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727336
认识九大气质向度,揭开孩子天赋密码。
每种气质向度两次测验,帮助父母彻底了解自己和孩子。
他像猴子,跳来跳去,精力无限;
他像兔子,内向害羞,谨小慎微;
他像驴子,坚持己见,绝不妥协……
每个孩子都有独一无二的天生气质,不管他敏感或迟钝、开朗或忧郁,父母都很难改变。聪明的父母懂得顺应孩子的天生气质,学会了解与接纳,因此也能收获更多的生命惊喜,孩子的成长也更加顺利。
在本书中,九种气质向度都针对父母、孩子各进行两次测验,帮助父母彻底了解孩子和自己的内在特质,揭开天生气质的真相。同时深度讲解九种气质向度在不同的人身上的不同表现,让父母成为真懂孩子的高手。
1 活动量:好动小猴还是安静小猫
2 规律性:定时器还是太随性
3 趋避性:主动好奇还是害羞退缩
4 适应度:慢慢摸索还是速速调适
5 反应强度:淡定哥还是失控妹
6 情绪本质:开心果还是板脸族
7 坚持度:坚持到底还是墙头小草
8 注意力分散度:专注三小时还是三秒钟
9 反应阈:风吹草动还是不动如山
前言
推荐序
园长们的推荐
第1章 你了解你的孩子吗?
气质是什么?
原来,气质是这么回事
彻底了解孩子气质的方法
第2章 九大气质向度
1 活动量:好动小猴还是安静小猫
2 规律性:定时器还是太随性
3 趋避性:主动好奇还是害羞退缩
4 适应度:慢慢摸索还是迅速调适
5 反应强度:淡定哥还是失控妹
6 情绪本质:开心果还是板脸族
7 坚持度:坚持到底还是墙头小草
8 注意力分散度:专注三小时还是三秒钟
9 反应阈:风吹草动还是不动如山
第3章 教养有技巧,孩子更开心
亲子关系
行为与管教
培养自信心
手足关系
交朋友
准备入园(学)
选择适合的才艺班
为孩子规划未来
认识独一无二的家庭新成员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一出生,就有独一无二的天生气质,他会用独特的反应方式,与身边的人进行互动。我们要像认识新朋友一样,通过观察来了解这样一个小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个小朋友,来到世间的时间不算长,但他也有自己的个性和脾气。
想要了解这个闯入我们生活的新朋友,首要的秘诀是: 请记得常常蹲下来或是坐下来,以和他们接近的高度和他们说话。这是进入孩子世界的第一步。当我们和孩子在同样的高度时,才能知道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
好几次,当我想引导孩子观看某个景物孩子却一直找不到时,我就会蹲下来从孩子的高度看过去。结果我发现, 孩子看到的世界和成人看到的有很大不同。带着孩子逛街时,大人们看到的是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的商品,孩子们看到的却是大人的腿、和自己高度相仿的小朋友,或是街上的猫狗。
在物理的世界里,孩子受限于他的高度,看事情的角度和大人明显不同。在心理的世界里,孩子也会因为年纪和个性的原因,看事物的观点与成人迥然相异。如果我们能常常蹲下来或是坐下来和他们聊一聊,听听他们的想法和感觉, 才能放下那些自认为理所当然的想法,给孩子一个比较合理的环境和应有的尊重。
学龄前是幼儿身心发展最快速的阶段,父母会花很多时间和体力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大多数的父母总是忙于应付孩子外在的行为,例如,何时断奶?何时不再用尿布?吃饭如何不拖拖拉拉挑三拣四?如何早睡?几点起床才不耽搁去上学?其实,在这些日常生活的背后,父母的个性、价值观及人生态度才是深深影响一切的关键所在。如果父母能花一点时间了解一下幼儿成长中的各种现象,就能给孩子多一点的时间成长和改变;如果父母能花一点时间了解孩子的气质,就能给孩子多一点空间做自己;如果父母能花一点时间回想自己的童年,就会发现那些过去与父母之间尚未解决的情结,是如何复制在自己与孩子之间。
希望这本书能帮助大家,从新的角度更贴近我们这个亲密的家人,学会从孩子的角度了解他们,进而创造美好和谐的亲子关系。
因材施教,从了解气质开始
台湾著名亲子作家:杨俐容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因材施教”是指“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孔夫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这个教育概念,其观点竟与现代心理学及教育学主张“尊重个别差异”的人本理念不谋而合,先人的智慧真叫人不得不佩服。
“因材施教”不只是教育,也是教养子女千古不变的真理。遗憾的是,孔夫子运用自如的教育原理,并没有在古籍上留下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对于多数父母而言,相信真理不是难事,但要真正落实在教育和教养的具体实践中,就没有那么容易。生命的奥妙无人能够参透。即使由同一对父母所生,每个孩子都有他与生俱来、独一无二的特质;唯有真正了解孩子是什么样的“材”,以及不同“材”的孩子该如何用不同的方式来施教,“因材施教”才能发挥提纲挈领的功能,不至于沦为空洞的口号。
还好,在一九五六年,美国纽约大学的两位发展心理学者开始针对这个课题进行长期研究,后来并提出了“天生气质”的观点。这个周全且实用的理论填补了“因材施教” 的内涵,让我们能够按照这个线索探究个别差异。了解孩子的气质,等于掌握了教养的先机。在黛眉的这本新书中,她以轻松的文字贴切地介绍了气质的基本概念,并详细列出了“气质”概念在孩子成长几个重要领域的运用方式。这对于为人父母者,将带来莫大的帮助。因此,当她提出希望我向读者推荐这本书时,我毫不迟疑就答应了。
黛眉是我台湾大学的学妹,读书时她就是有名的学霸, 对于学理的钻研与贯通自然不在话下。研究生毕业后,她全心投入临床心理实务工作,对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辅导与治疗有着丰厚的积累;而陪伴自己家里那一对个性迥异的宝贝成长,更让她展现出结合理论与实务的功力。十几年前因缘际会,我邀请她将“儿童气质”的概念介绍给幼儿教育界。我俩第一场连手的讲座,她的表现就让我惊喜连连,使我深深觉得儿童的气质评价以及亲子教育工作不只是黛眉的专业,更是最能体现她热情洋溢生命的所在。
这本书,这个人,我都全心推荐!
在黛眉的这本新书中,她以轻松的文字贴切地介绍了气质的基本概念,并详细列出了“气质”概念在孩子成长几个重要领域的运用方式。这对于为人父母者,将带来莫大的帮助。
——杨俐容,台湾著名亲子作家
黛眉老师从几个简单的现象切入,运用科学的分析,引导家长和老师理解孩子的个别差异,从而让成人能够顺应幼儿与生俱来的特质进行沟通。如此一来,亲子之间将不会发生彼此伤心又劳力的“主权争夺战”,成人可以用更轻松而有效的方式完成教养任务,幼儿也有机会成为自由且自律的人。
——阳光宝贝幼儿园创办人 陈世玲
孩子需要的其实很简单,被了解、被肯定和被关怀就能满足他们,如是则他们的学习能力自然会蓬勃发展。黛眉老师的这本书,正提供了一帖解决的良方。书中不止有理论解说、技巧说明,还有案例实务分享,对父母,幼教老师而言,十分实用。
——新北市私立成长幼儿园园长 郑世仪 台北市“法务部”附设员工子女幼儿园园长 陈丽宽
气质是什么?
如果你有机会带孩子去公园玩,不妨坐在一旁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每个孩子不只外表不一样,穿着打扮不一样,面对相同情况的行为反应,也有很大的不同。有的孩子跑跑跳跳、爬上爬下动个不停;有的孩子动作斯文,慢条斯理,或是喜欢静静坐在一旁看别人玩;有的孩子不顾大人的叮咛,不断尝试危险的玩法;也有的孩子正好相反,尽管有父母的鼓励,仍不敢试一试往上爬。孩子这种与生俱来,对内在或外在刺激的反应模式,我们称之为“气质”,也可以说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性格特质。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两位心理学家亚历山大·托马斯(Alexander Thomas)和史黛拉·却斯(Stella Chess)曾以数百位纽约儿童为对象,进行了长期的追踪研究,提出从九个向度来描述气质的概念。他们发现,从婴儿出生不久之后就可以观察到这些性格气质表现,而且随着孩子的成长,这些表现维持着相当的稳定性。
气质使每一个人在与外在环境互动时,产生自己的行为风格。气质也会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反应方式。例如有些孩子天生反应强度比较强,不论高兴或是生气,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这样大家比较容易知道他的情绪和需求,从而予以回应。相反的,反应强度弱的孩子,别人常常会忽略他的感受和需要。外向的孩子常会主动和别人交谈,比较容易交到朋友;而内向的孩子,看到人就躲,减少了与人互动的机会。因此,孩子的天生气质,再加上它所引发的反应,会带给孩子相当不同的生命经验,对孩子人生的影响相当深远。
孩子真的是一张白纸吗?
每个妈妈多多少少都曾经在心里想象过自己的孩子未来的样子:“我希望儿子将来是一个有教养的小绅士。”“我一定要把女儿打扮成小公主一样。”“我希望儿子可以当篮球选手,在运动场上八面威风。”“我希望女儿强悍一点,学会保护自己才不会被别人欺负。”
将自己的期待或是人生未完成的梦想,投射在自己孩子的身上,是人之常情,不过这也往往是失望和亲子冲突的起点。因为孩子并不是一张白纸,从受孕的那一刻起,他就带着从父亲和母亲身上遗传的一组独特的基因,有着独一无二的个性和能力。这些天生的特质,有些部分不是后天的教养能够完全扭转和改变的。期待生个白雪公主的妈妈,后来才发现自己的女儿原来骨子里是个侠女;希望儿子像个英勇战士的爸爸,最后也不得不为家里那个小心谨慎的小绅士调整自己的期待。相反的,父母必须把自己变成一张白纸,这样才能完全和无条件地接纳孩子最原本的样子。
孩子的气质是与生俱来的,其中有很大的一部分来自于遗传,也有些来自于母亲怀孕和生产过程的影响。在母亲怀孕时,胎儿的气质其实已经悄悄形成。怀孕期间的突发状况,例如,母体感染流行性感冒,或心情极度紧张忧郁,长期酗酒或药物滥用,也可能影响胎儿的气质。
比较敏锐的父母,在孩子还在襁褓中时,就可以觉察到孩子独特的反应方式。尤其是已经有过一个孩子的父母,会发现第二个孩子和第一个孩子有某些方面的反应是不同的,例如比较爱哭或比较容易被逗笑,每天睡醒的时间有规律的还是很难预测。等孩子渐渐长大,我们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更久了,就会慢慢发现孩子的某些个性比较像母亲、父亲,或是家里的其他亲人。近年来许多关于人类遗传的研究都发现,遗传在性格中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这和我们过去认为个性完全是后天环境造成的观念大不相同。
如果有机会,爸爸妈妈可以问问自己的父母,自己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小孩,好不好带?是乖巧顺从还是调皮捣蛋?相信从父母的描述中,不难找到气质遗传的蛛丝马迹。
检视自己的期待
每对父母都曾经对自己的孩子有过想象和期待。这些期待可能来自于父母自己过去生命中未完成的事件,或是父母的理想和希望。
花一点点时间,安静下来。试着回想一下你对孩子的期待。你希望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把它们写下来。
● 我期望中的孩子是:
● 我的孩子真实的模样是:
● 两者的差别是:
● 我要接受的是什么:
● 我可以改变的是什么:
在看完本书之后,希望你能再回头看看自己在这一页写下的内容,再一次思考孩子的气质,调整自己的期待,也重新整理自己可以协助孩子调整的方向。
原来,气质是这么回事
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来了解孩子的天生气质呢?
托马斯与却斯两位学者经过长期的研究,提供了九个不同的方向作为我们思考的基础。本书会依照这九个向度分别加以说明。
活动量:进行睡觉、游戏、做功课、吃饭、穿衣、洗澡等日常活动时,身体活动量的高低。活动量大的孩子整天动个不停,无法安静坐在椅子上,常爬上爬下、动来动去或东摸西摸。
规律性:孩子日常生活作息的规律性。例如,睡觉、起床、吃饭(包括食量)及睡眠的时间,是否大致上是可预测的。
趋避性:孩子在面对新鲜的人事物时,第一个反应是接受还是拒绝。例如在面对新的食物、环境或陌生人时,是大胆地主动靠近或是害羞地犹豫退缩。
适应度:孩子在面对转变时的适应状况。对于不是他所预期的转变,能够快速调整自己的期待,还是需要时间适应和调整。
反应强度:不论是说话、哭闹的声音,或是表现快乐或烦躁的情绪时,反应是强烈的还是温和的。
情绪本质: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较常表现出友善、愉快的情绪,还是不友善、不愉快的情绪。
坚持度:孩子的活动(如阅读、做功课、练习乐器或运动技巧等)不会因任何困难阻挠或干扰而中断的程度。也就是说,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仍持续尝试去解决,继续维持活动的方向,不轻易放弃。
注意力分散度:孩子是否很容易被周围环境的刺激干扰而改变他的活动目标;或者对周围的景象、声音、光线、人等刺激视若无睹,非常专注在自己的活动上。
反应阈:外界的物理刺激,如噪音、灯光或气味等刺激的强度有多强,才能让孩子觉察到并做出反应。反应阈高的孩子需要很大的刺激量才会有所反应,反应阈低的孩子则相当敏感。
……
第1章 九大气质向度
1 活动量:好动小猴还是安静小猫
活动量是指孩子不论在睡觉或是醒着的时候身体活动量的多寡。有人说,睡觉的时候怎么也会有活动量?的确有。活动量大的孩子,就连睡觉的时候也会不安分,晚上入睡时在床头,早上起床时却发现他已经一百八十度滚到床尾去了。其实,这样的孩子在妈妈肚子里时,妈妈就可以感觉到他的活力十足,胎动特别多,小脚踢起来也特别有力。出生之后,妈妈会发现很难把孩子包在襁褓里,因为他总是不安分,小手小脚不时要伸出去舒展舒展。
由于好动,这样的孩子常常在床上动来动去,有一天不小心就学会了翻身,时间可能比其他孩子提早一两个月。接下来,他的所有动作,都因为好动而增加了练习的机会,这方面发展得比其他孩子快。但是妈妈别高兴得太早,等他开始会爬、会走之后,大人的辛苦才刚开始。活动量大的孩子总是忙个不停,所以他们不喜欢坐在婴儿车里,总想要爬出来自己走;等到会说话之后,更是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当外在情境适合时,这种孩子就是“活泼可爱”的;当外在情境不适合时,他们就成了“调皮捣蛋”的,这些都要看大人从什么角度去解释。说话是另一个发泄能量的渠道,所以好动的孩子也很爱讲话,尤其是当他们的行动被限制时。例如,在车里,或是在教室上课时,他们内在的能量无处发泄,只好一直讲个不停。
相反,有些孩子的活动量偏低,总是静静的、乖乖的,常常是老师眼中的乖小孩。他们不喜欢大动作的活动,喜欢安静地做一些需要精细动作的活动。有时候父母会觉得他们太懒、太慢或不爱运动。不过,在幼儿园或学校里,很少会看到他们在人群中冲撞的身影,相对的,也比较不容易受伤,或是和其他的小朋友起冲突。
带我出去玩,我就是乖小孩
孩子的活力和能量往往让运动员都自叹不如,所以,和活动量大的孩子相处需要旺盛的精力。如果父母也是个活动量大的人,就尽量带着这个活力十足的孩子一起去活动,这样彼此都会满足和愉快;如果父母很文静,很快就会受不了小猴子的折磨,不是举白旗投降,就是因为疲累过度,忍不住大声斥责。因此,父母对自己的状态和情绪的觉察就变得非常重要。当精疲力竭时,你可以寻求其他家人的支持和协助,给自己喘息的机会;或是帮孩子安排一个可以尽情宣泄能量的安全场所,自己也可以得到短暂休息,恢复活力。
父母要给孩子更多发泄精力的机会,对他的活力给予赞美。例如,带孩子去室内的游乐场玩,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种孩子需要的活动量比一般的孩子大很多,可能从幼儿园下课后,还要去公园跑几圈才能满足,这样晚上也比较容易入睡。父母应尽量避免带他去安静、限制他行动的地方,如音乐会、画展或优雅的餐厅等,以免增加孩子的挫折感,给彼此带来麻烦。等孩子的控制力有进步时,再考虑以渐进的方式接触这些环境,让孩子也有机会尝试不同的经验,并且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这时,从户外音乐会或是儿童戏剧开始,是比较好的选择。
若是孩子尚未学会自我控制,但又必须带他去安静的场合,请预先准备好一些让孩子消耗精力的玩具,或是在这个场合进行可以被接受的活动。在进入这个场所前,先约法三章,让孩子知道哪些事情是可以接受的,哪些事情是不可接受的。过程中,随时给孩子鼓励和提醒,并且视孩子的状况拿出法宝一、法宝二或法宝三等事先准备好的方案,转换孩子的活动,让孩子的活动量得到满足。
约法三章紧箍咒
日常生活中,如果孩子经常在特定的情境下出现类似的行为问题,就必须找一个彼此心情好的时候,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并且制定法则和规范,这样才不至于重复同样的问题,或者发生问题时一再面临相同的情绪难题。
例如,去快餐店,孩子还没吃完东西,就开始在儿童娱乐区里跑来跑去,和别的小朋友玩上了。等到妈妈说要回家时,孩子却开始耍赖,大哭大叫着不想走。这时候就必须和孩子讨论出一个“紧箍咒法则”。规定的内容可以是:吃东西前要洗手;吃完东西才能去玩;在儿童区不可以跑来跑去;不可以吵架;妈妈说要回家时就一定要回家,不可以哭闹。如果遵守了规定,表示自己能管住自己,以后还有机会来;如果没有遵守约定,一个月(依情况自定)不能再来。
在约束孩子的行为时,大人常常只强调什么事情是被禁止的,孩子听到的是太多的“不可以”,却不知道自己可以做哪些事情。所以,在制定规定,做出限制的同时,如果可以同时提供孩子可以做哪些事情的选择清单,效果会更好。因此,如果在规定中再加入“在这里可以去儿童区玩,也可以小声聊天、画画或看书”等,将会使得这个规定更加完整。
家长可以依样画葫芦定出自家的“餐厅约定”、“超市约定”、“图书馆约定”。把相同情境下出现的问题行为,用一个大家都同意的约定来规范。清楚说明什么行为可以接受,什么行为不可以出现,遵守约定的奖励和惩罚是什么。约定的内容必须经过讨论并且彼此都同意。但是请家长切记,并不是约定好事情就结束了,有了约定并不能保证孩子就记住了这个约定。孩子是非常健忘的,所以每次进入快餐店(或是约定场所)之前,一定要停下来,和孩子一起复习一下之前制定的规矩,让孩子的行为有个清楚的参照标准,重新唤起孩子对规矩的记忆,只有这样,这些规定才能发挥应有的功用。
进入场所之后,适时的提醒,对好的表现给予鼓励,通常孩子都能够好好遵守规定,保持良好的行为。如果出现约定中的不当行为,一定要确实执行约定好的惩罚,并且让孩子清楚知道惩罚的原因。
无聊时的小游戏
活动量大的孩子最怕无聊,他们没事做时就浑身不舒服。在一个被限制的环境下,例如,长途旅程的车厢中、在餐厅等候用餐,或是等待父母和朋友聊天时,就很容易出状况。这时可以提供一些小游戏,让好动的孩子暂时有宣泄能量的出口,又不至于造成干扰。
1.词语接龙:和孩子玩词语或成语接龙的游戏,例如:公交车→车票→漂亮……
2.玩扑克牌、玩游戏、下棋,或是画画……
3.猜谜:除了常见的谜语和脑筋急转弯之外,还可以自己编谜语。这种游戏比较容易,不仅可以消磨时间,还可以训练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大家可以轮流出题目给别人猜。开始时不要提示太多,线索可以逐渐增加,不然很容易就猜到了。例如:有一种水果,皮是绿色的,硬硬的,不用削皮就可以吃;有一种东西,经常出现在厨房里,口渴时需要使用它,太热时它会尖叫。
4.完全对抗无聊手册:和孩子一起制作一本“完全对抗无聊手册”,让孩子一页画一种游戏。等下一回孩子又开始抱怨无聊时,就请他去翻翻自制的“完全对抗无聊手册”吧!
把缺点变成优点
活动量大的孩子浑身上下充满了能量,随时都要爆发。如果能将孩子的能量做适当的引导,让能量宣泄出来,就不会因为孩子过多的活动量而困扰,反而能将过于好动变成优点。
1.帮助孩子培养对运动的兴趣。例如,游泳、桌球、骑自行车、溜滑轮等,既可发泄精力又可健身,孩子也可以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正向的自我价值感。现在很多青少年喜欢的街舞,也是引导能量正向发展和宣泄的一个好方式。
2.以有趣的方式引导孩子帮忙做家务。例如,把做家务变成竞赛,或想象成一种游戏,提高孩子参与的兴趣。活动量大的孩子因为随时准备要行动,而且动作很快,只要方法得当,他们比起一般活动量适中的孩子要勤快得多。也可以常请他们帮忙跑腿,并给予鼓励。
3.孩子上学之后,可以请老师让孩子担任小帮手。一方面可以让孩子消耗过多的能量,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帮助老师和同学做事,建立正向的自我概念。例如在课堂中,指派发作业本或擦黑板等工作。有经验的老师,会知道如何运用孩子的能量,帮助他们往正向发展。
4.当孩子被限制,不能动弹时,会烦躁不安。当他们可以自在活动,或手上有一个东西可以把玩时,比较能够专心思考和学习。所以,应尽量运用一些让孩子活动肢体的学习方式。例如:练习拼音时,用大积木做成字母方块,让孩子搬来搬去;做算术时,可以在地上画格子写上数字,让孩子用跳格子的方式做答;让孩子一边转呼啦圈一边背书。通常,在动态的情境下,好动的孩子学习状态最好。
5.在成长的过程中,让孩子了解到自己是一个精力充沛的人,让他学习安排自己生活中的作息内容,也让他对自己的活力做出适当的运用和发挥;还要在行动受限的情况下,让孩子为自己的能量找到出口。
我的孩子是多动儿吗?
活动量大的孩子并非就是多动儿。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儿童(俗称多动儿)必须具备下列三个主要的特征:
1.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专心,容易分心,经常粗心犯错、丢三落四,较难持续完成一件工作。
2.活动量大:在座位上常常扭动不安,或是经常离开座位,四处走动、攀爬,话很多,静不下来。
3.容易冲动:还没听完问题就抢着回答,经常打断正在进行的活动。
通常孩子进入小学,开始在结构化的情境中进行团体的学习时,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问题才会被注意到。家长若是担心孩子有此倾向,可以在孩子上小学一年级(或在幼儿园大班阶段),带孩子到各大医院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门诊进行评估和治疗。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模式是药物治疗、行为改变技术和儿童自制能力训练,同时配合家长、老师有效的管教策略。
问与答
Q: 这半年来,小孩几乎每晚睡觉时都会哭泣、尖叫、说梦话,说的梦话都跟白天的情景有关,是活动量太大吗?该怎么办?
A: 有夜惊情况的小孩,通常都很敏感、好动,白天往往也是坐立不安。他们经常带着疲惫的身体和紧张的情绪上床睡觉。半夜的情绪发泄是孩子舒缓体内紧张的方式,睡不稳就像是白天身体烦躁不安的延伸。
以下的几种方法可以帮助孩子改善夜惊:
1.睡前一个小时,让小孩处于稳定的气氛中,酝酿在平静的情绪中入睡。上床前听轻音乐或讲故事;给孩子一些安心的保证,例如:“有小天使保护你,今晚你会睡得很好。”调整环境,建立安全感,如开夜灯、开门睡觉等等。
2.白天尽量避免接触太多刺激,或参与让人兴奋的活动。睡前不要指责孩子,尤其不要用威胁的方式逼小孩听话,例如:“再吵,就叫大灰狼把你吃掉。”
3.四到六岁的孩子梦魇的情况会更严重,因为这个时期,孩子的想象力正蓬勃发展,对事物常有许多联想,要避免让孩子接触暴力、恐怖的电视节目或故事书。
4.孩子说梦话的内容大致与引起焦虑的情境刺激有关。小孩说梦话时,父母可以仔细听,了解他的困扰所在,然后找时间和孩子聊聊,或是让孩子画出害怕的东西。然后,利用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出对抗的力量。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做武器或法宝;或是发明咒语、魔杖;平安符有时也有帮助。勇敢面对害怕的梦境,不但可以舒缓孩子的害怕情绪,还能增强自信心和胜任感。
5.观察孩子是不是有压抑的情绪或不安全感,了解是否有受到惊吓的经验或压力。例如,父母吵架、和同学吵架,或是被处罚。许多未解决的负面情绪,可以在睡前和孩子聊天以化解压力,并对新的一天充满正面的期待。
6.接纳孩子的恐惧和害怕,帮助他一起解决,不要说他是胆小鬼。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