 190

第十章 文化产业促进新型城镇化/ 195

  节 新型城镇化中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性/ 195

  第二节 文化产业促进新型城镇化的路径分析/ 200

  第三节 文化产业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对策与建议/ 203

  第四节 文化产业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典型案例/ 208

第十一章 文化产业促进城市化发展/ 212

  节 发展城市文化产业的必要性/ 212

  第二节 文化产业促进城市化发展的路径分析/ 217

  第三节 文化产业促进城市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220

  第四节 文化产业促进城市化发展的典型案例/ 224

第十二章 文化产业促进城市群建设/ 231

  节 城市群建设中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性/ 232

  第二节 文化产业促进城市群建设的路径分析/ 236

  第三节 文化产业促进城市群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240

  第四节 文化产业促进城市群建设的典型案例/ 245

第十三章 文化产业促进东西联动/ 251

  节 东西联动中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性/ 251

  第二节 西部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制约因素/ 256

  第三节 文化产业促进东西联动的对策与建议/ 261

  第四节 文化产业促进东西联动的典型案例/ 266

第十四章 以文化产业促进文化强国/ 271

  节 新时期建设文化强国的必要性/ 271

  第二节 以文化产业促进文化强国的路径分析/ 275

  第三节 以文化产业促进文化强国的对策与建议/ 283

  第四节 后危机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国经验/ 286

第十五章 文化产业促进管理体制改革/ 291

  节 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291

  第二节 文化产业促进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分析/ 295

  第三节 文化产业促进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300

  第四节 文化产业促进管理体制改革的韩国经验/ 303 

在线试读

节 产业融合的背景分析

一、产业融合的产生背景和基本内涵

   信息技术的革命带来全球社会经济的巨大改变,产业融合是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的背景下产生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产业的变革,在这些变革中必然会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和战略性的整合,于是生发了产业融合这一新的经济现象。在过去,与信息相关的产业,如出版业、电信业和广播电视业各自独立发展,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20
世纪90 年代以来这三大产业中首先出现了产业边界模糊和消失的产业融合现象。在此背景下,学术理论界开始重视对产业融合的研究。1978 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尼葛罗庞蒂(Negrouponte)用三个重叠的圆圈来描述计算、印刷和广播三个行业之间的技术边界,指出三个圆圈的交叉处即三个行业的交叉处将成为成长快、创新多的领域,并且这三个圆圈呈现出叠加和重合的发展趋势。

   20 世纪80 年代后,数字化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技术和网络技术逐步产生技术融合。哈佛大学的欧丁格(Oettinger)和法国作家罗尔(Nora)与敏斯(Mince)分别创造了“Compunctions(必然趋势)”和“Telemetriqu(遥远感知)”两个新词来试图反映数字融合的发展趋势,他们把信息转换成数字后,将照片、音乐、文件、视像和对话透过同一种终端机和网络传送及显示的现象称为“数字融合”(Mueller,1997)。1988
年奥诺(ono)和奥基(Aoki)认为从专用平台到非专用平台的转换以及从低带宽要求到高带宽要求的转换,基本上反映了产业融合的过程和实质; Alfonso & Salvatore(1998)认为技术的融合并不意味着产业的融合,产业融合应以市场融合为导向,一般要经过技术融合、产品与业务融合、市场融合三个阶段,后才能完成产业融合的全过程。

    在信息技术不断进步和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下,1998 年前后我国也开始对通信领域出现的电信、广播电视和网络三大产业逐渐融合的现象进行研究,并在“十一五”规划中首次写入“三网融合”这一重大技术动向。我国学者也对产业融合现象进行了大量研究。张磊(2001)认为,推动产业融合的动力主要有三个方面:
信息技术、政府管制的放松、管理创新。陆国庆(2001)认为产业的融合和创新经过了技术融合、产品与业务融合、市场融合的阶段,后完成产业融合的整个过程,并且这几个阶段前后相互衔接,也可能是同步相互促进。周振华(2003)认为产业融合意味着传统产业边界模糊化和经济服务化趋势的发生,产业融合导致新型竞争协同关系的建立和更大的复合经济的效应。产业融合是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对世界经济一体化起着催化作用,对社会发展将产生综合性影响。

    这些研究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即产业融合被特指在信息化进程中利用数字技术使产业边界逐渐模糊的现象,这也是产业融合概念的定义基础。日本学者植草益(2001)从产业融合的原因和结果角度,认为“产业融合是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行业间的壁垒,加强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他进一步指出,不仅信息通信业,金融业、能源业、运输业(特别是物流)的产业融合也在加速进行中;而且在工业制造业,产业融合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根据以上论述,马健(2002)提出了产业融合较为准确和完整的含义:产业融合是在技术创新和管制放松的推动下,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产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新划分产业界限。产业融合是包括技术、产品、业务、市场等多方面的综合性融合。

二、产业融合的类型

   目前,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类型有不同的划分,如果从产业、产品和产业组织变动的角度,大致可分为渗透型融合、重组型融合、替代型融合与互补型融合四种类型。

   (1)渗透型融合。主要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向其他产业渗透,从而使产业间的边界模糊甚至消失,由此产生的产业相互融合的现象。渗透融合往往发生在高科技产业和传统产业的产业交界处。如电子网络技术向传统商业渗透而产生的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向汽车制造业的渗透而产生汽车电子等。

   (2)重组型融合。它主要发生在具有密切联系的产业之间或同一产业内部的不同子产业之间,指原本各自独立的产品或服务在同一标准或集合下通过重组结为一体的产业整合过程。例如,产业内部的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等子产业之间,可以以生物技术为融合基础,通过生物链重新整合,形成生态农业等新型产业形态,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3)替代型融合。指某产业的产品经过技术更新,具有了新的功能,可以部分或全部替代其他产品。替代型融合的发生,一般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原因是新技术的出现;另一个原因是政府放松管制。例如通过电子邮件或手机短消息等不同方式,来完成传递数据文件要求的任务,可替代原来的信件邮寄。

   (4)互补型融合。指具有互补性的独立产品或产业在同一标准或集合下高度兼容的整合,整合后能够有机地联合使用。如现代化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就是产业间互补融合的综合体现,是产业加快与第二、三产业融合的产物。

三、产业融合的效应

   产业融合是高新技术发展和产业转换升级的必然趋势,是产业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的一种内在要求,它所产生的效应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促进传统产业创新与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由于产业融合容易发生在高技术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通过产业间的融合、渗透,能够提高原有产业的生产效率或产生新的产业。例如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使一些传统产业部门由劳动与资本密集型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转变,极大地提高了传统产业的生产力水平,促进了产业的升级;另外,融合后的新产业更具有高技术的特点,与原产业相比,新的价值链环节能够提供更高的附加值与更大的利润空间,提高了产业竞争力。

   (2)促使市场结构在企业竞争合作中趋于合理化。现行的市场结构理论认为,有限的市场容量和各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动向结合在一起,会造成生产的集中和企业数目的减少。而产业融合发生以后,市场结构会发生复杂变化。同时产业融合也为企业提供了扩大规模、扩展事业范围、开发新产品、新服务等巨大商机,企业演化出新的组织形式。产业融合使市场从垄断竞争向完全竞争转变,经济效率大幅度提高。

   (3)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融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实现业务重组,有助于打破传统企业之间和行业之间的技术边界、业务边界和市场边界,特别是区域之间的界限,这将会加速区域之间资源的流动和重组;产业融合还将促进企业网络的发展,提高区域之间的联系水平,有助于扩大区域中心的扩散效应,增强区域之间的联系。后,产业融合在区域范围所带来的打破壁垒的必要性,将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建设。

   (4)有助于消费的提升。产业融合能够催生出许多新产业、新产品和新服务,带给人们更多的消费选择,满足人们对更高层次消费品的需求;另外,产业融合促进了更多企业进入和开辟市场,增强了市场的竞争性和新市场结构的塑造,使大批企业极大地增值其价值,终通过收入增长和价格下降而促进消费。所以,产业融合有助于消费的提升。

 

第二节 文化产业融合的内涵

一、文化产业的内涵及特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产业定义为:通过开发利用文化内容和知识产权,生产有形或无形的艺术产品和创意产品(或服务)的新兴产业。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在知识经济蓬勃兴起的21
世纪,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了衡量一个地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一)文化产业化

   所谓文化产业化,用通俗简单的话来说,就是文化走向市场,文化和产业高度融合。如今,“文化产业化”已成世界潮流。当今世界,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以日本为例,1995
年娱乐业一项生产经营收入就高达35 万亿日元,超过当年日本汽车工业的总产值。美国和西欧国家的文化消费(包括旅游等)占家庭消费的30% 左右。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已占GDP
总量的18% ~ 25% ,位居军事工业之后,是第二大产业。在美国400 家富有的公司中,有72 家是文化企业,其中音像业已超过航天工业居出口贸易的位。文化产业具有高融合性,即把技术、文化、产品和市场融为一体,有利于产业的延伸,又大大拓展产业的发展空间。文化产业的这一特点有助于产业化的形成,因为它重塑成了新的产业结构。

   传统意义上的产业是同类企业的集合,按照研发、生产、销售的一般流程组织生产,形成单向的生产链结构,彼此间缺少横向联系,产业组织以垂直为特征;由于文化产业是通过价值链的分配来组织生产流程,它已经从相关产业中分离、独立出来,其本身成为其他产业的投入要素。文化产业是为所有产业提供文化服务的产业群,在组织形态上,它打破了传统产业的界限,可以同时与不同的产业产生联系。文化产业高融合、强辐射的特点,有助于文化与产业的联姻,即文化产业化的形成。文化产业化就是发现文化的价值,以产品和服务的形式来凝聚文化,并以消费的形式来传播文化的过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需求变得越来越重要,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有了广泛的市场基础。在这种情况下,文化的产业化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创意产业通过创造性的智力作用,融入高科技的元素,促进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文化产业化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先进文化的传播,而且为大众生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增加了文化的造血功能,也增强了文化的自我发展能力,从而解放了文化生产力。

(二)产业文化化

   产业文化化,是指现代产业发展中文化要素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注重有形资源和客体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资本的构成中硬性资本占据了主要地位,驱动其发展的主导要素是自然资源、土地、资金、机器等;创意产业则强调无形资源和主体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高级人力资本、知识产权资本、技术资本和文化资本等软性资本成为其核心驱动要素,将文化资源融入现代产业的发展过程中。

   在现代产业中文化可以带来价值的增值。从消费者角度看,产品价值系统由功能价值和观念价值两部分构成。功能价值是消费者为满足基本需要而愿意给商品物理属性支付的价格部分。它由科技创造而成,是商品的物质基础。观念价值是指人们在消费商品物理属性的同时,因商品内在的文化属性、象征意义以及个人因消费商品所带来的感受和体验等方面的差异而愿意多支付的价格部分。观念价值是商品中包含的能与一些社会群体的精神追求或文化崇尚产生“共鸣”的无形附加物,譬如品位、意味、风尚、情趣等。观念价值是主观的、可以体会和感受的无形附加物,因创意渗透而生,是附加的文化观念。比如企业用同样皮料做的同样式样的两个皮包,一个钉上LV
的品牌,另一个是普通的牌子,市场价格会相差十几倍,因为LV 的包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正是文化产品所包含的文化个性、文化精神,才促成这一产品在一定的消费区域和消费层次里走俏并逐渐辐射。

   文化是产品与服务增值的原动力,提升产品或服务价值的关键在于其文化内涵。在技术同质化、市场上充斥大量同质产品的情况下,富有文化内涵的产品才能跳出价格竞争的重围,占领一片市场,进而使品牌效应渐增。文化产业正是通过创意策划和市场运作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营资本,即推进产业的文化化,从而解放了文化生产力。

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四个维度及实践意义

(一)文化产业的融合内涵

   文化产业是在全球经济进入以知识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并蓬勃兴起的新型产业。理解文化产业,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产业的层面上,文化产业的发展意义已经远远超越其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业态的产业层面,而在于其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颠覆,对经济运行系统的创新,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对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作为一种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文化产业要求我们树立融合发展观,改变原来行业分割、部门分割的“条块”产业发展观,建立全新的融合型产业发展体系。

   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创意产品为主体,如设计创意、题材构思、选题策划、导演形式、生产工艺、标准以及销售模式等,但它自身的价值实现却更多是以相关产业的产品为基础,如工业品,甚至也包括农业品。处于价值链上游的文化产业能够在传统产业内实现无

边界融合。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不只是追求文化生产力本身,而是追求文化成果在各个行业、各个产业、各个领域的创意生产和运用,这是提升传统产业的能级和附加值的有效途径,进而实现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的提升。

(二)文化产业融合的路径及意义

   (1)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四个维度。当下,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呈现四个方向,分别是产业间融合、产业内融合、区域融合和管理机制的融合。产业间融合有与工业、农业、旅游业、科技产业、金融业、教育产业和房地产业的融合。产业内融合表现为与互联网信息产业的融合、动漫产业与网络游戏产业的融合等。区域融合表现为与新农村建设、新兴城镇化、城市化、城市群、东西部联动和文化强国建设。管理融合不断创新,指的是打破不同管理主体之间的行政壁垒,不断实现政府职能由管理向治理转变。

   (2)文化产业融合的实践意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 我国要建设成文化强国,文化强国需要雄厚的文化产业支撑,只有渗透融入其他产业和别的区域协同发展,才能切实壮大我国文化产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指出,到2020
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而我国贫困地区的文化资源特别丰富。实践证明,发展文化产业是我国局部地区脱贫致富,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举措。

抢先评论了 “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取消回复

评论

还没有评论。

相关产品

加入购物车

数字时代的文化(澳大利亚科学研究委员会约翰·哈特利,讲述社交网络如何影响今天的流行文化。也许你曾经只是一个粉丝,但接下来你就该给粉丝签名了。)

EUR €30.99
加入购物车

文化IP:在无形资产中创造文化价值

EUR €33.99
加入购物车

2018中国文化产业年度报告

EUR €38.99
加入购物车

甲骨文丛书·欧洲的文化价值

EUR €45.99

东东购的宗旨是服务喜爱阅读中文书籍的海外人民,提供一个完善的购书平台,让国人不论何时何地都能沉浸在书香之中,读着熟悉的中文字,回忆着家乡的味道。


安全加密结账 安心网络购物 支持Paypal付款

常见问题

  • 货物配送
  • 退换货政策
  • 隐私政策
  • 联盟营销

客户服务

  • 联系东东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 货物追踪
  • 会员登入

订阅最新的优惠讯息和书籍资讯

选择币别

EUR
USD
CAD
AUD
NZD
NOK
GBP
CHF
SEK
CNY
UAH
ILS
SAR
MXN
KRW
MYR
SGD
HUF
TRY
JPY
HKD
TWD
facebookinstagram
©2020 东东购 EasternEast.com

限时特卖:用“SALE15”优惠券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 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