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2481553

跟随清华大学彭林教授一起重建现代社交礼仪之“风”挖掘中华传统礼仪之“趣”
讲
什么是礼
第二讲
学会称呼
第三讲
容貌的礼仪
第四讲
穿戴有礼
第五讲
我的位置在哪里
第六讲
坐立的礼仪
第七讲
行走的礼仪
礼学精神主要表现为“敬”,《礼记》开篇句话就是“毋不敬”,没有敬,就没有礼,对人、对事、对工作都要有敬意。既然要“敬”就必然要自谦。第二个字是“静”,安静的静。《礼记·玉藻》说:声容静。有教养的人说话声音平静、从容。这也是礼仪的基本要求。第三个字是干净的“净”。中国传统礼仪中,往往是通过“净”来体现敬,从经典中我们可以看到,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冠婚丧祭,古人都注重洁净,以此表达对人、事、物的敬意。第四个字是“雅”。礼,无论是语言还是动作,都一定是高雅的,具有审美价值的。一个讲礼的社会,人们必然举止都很文雅,表现在人的说话、谈吐、举止等方面。
中华民族号称礼仪之邦,我们只有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发扬光大,才有希望实现重建中华礼仪之邦的目标。
什么是礼
一
讲
如今,谈到“礼仪”,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西方世界的种种礼仪。无论是书店里有关礼仪方面的书籍,还是社会上的各种商务活动,几乎都被打上了西方礼仪的标签。其实,中华民族作为“礼仪之邦”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也形成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礼仪文明。
在中国这个传统的礼仪之邦,本国的“礼”在人们的社交往来中曾经扮演过十分重要的角色。如今,它却渐渐被人们忽略、淡忘。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它的寂静和沉默?我们又该怎样做,才能使它焕发出新的生机?这些便是我们今天需要关注的问题。穿越千年的历史时空,凝聚着儒家思想智慧的“中华礼仪”,究竟有着怎样的特殊魅力?它又会给我们的心灵带来哪些启迪和帮助呢?
从今天开始,我要和大家谈一谈中华礼仪这个话题。每天,我们都要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也许并没有想过,自己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是否都合乎礼仪规范;自己为人处世的方式,是否妥当。事实上,言行举止合乎礼仪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
着别人对我们的看法。
大家不妨思考下面的一系列问题。
有人向朋友介绍自己的配偶道:“这位是我的夫人。”这么说对不对?
我们给老师写信,信封上写着“某某老师敬启”。这样是否表达了对老师的敬意?
我们给朋友写信,抬头写着“某某愚兄”,落款写“某某愚弟”,是不是得体?
我们请客人吃饭,走到饭店门口,应该让客人先进门,还是自己先进门?如果在席间站起来向坐在桌子对面的客人敬酒,是否合乎礼数?
当我们送客人上车时,是让客人坐在副驾驶座位,还是坐在后排?
报告会的主持人应该坐在做报告的人的左边,还是右边?
进出电梯轿厢的时候,我们是应该让孩子在先,还是让老人在先?
当我们上主席台领奖时,是应该从容不迫地走过去,还是小步快跑上台?
追悼会上的花圈,为什么中间都要写个“奠”字?
……
如此种种,不胜枚举。这些问题,大家时不时会遇到,谁也无从避免。它们看起来好像只是小事,不过,如果你选择了不同的处理方式,旁人对你的看法却有可能因此而改变。如果我们能把为人处世中的每个细节都处理得非常得体,别人就可能会高看我们,觉得我们是有修养的人,我们也可以借此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并在交往中逐渐赢得主动。
当然,近几年,大家也经常能在网上看到,某些公众人物把
讲 什么是礼
别人的称谓搞错,或者使用了错误的肢体语言,显得失礼不说,甚至因此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有些外国人毫不客气地说,如今的“中国只有富人,没有贵族”。这里的贵族并不是指血统高贵,而是说其没有与财富相匹配的文化素养。这话说得有些刻薄,但仔细想想,也不无道理。
曾经有一位企业家跟我聊天,说每次与客户谈判或者做东宴请客户,心里总是有些忐忑,生怕自己话不得体、举止失当,得罪客户,影响公司形象,但苦于没有渠道学习相关的礼仪知识。也有不少刚刚为人父母的年轻人,希望孩子知书达理,从小就有良好的修养,但自己对相关问题知之甚少,想指导孩子却无从教起。
我曾经在清华大学开设一门名为“中国古代礼仪文明”的课程,向同学们介绍礼仪知识,很受大家的欢迎。后来,我发现上过这门课的同学,身上的气质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可见,要在社交场合举止得体、彬彬有礼,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稍事学习之后,你就可以运用自如。下面,我就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些基本的礼仪知识,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西方礼仪关注的是诸如刀叉应该怎样摆放、领带应该怎样打、面对客人应该怎样微笑等细节。在现代人看来,这些似乎更实用,而中国传统礼仪,如鞠躬、作揖等,现在往往很难派上用场,所以没有必要讲究。对于这样的看法,我们该如何认识呢?中国传统礼仪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到底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可能有朋友会问:“我们凭什么要遵守礼的规定呢?不学不行吗?”我的回答是,一定要学。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灵魂,灵魂左右着人的一切行为,它很活跃,需要自我约束和管理,否则会
有麻烦。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处理办法。西方人是把灵魂交给上帝来管的。西方文化是宗教文化,在很多西方人看来,上帝是的。《圣经》的故事里说,亚当跟夏娃不顾警告,在伊甸园里偷食了禁果,触怒了上帝,被赶出伊甸园。为了进一步的惩罚,上帝还同亚当订立了契约。契约中规定,亚当的每一位子孙只要一生下来,心中都会存有邪恶,邪恶会驱使他们做坏事。这个宗教故事的寓意是,每个人生下来就是有罪的,做坏事是人的本能。如果不能将邪恶的灵魂管住,人们将会无恶不作,终沦为恶魔,被打入地狱,永世不得翻身。怎么样才能拯救人的灵魂呢?宗教文化告诉西方人,他们应该信教,要时常向上帝祷告,做错了事,就要忏悔。
中国文化不是宗教文化,也没有上帝那样至高无上、本领无边的神。在我们的先人看来,人心是向善的,只要保持自己善良的本质,没有上帝,我们依然可以凭借道德将自己塑造为高尚贤良之人。中国人相信,天地之间有正气,有公理,人有良知,正义一定会战胜邪恶。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失道之至,亲戚畔之。得道之至,天下顺之。”这代表了中国人的历史观。但是,道义、道德这些概念都太抽象了,看不见、摸不着,很难对社会直接发生作用。古人用自己的智慧将它们转化为一整套可以操作的规范,总称为“礼”。
很多朋友都读过《左传》,这本书的写作模式大家想必并不陌生:作者往往先叙述一件事情,然后借“君子”之口写下评语。譬如“君子曰:礼也”,意思是说这件事情是合于礼的。倘若事情做得不妥,作者就会评论道“非礼也”,也就是讲,这种做法不合乎礼仪。其实现实生活里面也是如此,按照礼的要求做事,我们的行为就很少有错,因为这种行为是合乎道德理性的。反之,如果不按照礼来做,我们就有可能背离道德理性。所以《左传》中说:“礼者,理也。”
意思是说,礼是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制定出来的规范。按照它来行事,就是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做。我们每天坚持按照礼的要求在做,道德理性也就会一天一天地在我们心中扎下深深的根基。这样一来,道德便不再显得虚无缥缈,而是可以通过“礼”来体现的。
周公制礼作乐以后,社会上陆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礼仪,例如冠礼(就是成年礼)、婚礼、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丧礼、祭礼等,逐渐形成了伴随人走完一生的成套礼仪,可以称之为“人生礼仪”。在人生的某些关键点上,通过某种礼仪来感悟人生,接受人文熏陶,提升气质,培养德性,就会按照道德理性来进步,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是中国文化非常有特色的地方。因此,作为一名中国文化的传人,如果我们对人生还有很多美好的期许,就有必要学习一些传统礼仪。
曾经有不少朋友问我:我们总是说自己的国家是礼仪之邦,这个 “礼”和“仪”,是一个概念,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事实上,礼是由两大要素组成的,一是外在形式,二是内在思想。古人在礼仪形式的设计当中,刻意隐含着一定的深意,外在形式只有服务于内在思想才有生机,而内在思想只有通过外在的形式才能展现出来。举一个大家熟悉的例子,每天早上天安门升旗,有一套非常严格的仪式:旗手、护旗手的人数,从天安门内走到旗杆用多长时间,走多少步;升旗开始后,旗手应该怎样把旗扬起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这样一套仪式,是为了体现“国旗庄严”的理念,这是整个仪式的内涵。
礼仪活动中的形式往往容易引起我们的注意,学习起来也比较快。至于其中的内涵,却不容易为人们所领悟,于是有很多人把它忽略掉了,甚至误以为那一套表面的形式就是“礼”的全部。在学校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上课铃声一响,老师走上讲台,班长喊一声“起立”,教室里的学生都起身给老师行礼。
大家齐声说“老师好”的时候,似乎只是在敷衍了事,或许并没有那种发自内心的恭敬,这个过程至多只能算是“仪”,称不上“礼”,更有甚者连“仪”都没有做到位。其实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是,在每一个动作里面,都由内而外地生发出一些内涵,这才叫“礼”。礼有表面形式和深层内涵之分,因此,中国古代充满智慧的思想家告诉我们,在观察一个人的时候,不要光看他表面上做了些什么,也不要认为“仪”的步骤都能做到位的人,就一定是深谙礼法的人。《左传》里有一个故事,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有一年,鲁昭公率领外交使团到晋国(今山西一带)去访问。古代距离国都50里的地方称为近郊,那里建有宾馆。友邦的贵宾来到近郊,东道国要派官员去慰问,安排客人在那里下榻休息,这叫“郊劳”,也就是在郊区犒劳远道而来的客人。这一步的进行也标志着一系列外交礼仪活动的开始。第二天,晋侯与鲁昭公、两国的卿大夫要在晋国的国都进行会谈,之后还有宴请、参观等一系列活动。所有的外交程序结束之后,宾客准备踏上归途。此时,晋国要尽地主之谊,向客人赠送一路上所需的食物和钱财以及马匹用的草料等,这种礼节叫“赠贿”(这里“贿”是指钱财,跟我们今天说的“贿赂”不是一回事)。赠贿是外交活动的后一个仪节,标志着这次外交活动告一段落。之后,客人一行就回国了。
这次外交活动虽然短暂,从“郊劳”到“赠贿”却有不少烦琐的礼节。尽管如此,鲁昭公处处中规中矩,没有丝毫差错,这是很难做到的。所以晋侯对鲁昭公佩服得五体投地,感慨地对大夫女叔齐说:“鲁昭公不是一个很懂礼的人吗?”不料女叔齐却说:“他哪里懂得礼呢?”晋侯觉得奇怪:“人家从头到尾毫无差错,你为什么说他不懂礼?”女叔齐说:“他做的只不过是‘仪’,而不能称为‘礼’。对于一国之君来说,礼的根本作用,在于帮助他有效地推行各项政令,赢得老百姓的拥护, 让国家长治久安。可
如今的鲁国政局非常混乱,政令被三家大夫专擅,鲁昭公却没有能力收回。子家羁是鲁国著名的贤者,他却不能任用。与大国结盟,他偷奸耍滑;与小国相处,他又总想欺负人家。鲁昭公身为一国之君,行事却本末倒置,对怎样用礼之精神把国家治理好的问题不感兴趣,精力全都用在细枝末节上,国家内政外交一片混乱,他却只对礼的仪节如数家珍。这样的人,也能算是懂礼的吗?”在场的人听了这番话,无不为女叔齐的过人见识深深折服,认为他才是真正懂礼的人。
类似鲁昭公的故事非常之多,古时候有些人能把仪式做得非常完美,供桌上的玉器丝帛,堂下的钟鼓乐器,一应俱全。他们表面上装模作样,实际上却是一群乱臣贼子,也可以说是礼的敌人。孔子曾经感慨道:“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意思是:礼啊礼啊,说的就是玉器丝帛吗?乐啊乐啊,说的就是钟鼓乐器吗?当然不是。前些年,湖北随州出土了著名的曾侯乙编钟,这套编钟音域宽广,跨越五个八度,每一枚钟都有两个乐音,属于双音钟,体现了很高的修养和工艺水平。于是有人认为,这套编钟的出土证明,当时的礼乐好得很,所谓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说法是错误的。其实,这种认识的错误,正如孔子所批评的一样,把“乐”理解成了乐器,将形式当作了本质。
曾侯乙编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很多人的自我意识也越来越强,他们不愿意被繁文缛节所约束,崇尚自由的、快节奏的生活。但在获得自由的同时,人们也常常会产生这样一种困惑:人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似乎不再像过去那样和谐融洽了。那么,出现这种困惑的根源在哪里呢?被我们忘记甚至舍弃的“繁文缛节”,是否有重拾的必要呢?
我们在前面讲过,只重形式并不是真的讲究礼仪,但形式是否可以忽略呢?曾经有一位本科生在课堂上对我说:“老师,我家是农村的,农村人原本就质朴得很,不需要学这些虚礼。”我跟他打趣道:“人人都要讲礼,无论是内心之中的,还是外表上的。假如我在讲课的时候不讲究外表上的礼节,只怕你们也会受不了。试想一下,今天的气温很高,我既然早就汗流浃背,衣衫尽湿,又何必穿得如此体面整齐,要是赤膊给你们讲课,那该有多舒服!再说今天上课之前,我还走了不少路,现在腿还有点疼,不如坐在椅子上,把双腿架在讲台上讲课,以便下肢的血液回流。这样质朴自然地摆出我的姿态,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呢?”
历史与现实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翻开《论语》,我们就会发现,早在两千多年前,卫国有一位叫棘子成的人,对孔子的学生子贡就提了一个类似的问题。他说:“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意思是说,做一名君子,质朴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学文(文采)呢?子贡打了一个比方:虎豹与犬羊,都是哺乳动物,可是,虎豹身上有斑斓的花纹,犬羊却没有。如果把虎豹皮上的花纹都剃掉,和犬羊的皮挂在一起,谁还能分辨得出来呢?子贡用虎豹身上的
花纹比喻君子举手投足间流露出来的气质,身上有没有“文”,外界的观感很不一样。动物如此,人更是如此。
要不要学“文”,实际上涉及人们对自己人生价值的期待。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与西方人的价值观有很大差别。西方人渴望充分实现自我价值并攫取财富,所以要用财富的多少来衡量人的价值。他们认为,一个人拥有的财富越多,他的价值就越高。但在中国,特别是在传统中国,情况却大不相同。小人抑或君子,贤人抑或庸才,这些对立概念都是以素养为标准划分的。品行不端之人,即便是腰缠万贯,也会被别人看不起。反之,如果一个人“身无半文,心忧天下”,也会被大家视为君子,受到万世景仰。在传统中国,财富与价值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两个概念。成为君子,甚至成圣成贤,才是人们的志向所在。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君子”一词似乎离我们有些远了,其实不然。譬如,时至今日,我们在赞扬一个人时仍然会用到“德才兼备”这样的说法。由此可见,即使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品德和修养依然是评价一个人是否有素养的重要标准。而这些标准和“君子”的定义基本吻合。那么,不妨让我们跨越时间的界限,了解一下,要想成为君子,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呢?
我们读《论语》等儒家经典,可以知道古人经常拿“君子”与“小人”作对比,君子是道德高尚、人格完美的人,小人是蝇营狗苟、饭囊衣架式的人。这样的观念对中国人影响很深。大家都不希望成为小人,但要成为君子,却也十分不易,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由内而外的修为,也就是要兼备“质”与“文”。
上文也提到过这两个概念。所谓“质”,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未经任何人为加工的质料,比如玉、石、木、竹等,不同的物有不同的质。人是万物之灵,质的方面自然优于禽兽。人一定要珍视自己的“质”,有意识地自别于禽兽,保持朴素、善良的本质,并努力做到身心和谐,谦虚自守,衣着得体,谈吐优雅,举止有度,这些就是上面提到的“文”,也就是礼。“文”是文明进步的产物,也是文明时代对每个人的要求。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质地再好的玉,不经过雕琢,与普通石头也没什么差别,这样的话,玉本身的质地越好,就越让人觉得惋惜。
有些人之所以很平庸,没有如君子般完美,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身质与文之间的不平衡,要么质胜于文,要么文胜于质,这两种情况都不理想,对此,孔子有一段著名的论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批评说“质胜文则野”,在这个高度文明的世界里,过于质朴而缺少文华的人,未免偏于率性。反之,风范和文采多得过头,又显得不实在。这里的“史”,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假、做作,外在的形式过多,让人觉得是在作秀。在孔子看来,君子应当表里如一。“文质彬彬”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不少人取名叫“王彬彬”“李彬彬”“范彬彬”,就是借用了《论语》里的这段话。
“文质彬彬”,是说文与质均衡发展,两者相互烘托,既有做人的质朴,又有文明人的行为方式,这才是君子的风范。就像老虎、豹子身上的花纹,跟自己的体魄搭配得恰到好处、相得益彰,使人感到与之交往是非常愉快的事。周恩来总理是文质彬彬的君子典范。他温文尔雅又富于亲和力,与他谈话有如沐春风之感,难怪他可以赢得人民的信任。我们身为普通人,虽然可能无从建立像伟人那样的丰功伟绩,但仍可以心向往之,效仿这些榜样式的人物,让自己的人格尽量向他们靠拢,既有君子般的精神追求,
也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君子的风范。
孟子也非常重视礼,认为君子内心必须常常念着礼。他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在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呢?孟子认为是“以其存心也”,就是你心里存着什么。他说“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意思是君子把仁和礼这两样事物存放在心里。他还进一步解释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仁者会爱人,好比今天的一个人,不管到什么地方,他都会关注社会民情,关爱周围的人,秉持内心向善的自我要求。君子心中还要有礼,因为爱是抽象的概念,君子有仁爱之心,也须以实际行动表示他对人的尊敬。一个人时刻将仁与礼这两样事物装在心中,就会慢慢形成“君子”的行为习惯。这样做的结果,是“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你关爱别人,别人就会关爱你;你敬重别人,人家也就敬重你。我们如果真想成为君子,就应该把仁爱与礼敬时时刻刻放在心头。如果大家都能将这番话牢记在心,我们就都有成为君子的机会。
两千多年来,中国人成为君子的愿望没有改变。“君子”这个词早在《易经》中就出现了,原意是“国君之子”。由于“君子”是未来的一国之君,将来要世袭君王之位,身份极其重要,因此,他从小就要接受人格和理想等方面的教育,以便在个人修养方面成为全体国民效仿的楷模。后来,“君子”一词不断演化,终成了有文化有修养的人的代名词。
1914年,梁启超先生应清华大学学生会之邀,来到清华大学做了一场题为“君子”的演讲。梁先生说,中国自古就是把君子作为“人格之标准”的,《周易》六十四卦,其中五十三卦都与“君子”有关。他认为,乾卦象传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及
坤卦象传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君子的气象。在山河飘零的时代,国家需要大批的君子:“莽莽神州,需用君子人,于今益极。”他衷心希望大学生们不仅要学习科学知识,还要“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将来即为社会之表率,语默作止,皆为国民所仿效”。“语默作止”,“语”是说话;“默”是静默、不说话;“作”是行动;“静”是静止。大学生要做到“语默作止”都足以成为国民的表率,“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底柱,则民国幸甚矣”,国家的希望正在于此。梁先生的这篇演讲实际上是对全国青年学子说的。重温这段讲话,我们心中依然感慨万千。今天,我们的国家依然需要大批“语默作止”,足以成为“社会之表率”的君子。
或许有朋友会说:“都什么年代了,还在讲那么遥远的君子、礼仪,难道你是在鼓吹复古?”其实,谁也没有能力把时代拉回到明清甚至汉唐,历史一直在进步,没有必要复古。这一点,历代的学者都很清楚。《礼记》说:“礼,时为大。”礼是要与时俱进的,唐朝的礼与先秦的礼不同,宋朝的礼又与唐朝的礼有区别,清代的礼又不同于明朝的礼。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不断改变,礼的形式也会随之调整。文明固然是在进步,文明的精神却在我们心中亘古不变,生生不息。礼的核心精神是尊重他人,无论是古代的跪拜礼、近代的鞠躬礼,还是现代的握手礼,其中的精髓都是要表达对他人的敬意,这种内涵贯穿着中华文明的演变历程,始终没有改变。现在还要向大家介绍古代礼仪,因为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我们的祖先曾经是这样生活的,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就有了解这些礼仪的必要。此外,我们介绍古代礼仪,着重在介绍它的内涵,以便了解古人为什么要这样行礼。
我们中国的礼仪凝聚了儒家的思想智慧,如今却渐渐掩藏在历史深处,被人们忽略和淡忘。尽管如此,古老而又新鲜的礼,对现代中国人而言,依然有它的价值和魅力,因为它能对我们的素质和修养的提高带来很大的帮助。以上内容大致是对中华礼仪内涵和功用的概括介绍。希望这些内容有助于成就大家的君子风范。从下一讲开始,我会逐一向大家介绍礼仪中常用的内容。
比如有一项常见的礼仪——人跟人见面首先要称呼对方,如果不了解其中的原则,可能会导致一些尴尬。因此,称谓的妥当与否就显得非常重要。下一讲,我会跟大家谈一谈称谓的礼仪。
[五代·南唐]周文矩︽重屏会棋图︾
南唐后世君主李、李煜父子可谓“文”多于“质”的典型。据说李很爱下棋,对政事少有处理。有一次因大将军当朝戒言,故有收敛。可惜李棋瘾太大屡有反复。此事被李煜所察觉,于是重金请当时居于南唐的周文矩绘了这幅《重屏会棋图》。
我们与人打交道,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称呼对方。可能有人会问,称呼,不就是直接叫对方的名字或者“你”吗,有什么可讲究的呢?事实上,称呼虽然是件小事,却也有不少讲究。一不小心,很容易闹出笑话来。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有男士当着别人的面称自己的配偶为“夫人”,这样的称呼有什么不当之处吗?看似简单的称呼,其中究竟存在着哪些可能的误区呢?
人与人之间要进行沟通与交流,首先要面临的就是称呼的问题。得体的称呼会让交谈双方各安其位,沟通顺畅;相反,如果称呼不得体,则很容易引起一方面的不满,为后面的交流带来潜在的障碍。
在日常生活中,称呼虽然是件小事,里面却蕴藏着很大的学问,叫错了不免失礼,轻则令人不快,重则引起纠纷。
称谓的问题在现代社会容易被人们忽视,失礼现象非常普遍。比如说,我们常常听到有男士当着别人的面称自己的配偶为“夫人”;有的大学生听说同学的父亲去世了,于是编写了这样一则慰问短信:“惊悉家父不幸逝世……”类似现象在今
第
学会称呼
二
讲
第二讲 学会称呼
天并不罕见,我们能感觉到这样的称呼有些不对劲,但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看似简单的称呼,其中究竟有哪些可能的误区呢?
概括起来讲,现在人们在对他人的称谓当中,有两大类典型的错误。类就是不用称谓。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船客,因为不知道几点开船,就问船老大:“哎,这船几点开啊?”船老大不高兴了,心想:“你问谁呢?”于是假装没听见。船客见他不作声,又冲着他喊道:“哎,问你话呢,几点开船啊?”船老大心想:“我刚才不理你是暗示你,你这个人没礼貌,可是你怎么就不开窍呢?看来得教训你一下才行。”于是用竹篙轻轻打了他一下。船客惊道:“哎,你怎么打人啊?”船老大见他仍然执迷不悟,索性用竹篙子把船客打到水里去了。船客身陷窘境,还在那儿不住地喊:“哎,你怎么还打人啊?”船老大说:“我打的就是你这个‘哎’。”这件事的起因很简单,这位船客一而再、再而三地用“哎”称呼对方,实在没有礼貌,被人打到河里了,还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可见他确实没教养。
其实,我们都遇到过类似这位船客的人,假如你向别人问路,用“哎”“喂”称呼别人,或者干脆直接发问。人同此心,情同此理,面对这种无礼之人,人家心里自然不会痛快,于是可能拒绝回答问题,甚至在被惹怒之后伸手向相反方向一指。由此大家可以悟出一个道理,如果我们对人说话不用称谓,不仅会引起人的反感,甚至还有可能为此付出无谓的代价。
如今网络普及了,通过E-mail传递信息,成为大家经常使用的联络方式。不过,个别人发起对话时不用称谓的习气,却也因此扩展到了网络上。我不止一次收到这样的邮件:“你今天的课几点、在什么地方上?”没有称谓,也没有落款。我有理由认为这不是发给我的邮件,可以拒绝回复。但是,我的职业和研究领域
不允许我这样做。但是,因为发邮件不像面对面说话,对方没有落款,我真的不知道他是谁,在回信中自然无法使用称呼,使得我也被动地失礼了。
在我们的日常交往中,尤其是在正式场合,我们称呼对方时应该把握的一条基本的原则就是多用敬语,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那么反过来,当我们在向对方介绍自己或称呼自己的时候,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又有什么讲究呢?
第二类错误就是称谓失当。跟不同的人说话,要用不同的称谓,而且称谓一定要恰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称呼别人呢?
下面我向大家介绍几个基本的称谓使用原则。
一、分清敬称与谦称
学习中国礼仪,有一条基本的原则,就是要懂得区分敬与谦。《礼记》当中有这样一句话:“礼者,自卑而尊人。”或许有人会说,都什么年代了,还要让我们自卑、卑躬屈膝吗?请大家不要误会,这里的“卑”是谦卑的意思,“自卑而尊人”,意思是说,对自己或者自己一方,要谦卑;对对方则要尊敬。自谦而敬人这一原则,贯穿在几乎所有的礼仪当中,在称谓方面集中的表现,就是在敬称与谦称这个问题上。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和人见面,有时候会问:“阁下贵姓?”“阁下”就是敬称,“贵姓”属于敬语。“阁下贵姓”与“你姓什么”这两种说法,本质和意义是一样的,但是有雅俗之别。“阁下贵姓”给人的感觉,是问话的人很有教养,谈吐儒雅,懂得尊重人。这样的称谓就是尊人的。
古人使用的尊称很多,尊称的说法重要的来源之一,是把对方的官衔或者爵位当作称谓。比方说,“君”原本是指天子或国君,一国的执政者称为国君。后来,人们把一家之主称为“家君”“府君”,称已经故去的父亲为“先君”,妻子称丈夫为“夫君”。作为称谓的“君”被人们广泛使用,后来甚至成为了表示敬意的第二人称代词。这种把“君”当作代词的用法在唐宋时代已经非常普遍,如李白的《将进酒》里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刘禹锡的《杨柳枝词》里的“请君莫奏前朝曲”,李后主的《虞美人》里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都是例子。受汉文化影响,日本人至今仍彼此称呼对方为“某某君”。
古代诸侯称为“公”,像大家熟知的齐桓公、晋文公等,都是一国之君。在周代,天子分封的诸侯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公是其中的一等。后来,五等爵位的制度消失了,但“公”却成为大家普遍使用的尊称。康有为先生学富五车,与他同时代的人恭敬地称他为“康公”。抗战时期,周恩来在重庆的影响很大,文艺界的人士都尊称他为“周公”。这种称呼在今天的学术界延续了下来,不少德高望重的前辈学者也被大家称为“某公”。另外,在春秋时代,诸侯的嫡长子以外的儿子称为“公子”。后来,人们也将重要人物的子女称为公子。如今,当我们在比较重大的场合向大家介绍某位来宾的子女时,往往会说,“这位是某某的公子”或者“这位是某某的女公子”,像这样的称呼,就显得非常庄重。
“卿”原本也是爵位名称。上古时代的大夫和士都是贵族,大夫又分为三级,就是上大夫、中大夫和下大夫,上大夫又称为卿。后来,“卿”也被当作尊称来使用。例如,荀子是战国后期的著名学者,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的标题和内文当中都称荀子为“荀卿”,因为他在齐国“为老师”“三为祭酒”。“祭酒”是什么样的职务呢?古人饮食之前,要举行祭先的仪式,祭
祀历先发明酒和食品的人,表示后人对物质生活创造者的纪念。如果有很多人参加仪式,人们就要从中选出一位尊贵的长者,由他代表大家来完成祭先的礼节。祭先要用酒,所以这位德高望重之人也被称为“祭酒”。荀子“三为祭酒”,说明他曾有三次排在列大夫之首。汉代将“祭酒”的意义加以引申,就成了官名。司马迁在《孟子荀卿列传》的开篇处写道:“荀卿,赵人。”大家知道,荀子名况,司马迁为什么要称他为荀卿呢?司马贞的《史记索隐》解释说:“卿者,时人相尊而号为卿也。”可见,“卿”是对他的尊称。无独有偶,大家非常熟悉的刺秦王的荆轲,祖先是齐国人,后来迁居卫国。《史记·刺客列传》说卫国人尊称他为“庆卿”,这是什么道理呢?司马迁没有说明。司马贞在《史记索隐》里推测说,齐国早前的贵族有庆氏,因此荆轲有可能原本就姓庆,到了卫国以后才改姓荆,荆、庆两字在古代的读音非常相近。司马贞认为,“庆卿”的说法可能就是这么来的。至于司马迁称孟子为“卿”的原因,司马贞则非常明确地说:“卿者,时人尊重之号,犹如相尊美亦称‘子’然也。”意思是说,“卿”是当时对人的尊称,“老子”“孔子”的“子”同样都有尊美之意。再到后来,“卿”这一称谓得到进一步的普及。我们经常在影视作品里面听到,皇帝尊称大臣为“爱卿”。“卿”还可以用于夫妻相称,听起来非常文雅。今天人们常说男女之间“卿卿我我”,便是因为“卿”往往是相爱的人对彼此的称谓。
古代还有一种常见的表示尊敬的称呼方式,就是在称谓之前加一个表示美好的字,比如加上一个“令”字。令有美好的意思,《仪礼》当中把好的日子称为“令辰”“令日”。《诗经·大雅·文王》称颂文王有绵延不绝的美誉,道:“文王,令闻不已。”“令”字被广泛运用在称谓上,如称对方的父亲为“令尊”或者“令尊大人”,称对方的母亲为“令堂”或者“令堂大人”,以此类推,
称其余的亲属为“令伯”“令叔”“令兄”“令弟”“令妹”等。对对方的晚辈也是如此,如称对方的儿子为“令郎”或“令息”,在古汉语里,“息”表示繁衍生息;称对方的女儿为“令爱”或“令媛”。也有在称谓前加“贤”字的,如称夫妇为“贤伉俪”、称父子为“贤乔梓”等。
我们在与别人打交道的过程当中,可能会遇到的情况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双方年龄、职务相当;还有一种是彼此辈分不同,或者职务有高低。中国人讲究论资排辈,遇上后一种情况的时候,为了表示不敢与尊长平起平坐、分庭抗礼,我们在称呼上使用尊称,来体现对对方的尊重。这样的称谓人们熟悉的,是“陛下”“殿下”“阁下”等。陛下主要用于称呼天子、国君。臣下谦称自己没有资格与君王直接对话,因为古代天子、国君高居于宫阙之上,臣下如果要晋谒,则要走上层层丹陛,委托站在丹陛之下的听差人来转达消息。人们尊称天子为“陛下”,并不是说天子就是陛下,而是委婉、谦卑的说法,表示自己只配与宫殿丹陛之下的当差人对话,再由他们转达给天子或者国君。“阁下”的用法与“陛下”相同,当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在致辞的时候称“尊敬的周恩来总理阁下”,就是古礼的今用。当然,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阁下”一词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普通人之间也可以这么称呼,几乎可以与“你”替换使用。比如当我们想邀请一位朋友参加活动,可以这样问:“不知阁下是否能光临?”想就一件事情征求某人的意见,可以说:“不知阁下有何高见?”
在古代中国,敬称的使用几乎深入到社会的每个阶层。比如古代写章回小说的作者称各位读者为“各位看官”,直接用“官”字相称。在药店布行、饭馆茶楼,伙计称呼来客“这位爷”,则可以看作带有恭维色彩的尊重。如今,广东的服务业称客人为“老板”,也含有某种尊重在内,只是稍微有点儿俗气。
以上所提到的敬称,都是对对方使用,如果在问候或交谈中涉及自己一方,则一定要用谦语。谦语是与敬语相对的称谓体系,使用谦语是为人低调、不张狂的表现。中国人使用自谦语的传统可谓源远流长。《老子》说:“侯王自称孤、寡、不谷。”古人认为只有德行出类拔萃的人才有资格居于王侯之位,“孤”和“寡”都是少的意思,王侯称孤道寡,是谦称自己德行浅少,忝居高位;“谷”的意思是善,“不谷”就是不善。自称“不谷”,同样有自谦的意思。《礼记》说,诸侯的夫人在天子面前自称“老妇”,在别国的诸侯面前自称“寡小君”,在丈夫面前自称“小童”,也都是谦称。
在中国古代,每个朝代的帝王下面都有很多工作人员,而这些工作人员一般都被称为“大臣”。而这个大臣的“臣”字究竟是什么意思,一般人并不清楚,那么,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臣”字究竟有着怎样的特殊含义呢?
在古代,臣的地位是非常低的,所谓“北面称臣”,就相当于被俘虏,面朝北跪在那里。根据学者的研究,在甲骨文里,“臣”字就像是一只竖起来的眼睛 。我们知道,平时,人眼睛看起来是平的,但如果被人家俘虏了,跪在地上的时候,人的眼睛是竖起来的,古人就用竖起来的眼睛 的形状表示“臣”字的含义。古人还把“臣妾”用作谦称,因为那时候有“男曰臣,女曰妾”之语,实际上“臣妾”是古代对奴隶的称谓。
司马迁在著名的《报任安书》中自称“仆”“牛马走”。仆是指奴仆,日本语里至今还将“仆”作为人称的谦称。“牛马走”,意思是像牛马一样供对方驱使奔走。与此相类似的用法,是谦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贱息”等。大家千万不要误以为这些是自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