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25282178
★ 衣冠诗文,千古风流;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经世济民,斯为不朽。赫赫神州,纵横八荒,源远流长,日月同光。
★ 由钱仲联、章培恒、傅璇琮、郑天挺、谭其骧、张岱年领衔编篡,汇集中国文学、历史、哲学领域几乎所有的一流专家学者。
★ 第十一届国家图书奖、第三届国家辞书奖二等奖、上海市优秀图书奖一等奖、第五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第四届中国辞书奖一等奖。
★ 一部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一部置于中国文化人案头的鸿篇巨制。
《中国文学大辞典》《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哲学大辞典》三种,是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精品图书,荣获多项国家大奖,是读者全面了解中国文学、历史、哲学的一部不可多得的精品工具书。本次改版,全面升级了图书的装帧设计,并且运用*的皮质烫金变色工艺,使整套辞典外观更为简洁大气,富有质感。上海辞书出版社与东东网合作打造,文、史、哲三大辞典集为一套,配以精美函套,满足各界读者在学习文学、历史、哲学著作中的查阅需求,也为书架增添一道亮丽风景线。
《中国文学大辞典》,是一部以精要客观为风范,涵盖古今文学,包罗宏富,纲目齐备,经纬分明,结构合理,匠心独具的辞书佳构,具有资料线索丰富、编排合理、选目精当、查考利用便利、释文精炼的特点。词目的释义以科学、准确、简明为原则,以学术界定评为主。直接引用前人论述均注明出处。古代作家条目,释文末均提供生平事迹原始材料线索,无从查考者则予以说明。书中作家、文学评论家的生平事迹均注明出处,体现了编纂者严谨求实的学风。书中所征引的文献材料,信实而广泛,举凡正史、政书、笔记、类书、目录、金石书画著录、地方史乘,以及新出的各类墓志碑传等出土文献,无不博涉该览。此书编纂者长期沉潜于专业研究领域,既能搜辑旧籍,又能鉴别新说,充分吸收今人的研究成果,熔铸成每一条精炼详实的词目。读者从中不但能领略文苑学林的浩瀚无垠,而且能体会一种放眼前沿的开阔视野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意趣。
《中国历史大辞典》,是一部全面发掘和整理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反映和总结以往中国历史学科重要研究成果的佳作,以前后二十年之功造就的包举中华上下数千年历史遗产的皇皇巨著。向后世描画出中华文明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以及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昂扬姿态。放眼世界,堪称一部全面的中国历史百科全书。
《中国哲学大辞典》,是一部目前规模*、收词*多、内容*丰富的大型中国哲学辞典。该书内容殷实,思想资源丰富。词目、词条均经由多方学者多次推敲、考证,充分保证其准确性、权威性;其释文充分吸收近年来中国哲学研究的新成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在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与国学的今天,该书是相关读者学习与研究这方面内容的***工具,也是一把打开中国哲学思想宝库的入门钥匙。
一:中国文学大辞典
凡例
正文单元分类页码表
词目分类索引
正文
附录一:中国文学大事记
附录二:本辞典主要征引参考书目
词目笔画索引
二:中国历史大辞典
凡例
正文
词目首字笔画索引
三:中国哲学大辞典
凡例
分类词目表
正文
附录
中国哲学大事年表
词目汉语拼音索引
词目笔画索引
凡例
● 中国文学大辞典
1.本辞典共收录中国文学学科词目一万八千余条。分作家(包括有文学影响的其他人物)、流派社团、作品(包括其他有文学价值的著作)、名词术语、研究著作、报纸、刊物、文学人物等大类。
2.作家原则上以本名为正条,少数重要人物的别名、笔名、字号、帝王庙号列有参见条;作品一般列全名,历来以简名行世者(如明清杂剧传奇等)则以简名列条少数有影响作品的异名、简称,酌列参见条;其他条目以通行名列条。名同而内容不同的词目按类分见,个别情况例外。
3.释义以科学、准确、简明为原则,以学术界定评为主。如有异说则酌采众说或以较有代表性的一说为主,一般不作详细考证。直接引用前人论述均注明出处。古代作家条目,释文末均提供生平事迹原始资料线索,无从查考者则予以说明。
4.全书词目分十二个单元,依次编为: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辽金文学,元代文学,明代文学,清及近代文学,现代文学,民间文学,少数民族文学,文学理论批评,文学史通论、(跨三代以上通代性)总集及其他(包括类书、工具书及文学人物等)。每个单元词目以类相从,每类词目一般按时间先后编排,年代无从查考或界限不明的置同类之末,以见其文学发展脉络,或有失允当之处,祈识者知察。历代作品中,个别著作者后人颇疑其伪,但学术界尚有争议,则姑从旧题,归入相应单元。
5.本书用字一般采用简化汉字,个别人名、书名用字简化后易引起误解或不便检索者,则保留繁体或异体。
6.正文后有“中国文学大事记”、“本辞典主要征引参考书目”等两个附录。书前有按单元顺序编排的词目分类索引,书末附有全部词目的笔画索引。
● 中国历史大辞典
1.本辞典原分先秦史卷、秦汉史卷、魏晋南北朝史卷、隋唐五代史卷、宋史卷、辽夏金元史卷、明史卷、清史卷(上)、清史卷(下)、民族史卷、历史地理卷、思想史卷、史学史卷、科技史卷等十四个分卷出版,后汇编成上、下两卷,现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成上、中、下三卷出版。收词上起远古时代,下迄1911年辛亥革命,共收词目67154条。
2.人物词目,一般以本名作正条,习见的字号另列参见条。历代帝王则从史书习惯,大都以庙号、谥号作词目。
3.一词多义的用①②③④……分项叙述,一义中需要分项的用(1)(2)(3)(4)……分述。释文中名词左上角有“*”符号者,表示该名词另有专条,可供参考。
4.本辞典所用字体,以《简化字总表》和《批异体字整理表》为准。但对少数可能被误解的简化字和选用字,在词目中括注繁体字或异体字。个别人名、地名在词目和释文中也酌情保留繁体字或异体字。
5.对于学术上有争议的问题,已有定论者,按定论介绍;尚无定论者,则以说为主,诸说并存
6.外国人名、地名的译名以通行的译法为准,部分根据约定俗成的原则沿用旧译。一般按名从主人的原则附注外文,少数按习惯注拉丁文对音。释文中提及的外国人名、地名等,凡已收专条者不再注外文。
7.释文中的古地名均括注今地名,并标明今地方位。所注今地名的行政区划资料,截止到2000年。
8.历史纪年,辛亥革命前用旧纪年,括注公元纪年;辛亥革命后用公元纪年。
9.本辞典正文按词目的首字汉语拼音音序排列:字头和词目凡同形异音者皆分立;词目隶属于首字读音之下;同一字头下所列词目不止一条的,按第二字的汉语拼音次序排列,第二字读音相同的,按笔画次序排列。第二字相同的,按第三字排列,排列次序同第二字,以下类推。凡词目首字同音而汉字不同的,按汉字笔画笔形(一丨丿)顺序排列。外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开头的词目排在正文后。
● 中国哲学大辞典
1.本辞典选收中国哲学方面的术语、学说、范畴、学派、组织、事件、会议、人物、著作、刊物等词目约6700条。
2.本辞典所收词目,包括中国哲学的各个阶段以及各个分支。“哲学大辞典系列”中另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等多种,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有关内容等,按分工,另在相关大辞典中反映。
3.正文按学科分类编排,编排方式主要从便于查检考虑,并不代表某种体系或划分。有些两个分支学科、类别交叉的人物或著作词目,酌由一个学科选收,另个学科或类别只收词目,并注明“释文见××类”。在“中国古代哲学”这一大类中,因“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分支学科中的人物、著作条目与各历史时期相关人物、著作多有重叠,故不单独设类。在“中国近现代哲学”这一大类中,各分支学科的术语、学派、人物、著作均不再单独设类。
4.在词目汉语拼音索引、词目笔画索引中,汉字相同而内容不同的词目,用楷体酌作区别性括注。这些括注仅便于查检考虑,并不代表某种学科归属或划分。
5.学说上已有定论的,按定论介绍,尚无定论的,则以一说为主,诸说并存
6.历史纪年,辛亥革命前用旧纪年,夹注公元纪年;辛亥革命后用公元纪年。
7.本辞典资料截止到2012年底。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