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3960857丛书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丛书
1 提升理论在“非遗”保护领域的先导地位(代序)
上 编
3 “非遗”十题
——我国“非遗”保护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
66 对新文化理念的认同
68 “保存”和“保护”并重
——读“法”心解
71 新世纪新理念:文化作为资源
76 论“非遗”传承人的保护方式
95 “非遗”保护应向农村传承人倾斜
99 什么是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之我见
103 亚洲应携手合作保护东方文化传统
107 民俗文化是一条滔滔巨流
112 论古村镇的非物质遗产保护
119 遵循规律·适应时代·融入生活
——再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道
133 重建国学与节日文化
——继承与弘扬传统节日断想
144 “非遗”产业化: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159 探索城镇化进程中“非遗”保护新途径
167 对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数字化采集的一些理解
180 反思与进言:聚焦“非遗”名录之民间文学
下 编
205 及怪及戏 无侵于儒
——走进巴渝文化
225 民间故事:端午习俗的流传与变迁
230 春神句芒论考
259 民族文化传统的基因库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文藏典》丛书总序
265 新课题:都市民俗保护
270 破解人类文化密码
274 刻刀下的历史
——以蔚县高佃亮剪纸为例
279 坚守适应 重现辉煌
——简论佛山木版年画的保护
提升理论在“非遗”保护领域的先导地位
(代序)
继2013年1月16日批四个“非遗保护研究基地”命名并颁牌之后,第二批“非遗保护研究基地”今天在这里举行命名暨颁牌仪式,在此我向各“非遗”保护研究基地的代表们,表示衷心的祝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一项跨世纪文化保护工程,起步于2003年,迄今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回首往事,“十年辛苦不寻常”!在征途上留下的每个脚印里,都浸染着“非遗”保护工作者的心血和智慧。我们不仅在各个层面上一步一步地开拓和推进着保护工作,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的成绩,而且理论探讨和研究工作也受到了人文社会科学界的重视和参与。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2013年6月在成都答记者问时所说的:“中国有很多的专家和专业机构介入‘非遗’保护,能够传达这些遗产所固有的文化表征。中国的‘非遗’保护走在世界前列。”我们的保护工作成绩可以如数家珍般地数算,但归结到一点,莫过于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一宏伟事业重新回归民间,为亿万普通百姓所耳熟能详,普遍认知,他们在“非遗”保护上的文化自觉空前提高了。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理论是行动(实践)的先导。没有理论的行动(实践),常常会陷入盲目性。试想,如果没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就不会有后来的共产主义运动。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也不例外,同样是在理论的先导下开展起来的。当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和部分知识分子认识到或预感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即将给以口头形式世代相传的民间文化带来衰微甚至泯灭命运的时候,保护工作开始进入了政府的视野,形成了“政府主导”的自觉文化工程。稍后,我们接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学术理念,并在我国的国情下不断地本土化。201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汲取了、集中了、反映了全国“非遗”保护工作者、包括法律界人士在内的各界人士的实践经验和学术成果。一直以来,我们始终遵循着理论与实践作为“非遗”保护工作两翼的理念前行。毋庸讳言的是,在一定阶段上,保护实践走在了前面,理论工作落在了后面,或者说,理论大体上停留在保护工作研究的层面上,而对“非遗”本体及其相关领域的学理性研究探讨则显得裹足不前,不能适应“非遗”保护工作的要求了。现在,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之后,又一批保护研究基地被命名和投入工作,这些包括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所在的“非遗”保护研究基地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里的“非遗”研究基地、研究中心一道,将会大大提升我国“非遗”及其保护的理论研究的力度,我们期待着更多更好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问世,从而充实和提升“非遗”理论在“非遗”科学保护领域里的先导地位,为构建和完善我国新兴的“非遗”学科,为中华文化的大复兴、大繁荣尽一份力量。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