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2509462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闻所未闻!能够让比尔.盖茨吃惊并采取行动的那些事,一定也会让你吃惊!
内容简介
《破解生死大数据》介绍了一个传奇式的人物:美国医生克里斯.穆雷,他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开创了全球疾病负担的研究,从而改写了全球健康的历史。《破解生死大数据》在讲述穆雷故事的同时,也普及了健康卫生史,特别是普及了全球疾病负担的知识,并对健康大数据、健康卫生投资和健康卫生政策都有很多的涉及。此外,《破解生死大数据》的故事更有助于年轻人的创新励志和职业选择。
目 录
篇 不知名的死者,扑朔迷离的死因 ……………………1
1973年,克里斯?穆雷刚刚12岁,是穆雷一家中小的孩子。一家人打算利用假期,一起做点有意义的事情,于是决定去非洲贫困的国家做医疗支援。在非洲行医期间,穆雷一家见识了形形色色的病患,也遭遇了各种困难。他们将行医中发现写成论文,发表在《柳叶刀》上;而行医途中的感悟和收获,却让穆雷家这三个孩子日后都选择从事医学相关职业。在1975年到1980年间,穆雷就在每年一次的非洲行医中飞快成长了。
章 穆雷一家 2
第二章 第三世界和书呆世界 16
第三章 如何死于统计 28
第四章 消失的人 40
第五章 大格局 53
第二篇 没能杀死你的那些事 61
穆雷在布莱根医院进行住院医轮转的同时,和洛佩兹一起负责《世界发展报告》的撰写。穆雷同时肩负两份极为繁重的工作。与此同时,洛佩兹也在小心翼翼地维系世卫组织和世行工作之间的平衡,并为此换到了世卫控烟小组。1993年6月,《世界发展报告——健康投资》终出版。
第六章 全球核查 62
第七章 家里家外 74
第八章 走向世界 81
第九章 朝鲜无病患 90
第十章 故弄玄虚 99
第三篇 东山再起 115
比尔?盖茨在投身慈善事业后,成立了盖茨基金会,公共卫生是其的捐赠领域。盖茨注意到了穆雷当年所编写的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并在决定重点领域时采用伤残调整生命年作为指标。穆雷和盖茨一拍即合。穆雷需要盖茨的投资,盖茨需要穆雷的数据帮助他决定投资优先事项。盖茨基金会决定在西雅图成立一个独立研究所IHME,附属于华盛顿大学,重新启动全球疾病负担项目。
第十一章 和比尔?盖茨共进晚餐 116
第十二章 风险事业 128
第十三章 传教士与皈依者 139
第四篇 登场 155
20年来,穆雷和洛佩兹一直在从事疾病负担的相关报告,现在终于到了终公布新全球疾病负担结果的时候。很多重量级人物来到会场,包括《柳叶刀》的总编辑霍顿。结果发表用了一天时间,董事会和来宾不断发问,打断发言。这次还公布了新的内容——全球负担风险因子。项目公布的过程受到大部分参会者的支持与好评。这项成果是疾病评估,也是管理工具,也是政策工具,也是教育工具。但穆雷和他的团队深知,如何向公众推广,才是真正的考验。
第十四章 正式彩排 156
第十五章 学会在海洋中遨游 173
第十六章 伦敦呼叫 190
第十七章 史诗中的史诗 199
第十八章 从伽利略到穆雷 209
致 谢 227
资料来源 230
参考文献 232
后记一:全球疾病负担如何让人活得更健康长寿 244
后记二:穆雷和中国的疾病负担 255
后记三:穆雷和盖茨基金会 261
编后记 264
1973年,克里斯?穆雷刚刚12岁,是穆雷一家中小的孩子。一家人打算利用假期,一起做点有意义的事情,于是决定去非洲贫困的国家做医疗支援。在非洲行医期间,穆雷一家见识了形形色色的病患,也遭遇了各种困难。他们将行医中发现写成论文,发表在《柳叶刀》上;而行医途中的感悟和收获,却让穆雷家这三个孩子日后都选择从事医学相关职业。在1975年到1980年间,穆雷就在每年一次的非洲行医中飞快成长了。
章 穆雷一家 2
第二章 第三世界和书呆世界 16
第三章 如何死于统计 28
第四章 消失的人 40
第五章 大格局 53
第二篇 没能杀死你的那些事 61
穆雷在布莱根医院进行住院医轮转的同时,和洛佩兹一起负责《世界发展报告》的撰写。穆雷同时肩负两份极为繁重的工作。与此同时,洛佩兹也在小心翼翼地维系世卫组织和世行工作之间的平衡,并为此换到了世卫控烟小组。1993年6月,《世界发展报告——健康投资》终出版。
第六章 全球核查 62
第七章 家里家外 74
第八章 走向世界 81
第九章 朝鲜无病患 90
第十章 故弄玄虚 99
第三篇 东山再起 115
比尔?盖茨在投身慈善事业后,成立了盖茨基金会,公共卫生是其的捐赠领域。盖茨注意到了穆雷当年所编写的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并在决定重点领域时采用伤残调整生命年作为指标。穆雷和盖茨一拍即合。穆雷需要盖茨的投资,盖茨需要穆雷的数据帮助他决定投资优先事项。盖茨基金会决定在西雅图成立一个独立研究所IHME,附属于华盛顿大学,重新启动全球疾病负担项目。
第十一章 和比尔?盖茨共进晚餐 116
第十二章 风险事业 128
第十三章 传教士与皈依者 139
第四篇 登场 155
20年来,穆雷和洛佩兹一直在从事疾病负担的相关报告,现在终于到了终公布新全球疾病负担结果的时候。很多重量级人物来到会场,包括《柳叶刀》的总编辑霍顿。结果发表用了一天时间,董事会和来宾不断发问,打断发言。这次还公布了新的内容——全球负担风险因子。项目公布的过程受到大部分参会者的支持与好评。这项成果是疾病评估,也是管理工具,也是政策工具,也是教育工具。但穆雷和他的团队深知,如何向公众推广,才是真正的考验。
第十四章 正式彩排 156
第十五章 学会在海洋中遨游 173
第十六章 伦敦呼叫 190
第十七章 史诗中的史诗 199
第十八章 从伽利略到穆雷 209
致 谢 227
资料来源 230
参考文献 232
后记一:全球疾病负担如何让人活得更健康长寿 244
后记二:穆雷和中国的疾病负担 255
后记三:穆雷和盖茨基金会 261
编后记 264
前 言
作为医学领域中的一部分,公共卫生从来都不太像临床医学或基础医学那样风格鲜明。针对个体诊治的结果相对明确——完全治愈、有后遗症、不治身亡。而公共卫生,特别是国际公共卫生,更多的关注在于群体,大部分结论的因果链漫长、复杂而模糊。比如,癌症死亡率下降到底是因为控烟行动、新药发明,还是早期筛查的普及?人均寿命的提高到底得益于经济的进步、教育的提高,还是健康知识的普及?如果兼而有之,每种因素起了多大作用?因此,很难简单下结论说是某个因素带来了决定性的改变。
这个情况反映在具体事情上,就是每个人都着急宣传自己领域的重要性(虽然某些事情也的确重要),可是资源毕竟有限。为了达到目的,每个人都要为自己心目中的优先事项争取更多资源。当更多努力放在政治博弈、经济考量以及政策抉择上时,如果终决策者的认知有了偏差,亟待解决的问题就可能被忽视。正如比尔·盖茨在推荐本书英文版的博客文章中写的:“Nobody would imagine starting out on a long journey without knowing where they’re going and what route they would take. Yet, if you look at global health, that was where the world was—huge ignorance about what people died from.”a(不知所向,不知所终,如此踏上一段长途之旅,这简直不可思议。不过若看过全球健康这门学科,你会发现这就是现实,大家基本都忽视对死亡原因的追溯。)
那么,如何才能公正地判断优先事项呢?答案说简单也简单:看数据。
医学研究离不开数据。像发病率、死亡率这些基础的数据,所有医学研究都需要查阅(不管会不会出现在论文终稿里)。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判断自己所做的研究是否有价值、价值几何,甚至更功利一点——看看能申请到多少研究经费。一般这种数据都来源于官方机构——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各国官方机构……
在查阅过程中,疑惑有时会一闪而过:这些数据有没有问题呢?但它们太基础了,基础到就像1 1=2一样,很难对其正确性进行怀疑;而且人群数据的统计工作通常繁复庞杂,难以独立完成,故也很难核实真实性和准确性;官方机构的权威性似乎也在为数据的正确性背书。但这些数据的确存在问题。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穆雷和洛佩兹指出问题之前,这一点似乎没人注意到过。没人想到所谓官方的、专家的统计数据也就是根据需要,对拿到的所有数据取一个值;而每一个官方机构都有自己的计算方法,使用时视情况而定。
也许GBD(Global Burden of Disease,全球疾病负担)之前的健康投资者们都会问一句,我们的钱真的都花在急迫的健康问题上了吗?然而,世界卫生组织在引导投资中扮演的角色却并不总是光彩的。权威数据很不权威,多数的钱花在了不知所谓的项目上,而对健康危害的问题却被漠视。没有人质疑,也没有人觉得这是一个问题。大家坚信自己做的是对人类有益的事情,然后快快乐乐地把资源浪费掉。穆雷就是那个摇醒大家的人,也是那个打破黑屋的人。他的性格也许不讨人喜欢,但是他对人类健康做出的贡献却不可磨灭。
对此,比尔?盖茨也评论道,穆雷工作的伟大在于指明方向:“If we know what the biggest killers are, we can make sure our efforts to save lives are aimed at the right things. And we can learn what works……I would addthat the GBD is another example of how technology is making it easier to save and improve lives everywhere. As Epic Measures shows, the more we make sure reliable information gets out there, the better decisions we all can make, and the more impact we all can have.”a(如果我们知道哪种疾病是头号杀
手,我们就能确保拯救生命的努力方向是正确的,也能了解到什么措施能够生效…… GBD也证明,无论是拯救生命,还是改善生活,科技让一切都变得更加容易。正如《破解生死大数据》一书所表明的,我们获得的可靠信息越多,就能做出更好的决策,带来更深远的影响。)
在一个真正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之前,必然有漫长的岁月无谓地流逝。而阅读过程中,也能切身感到在过去三十年中,我们已经被历史的洪流裹携前行。那些改变世界的人物,也曾起于微末之时,现在的世界银行行长,以及那位现在被称为“治愈了世界的人”,曾经都和穆雷一样,也不过是小小的住院医生;现在紧密合作的机构,原来也不是一直互动良好——《柳叶刀》曾激烈反对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世界卫生组织数度引领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又数度甩开;还有,那些为人熟知的公共卫生研究成果——铁元素会促进疟疾发生、结核被确定为成人中大疾病、各个国家卫生体系的评价和排名——原来都跟同一个人有着如此紧密的
关联。
但历史的神奇之处就在于,一些庸常之事会像烟花引信亮起的点点火星,终发出一击,轰然而起,在人类的历史上留下一片绚丽。而送来青柠的那位非洲老人不会知道他的死亡给穆雷带来的冲击,1985年时洛佩兹不会知道这个年轻人敲响他的房门的意义,埃里森并不知道他没签下的这份文件到底让他错过了什么,而穆雷次见到盖茨时,也不知道他的面前站着的这个人正是他未来职业生涯的助力。
不过,这一切还是风云汇聚了。这场波澜壮阔的全球健康史诗,终由穆雷和他的同伴们以行动书写而成。
译 者
2018年3月
这个情况反映在具体事情上,就是每个人都着急宣传自己领域的重要性(虽然某些事情也的确重要),可是资源毕竟有限。为了达到目的,每个人都要为自己心目中的优先事项争取更多资源。当更多努力放在政治博弈、经济考量以及政策抉择上时,如果终决策者的认知有了偏差,亟待解决的问题就可能被忽视。正如比尔·盖茨在推荐本书英文版的博客文章中写的:“Nobody would imagine starting out on a long journey without knowing where they’re going and what route they would take. Yet, if you look at global health, that was where the world was—huge ignorance about what people died from.”a(不知所向,不知所终,如此踏上一段长途之旅,这简直不可思议。不过若看过全球健康这门学科,你会发现这就是现实,大家基本都忽视对死亡原因的追溯。)
那么,如何才能公正地判断优先事项呢?答案说简单也简单:看数据。
医学研究离不开数据。像发病率、死亡率这些基础的数据,所有医学研究都需要查阅(不管会不会出现在论文终稿里)。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判断自己所做的研究是否有价值、价值几何,甚至更功利一点——看看能申请到多少研究经费。一般这种数据都来源于官方机构——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各国官方机构……
在查阅过程中,疑惑有时会一闪而过:这些数据有没有问题呢?但它们太基础了,基础到就像1 1=2一样,很难对其正确性进行怀疑;而且人群数据的统计工作通常繁复庞杂,难以独立完成,故也很难核实真实性和准确性;官方机构的权威性似乎也在为数据的正确性背书。但这些数据的确存在问题。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穆雷和洛佩兹指出问题之前,这一点似乎没人注意到过。没人想到所谓官方的、专家的统计数据也就是根据需要,对拿到的所有数据取一个值;而每一个官方机构都有自己的计算方法,使用时视情况而定。
也许GBD(Global Burden of Disease,全球疾病负担)之前的健康投资者们都会问一句,我们的钱真的都花在急迫的健康问题上了吗?然而,世界卫生组织在引导投资中扮演的角色却并不总是光彩的。权威数据很不权威,多数的钱花在了不知所谓的项目上,而对健康危害的问题却被漠视。没有人质疑,也没有人觉得这是一个问题。大家坚信自己做的是对人类有益的事情,然后快快乐乐地把资源浪费掉。穆雷就是那个摇醒大家的人,也是那个打破黑屋的人。他的性格也许不讨人喜欢,但是他对人类健康做出的贡献却不可磨灭。
对此,比尔?盖茨也评论道,穆雷工作的伟大在于指明方向:“If we know what the biggest killers are, we can make sure our efforts to save lives are aimed at the right things. And we can learn what works……I would addthat the GBD is another example of how technology is making it easier to save and improve lives everywhere. As Epic Measures shows, the more we make sure reliable information gets out there, the better decisions we all can make, and the more impact we all can have.”a(如果我们知道哪种疾病是头号杀
手,我们就能确保拯救生命的努力方向是正确的,也能了解到什么措施能够生效…… GBD也证明,无论是拯救生命,还是改善生活,科技让一切都变得更加容易。正如《破解生死大数据》一书所表明的,我们获得的可靠信息越多,就能做出更好的决策,带来更深远的影响。)
在一个真正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之前,必然有漫长的岁月无谓地流逝。而阅读过程中,也能切身感到在过去三十年中,我们已经被历史的洪流裹携前行。那些改变世界的人物,也曾起于微末之时,现在的世界银行行长,以及那位现在被称为“治愈了世界的人”,曾经都和穆雷一样,也不过是小小的住院医生;现在紧密合作的机构,原来也不是一直互动良好——《柳叶刀》曾激烈反对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世界卫生组织数度引领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又数度甩开;还有,那些为人熟知的公共卫生研究成果——铁元素会促进疟疾发生、结核被确定为成人中大疾病、各个国家卫生体系的评价和排名——原来都跟同一个人有着如此紧密的
关联。
但历史的神奇之处就在于,一些庸常之事会像烟花引信亮起的点点火星,终发出一击,轰然而起,在人类的历史上留下一片绚丽。而送来青柠的那位非洲老人不会知道他的死亡给穆雷带来的冲击,1985年时洛佩兹不会知道这个年轻人敲响他的房门的意义,埃里森并不知道他没签下的这份文件到底让他错过了什么,而穆雷次见到盖茨时,也不知道他的面前站着的这个人正是他未来职业生涯的助力。
不过,这一切还是风云汇聚了。这场波澜壮阔的全球健康史诗,终由穆雷和他的同伴们以行动书写而成。
译 者
2018年3月
媒体评论
《破解生死大数据》讲述了克里斯.穆雷和他的研究机构多年以来绘制全球健康全景的精彩故事。数据是政策制定的基础,“全球疾病负担”的全景数据为世界范围内卫生健康政策的制定开拓了了不起的崭新局面。
——李一诺 (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
——李一诺 (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
读这本书就是在读我们现在和未来的健康。只有知道如何测量健康,我们才能评价和影响我们的健康投入和政策,并*终让我们自己受益。
——菠萝 (拾玉儿童公益联合创始人,知名科普作家)
凡人只关注个人眼前的病痛,普通医生只凝视具体病人的生死,他们都看不到视野之外的众生相,但一个兼具人口统计学家、流行病学家、生物学家、医生、经济学家和政策专家多项才能的天才,意图改善的却是整个人类族群的健康状况。他的行动使全世界受益。
——李清晨 (外科医生,《心外传奇》作者)
就在十年前,我们还时常听到呼吁,要重视各地那些常见的、很容易被治愈却一直被忽视的疾病。但这需要前所未有的统计和计算来佐证,更可能面对科学和政策上的双重挑战。而穆雷改变了这一切!他为关心这些议题的人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科学工具。
——姬十三 (果壳CEO,在行创始人)
吉瑞米.史密斯的书《破解生死大数据》出版了,书里讲述的正是克里斯.穆雷的故事,内容精彩好看,对于任何想要了解克里斯.穆雷工作内容和重要性的人来说,都值得一读。正如作者所说:“本书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项独立工作,历经多年筹备,专注于找出所有威胁人类健康的因素,并将这些信息公开传达给世界上每一位医生、卫生官员、政治领袖和民众。”
——比尔.盖茨
在线试读
在确定引进这本书的翻译版之前,我对全球疾病负担的概念一无所知,更没有听说过克里斯?穆雷这个人。所以,我初的想法仅仅是为大众普及一些全球疾病负担的科学知识,毕竟我们经常听到的很多新闻其实是和全球疾病负担密切相关的。例如某种癌症的死亡率下降、某个国家和地区的平均预期寿命上升等。但当我完整阅读了这部书的译稿后,吸引我的就不仅仅是它包含的医疗健康的内容了。
真诚地感谢译者雷南,她精彩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了杰瑞米?史密斯笔下的生动人物——克里斯?穆雷。他就好像是一个单枪匹马的“小人物”,用他卓越的远见和非凡的勇气挑战了一个个大块头的“巨人”,建立了一个新的、全球医疗健康评价体系的王国。他强大的内驱力和无与伦比的热情让全球卫生支出和医疗援助资金使用得更有效益,他的成功让全世界无数人受益——减轻了人类病死伤残的社会负担。他是如何做到这点的呢?书中自有详细的描述,而穆雷的经历对刚入职的年轻人很可能会是一个非常好的借鉴。
在我刚刚感受到这本书的意义时,2017年3月底,我的儿子被美国哈佛大学录取。在他就读的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里乃至大陆的学生中,他都算是幸运的。因为他天赋一般,他的课业在同学中也算不上出色,所以那段时间我经常感到好奇,穆雷的母校——哈佛大学的招生官会根据什么挑选出那些幸运的学生?而这本穆雷的传记让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穆雷是1980年的哈佛生,而这本书是从穆雷小时候的故事开始叙述的,包括他进入哈佛前的经历、在哈佛中的学习,以及从哈佛毕业之后的职业选择。我发现,穆雷从12岁起就几乎每年都跟随父母在假期去非洲行医(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扶贫吧)。穆雷一家自带一堆的药品和给养,驱车穿过一片沙漠,进入非洲中部一些孤立的村落,那些地方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上贫穷的地方之一,他们在那里的时间通常都是两个星期甚至更长。
切身感受的贫困,亲眼目睹的生死,对小穆雷来说都是刻骨铭心的。他不仅很早就知道了“善”举的意义,而且促使他多观察和多思考,他逐渐树立了未来的人生目标。我猜想,这样的人会有更多的悟性和更多的真爱,我甚至相信,正是这种经历之后,任何有关疾病和健康的话题都会让他两眼放光,而这正是哈佛这所学校所欣赏的。哈佛喜欢有追求的人,只要目标对社会有益。从这个意义上,这本书对于那些关注孩子教育的人或家长的确会有启发。
在接近成书的时候,我有机会见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们。他们告诉我,穆雷和他领导下的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IHME),已经和中国的许多卫生健康机构有了特别密切的合作,而全球疾病负担这个话题在这里有着更大的意义和更宏伟的蓝图。在中国这样一个巨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网格般的区县级疾病负担研究平台正在逐步建立。当中国能用更科学的方法监测疾病,更有效地指导健康卫生的投入,受益的将是十几亿人,这该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大事!对全球卫生事业的进步也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此外,书中还有很多故事值得大家去读。作为本书的责任编辑,我知道一本好书的价值和力量,谨祝大家开卷有益!
真诚地感谢译者雷南,她精彩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了杰瑞米?史密斯笔下的生动人物——克里斯?穆雷。他就好像是一个单枪匹马的“小人物”,用他卓越的远见和非凡的勇气挑战了一个个大块头的“巨人”,建立了一个新的、全球医疗健康评价体系的王国。他强大的内驱力和无与伦比的热情让全球卫生支出和医疗援助资金使用得更有效益,他的成功让全世界无数人受益——减轻了人类病死伤残的社会负担。他是如何做到这点的呢?书中自有详细的描述,而穆雷的经历对刚入职的年轻人很可能会是一个非常好的借鉴。
在我刚刚感受到这本书的意义时,2017年3月底,我的儿子被美国哈佛大学录取。在他就读的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里乃至大陆的学生中,他都算是幸运的。因为他天赋一般,他的课业在同学中也算不上出色,所以那段时间我经常感到好奇,穆雷的母校——哈佛大学的招生官会根据什么挑选出那些幸运的学生?而这本穆雷的传记让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穆雷是1980年的哈佛生,而这本书是从穆雷小时候的故事开始叙述的,包括他进入哈佛前的经历、在哈佛中的学习,以及从哈佛毕业之后的职业选择。我发现,穆雷从12岁起就几乎每年都跟随父母在假期去非洲行医(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扶贫吧)。穆雷一家自带一堆的药品和给养,驱车穿过一片沙漠,进入非洲中部一些孤立的村落,那些地方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上贫穷的地方之一,他们在那里的时间通常都是两个星期甚至更长。
切身感受的贫困,亲眼目睹的生死,对小穆雷来说都是刻骨铭心的。他不仅很早就知道了“善”举的意义,而且促使他多观察和多思考,他逐渐树立了未来的人生目标。我猜想,这样的人会有更多的悟性和更多的真爱,我甚至相信,正是这种经历之后,任何有关疾病和健康的话题都会让他两眼放光,而这正是哈佛这所学校所欣赏的。哈佛喜欢有追求的人,只要目标对社会有益。从这个意义上,这本书对于那些关注孩子教育的人或家长的确会有启发。
在接近成书的时候,我有机会见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们。他们告诉我,穆雷和他领导下的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IHME),已经和中国的许多卫生健康机构有了特别密切的合作,而全球疾病负担这个话题在这里有着更大的意义和更宏伟的蓝图。在中国这样一个巨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网格般的区县级疾病负担研究平台正在逐步建立。当中国能用更科学的方法监测疾病,更有效地指导健康卫生的投入,受益的将是十几亿人,这该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大事!对全球卫生事业的进步也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此外,书中还有很多故事值得大家去读。作为本书的责任编辑,我知道一本好书的价值和力量,谨祝大家开卷有益!
宋成斌
2018年8月6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