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8180405
因为这里,雪莱找到了他的《奥西曼提斯》。
因为这里,济慈写下了不朽名作《希腊古瓮颂》。
因为这里,拜伦在《弥涅瓦的诅咒》中尽情抒发心中的义愤。
这里是大英博物馆,或许人们可以毫不犹豫地称它为“世界上*好的博物馆之一”。它为人们展示着罗塞塔石碑、拉美西斯二世坐像、凯尔特的精美饰品、巴塞尔雕刻群、贵霜王朝的佛像、数十万的珍贵书籍……
尽管饱含争议,但这些伟大的藏品的确为狄更斯、萧伯纳、叶芝等作家的创作提供了灵感,并激荡着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的思维,催生了20世纪重要的人类文明与思想。
今天,洋溢着永恒之美的大英博物馆又会跟21世纪擦出怎样的绚烂火花……
★★★ ★★★
热心于英国社会民俗研究的出口保夫细细厘清大英博物馆250年的历史,为读者讲述了一段生动有趣的博物馆故事。18世纪,陶制工艺品之父Wedgewood因它得到创作灵感,发现南极大陆的库克船长为它带回一级文物;19世纪,狄更斯和达尔文在此思索,拜伦、济慈和雪莱因它写下不朽名作;20世纪,马克斯和列宁在此阅读,甘地、泰戈尔,还有落难的孙中山,陆续来访,萧伯纳、夏目漱石……连阿拉伯的劳伦斯都来了,这里是二十世纪人类历史文明的孕育地。
序章 大英博物馆的新生 / 1
章 创立者汉斯·斯隆 / 23
第二章 草创期英雄威廉·汉密尔顿/ 43
第三章 浪漫主义时代与希腊雕刻群 / 65
第四章 维多利亚时代的光和影 / 89
第五章 中兴人物奥古斯都·弗兰克斯 / 107
第六章 在大英博物馆流连的名人 / 123
第七章 经历困难的时代——两次世界大战 / 145
终章 大英博物馆的种种珍藏 / 173
后记/ 191
大英博物馆的新生
250年的岁月
历古老、的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经过250 年的岁月,现在新生了。据我们所知,它的变化在过去半世纪中,是巨大的。走向那个令人想起希腊神殿的壮丽正面玄关,经过微暗的门廊,令人眼前为之一亮的巨大白色前卫艺术空间“大庭院”(Great Court)尽现眼前。试问,有人会不对这超越想象的新旧对比产生深刻的艺术性感动吗?
这样的崭新变化不只限于大庭院周边,阅览室、国王图书馆、启蒙主义展览室,以及过去一直灯光微暗的展示室也变得现代而明亮。此刻,大英博物馆已大胆地脱去旧衣裳,配合21 世纪的展开而显现新风貌。
创立250 年的大英博物馆,准确地说,是1753 年4 月,于西敏寺(Westminster)议会上,在国王乔治二世的支持下承诺开设的,购买旧蒙塔古公邸,进入开设准备阶段。之后,经过6 年的筹备期,在1759 年1 月正式对外开放。
随着18 世纪旧馆的老化,现在的大英博物馆曾于1848 年重建,因此,算起来,具有希腊爱奥尼亚形式廊柱的这栋建筑物已经经过150 年历史的铭刻。
在这期间,大英博物馆曾好几次进行内部的增建与修复,但是从没有像这次这么大规模的整馆改修。这次进行的大改修可说是博物馆创设250 年纪念,同时也是千禧年纪念事业的一环。不过,通过正门坚固的铁门,我站在正面外庭石头铺设的路面上,一眼望去看见雄伟的石造列柱,发现其外貌一点也没变,这让我这样的“旧人类”内心产生些许安定感。巴黎卢浮宫美术馆在前庭建了一座玻璃帷幕外装的大金字塔风格的建筑物,总让我有格格不入之感;如果新的大英博物馆的改造计划也像卢浮宫美术馆那样在外观上产生异样的变化,会令人多么失望呀!
“抢夺来的”的误解
颇负盛名的捷克作家卡雷尔· 恰佩克曾在《英国行旅记》(Letters
from England)中,针对大英博物馆如此写道:
英国很有钱,从全世界收集了很多宝物。英国因为是个不太有创造力的国家,所以努力从外国收集宝物。从雅典卫城(Acropolis)拿来壁面雕刻,从埃及拿来斑岩、花岗岩的巨人像,从亚述拿来浅浮雕,从尤卡坦半岛拿来多节黏土烧的像,从日本拿来微笑佛像、木雕与漆器,以及从各大陆、各殖民地拿来种种艺术品、铁制细工品、纺织品、玻璃制品、花瓶、鼻烟盒、书籍、雕像、绘画、珐琅细工、镶嵌贵金属的书桌、撒拉逊人(Saracen,中世纪欧洲伊斯兰教徒的总称)的剑以及其他种种珍宝,大概全世界稍有价值的东西都被拿到英国来。
这段文章由弗兰克· 缪尔在他的著作《不客气的文化志》中引用。不愧为恰佩克,清楚地描述出大英博物馆展品的特征。雅典卫城的壁面雕刻指的是帕台农神殿的大理石雕刻群,埃及的巨人像是公元前1250 年的拉美西斯二世像,亚述帝国的浅浮雕是尼姆鲁德的宫殿壁面,这些都是大英博物馆所收藏的一流世界遗产。
恰佩克和缪尔都提到“以近似半掠夺的手段取得珍宝,英国因此在这方面恶名昭彰”,我虽然没有详细调查,但是我想日本的知识分子之中也有很多人持同样的看法。
大英博物馆有94 个展示室,馆内藏有689.5 万件收藏品,目前轮流展示的收藏品总数约15 万件。这近700 万件的收藏品分别归属于10个部门,其中史前和古代欧洲部门与版画和素描部门分别收藏250 万件,合计500 万件。光看这个数字我们就可以明白“大半的收藏品是从旧殖民地抢夺来的”的说法是个误解,因为这些部门的收藏品与旧殖民地没有任何关系。
根据《大英博物馆从A 到Z》(The British Museum A-Z Companion)这本书所述,书中提到的500 万件文化遗产大半是个人或财团等捐赠的,或者是博物馆本身的调查团所发掘、发现的,其他的则是以国家预算购买的。
与卢浮宫美术馆的差异
经常与大英博物馆相提并论的有巴黎卢浮宫美术馆,以及圣彼得堡的艾尔米塔什(Ermitazh)美术馆,但是这两座美术馆原先收藏的都是王室宫殿的珍宝,革命之后成为国民的财产而对外开放参观。与以一般民间人士的收藏为基础而成立的大英博物馆相比,其历史过程完全不同。
也因此,大英博物馆没有像卢浮宫美术馆和艾尔米塔什美术馆那样傲视四周的宏伟壮丽宫殿。它的建筑物前身是蒙塔古公爵宅邸,这样的起源反而让人有好感。在我们的印象里,这座建筑物位于大罗素街(Great Russell)极具郊区气息的平民环境中。我很喜欢大英博物馆位于这样的地点。
博物馆的正门一带虽然围着厚重的铁栏杆,但是在寒冷的冬天傍晚一定有烤栗子小贩来到这儿,与气候和附近环境构成一幅贴切的画面。博物馆正门的正前方有一家已经经营一百年以上的酒馆,再往前走,转个弯便是家旧书店。就像巴黎的平民区,路旁也可以看到很多餐厅和咖啡店,门口摆着雅致的桌椅。
若说大英博物馆的周边都是一些杂七杂八的商店,也不尽然。尤其东侧的布鲁姆斯伯里(Bloomsbury)广场一带,矗立着许多十七八世纪的贵族宅邸。19 世纪末期到20 世纪,许多艺术家、诗人和作家也住在这儿,以女性作家伍尔夫为中心人物的有布鲁姆斯伯里团体,以艾略特为后一位经营者的文艺出版社“费伯”(Faber and Faber)也在这附近。因而博物馆东侧弥漫着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18 世纪长满树木与野草的北侧,后来变成伦敦大学的宏伟建筑物,周遭学术氛围浓厚。
我想,参观过巴黎卢浮宫美术馆的人如果也去参观大英博物馆,一定会对两者附近景观的差异感到惊讶。依我看来,英法两大博物馆的差异也象征着两国文化以及国民性的根本差异。以英国来说,首相官邸的建筑物乍看之下也只不过是崇尚庶民风格的乔治王朝时代的普通平民砖瓦建筑。
面朝杂沓街道的大罗素街而建的大英博物馆,一通过正门,仰望模仿希腊帕台农神殿所建的45 根柱子以及柱后的殿堂,与其说是感觉壮丽,不如说是心生敬畏。我次到这儿参观是在20 世纪60 年代初期,之后几乎每年都来,除了前庭外观之外,其他部分与1848 年罗伯特· 斯默克(Robert Smirke)再建的时候相比,完全没有变化。
但是现在若你从大英博物馆的正面厅堂踏进内部,就会发现自2000 年12 月以来,一楼的中央部分有很大的改变。该处空间的正式称呼是“伊丽莎白二世大庭院”,大庭院是宏大中庭的意思,中庭的中央竖立着具有前卫艺术形式感的巨大白色圆形房屋。参与这座满溢崭新现代艺术感的大庭院建筑设计的是诺曼· 福斯特爵士(Sir NormanFoster)。我想任谁都无法想象,如此崭新的风貌乃自原来斯默克设计的壮丽博物馆正面玄关改变而来。这样的意外性正可谓英国风格。
大庭院变了
往昔这个宽阔的空间本是拥有超过1000 万册藏书的书库,书刊摆满了书架。而现在的中央圆形房屋正是1857 年完成的阅览室。
由于有数量庞大的书籍搬迁到1998 年在圣庞克斯区落成的大英图书馆新馆,因而大英博物馆一楼有四成的空间成为新的展示区。不过阅览室除了功能与藏书的内容有些变动之外,其他完全维持原状。
花费2 亿英镑巨资的大庭院改装,可说是从19 世纪中期罗伯特· 斯默克改建以来的改变。对这个改变,2000 年11 月26 日出版的《星期天泰晤士报》评论道:“给人一种近似敬畏的启示。”这个评论没有夸大之处。
话说以前馆内展示室的配置不一定合理,对参观者来说,有许多不方便的地方。此次大庭院改装之后,出入北侧的展示室或二楼的展示室时就变得便利多了。而且以往虽在正面玄关厅堂有信息服务柜台、纪念品专卖店等设施杂然林立,然而照明有些昏暗。改装之后,庭院的天花板部分采用镶嵌组合式的玻璃天花板,让人有一种巨大空间的开放感。
宽阔的中庭四处摆着桌椅,让参观者能够在这儿休息或用餐。大庭院的名称源自往昔蒙塔古宅邸时代的中庭,参观者得以心情愉悦地在这儿散步。此一宽阔中庭的各处角落,摆着小亚细亚出土的大型狮子大理石像、南太平洋复活节岛摩艾石像或现代雕刻作品等,营造出洋溢艺术氛围的空间。
大庭院中央充满现代艺术感的巨大圆形房屋的内侧,一点也没破坏大阅览室维多利亚时代古老而美好的气氛,这很令人惊叹。
阅览室的魅力
大英博物馆自开放以来,即兼具国家图书馆的功能。图书馆部门的中心便是阅览室。这个阅览室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它拥有圆形屋顶,400 组桌椅呈放射状排列,所有的桌椅表面都用蓝色的牛皮包覆,令人惊讶的是连书架都铺着牛皮,因为这样才不容易损伤书籍。陈列的主要书籍杂志,包括过期杂志几乎都用皮革包覆。一言以蔽之,此地的阅览室是如此超乎想象的豪华奢侈的知性空间。
而这座华丽宏大的阅览室今天仍旧和往昔一样,开放给博物馆的参观者,可供一般参观者阅览的10.5 万册书刊排满了周围的书架。
例如参观了中世纪欧洲展品之后,若对中世纪基督教会感兴趣,想要在阅览室参考与修道院有关的书籍,这类书籍在书架上有几十册,可以想拿几册就拿几册,拿到桌上慢慢阅读。
什么样的博物馆能够提供这么方便的服务给一般参观者?
我在2004 年夏天,像往常一样,坐在老位子上查了一下资料,发现书刊水平相当高。更让我感动的是当我向图书馆员询问复印数据的问题时,对方不但立刻替我复印需要的页数,而且还是免费的。
这个阅览室一直到数年前,也就是大英图书馆迁移到馆外之前,一般参观者是不准进入内部的。但是阅览室整修完成后,所有的限制都取消,任何人都能自由进出。而且不可思议的是,在这个被巨大圆形屋顶包覆的空间内,听不到一点声音,一片静谧。
持续30年往返博物馆的绅士
身处这个令人怀念的静谧气氛中,过去40 年来的种种记忆顿时苏醒过来。
20 世纪60 年代初期,有一位老妇人每天坐在我位子附近,桌上堆着好几本书,她一边读书,一边勤奋地写笔记。她的装扮很特殊,令我印象深刻。她看起来像个流浪者,每天背着购物袋来阅览室。
从外表上看来,老妇人应该不是来自幸福的家庭。以她的年龄来说,能够每天来博物馆,生活应该不至于穷困。不过从她奇怪的外表来看(当然以貌取人是不对的),她也不像是个研究学问的人。
有一次,趁她离开座位时,我瞄了一下她桌上堆的书,吓了一跳,桌上堆积如山的书全都是以埃及象形文字写的。
这种奇人在大英博物馆的阅览室绝不稀奇。作家J. S . 科利斯(J.S . Collis)曾写过一位和那位老妇人截然不同、穿着正式的绅士,那位绅士将人生的大半花费在此阅览室,他的桌上摆满堆积如山、内容艰涩的书籍,并且拼命地记笔记。J . S . 科利斯写道:
那位绅士个子很高,人品高尚,总是坐在通往北侧图书馆小道旁边的座位,桌上堆满书。(中略)那是20 世纪20 年代的事,之后经过数年,我再去大英博物馆,那个人仍旧从早晨待到晚上闭馆,每天都坐在同样的座位上。
我猜那个人迟早会写出大作。不久,30 年代结束,那场可恶的战争降临,大英博物馆也遭受战祸。
那场噩梦般的大战结束,我再前往大英博物馆时,依然看见那位绅士,但是他的头发已经变白,容貌也苍老很多,不过仍未丧失昔日的威严。他仍旧每天一早坐在阅览室同样的座位,读书、写笔记直到夜晚。不知不觉30 年过去,他没有发表作品。在这期间,那位绅士不像就业的样子,也不像有钱人。在这30年间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大英博物馆的一个房间内。
(摘录自《费伯的伦敦读本》)
这位绅士持续30 年往返大英博物馆。虽然有些人花费的时间没有这么长,可是长年往返的人绝不罕见。不少人到大英博物馆只是读书而已(也有人闭眼睡觉)。18 世纪以来,有很多知名人物如马克思、列宁等都曾前来阅览室。
21 世纪的现在,此阅览室的功能完全改变了,往昔那种带有神秘色彩的氛围烟消云散。然而,除了书架上排列的各种书籍之外,阅览室本身完全没有改变;改变的是每一位博物馆的参观者都能进入阅览室。只是,对我这种连续约40 年往返阅览室的人来说,那个地方是再也不会回来的梦乡。
为什么能够一直免费
这样美好的场所,提供种种方便,而且还收藏着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英博物馆,自从开馆以来,完全免费。18 世纪开馆当时,有好几次,不,恐怕有好几十次,有关单位都曾讨论入馆是否收费,不过每次这项提议都被驳回。
世界上有哪一座博物馆、美术馆能够贯彻这个原则?在战后英国国家财政非常困窘的时期,议会曾多次认真地讨论大英博物馆是否收费,但是提案都未成立。我也多次眼见或听闻讨论的经过,反对收费的理由是一旦收费,目前每年650 万人的参观人数将会减半。
我认为这样的见识很了不起。像美国这样有钱的国家也没让公共博物馆或美术馆免费开放。此外,法国这样伟大的文化国家,现下其卢浮宫美术馆也仍旧收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英博物馆的运营和国家的财政一样很艰难,因而这半个世纪来并没有进行很大的改革。
直到现在,在大英博物馆开设250 年后开始实施划时代的大改革,而且在这个开馆纪念活动的同时,还加上2000 年千禧年纪念,因此大英博物馆的改革便加速进行了。
北侧图书馆的搬迁与修改
往昔,阅览室的北侧设有一处叫作“北侧图书馆”的附属图书室。这处图书室即使在白天,灯光也有些昏暗,不习惯的人会感觉怪怪的。它的大小约是阅览室的一半,照明并不充分,总是像处于傍晚时分的暮色中。这里的读者与阅览室比起来,大半是学有专精的学者,因此一般读者待在这儿多少会有压迫感。
本来在阅览室即可申请的特别书籍后来迁移到北侧图书馆,因而很多时候只能在那儿查阅。20 世纪80 年代起,像我这类研究英国文学史的学者常常需要使用到的历史性综合杂志《绅士杂志》,200年的过期杂志就放在北侧图书馆的二楼,因而利用这个图书室的机会就多了。
随着大英图书馆的搬迁,北侧图书馆成为空室。2000 年以后,这里改装成大洋洲、拉丁美洲等地的民族资料展示室。
1970 年,由于布鲁姆斯伯里的本馆空间已无法容纳,少数民族的资料大半迁移到了于皮卡迪利区设立的人类博物馆。从那以后,这些文化遗产在本馆内几乎不可能见到。对以世界人类文化的综合博物馆自居的大英博物馆来说,要另外安置民族资料是个伤脑筋的问题。这回随着大英图书馆的搬迁,展示空间大幅增加,这些民族资料总算得以回到原先的本馆,即北侧图书馆与设立在东侧的两间展览室以及大通曼哈顿展览室。
由于大通曼哈顿展览室的设立资金是由同名的美国银行所提供,因此该室收藏的都是北美土著居民的民族资料。
启蒙运动展览室的创设
这次大英博物馆庆祝创立250年与千禧年纪念的大改装之中,与大庭院的设置同样重要的是邻接大庭院东侧的国王图书馆改成启蒙运动展览室。1827 年依罗伯特· 斯默克的设计所建造的国王图书馆具有新古典主义的精致内装,被称为“全英国美丽的回廊”。
在花岗岩列柱之间,矗立着宏大的玻璃书架,书架上排列着乔治三世所捐赠、往昔收藏在王室图书馆的11 万册西方古典书籍,地板全是以红木铺设。名为国王图书馆,其实只因是由王室捐赠的图书室,阅览室的读者只要申请就可以阅读这儿的书。
图书馆有条很长的回廊,博物馆经常在这里举行种种活动。在20世纪60 年代,当时英国诗坛闻名的几位诗人曾经多次在这儿办朗诗会。桂冠诗人C. D. 刘易斯、约翰· 贝奇曼(John Betjeman)、丧妻之后失意寡欢的泰德· 休斯(Ted Hughes)等人的声音现在仍然清晰地萦绕在参观者的记忆里。三四十位听众席坐在图书馆的地板上,陶醉在夏天傍晚幸福的时刻中。
20 世纪90 年代后期,在大英图书馆的迁移纪念派对上,我和馆长聊了一会儿。我向馆长表示,很遗憾如此美好的国王图书馆就要消失了。馆长微笑着回答:“不用担心,大英图书馆会设立新的展览室,让它重新苏醒。”
数年后,21 世纪的今日,彼时我的担心被证明只是杞人之忧。
新完成的启蒙运动展览室外观与往昔国王图书馆几乎没什么不同。以前书架上王室捐赠的书籍都搬到大英图书馆,取而代之的是约10 万册以皮革装订的书籍排满在新的书架上。
这10 万册书籍是从以前西敏寺的下议院图书馆所收藏的图书之中挑出来的,全都是十七八世纪近代启蒙运动时代的智慧遗产。此外,书架上不只有书籍,还展示着十七八世纪从日本、中国、波斯(今伊朗)等地买来的美丽东方陶瓷器与漆器。
七大领域的展示品
在这个陈列室还排列着红木展示柜。展示柜里的展示品分成七大领域。
一、“创始者收藏品”展示柜
这里可以看到大英博物馆的创始者汉斯· 斯隆爵士的珍贵收藏品。
有斯隆搜集的古代鞋子、波斯的天测仪,还有约翰· 迪伊博士拥有过的名为“呼唤灵魂之石”的水晶玉以及阿兹特克的黑曜石镜。
还有与斯隆爵士并驾齐驱、在博物馆的草创期搜集古代希腊罗马美术颇有功绩的威廉· 汉密尔顿的珍藏品。印有他肖像的圆形浮雕是与他同时代的陶艺家韦奇伍德(Wedgewood)的碧玉陶器作品。
二、“考古学的诞生”展示柜
这里展示旧石器时代的石斧、35 万年前的燧石手斧、萨摩斯岛出土的古代罗马壶以及梅里克(Samuel Rush Meyrick)与史密斯(Charles Hamilton
Smith)合著的珍贵书籍《古代不列颠岛的民俗》。
三、“自然界”展示柜
这里可以看到斯隆爵士搜集的罕见贝壳、维苏威火山的熔岩与矿石、古代哺乳动物乳齿象(mastodon)的颚骨、巨象的骨骼以及斯隆爵士所著《牙买加自然史志》的原本。
四、“贸易与发现”展示柜
18 世纪末期以探险太平洋诸岛闻名的库克船长带回来的毛利族的民俗艺术品、韦奇伍德制作的反对奴隶贸易运动纪念章(碧玉陶器)。
五、“古代文书”展示柜
这里收藏了很多珍贵的文物,书写在古代莎草纸上的埃及诗、刻有梵文的泥砖、中国的印鉴、刻有巴比伦文字的泥砖、法国考古学家商博良对古代埃及象形文字的解说、底格里斯河出土的硬币等。
六、“宗教与祭祀”展示柜
这个展示柜有17 世纪约翰· 迪伊博士的魔法对象,如据说从天使那里得到可以看出伊丽莎白一世命运的水晶球、阿兹特克的黑曜石镜、印度的黑天(Krishna)大理石像、刻画基督教仪式“主的祈祷”的戒指、黄金之冠等。
七、“艺术与文明”展示柜
这个展示柜里有梵蒂冈宫殿收藏的拉奥孔(Laokoon) 像复制品、佛陀像、朱庇特(Jupiter) 铜像、约翰· 温克尔曼(Johann Winckelmann,1717—1768)铜版画、约翰· 亨宁(John Henning)所制作的帕台农宫殿雕刻群复制品、黑天神木像。
启蒙运动的意义
众所周知,这七个部门的展品可说是现在大英博物馆的历史性文物中的代表性收藏。这也是大英博物馆向全世界发出的启蒙运动历史意义的提问。
大英博物馆启蒙运动展览室的主任研究馆员(curator)金· 斯隆(Kim Sloan)曾针对启蒙运动的意义,这样下定义:“这不是事件,是一种对事情的想法,是对既有价值观的再确认,也是用新方法来探讨新观念。通过理性引导经验主义的方法论,让人们可以更接近知识与普遍的真理,从无知与迷信中解放出来。”
这正是启蒙运动的意义,也是大英博物馆历史性的存在意义。在我们的社会,在所谓的知识分子之中,存在着一种轻视、瞧不起这种思想文化的倾向,如果这些人支配了社会,我们的社会与生活质量就有向下沉沦的危险。
前馆长大卫· 威尔逊(David Wilson)说:“大英博物馆是蓄积并具体展示人类智慧的场所。”启蒙运动陈列室可说是这一场所的缩影。
十个部门的展示室
2000 年大改修的博物馆展示室有94 间,此外还有阅览室与克罗教育中心(Clore Education Center)。馆内有至少1000 名职员,共有50 种通行语言,至少可用60 国的语言解说。这94个展示室陈列着十个部门的收藏品,另有调查研究收藏品的科学研究部与负责修理保存的保存科学部。这十个部门分别为:
一、硬币和勋章部门
这个部门拥有世界上多的硬币和勋章搜集品。有在希腊以弗所发现的公元前7 世纪、目前发现古老的金币,在不列颠岛发现的公元200
年左右的罗马货币,还有公元前600 年中国春秋时代的布钱,以及世界各地从古代到现代的硬币与纸币。(总数65 万件)
二、埃及部门
拥有从公元前4000 年古代埃及到中世纪12 世纪为止的文物,如王朝时代的巨大石像、木乃伊和各种陪葬品等古代埃及文明的收藏品,为数众多。其规模不亚于埃及的开罗博物馆。(总数76000 件)
三、民族学部门
美国、非洲、大洋洲和欧洲的一部分地区,主要网罗土著居民的民族文化遗产,被视为全世界完整的收藏。(总数30 万件)
四、希腊罗马部门
拥有从希腊的青铜时代(公元前3000 年到公元前1100 年左右)到希腊化时代(公元前323 年到公元前31 年)的古代石雕和陶器等,以及从公元前500 年左右到4 世纪初期,基督教被公认为合法宗教为止的土著宗教文化收藏品,是全世界收藏希腊罗马艺术品完整之处。(总数10 万件)
五、日本部门
这是近年新设的部门。从19 世纪中期奥古斯都· 弗兰克斯爵士(Sir Augustus Wollaston Franks)时代起,馆方开始积极搜集从古代到现代的日本工艺品、装饰美术作品、绘画作品等,在这方面是欧洲完整的搜集。(总数25000 件)
六、中世纪和近代欧洲部门
拥有从罗马帝国基督教化之后的时代(4 世纪初期)到近代的考古学资料、教会美术作品、希腊正教圣像画,以及中世纪到近代的陶瓷器、时钟等收藏物。收藏的时钟现在还能运转。(总数35 万件)
七、东方部门
除了日本之外,馆方也收藏整个亚洲从新石器时代到现代的古美术品、雕刻、陶瓷器、绘画作品等,这里的收藏品数量是欧洲多的。尤其是中国美术品、伊斯兰陶器、印度雕刻等收藏为丰富,近韩国古美术收藏品也很引人注目。(总数142000 件)
八、史前和古代欧洲部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馆方认为罗马时代不列颠岛的历史文化虽然是地方文化,但其价值丝毫不亚于其他地区,因而积极地收藏其相关文物。此外,欧洲大陆和不列颠岛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考古资料也很多。(总数250 万件)
九、版画和素描部门
除了收藏欧洲文艺复兴巨匠如达· 芬奇、米开朗基罗、薄伽丘等人的素描之外,也收藏近代画家的版画,如英国画家约瑟夫· 玛罗徳· 威廉· 透纳[15]的水彩画。这些收藏品大半放在版画和素描展示室,如果有参观者提出申请,馆方会开放参观。(总数250 万件)
十、古代近东部门
收藏在古代西亚伊斯兰文化圈的遗址所发掘的考古学文物,包括伊朗、伊拉克、巴勒斯坦、叙利亚、约旦、阿拉伯半岛等地从史前时代到7 世纪左右的文化遗产。收藏数目可以说是世界。﹙ 总数282000 件﹚
大英博物馆全部部门的收藏品总数达700 万件,称得上是全世界。网罗世界主要文明、刻画人类6000 年历史的这些庞大收藏品,换句话说,是“世界遗产”。在多达94 间的展示室里,参观者可以自由地看到级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果这还不算让人心满意足的博物馆,还有谁称得上呢?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