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8086370
行商的,做了官;为官的,下了海;
忧心国民者,九死一生;唯利是图者,独占滩头;
辛亥这一年的商界,有人发轫,有人溃败,有人浑水摸鱼,有人悄然布局。
在这枪弹之下、权力纷争之外,究竟上演着一场怎样的资本大戏?
1911年的商界,一场没有主角的演出。各种力量在暗夜里滋生,千般理想在沉默中膨胀。商业巨子与新派文人狭路相逢,失意政客与革命领袖粉墨登场。有人春风得意,有人黯然退场,有人攻城略地,有人举步维艰,有人发国难财,有人为众生计。帷幕开启,睿智,远见,慷慨,风骨,被时光逐一擦亮;怯懦,虚伪,鲁莽,奸佞,也将被历史无情演绎。
这一年的意义,曾被辛亥革命独占,风云激荡,又着实波澜不惊。武昌起义兵不血刃,而胜负已判;商界革命惊魂动魄,却鲜有人知。本书是**部从商业角度深入观察辛亥年的作品,跨越百年离合与烽烟,填补历史叙事空白。开卷驰骛,掩卷沉思,无边落木,滚滚长江,历史的诗意都化作命运的悲欢、人世的浮沉。生前身后,自待公论。
1911年,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革命之下,资本汹涌!
人们习惯于把辛亥革命的战场说成是野心家的乐园、政客的竞技场、文人的舞台,有时甚至连伶人、妓女和市井之徒都能粉墨登场。然而,作为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资本才是贴近革命的力量。在这一年里,中国的商界暗潮涌动,枭雄辈出,风云迭起。
本书的故事即是从一时无两的大商人盛宣怀等开始,后落脚于晋商这个传奇商帮的覆灭。因果回环中,形形色色的商人在历史镜面反射下或悲或喜:辛亥时期的中国商人具有什么样的时代性格,他们遭遇了什么?中国的商业环境在历史大背景下发生了什么样的重大变化?你方唱罢我登场,在这样一个纷乱的年代里,中国的商人、商业与时代之间究竟有着怎样水乳交融般的变革?
章 恰似春梦
第二章 诀 世
第三章 人祸天灾
第四章 意气书生
第五章 群氓的盛宴
第六章 “圣人”与大盗
第七章 夜奔
第八章 革命的陌生人
第九章 雷雨(上)
第十章 雷雨(下)
第十一章 革命与生命
第十二章 万丈红尘
章 恰似春梦
1911年12月31日,深冬的大连之夜,凄凉如水。
浩瀚犬海,水天茫茫,一艘轮船离港出发,驶往日本。故国渐远,与之同时淡去的还有停留在记忆深处那如同过眼云烟般的荣华富贵。此时,67岁的盛宣怀仓皇踏上了流亡之路。一个乱世粉墨登场,数十年捭阖商界而不倒的人物,后的谢幕无人喝彩。
盛宣怀离去的一幕,即便百年之后看来,还是如此惊心。想必,他当时的心境一定和这冬日的暗夜一样,凄凉如水。
这是一个变化节奏快得让人应接不暇的年头,徘徊和彷徨、低回与落寞、伤痛与挣扎、崛起与沉沦,在光影切换中交替辗转。旧秩序脆弱不堪,以至于风雨一旦聋来,注定轰然倒塌。于是,火之运势随国运起伏,颠簸于潮流,风云变色,百转千回。
1月本该是吐故纳新的好时节,可是凋敝的景象在这个暮气沉沉的国度四处蔓延。1911年1月初,清政府颁布上谕,准改革派重要人物载泽所奏,全面禁止广东各项赌博。国运不济,人心颓废,帝国的臣民们似乎丧失了进取心。秩序混沌且含糊,一切乱七八糟。
普通人有普通人厌世的消遣方式,王朝的精英们也各找其乐。政坛新秀许世英奉命赴欧洲考察司法制度,却出现在艳舞场,并对突然出现的记者谈笑风生:脱衣舞是很好的娱乐,同时有助于增加贵国人口。翌日,当地报纸无不以许代表活色鲜香的话为头版头条。
这是不伦不袭却真实苦涩的情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1911年的王朝只剩下暗流汹涌的危机,以及皇族那仍然颐指气使、无端泛滥的优越感。
迎面还是严冬的肃杀,不过对于盛宣怀来说!一纸邮传部①大臣任命,难免不心旌荡漾。事实上,这年年初的时候,在帝国商业版图上,盛宣怀的势_力与威望依然无人能及。皇家的恩泽眷顾,让他虽遭无数弹劾,跌跌撞撞,却始终屹立不倒。
财经作家吴晓波将盛宣怀视为“一代商父”;“才华出众,意志坚强;很多时刻,扮演了国家经济利益捍卫者的角色。”然而盛宣怀一生行事向来为我,毫不顾及他人,由此谣诼不止,终其一生,乃至死后数年,坊间有关他的功过评价仍聚讼不休,极难定论。
回望盛宣怀今生前世,即使想象力再丰富的人也很难将其与“一代商父”。联系起来。1870年,26岁的盛宣怀正式身份还是一位落第秀才,虽有鸿鹄之志,却壮志未酬。
此刻,日后他商业上的死对头胡雪岩早已声名鹊起,阜康钱庄处于,田地万亩,资金2000余万两,分店遍布大江南北;晚清四大官商格局既定——郑观应、徐润、唐景星①与席正甫显赫一时;而即使是还未步入商海的张謇,也在一年前考中秀才。
可是,一封来信彻底扭转了盛宣怀的命运,造就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人生传奇。从此以后,他的人生大部分时光都将行云流水,且轰轰烈烈。
寄信人是盛宣怀父亲的老友杨宗濂,当时正追随湖广总督李鸿章。恰逢后者正极缺人手,由此盛宣怀有了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阅人无数的总督大人,也偏偏对盛宣怀一见如故。识才和惜才的李鸿章亲手把盛宣怀推到了历史的前台。后来,史学家陈寅烙的父亲陈三立为盛宣怀作墓志铭,特意强调:盛宣怀受知李文忠公(李鸿章)二者亲疏可见一斑。
在李鸿章麾下,盛宣怀大放异彩,几乎参与了晚清所有大型国有公司的创立。因为深谙李氏心理,每当盛与旁人争权夺利时,无一不轻松取胜:招商局控制权之争中,驱徐润、逐唐廷枢,大获全胜;兴电话局,博弈外资,游刃有余。而抓住时机、给竞争对手胡雪岩致命一击,则将盛宣怀冷酷的商人本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盛、胡两人恩怨始于前者创办招商局。当时,盛宣怀亲笔写信,言词诚恳地请胡雪岩出资人股。后者爽快答应。然而,几万两股份钱却迟迟未能到位。尽管日后投资张謇纱厂,盛宣怀也多次出尔反尔,可胡雪岩的失信确实让他心怀愤恨。矛盾由此而生,终身未能化解。
盛、胡二人可谓清末杰出的商人。两人均有名商之称,且确有名商之实。他们本应该志同道合,惺惺相惜,一同努力拯救这个式微的帝国与民族。
遗憾的是,不知究竟是二者商业的才华不相上下,均自视甚高;抑或其背后依附的政治力量水火不容,两人终究互不相容,形同陌路。
要知道,区区几万两白银,无论对盛、胡两人而言,都绝不算多。但是,一场围剿大戏因此悄然拉开帷幕。
主角之一的胡雪岩常年囤积生丝,控制价格。1882年,富甲一方的胡雪岩决定进行一次孤注一掷的豪赌:依托钱庄里的千万存款,见丝就收,哄抬丝价,囤货代售。P3-6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