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1604105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作者团队来自于行业BIM实践者,经历了行业的变革,并注重深入思考和致力于做中国好的BIM知识服务团队。
2.本书与传统技术书的写作风格完全不同。不是按照常规技术书的思路来组织和编写内容。内容体例和编排形式更容易让读者产生阅读兴趣,轻松掌握有关行业技术内容。
3.本书独辟蹊径,将技术书变得不枯燥,时而穿插小故事,看清事物的本质;时而把高深的技术叙述的妙趣横生,让读者在轻松的氛围下,充满热情地升级认知。
4.本书的内容要打破传统的认知观念,让大家在各个环节清晰地了解自己需要学习什么,了解什么,无论是作为企业还是个人,怎样付出小的时间成本,快地进入BIM协作的工作流中去。
5.本书写作内容不搞假大空,还是要从技术的角度,先来把它解剖开,看看BIM到底是什么,让读者对BIM有个清楚的认知;通过欧洲官方机构报告解读BIM发展情况;还会请来不同专业的先驱与实施者,从事BIM行业研究与平台开发的工作者、行业牛人、知名建筑师、建设集团老总来分享他们对于特定知识领域的观点和思考。
2.本书与传统技术书的写作风格完全不同。不是按照常规技术书的思路来组织和编写内容。内容体例和编排形式更容易让读者产生阅读兴趣,轻松掌握有关行业技术内容。
3.本书独辟蹊径,将技术书变得不枯燥,时而穿插小故事,看清事物的本质;时而把高深的技术叙述的妙趣横生,让读者在轻松的氛围下,充满热情地升级认知。
4.本书的内容要打破传统的认知观念,让大家在各个环节清晰地了解自己需要学习什么,了解什么,无论是作为企业还是个人,怎样付出小的时间成本,快地进入BIM协作的工作流中去。
5.本书写作内容不搞假大空,还是要从技术的角度,先来把它解剖开,看看BIM到底是什么,让读者对BIM有个清楚的认知;通过欧洲官方机构报告解读BIM发展情况;还会请来不同专业的先驱与实施者,从事BIM行业研究与平台开发的工作者、行业牛人、知名建筑师、建设集团老总来分享他们对于特定知识领域的观点和思考。
内容简介
本书是建筑业自媒体“BIM清流BIMBOX”自2017年3月到2018年3月的内容精编。探讨了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技术的基础概念知识、国内外发展情况、相关软件的介绍、应用落地的心得以及不断涌入建筑业的新技术与BIM技术的交叉融合。本书分为五章,第壹章介绍了BIM的基本认知和发展现状;第二章介绍了BIM技术的本质以及对数据、信息的思维方式;第三章理清了BIM技术中的重要基础概念;第四章从软件公司和实践工作者两个角度阐述BIM实施的方向与心得;第五章介绍了VR、装配式、倾斜摄影等技术与BIM技术的关联以及它们如何融通到一起。作者团队是BIM行业多年的实践者,语言精练,独辟蹊径,时而沉浸讲解,时而冷静分析,能够把高深的技术说得妙趣横生,使读者在轻松的氛围下完成一次认知升级。
目 录
序一 / 写给 BIM 人
序二 / 不一样的人, 生产不一样的内容
前言 / BIM, 请走下神坛
第 1 章 认知: Hello, BIM / 1
BIM 学习, 从 2600 万年前的故事说起 / 2
重新理解 BIM 这三个字母 / 7
国外: 从 2017 年 NBS 报告看 BIM 发展 / 11
扩展阅读: 英国 BIM Level 2 / 22
国内: 从 20 年政策, 窥探 BIM 未来 / 24
关于 BIM 政策的谣传 / 28
第 2 章 思维: 走在知识的前头 / 34
BIM 与你的学习焦虑 / 35
BIM 的五个公理 / 38
什么才是 BIM 的基础? / 42
荆棘丛生, 中国 BIM 路在何方? / 51
人家手里的是 BIM, 你手里的是 BM / 55
看待世界的本质: 恒星的故事 / 64
第 3 章 概念: 脚踏实地, 方能仰望星空 / 66
重要的基础知识: 数据交换 / 67
模型的质量控制标准: LOD / 71
BIM 宣传中的五个热词 / 75
从国家出台的标准, 再看 BIM 基础知识 / 80
愈
第 4 章 实践: 游向深水区 / 86
BIM 的 N 个应用场景 / 87
从软件商的视角, 看不同阶段的 BIM 实施 / 100
Autodesk Revit: 各个阶段都有它的身影 / 103
Revit 的强大协同功能 / 109
Bentley 系列软件: 细分行业的强大工具组 / 116
GraphiSoft ArchiCAD: 专注建筑设计 / 122
Modelo: 团队协同与任务管理的大师 / 133
橄榄山: 效率提升的代言人 / 139
关于正向设计与翻模, 与叶雄进的谈话 / 143
广联达 BIM5D: 自主开发, 面向施工 / 147
关于云计算、 施工和造价, 与广联达吕振的一次对话 / 157
鲁班软件: 传统软件的转型与野心 / 162
真实的工地 BIM 是什么样的? / 174
BIM 从项目走向企业 / 180
咨询行业的经验分享 / 183
BIM 与职业规划 / 187
常用软件清单 / 193
第 5 章 眼界: 世界的广度, 源于认知的宽度 / 195
VR、 AR、 MR 技术 / 196
BIM 与装配式: 平行发展再彼此融合 / 203
技术大融通: 从拍照自动建模说起 / 211
后记 1 冷血的 BIM———既非魔术师, 也非
杀人犯 / 223
后记 2 用一份 PPT 总结本书 / 229
序二 / 不一样的人, 生产不一样的内容
前言 / BIM, 请走下神坛
第 1 章 认知: Hello, BIM / 1
BIM 学习, 从 2600 万年前的故事说起 / 2
重新理解 BIM 这三个字母 / 7
国外: 从 2017 年 NBS 报告看 BIM 发展 / 11
扩展阅读: 英国 BIM Level 2 / 22
国内: 从 20 年政策, 窥探 BIM 未来 / 24
关于 BIM 政策的谣传 / 28
第 2 章 思维: 走在知识的前头 / 34
BIM 与你的学习焦虑 / 35
BIM 的五个公理 / 38
什么才是 BIM 的基础? / 42
荆棘丛生, 中国 BIM 路在何方? / 51
人家手里的是 BIM, 你手里的是 BM / 55
看待世界的本质: 恒星的故事 / 64
第 3 章 概念: 脚踏实地, 方能仰望星空 / 66
重要的基础知识: 数据交换 / 67
模型的质量控制标准: LOD / 71
BIM 宣传中的五个热词 / 75
从国家出台的标准, 再看 BIM 基础知识 / 80
愈
第 4 章 实践: 游向深水区 / 86
BIM 的 N 个应用场景 / 87
从软件商的视角, 看不同阶段的 BIM 实施 / 100
Autodesk Revit: 各个阶段都有它的身影 / 103
Revit 的强大协同功能 / 109
Bentley 系列软件: 细分行业的强大工具组 / 116
GraphiSoft ArchiCAD: 专注建筑设计 / 122
Modelo: 团队协同与任务管理的大师 / 133
橄榄山: 效率提升的代言人 / 139
关于正向设计与翻模, 与叶雄进的谈话 / 143
广联达 BIM5D: 自主开发, 面向施工 / 147
关于云计算、 施工和造价, 与广联达吕振的一次对话 / 157
鲁班软件: 传统软件的转型与野心 / 162
真实的工地 BIM 是什么样的? / 174
BIM 从项目走向企业 / 180
咨询行业的经验分享 / 183
BIM 与职业规划 / 187
常用软件清单 / 193
第 5 章 眼界: 世界的广度, 源于认知的宽度 / 195
VR、 AR、 MR 技术 / 196
BIM 与装配式: 平行发展再彼此融合 / 203
技术大融通: 从拍照自动建模说起 / 211
后记 1 冷血的 BIM———既非魔术师, 也非
杀人犯 / 223
后记 2 用一份 PPT 总结本书 / 229
前 言
1. 编辑部的故事你好, 很高兴认识你, 你可以称我们为 BIMBOX。 欢迎你翻开这本书, 我们先给你讲个故事。
有个老编辑部, 几十号人。 有一部分人负责写稿子, 一部分人负责审稿,还有一部分人负责校对、 排版。
这些写稿子的人, 大部分用的都是文本文档, 也有一些老同志不熟悉计算机, 就用手写, 还有一些人出去采访之后, 直接把采访的录音发给负责排版的人。 原始稿件到排版人员这儿, 有 TXT 文本, 有手写的纸稿, 还有需要手动录入的音频。 不用说, 效率肯定是低, 错误也肯定是多。
有一天, 一位软件销售人员走进编辑部主任的办公室, 跟他说: “你用我们公司的软件吧, 叫 Office, Office 套件里面的 Word 能精准地排版, 格式统一,还能自动检查错别字。
主任说: “这个好啊, 咱们编辑部要大力推行!冶 一声令下, 就让大家都安装这个软件。
可是一推行, 就出现问题了。
首先, 从写稿子的人这儿就很抵触, 原来自己的方式很熟悉, 换一个新的软件, 一大堆的按键, 太麻烦了。 天天赶稿子熬夜加班, 哪有时间学新软件呢? 可领导安排的工作不能不做啊。
怎么办? 请人呗。 于是, 他们还是按照自己原来的方式写稿子, 然后专门请人把他们那些 TXT 的、 手写的、 录音的文件转录到 Word 软件里。
请来的人只懂软件操作, 不懂写文章, 他们的工作就是录入, 原稿有什么错误, 录入进去的照样有什么错误, 活儿干得还挺慢。 有时候时间来不及, 编辑们都已经把原始文件发给排版的人了, 请来的人这儿才刚录入完。 排版的人那儿工作都改了一半了, 他们又交了个错误百出的 Word 文件出来。
这个问题还没解决, 又有人走进主任办公室了。
他跟主任说: “哎呀! 你们这儿使用 Office 的层次太低啦, 您看看人家的公司, 不仅用 Word 处理文字, 还用 Excel 做图表, 还有用 PPT 做演示的, 高级着呢! 不仅如此, 还能通过互联网进行高效协同作业, 批量管理文档 , 您可得推行啊, 否则都被别的编辑部给超过啦!主任一听, 这都是好东西啊, 咱们得推广, 得进步。
于是, 下面的人又接到了新的任务, Word 软件还没掌握呢, 又得学一堆新的软件和应用, 还得做什么协同工作。 真烦!领导指派的任务没办法, 大家只好一边用老方法赶稿子, 一边请更多人来应付差事。 请来的人越来越多, 活儿干得越来越花哨, 成本越来越高, 可不仅效率一点都没提升, 本职工作———写出的稿子, 倒是越来越少。
整个编辑部是乌烟瘴气, 每个人都一肚子怨气。
面对这个情况, 写稿子的人觉得很冤枉: 我们每天累成这样, 哪有时间去学习新的东西啊?领导们很生气: 这么好的系统, 别的公司都推行得很好, 怎么到你们这儿就不灵呢?软件公司觉得很冤枉: 我辛辛苦苦开发出BIM 的基础, 在于一开始创建模型的人, 他们是咨询公司的咨询师, 是设计院的设计师, 是设备厂商的建模员, 是施工企业的工程师, 他们把思想转变成数据, 再凝练成模型。
后期的 BIM 全生命周期管理能不能顺利运行, 全部仰仗这些人在建立模型的时候所输入的数据是不是准确。 然而, 在整个行业为了越来越高大上的效果而沸腾的时候, 却没有人愿意考虑到这一群人, 他们真的利用 BIM 提升了自己的工作效率了吗? 他们真的理解了自己在做的事情有什么意义吗? 再追问句: 他们真的通过新技术, 让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水平提升了吗?还是说, 他们更像上边故事中的那些编辑们, 一边加班用传统方式赶着稿子, 一边雇佣不懂专业的人来帮他们应付领导呢?如果一个企业是第二种情况, 那他们的 BIM 之路, 必败无疑。
我们看到, 整个行业存在的核心问题是: 在庞大的 BIM 研究和推广的人群中, 混杂着很多以吹泡沫为目的而吹泡沫的人。
这是一张 Gartner 技术成熟曲线, 又称炒作周期, 炒作周期是指新技术从诞生到稳步应用要经历的几个时期。
一是萌芽期, 人们对新技术产品和概念开始感知, 并且表现出兴趣; 二是过热期, 人们一拥而上, 纷纷采用和讨论这种新技术; 三是低谷期, 又称幻想破灭期, 过度的预期, 严峻的现实, 往往会让人们对技术产生失望的情绪; 四是复苏期, 人们开始反思问题, 并从实际出发考虑技术的价值; 五是成熟期,该技术已经成为了一种成熟的技术。
BIM 作为一种典型的新技术, 也需要经历这样的几个时期。
不过, 我国是个比较特殊的市场。 BIM 在我国有两个特殊的情况, 是市场广度大, 有的地区已经进入了过热期, 而有的地区才刚刚进入萌芽期; 第二是建筑市场的参与者太多, 跨越的行业也广泛, 所以出现了有的人已经进入了复苏期, 而有的人还有意或无意地停留在过热期。
比如软件商, 就更愿意自己和客户长时间地停留在过热期, 这不是道德问题, 而是商业利益问题。
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 “ THE BIG BIM冶, 相信不久的将来, 你还会听到8DBIM、 9DBIM, 或者是其他一些闻所未闻的 BIM 应用。
而我们认为, 在目前大多数的项目中, BIM 的本质还是人, 更详细一点,就是使用软件建模和生产数据的人。 BIM 不是放下手里的事情去做新的工作,而是把本来做的工作, 用更好的方法来做, 把本来就该提供的信息, 用统一的格式来提供。
有个老编辑部, 几十号人。 有一部分人负责写稿子, 一部分人负责审稿,还有一部分人负责校对、 排版。
这些写稿子的人, 大部分用的都是文本文档, 也有一些老同志不熟悉计算机, 就用手写, 还有一些人出去采访之后, 直接把采访的录音发给负责排版的人。 原始稿件到排版人员这儿, 有 TXT 文本, 有手写的纸稿, 还有需要手动录入的音频。 不用说, 效率肯定是低, 错误也肯定是多。
有一天, 一位软件销售人员走进编辑部主任的办公室, 跟他说: “你用我们公司的软件吧, 叫 Office, Office 套件里面的 Word 能精准地排版, 格式统一,还能自动检查错别字。
主任说: “这个好啊, 咱们编辑部要大力推行!冶 一声令下, 就让大家都安装这个软件。
可是一推行, 就出现问题了。
首先, 从写稿子的人这儿就很抵触, 原来自己的方式很熟悉, 换一个新的软件, 一大堆的按键, 太麻烦了。 天天赶稿子熬夜加班, 哪有时间学新软件呢? 可领导安排的工作不能不做啊。
怎么办? 请人呗。 于是, 他们还是按照自己原来的方式写稿子, 然后专门请人把他们那些 TXT 的、 手写的、 录音的文件转录到 Word 软件里。
请来的人只懂软件操作, 不懂写文章, 他们的工作就是录入, 原稿有什么错误, 录入进去的照样有什么错误, 活儿干得还挺慢。 有时候时间来不及, 编辑们都已经把原始文件发给排版的人了, 请来的人这儿才刚录入完。 排版的人那儿工作都改了一半了, 他们又交了个错误百出的 Word 文件出来。
这个问题还没解决, 又有人走进主任办公室了。
他跟主任说: “哎呀! 你们这儿使用 Office 的层次太低啦, 您看看人家的公司, 不仅用 Word 处理文字, 还用 Excel 做图表, 还有用 PPT 做演示的, 高级着呢! 不仅如此, 还能通过互联网进行高效协同作业, 批量管理文档 , 您可得推行啊, 否则都被别的编辑部给超过啦!主任一听, 这都是好东西啊, 咱们得推广, 得进步。
于是, 下面的人又接到了新的任务, Word 软件还没掌握呢, 又得学一堆新的软件和应用, 还得做什么协同工作。 真烦!领导指派的任务没办法, 大家只好一边用老方法赶稿子, 一边请更多人来应付差事。 请来的人越来越多, 活儿干得越来越花哨, 成本越来越高, 可不仅效率一点都没提升, 本职工作———写出的稿子, 倒是越来越少。
整个编辑部是乌烟瘴气, 每个人都一肚子怨气。
面对这个情况, 写稿子的人觉得很冤枉: 我们每天累成这样, 哪有时间去学习新的东西啊?领导们很生气: 这么好的系统, 别的公司都推行得很好, 怎么到你们这儿就不灵呢?软件公司觉得很冤枉: 我辛辛苦苦开发出BIM 的基础, 在于一开始创建模型的人, 他们是咨询公司的咨询师, 是设计院的设计师, 是设备厂商的建模员, 是施工企业的工程师, 他们把思想转变成数据, 再凝练成模型。
后期的 BIM 全生命周期管理能不能顺利运行, 全部仰仗这些人在建立模型的时候所输入的数据是不是准确。 然而, 在整个行业为了越来越高大上的效果而沸腾的时候, 却没有人愿意考虑到这一群人, 他们真的利用 BIM 提升了自己的工作效率了吗? 他们真的理解了自己在做的事情有什么意义吗? 再追问句: 他们真的通过新技术, 让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水平提升了吗?还是说, 他们更像上边故事中的那些编辑们, 一边加班用传统方式赶着稿子, 一边雇佣不懂专业的人来帮他们应付领导呢?如果一个企业是第二种情况, 那他们的 BIM 之路, 必败无疑。
我们看到, 整个行业存在的核心问题是: 在庞大的 BIM 研究和推广的人群中, 混杂着很多以吹泡沫为目的而吹泡沫的人。
这是一张 Gartner 技术成熟曲线, 又称炒作周期, 炒作周期是指新技术从诞生到稳步应用要经历的几个时期。
一是萌芽期, 人们对新技术产品和概念开始感知, 并且表现出兴趣; 二是过热期, 人们一拥而上, 纷纷采用和讨论这种新技术; 三是低谷期, 又称幻想破灭期, 过度的预期, 严峻的现实, 往往会让人们对技术产生失望的情绪; 四是复苏期, 人们开始反思问题, 并从实际出发考虑技术的价值; 五是成熟期,该技术已经成为了一种成熟的技术。
BIM 作为一种典型的新技术, 也需要经历这样的几个时期。
不过, 我国是个比较特殊的市场。 BIM 在我国有两个特殊的情况, 是市场广度大, 有的地区已经进入了过热期, 而有的地区才刚刚进入萌芽期; 第二是建筑市场的参与者太多, 跨越的行业也广泛, 所以出现了有的人已经进入了复苏期, 而有的人还有意或无意地停留在过热期。
比如软件商, 就更愿意自己和客户长时间地停留在过热期, 这不是道德问题, 而是商业利益问题。
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 “ THE BIG BIM冶, 相信不久的将来, 你还会听到8DBIM、 9DBIM, 或者是其他一些闻所未闻的 BIM 应用。
而我们认为, 在目前大多数的项目中, BIM 的本质还是人, 更详细一点,就是使用软件建模和生产数据的人。 BIM 不是放下手里的事情去做新的工作,而是把本来做的工作, 用更好的方法来做, 把本来就该提供的信息, 用统一的格式来提供。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