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25114381
1. 娱乐名人蔡康永、刘若英、苏有朋,身心灵作家张德芬、素黑,“弗洛伊德奖”得主赵旭东,精神分析师曾奇峰,心理督导师施琪嘉联袂推荐!
2. 权威作者,剖析真实案例,为陷入教养难题的父母们指点迷津。王浩威堪称台湾心理治疗界“总舵主”,是集心理学家、治疗师、作家、诗人、出版人于一身的传奇医生。他以几十年从事心理咨询经验,总结出切实可行的教养孩子方法,解救陷入教养难题的父母们。
3.打破父母主导魔咒,提出“孩子是父母的好老师”这一新颖观点。《好父母是后天学来的》告别父母一言堂,提出“关于如何成为一个好父母这件事,孩子永远是父母的好老师”概念,没有人是天生好父母,好父母都需要学习。
4.关注当下社会热点,为青少年教育提供专业方法论。王浩威用真实案例,直击中国式家庭代际沟通盲点,关注校园霸凌现象,剖析原生家庭影响力,专业解读少年离家出走、自杀、叛逆等社会现象,为亲子沟通、少年成长提供有效指导。
5. 全新阐释父母专权、孩子逆反等人际现象,破解亲子沟通难题。资深心理专家王浩威用充满同理心的人文关怀,通俗易懂的专业知识,让每一位以沟通为终身奋斗目标的父母都拥有和谐的亲子关系。
“王浩威•青春门诊系列”是资深青少心理专家王浩威以十几年切身临床经验,结合西方心理学教育,总结出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青少年心理新议题。
具有前瞻性的青少年心理导师,在《好父母是后天学来的》《全是为你好:父母的焦虑,少年的困境》《生命的12堂情绪课》《我懂你所有的青春迷茫:王医生的情绪诊疗笔记》四本书中,直击中国式家庭代际沟通盲点,关注校园霸凌现象,剖析原生家庭影响力,专业解读少年离家出走、自杀、叛逆等社会现象,和所有的中国父母聊一聊青少年那些事儿,让每一个青少年都拥有绝世好父母。
“少年强,则中国强。”了解青少年,帮助青少年,从“王浩威•青春门诊”开始!
蔡康永,刘若英,苏有朋,张德芬,素黑,“弗洛伊德奖”得主赵旭东,精神分析师曾奇峰,心理督导师施琪嘉联袂推荐。
┈┈
《好父母是后天学来的》(定价:42.00元,ISBN:978-7-5086-6233-6)
好父母都是后天学出来的,没有人天生便是好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懂得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在每一个笑泪交织的背后,精进提高!
在王浩威医生的诊疗室中,出现过各式各样的父母,他们有的焦虑不安,有的气急败坏,有的暴怒失控,有的疏离而忙碌……当然,这里也有千奇百怪的孩子,他们也许叛逆、也许自恋、也许太优秀而没有朋友……在《好父母是后天学来的》中,王医生用39个贴心故事,和您一起探讨如何教孩子、养孩子,如何从孩子身上学会做父母。《好父母是后天学来的》献给陪孩子一起成长的父母!
《全是为你好:父母的焦虑,少年的困境》(定价:42.00元,ISBN: 978-7-5086-7759-0)
资深心理专家王浩威全新阐释父母专权、孩子逆反等人际现象,破解亲子沟通难题。王浩威以亲身经历和案例经验,从专业角度,讲述青少年的不同心理面向,为代际沟通提出不同的见解。这里既有年轻朋友们的镜,也有父母的窗,作者对当下社会问题的直言不讳,也成就了本书的价值。这是心理医生笔下的成长课题、生命故事。
《生命的12堂情绪课》(定价:42.00元,ISBN:978-7-5086-6234-3)
心理咨询师王浩威凝视人类共通的情绪,让10个陌生人,从恐惧开始,慢慢挖掘心中的寂寞、嫉妒、背叛、愤怒、沮丧、疏离、罪疚、绝望,在倾诉与发泄中释放情绪,到达信任、快乐的终点。背叛是生命的必然仪式吗?人真的能像座孤岛一样疏离吗?快乐为何让人有罪恶感?这是生命中不可错过的12堂情绪课,也是王浩威从专业角度给父母与青少年的亲子沟通提供的智慧与爱。
《我懂你所有的青春迷茫:王医生的情绪诊疗笔记》(定价:42.00元,ISBN:978-7-5086-7833-7)
在当今都市的钢筋水泥里,焦虑成了大家永恒的话题,急迫的生活让我们忘记了感觉和情绪,仿佛我们只需要高效率,只需要不停忙碌,而不该有沮丧和悲伤,甚至是开怀大笑的舒畅。然而,午夜梦回时,是否有忧郁袭上心头?台湾心理咨询“总舵主”王浩威结合多年诊疗经验,总结出剖析情绪的深度好文,和你一起重新认识自己,找回久违的情绪与感觉。
《好父母是后天学来的》
推荐序一
教养孩子其实没有那么难 // V
推荐序二
不做直升机父母,不做虎妈 // I
推荐序三
只有爱不够,还要学习 // III
作者序
好父母是尽力了就好 // V
篇一
做父母,超级任务!
科技新父母,亲子新挑战 // 003
孩子为什么说谎? // 005
除了自由,孩子还需要更多 // 009
教养,永远没有客观的尺子 // 011
让自己够好就好 // 013
当受伤的孩子成了父母 // 016
婚姻与孩子带来的考验 // 020
不作为,才是最难的境界 // 023
泼猴与如来佛 // 026
当宝贝女儿变成大小姐 // 029
怎么说都不听的时候 // 031
慢慢听他说 // 034
如何放心,让他飞翔? // 037
孩子需要的冒险 // 039
当孩子离家出走 // 044
每个人都需要可以归属的基地 // 048
从缺席到太亲密 // 052
与孩子一起做决定 // 056
孩子的时间管理 // 059
盐分地带的爸爸,北京的辽宁妈妈 // 061
篇二
青春,复杂味
自己是什么,还没有找到…… // 067
失落童年的女孩 // 072
永远失落的爱情 // 081
拒绝上学的少年 // 088
同一个世界,万花筒般真实 // 092
死神少女 // 097
操场还是战场? // 104
顽皮游戏到弱肉强食 // 107
霸凌标签 // 114
篇三
诊室心情
为人父母,是一段无法预习的旅程 // 123
失去拥抱的少年 // 132
永远是边缘人 // 138
贫穷,一种集体的创伤 // 141
男孩失落的男性气概 // 146
对自己的美,永远都觉得不够 // 152
自恋的文化 // 158
当全能小孩长大之后…… // 164
哀悼的温度 // 173
在狂奔的时代,慢下来 // 178
懂得玩耍,也将懂得重新站起 // 180
生命的壮游 // 183
后
记 好父母来自整个社区的努力
// 191
┈┈
《全是为你好:父母的焦虑,少年的困境》
前言
十岁的成人,四十岁的少年 // VII
篇一
在我们的屋子里
勇于梦想 // 003
独唱少年 // 008
变身 // 011
沉默的呐喊 // 017
面具 // 024
怨愤少年 // 031
虎父如何教出虎子? // 038
快压垮了我们的家 // 043
街头与家之间 // 047
篇二
家庭和家庭之外
青春的呐喊 // 057
不敢开口问 // 066
追风者的指引 // 069
家里的秘密人物 // 076
“偏颇”的平衡 // 079
还给孩子一个应有的成长环境 // 082
透明化的存在 // 086
沉默的瘟疫 // 088
篇三
校园生活的竞技场
标签 // 105
消失 // 110
纸飞机乘空飞翔 // 114
自杀的共犯结构 // 119
社会用很复杂的方式谋杀了她们 // 122
新新人类更幸福? // 124
开启杀人之门,释放内心的困兽 // 131
篇四
在社会的跑道上
爱丽丝不愿离开仙境 // 141
善意的囚房 // 145
男孩不要哭! // 151
菟丝与大树 // 154
惊险历程 // 159
走进另一个世界 // 165
活着,其实有很多方式 // 169
自我放逐 // 173
失去梦和理想 // 177
我的勇气遗留在爱琴海 // 179
未来,属于走向四面八方的傻子 // 182
篇五
诊疗室絮语
丰富我的天使们 // 187
我的朋友王浩威—读《全是为你好》的一点随想 // 212
遇见青少年 // 215
┈┈
《生命的12堂情绪课》
推荐序
情绪、亲密、逾越 // III
作者序
谢谢当年的伙伴们 // VII
前言一
学习凝视自己的情绪 // XIII
前言二
防潮箱里的回忆 // XV
第一课
恐惧:笑声在暗夜里回荡 // 001
第二课
寂寞:在人群中销声匿迹 // 023
第三课
嫉妒:绿眼睛的魔鬼 // 047
第四课
背叛:永恒因死亡而存在 // 071
第五课
愤怒:抑郁的白雪公主 // 089
第六课
沮丧:落入无底的深渊 // 109
第七课
疏离:人真的能像座孤岛吗? // 129
第八课
绝望:寻找遗忘的生命伤痕 // 147
第九课
罪疚:走过黑暗的幽谷 // 167
第十课
快乐:其实不等于罪恶 // 187
第十一课
信任: I will be there // 209
第十二课
分离:美酒佳肴中画下休止符 // 233
后
记 寻找真正的自我 //
247
带领“情绪工作坊”的感言 // 251
真诚的分享 // 257
附录一
丰富的情绪Party // 259
附录二
看情绪的舞动 // 263
┈┈
《我懂你所有的清楚迷茫:王医生的情绪诊疗笔记》
序
一个人的家族旅程 // III
第一部分
第一章
恐惧•灰影在呼吸之间渗透 // 003
第二章
寂寞•出走,为自己而活 // 013
第三章
嫉妒•寻猫的猎犬 // 023
第四章
背叛•寻找被遗忘的伤口 // 033
第五章
愤怒•暴雨将至 // 041
第六章
忧郁•忧郁的医生,想飞…… // 051
第七章
疏离•人潮陷落在黑夜中 // 061
第八章
愧疚•忏悔的动物 // 071
第九章
失落•我不甘心 // 081
第十章
不安•窝在爱人怀里孤独 // 089
第十一章
快乐•一种很高层次的修养 // 099
第二部分
第十二章
潜行在虚无诊疗室 // 111
第十三章
恐惧的旅程 // 121
第十四章
预知死亡的旅程 // 131
第十五章
别人眼中的我 // 141
第十六章
离开自己的逃亡 // 149
第十七章
最极致的恐惧,最极致的勇气 // 155
第十八章
不存在的爱情 // 165
附录一
老汤姆和他的凸透镜 // 175
附录二
让孤独与忧郁在回忆中止息 // 179
附录三
寻找一条漫长的旅程王浩威 // 187
娱乐名人蔡康永、刘若英、苏有朋
身心灵作家
张德芬、素黑
“弗洛伊德奖”得主
赵旭东
精神分析师
曾奇峰
心理督导师
施琪嘉
联袂推荐!
我知道我自己一直都没有真的长大,我的长大,大部分是演的。我的恐惧、烦恼、沉醉、迷恋,一直都和青少年时期的我很像。对我来说,“青少年”是人生*主要的阶段,“青少年”是世界*群的人口,所以我很感谢王浩威医生整理出了这本书。对我来说,这本书里碰触的痛,都是真实的痛。
--蔡康永 作家、主持人
我在青少年时期并没有看过心理医师,但我在这本书中的青少年身上看到了自己。我并没有小孩,但我在这本书中的爸妈身上看到了自己。不只是我,我猜书中描述的状况,大部分青少年和爸妈都经历过,只是我们没有去看心理医师。这本书的“励志”部分,可能是让所有的读者都体会到:啊!原来别人也有这样的困扰,原来我并不孤单。
——王文华 作家、主持人
这是一本既“专业”又不戴“假面”的心灵处方笺,书写着一位精神科医生年轻时的果敢与温柔,并且,有着“自、他一体”的理解与慈悲。
——许悔之
诗人、编辑
带着“度假”心情的吾辈,倒有点像马克•吐温笔下那个促狭的汤姆,满怀偷窥快感,倾听王医生“柜内”的档案病例。沉浸在身心症的大海里,我似乎隐约体悟,人人都需要精神科大夫。
——庄裕安 医生、散文家
《好父母是后天学来的》
操场还是战场?
校园霸凌的相关议题,前一阵子成了热门话题,连朋友见面聊天都提到。一对年轻的夫妇,前几年生了一个孩子,现在也上幼儿园了。年轻的妈妈说:“我们家的Nicolas,太古怪了。同学从背后推倒他,他没哭,还傻愣愣地看着人家,搞不清楚怎么回事。”爸爸接嘴说:“是呀!那天刚好是家长日,那小孩就在我们面前公然霸凌了。”
那天我们一起吃的是火锅。冬天的寒流下,热腾腾的火锅似乎是最适合一群人一起来抵御寒冬的“霸凌”了。我们最后的结论是送小孩去学点那种防身技巧。“最好是合气道,听说只能防身用,不能攻击别人,免得小孩学了反而去欺负人。”大家听了哄堂一笑,就结束了这个话题。
当追逐的乐趣被严谨的竞赛取代
小孩子在操场上,在空地上,或在公园里,跑跑跳跳,追追打打闹闹的,原本就是平常的游戏。这样的活动,有时是全然自发的,小孩子也没规定什么,就很有默契地找到他们的逻辑玩起来了。有时是有游戏规则的,也许是“躲猫猫”,也许是“抓鬼”,但一开始还是经常有许多即兴的玩法。当然,后来规则越来越严谨,而即兴也就没有空间了。
到了小学初中以后,躲避球也好,棒球篮球也好,游戏的规则是越来越统一的。然而,规则越是完善,能玩的人就越少。大部分的人只能当观众,只有少数人能在场上玩这个游戏。当然,观众也可以玩一点游戏,波浪舞等等,但终究还是不如场上选手才是真正聚光灯的焦点。
回到学校,让我们看看校园里的游戏。
当追逐的乐趣慢慢被许多有严谨规则的竞赛所取代,大部分的人其实是从这些正式的游戏中被驱逐出来的。因为除了最高、最灵活、最快、最有力、最训练有素的少数同学,几乎是少有人可以参与这些活动的。
那么,其他的人怎么办呢?
如果将焦点从球场转到校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大部分的同学其实是继续玩他们的游戏,而且是以自发的方式来进行。他们还是在走廊上追逐或在阳台互相观望就可以创造出新的游戏方法,甚至在看不到的地方,不论是爱情还是霸凌,都是人们自发的创造力产生的“游戏”。
当霸凌变成道德上的禁忌
一位幼儿园孩童的家长很难过地告诉我,他小孩如何被排斥的过程。他小孩的细微动作能力发展较慢,感觉统合不协调,整个人看起来就是笨手笨脚的。偏偏这小孩喜欢人群,喜欢热闹,每次同学们玩起自己发明的游戏,他就兴奋地跟着跑起来,甚至也不在乎别人就爬上去,经常将其他小个子的同学撞倒在地上。于是,就有同学喊说:“老师他打人!”
老师刚好太年轻,不知道总有一些学生社会技巧发展太慢而手脚又无法分轻重,便当场就说:“你这么小,就开始欺负同学。”其他同学也不清楚这名词的真正意思,只知道这几天大人们或新闻里谈很多,就跟着喊起来。这位家长说,小孩也知道这是不好的名词,已经难过得不想上学了。
强弱或胜败原本就是所有游戏的基本结果。只不过,越是好的游戏,越是能让每个人都有胜利的机会。
当霸凌一词突然变成道德上最大的禁忌时,忽然之间,人们不知道正常的竞争和不正常的霸凌之间究竟有无清楚的分界。父母们担心自己的小孩受欺负的同时,却也对自己向来鼓励小孩积极竞争的态度是否隐藏了某种危险,而变得更焦虑了。
顽皮游戏到弱肉强食
对于校园霸凌这一长期现象,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决定先制订“防治校园霸凌执行计划”,规定不处理霸凌的校长考核成绩不得为甲,负责督导的县市政府也会被扣奖补助款。至于长期计划,教育部将推动《校园反霸凌法》的立法,考虑“将施暴者隔离起来”。
这个消息在报纸揭露的第二天,我心理治疗诊所的来访案主刚好有一位是当年霸凌的受害者。他现在在海外念书,因为圣诞节和冬季假期而回来。
当年初中受到同班同学的霸凌,使得他一直对学校或同辈聚集的环境都不由自主地感到战栗,也就一直无法正常上学。之后,幸运地在另所中学逐渐适应,才取得同等学力。他先到北美的社区大学,再转到自己喜欢的学校和学系。
咨询时,我将报纸拿给他看,问他意见。他看了一下这则头版新闻,最先稍稍绽放的笑容,慢慢地被沉思的表情所取代而不见。他说:“这方法当然是好啦,只是,事情是很复杂的。”
不善表达但思考迅速的他,跳跃式地提到一连串问题,还有一连串想法:霸凌要怎样定义?可能吗?很多时候是别人觉得不怎么样,但受欺负的人是很痛苦的。有些时候欺负别人的人是因为长期被欺负得走投无路而反击了,也要受罚吗?隔离以后,怎么知道这个人会变更坏还是就真的改善呢?他最后跟我挥挥手表示不谈这件事了:“事情,是很复杂的啦!”
我问他最近的大学生活可好,跟台湾以前的经验比起来怎样。他的回答也叫人难过:“反正太复杂了,我决定做独行侠,不要再交朋友了。”他解释说,就是不去注意这些白人或拉丁裔或黑人是怎么交朋友的。亚裔的同学会主动来跟他交朋友,是为了借笔记。“反正我要求他们一定要立刻影印立刻还,也就不会担心像以前那样考试到了要不回笔记。”
独行侠?一辈子吗?多么孤独呀!希望他不至于如此。我看着他现在不再过胖的脸庞,诊疗室外灿烂冬阳,在他脸另一侧现出沉重的阴影。
霸凌,不易辨
霸凌产生很多可怕的问题,然而过去大人眼中可能只是小孩们吵闹玩过头了。只是,在玩闹中越来越没有同理心的过程,其实是一再地深深刺伤,待日后痊愈亦十分扭曲了。
霸凌的伤害这么严重,但我自己对这个名词却是不喜欢的。霸凌也好,Bully也好,这样的名词读起来感觉都是十分突显的,往往就会误以为是十分抢眼易辨的行为。
我宁可用“欺负”,特别是在大众演讲时。“欺负”是我们小时候就会有的行为,几乎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欺负过比自己弱的同学、欺负过弟弟或妹妹,以及集体欺负不认识的大人(像乞丐或太嚣张的大人)。美国幽默大师马克•吐温的作品,像《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让大人小孩读起来捧腹大笑的作品。特别是那些欺负的情节,更是读者笑声最大的段落。
为什么马克•吐温的小说我们觉得是风趣逗笑的故事呢?为什么社会新闻揭露的那些霸凌,却是叫人痛心而不忍直面?其实最主要的差别有二,一是权力的关系,另一则是同理心的程度。
在马克•吐温的小说里,欺负是弱小者对权位在上者的行为,譬如,欺负那些平常爱作威作福的小恶霸。这样的故事就像《圣经•撒母耳记》里,大卫杀死巨人歌利亚,从来没人觉得是过分的。同样,记得作家杨照也曾经在自传散文里写过,他在建中时和一群同学将教官罩着麻布袋丢到莲花池的故事,反而感觉是充满幽默的正义。
这些故事因为是弱者对强者的反击,我们有时甚至也不用“欺负”一词,而是用“顽皮捣蛋”来形容。
回到现在新闻中的这些事件吧!霸凌也好,欺负也好,却是相反的权力关系,都是强的一方欺负弱的一方,人数多的一方压迫人数少的一方。
我喜欢用“欺负”一词,是因为这样的行为可能发生在过去也可能是未来,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位学生身上,包括学校里被认定的“好”学生和任何过去被欺负的人。
校园里同样是同班或同年级的同学,在权力位阶上,原本就有着越来越拉大的差距。
校园里的权力游戏
在美国好莱坞电影里,有专门针对中学生胃口的所谓YA(young adults)电影。这种电影经常可以归类成两三种模式,每隔几年就会循这模式再拍一部,而且都是永远保证票房大卖。
有一种模式是“老师是鬼”这样的。电影一开始是校门口全景,学校最出风头的美式橄榄球校队高大健美的年轻男人们走过,然后是一群金发标致的啦啦队女孩。相对这些抢尽风头的却是一群藏在校园角落的角色:通常是一位很神经质的书呆子,一位整天嗑药的迷糊蛋,至少还有一位整个人感觉像刺猬对外强烈防卫的女孩。两群人偶有互动时,当然是后者受尽了嘲弄欺负。
有一天,学校开始变化了。也许是那个假道学的校长,也许是爱八卦的橄榄球队教练,不知什么缘故,被外星异形附身或变成吸血鬼。后来老师们全沦陷了,橄榄球队员也沦陷了,连班委会和啦啦队都沦陷了。整校都是外星人或吸血鬼。这时,只剩那几个最被瞧不起的家伙,他们发现了这个秘密,躲到校园地下室锅炉房时遇到了老校工,得到他的帮忙,找到方法,而将外星人或吸血鬼赶出去,拯救了全校同学,包括那些平常最看不起他们的同学和师长。
这样题材的电影一再重复拍摄,而且都可以在青少年人群中开出极优的票房,足以证实美国青少年对片中校园生态描述的认同。
影片的人物中,被欺负或被瞧不起的似乎只有少数几位,但是,从涌进戏院的青少年来看,似乎在现实的校园里,大家都认为自己是属于吃亏的那一群。
在美国,就像这些影片一样,校园是有清楚的权力位阶的。美式橄榄球队员和他的啦啦队女生是权力的最顶端;其次是其他运动校队;再其次是擅长人际关系的,也跟老师关系不错的同学,像班委会干部或班级领导人;再来是稍不擅长人际关系但成绩优异的。至于运动不好、人际不佳、成绩也不怎样的,大概就只能在没人关心的权力底层。
在丛林里生存的方法
我们回过来看台湾的情况,虽然情形差别颇大,但同样的权力落差是存在于学生之间的。
以台湾的初中为例,同学之间的权力位阶往往是以成绩优异为最高标准(成绩只有中上就没啥帮助),其次是人际能力和外表(身高、美貌),再其次是家庭的富裕程度。如果拥有其中几项,累积的权力位阶就更高。相反,越没有上述条件的,则越弱势。也因为如此,在台湾校园霸凌的现象研究中,研究人员经常指出“身材瘦小、人际关系不佳、较内向、成绩普通”,有这些特色中一两项的,都是容易成为校园霸凌的受害人。
校园里的权力现象也可以进一步解释霸凌中的“霸凌者”(the bully)“被霸凌者”(the bullied)和“旁观者”(the bystander)的三角关系。
每个人也许不一定想成为霸凌者,但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权力位阶是更高的;每个人也许可以忍受自己的权力位阶在别人之下,但每个人都不愿成为被霸凌者。
我曾经遇到一位拒绝上学的初二学生,他不像一般典型的拒学,先由抑郁、焦虑或身心症状开始。他开始拒学是因为去向同学“勒索”被告到老师那里去。他的“勒索”手法很笨拙,在便利店看到有同学钱带得较多,就向前去要对方拿钱给自己。可惜,他是新手上路吧,找的地点也不够隐蔽,口气不够狠,连身材也谈不上高大,自然很快就被训导处通知父母来了。
父母一到学校,几乎要抓狂了。他们说,不是上学期才说在家偷钱是因为被其他同学勒索,父母也因此对老师抱怨许久,怎么这学期就沦落成勒索别人的坏孩子了?
这件事一发生,他不再去学校,也几乎不讲话。我们第一次见面,两人在咨询室沉默了相当长的时间,也没有太多的进展。至少三五次的咨询在沉默中度过,也幸亏我过去对这样的个案有一些经验,也就受得了这些难熬的时刻。终于,他慢慢地说出他的沮丧(对自己、对学校和对父母的)和愤怒。初中阶段原本表达能力就不足以叙述复杂情节和情绪,我也就透过他许多片段的描述中,才进一步描绘出大概的全貌。
当年进到这所初中,他的害羞和稍稍瘦小的身材,很快就成为班上几个同学开玩笑的对象。后来,这个原本只是顽皮游戏的捉弄越来越过分,从帮忙去便利店跑腿买零食,到帮这一群同学垫钱。这也就是为什么他零用钱不够用,只好回家偷钱的缘故。一方面他为这些同学的欺负而生气,另一方面他又很喜欢跟他们在一起,因为跟他们在一起,似乎别的同学也会怕他,他也就很有安全感了。
特别是上学期父母来学校找老师,折腾一番后却是一切没改变。那些同学暂时不叫他跑腿了,只是在经过时会说:“我们现在都没叫你做事了!不可以去乱打小报告。”这样确实没有威胁字眼的话听进耳里,反而更是恐惧。他终于知道,原来,在学校这座丛林里,父母和老师根本是不管用的。于是,他唯一安全的方法,就是让自己被他们更接受,譬如开始出现去帮忙勒索这件事。
去勒索其他同学这件事,其实他内心已经挣扎许久。可是,想来想去,这终究是在丛林里获得安全的唯一方法了,终于还是做了。
等他被抓到训导处,父母也赶到时,他忽然松一口气,觉得从此不去上课也是一件很好的事。他放弃辩护、放弃学业,也几乎要放弃自己过去种种对人生的期待了。
从被霸凌者到霸凌者是很容易的,几乎每一个权力位阶还没爬到顶的学生,都是有可能的。每一个人内心想的其实都是只想当一位旁观者,因为没人愿意有任何的风险。只是当大家集体起哄时,旁观者也不得不加入,而从“霸凌行为的默许者”变成“霸凌行为的次要执行者”。
在校园里,只要这样的权力位阶存在,霸凌的问题永远是没法消除的。只是,在平常没意识到时,可能会说:“那只是调皮捣蛋、爱欺负同学罢了。”
人与人之间,当权力位阶存在,当权力带来的特权被许可甚至被钦羡时,所有的关系也就从游戏般玩乐,变成越来越弱肉强食的霸凌了。
┈┈┈
《全是为你好:父母的焦虑,少年的困境》
新新人类更幸福?
之一
一群台北市的“议员”,忽然出现在深夜热闹生活的夜店里,打扮成新新人类的模样,就这样跟年轻人一起出现了。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那些向来只关心“重大事件”的“议员”,怎么会穿起牛仔裤,染了几撮鲜红的头发,宣称要关心台湾的青少年了?甚至,如果我们记忆犹新,应该记得更早以前,蜡笔小新露出小鸡鸡的青少年“色情漫画”问题,竟然也是这一群原先只关心“重大事件”的“议员”提出来的,不禁会感觉到奇怪,台湾政坛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台湾社会结构真的有所变化?如果真是如此,青少年的位置又是如何呢?
从以前的国民党“一党独大”,到现在的“蓝绿天下”(国民党为蓝色旗帜,民主进步党为绿色标识),所代表的社会结构变化,其实并不仅止于政治或政党层面而已。以往的争议,往往是很清楚的双方对立,许多更次要的问题固然没人注意,但同时也有了自由的空间。如今,对立的对象也许持续了,次要的问题也就成了原来誓不两立的双方都关心的共同焦点了。
然而,所谓的“关心”,往往也是压力的来源。那些专门负责围堵社会街头运动的警员,如今随着社会抗争的减少,反而改关心到青少年问题了。譬如警方每隔一阵就推出“旭日专案”之类的名目,动辄拘留了数千位青少年,只因为他们深夜不归。
除了少数学者注意到青少年人权问题而提出异议之外,几乎没有哪一个党的民意代表站出来抗议。台湾青少年的社会位置随着这种社会政治结构的改变,突然掉进了一个很诡异的两难困境:要不就站出来和整个社会、整个大人主导的社会抗争,要不就乖乖按大人们的指示永远长不大,在大人的指挥下留在家里和学校。
社会改变了,台湾的经济也不再像二三十年前那样,每年都在创造经济增长的高峰。虽然这些年来,台湾社会的经济并不是萧条或衰退,但也不再有持续的增长了;简单地说,是一种富裕的停滞状态。
虽然富裕,新的可能性却是越来越没空间发挥了。于是,新一代的台湾青少年,除了拥有更好的物质条件,却是面临越来越没出路的高度竞争状态。主管教育政策的单位固然很敏锐地注意到这个问题,立即开设了更多的高中和大学来容纳青少年,缓冲这种日益激增的青少年压力。然而,相对地,正如现在大家经常提起的“高学历高失业率”,学业上的成就(读到硕士或博士)也不再像以前那般有意义,既不足以光耀门楣,也不再让自己感受到同样的自我肯定了。
社会在改变。父辈们那一代是人人都有“黑手变头家”的机会,身为成人的我们现在却已经感受到越来越难出头的竞争压力了。至于青少年,他们所处的社会比我们当时更富裕了,但社会空间也更封闭、更停滞了。以前的人常常形容最后也是最激烈的抗争是“困兽之斗”,如今,青少年所处的位置不也像是一头精力旺盛的兽,掉进了施展不开的社会困境里?这样的困兽所表现出来的最后挣扎,不是没了希望地自杀,就是飙车一般地想冲破一切,否则就是借药物或酒精来忘记这栅栏的存在。这不就是现在青少年最让大家担心的几个社会问题?
社会结构有了问题,而青少年只是替罪羔羊。
之二
对孩子的成长最重要的家庭角色,在台湾,如今也起了相当大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家庭的功能正在变化,而且是朝着不同方向走去:越来越残缺破碎的家庭,以及越来越紧张而不停努力的家庭。
台湾社会向来自豪的均富神话,如今被贫富差距日益增大的具体数字破灭了。贫穷成为一只悄然无声的残忍之兽,慢慢侵入了这个美丽的岛屿。在马英九先生还是“法务部长”时的1996年反毒会议里,几位年轻临床精神科医生就提出来:侵蚀台湾最严重的,除了毒品外,就是酗酒问题。事实上,随着被政府刻意掩盖的失业人口日益增加,失业的问题和其他相关的事业挫折问题,往往让志气被消磨殆尽的人们,不是寻求宗教就是寻求酒精的抚慰。即使继续努力工作拒绝丧志的人们,也发觉生活是越来越困难,只好寻求其他变通的办法了。
在乡下的学校,小学或初中的老师经常抱怨在家庭访谈时,许多学生都是和祖父母在一起,而父母亲则是在台北等大都市工作,一年难得回来几次。然而,年迈的祖父母管不了青少年,出了问题也只好算了。
失业或酗酒的父亲往往又带来了更大的家庭不安,除了家庭气氛低迷,孩童没有快乐的成长环境以外,更不幸的状况是家庭暴力和离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能力较好的孩子当然以逃家来寻求其他的抚慰渠道,也就是打游戏、飙车等;社会能力较差的孩子只好留在家里,成为这个家庭一切不幸的替罪羔羊,即使日后长大也失去了对自己的信心。
对于功能越来越破碎的家庭,特别是这些没有提供子女适当避风港功能的环境,当然是很快地将青少年释放到外界来。再加上这些年来,学校的功能越来越萎缩,根本容不下这些失去家庭的青少年,于是,青少年也就只好走到街头。家庭的父母和学校的师长都没办法提供真正贴到心坎的关心,甚至只是因社会压力而不时地怀恨或颓废,这样长大的小孩当然也就天生无情了。
另一方面,随着这一切的社会动乱,以及逗留游荡的青少年日益增加,许多尽职的父母亲感受到外界的威胁,也就越来越战战兢兢了。尤其近年来,随着经济和时间的压力增加,如果还是重视家庭功能的夫妻恐怕越来越觉得教养孩子的不易,平均生育的小孩通常不到两个,甚至只有一个,也就发生“三千宠爱在一身”的现象了。
父母亲的担心在出发点上是正确的,但是,因为担心而产生的不放心态度,却是许多问题的来源。
在这样家庭长大的小孩,如果他对人际关系或互动够聪明,自然就学会了利用父母的这种不放心来达到予取予求的目的。在家里,他也许不一定是天之骄子,但至少是全家人心情起伏的关键;然而,到了外面,他的表面一副“酷”的模样,其实只是一种没有信心的表现。这种既自大又自卑的态度,也就是我们目前“酷”文化的一部分。
相对于这些擅长利用父母亲的青少年,许多对人际互动不是这么敏感的青少年,则是被家庭的爱和不安捆绑了。他们的人生从吃奶、吃饭一开始,就被安排得好好的,甚至连脑袋该想什么也是被安排好的。这些小孩长大以后,父母经常抱怨太被动了,闽南话称所谓的“懦性”。殊不知,从出生以来,一切都被安排好了,也失去了自己思考人生的机会,当然没有那种成长的动力了。
然而,这一切保护和不放心,随着不得不自我成长开始发生,独立和依赖之间的奋力挣扎,像一个人和家庭血肉分离般的撕裂痛苦,自然带来更混乱的叛逆期。
之三
因为家庭功能的两极化,我们对青少年的成长恐怕是要用至少两种以上的模式来看待,而非单一的成长模式了。
然而,有趣的是,这些不同家庭环境与成长轨迹的青少年,一旦进入社会,都是崇尚着这种“酷”的文化。
“酷”是一种外在行为的总称,其中包括了在人际关系上拒绝贴心的亲密,对别人的内心无法同理地去感受,对外在事物充满没有信心的恐惧,但同时又不愿流露出恐惧的表现而让别人看扁了,以及所采取的一种保持距离的自我保护方式。
这样的文化反映在男女关系上或男女差异上的,有些不同于台湾传统的男女,但也不是全然不同。我们很难说是进步了,还是更倒退了。
在男性方面,虽然新新人类有更多的比例的确做到男女之间的彼此尊重,但是,亲密相处的课题还是一大难关。然而,更让人担心的,是一群自幼就被社会和家庭抛弃的青少年(男女都有),他们自己成长,自己在人的丛林中幸存下来,学会了弱肉强食的无情,所有的人际关系(包括两性关系)也就陷入了这种极端的权力宰制态度了。
在女性方面,同样有着这样无情看待人际关系、以生存为唯一法则的“青少女”。然而,不只是这点类似男性,其他女性最大的改变其实也是越来越男性化了。许多优势是传统男性独有的,如今也可以在女性身上看到了:独立、果决、爽朗、“酷”……这样的演变是应该的,但是,该努力迈向前的道路并不仅止于此。男性因为这些优势而无法面对自己的亲密问题,而少女不也可能如此?而且,虽然有了一些优势上的平等,但这并不代表男女就真的平等了。传统的价值观,毕竟还是根深蒂固地存在于现代生活中,活生生展现了它的影响,虽然社会出现了新的问题,但旧的问题并不是那么容易就消失的。
究竟新新人类会是怎样?他们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问题继续延续着上一代的困扰?这是永远需要继续思考的。
┈┈┈
《生命的12堂情绪课》
快乐:其实不等于罪恶
真能放开心怀去快乐吗?
如果我们永远在意别人的眼神,连短暂的放松也有压力。
那么,或许已经不知不觉丧失了快乐的能力了。
工作坊第十次的聚会在春假期间。七点一到,人还来得不多。早到的大姐边喝着茶,边和阿陌聊起身体检查的结果。素素进来时,小倩“哦”了一声,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往门边看去。扎着辫子的素素,胸前架了一副太阳眼镜,手上捧着大把的海芋。她的出现,让夜晚的地下室,仿佛洒满了午后的阳光。房间内的情绪顿时被渲染得很高昂,刚刚还在一旁打盹的晴子,一睁开眼睛,就忙问素素到哪里逍遥了。
话题围绕着阳明山时,浩威来了,又是笑又是道歉,说他刚结束演讲赶来。还气喘吁吁的他,喝着大姐殷勤递过来的茶,缓缓地松了一口气。浩威说,这次我们要讲点正面的情绪了。
晴子娇声问:“什么是正面情绪啊?”
浩威笑着回答说:“前几次讲的都是负面的情绪,这次我们要讲的是正面情绪。不过,正面情绪也不太好讲。其实,我们不仅很少谈不快乐的情绪,即使连快乐的情绪也很少谈。我们很少说‘今天很快乐’,也不常会说‘今天心情不好’。”看到素素嘟着嘴不以为然的表情,浩威赶紧补充说:“至少男性啦!”
“我想题目时,想到愉悦、激情,似乎都跟性有关。我考虑过,要不要分享彼此的性经验。如果有人愿意谈当然很好,但是团体的进展并没有足够的亲密感,突然之间把话题转来谈性的愉悦,似乎太快。所以我们还是讲讲个人最近的正面情绪吧,我会这样讲是因为我似乎好久没有正面的情绪了。”浩威挺有意思的,通常都是他举个例子,大家开始七嘴八舌回应,经验丰富的人还可以举一反三,他现在说没有正面情绪,无法抛砖引玉,大家顿时又陷入短暂的沉默。
寿司一入口,我觉得周围都静止了,脑袋一片空白,只剩下嘴里咀嚼的声音,高兴得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浩威不以为意,悠然地拿起饼干往嘴里送。不耐静默的小倩,主动开口化解僵局。现实生活中担任小主管的她,习惯领导统筹,做事应该很有效率吧!每当团体一静下来,大家常会有默契地等待她或者大姐先发言,她们都是善于协调解围的人。
红润的唇色映衬着白皙的脸庞,小倩眼神发亮地说:“最近一次正面的情绪,其实挺感官的,就是吃到非常好吃的东西,让我到现在还忘不了的好吃。有部漫画叫作《将太的寿司》,书里描述寿司的好吃程度简直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将太参加比赛时做握寿司,书中形容醋饭和鱼肉再加点芥末,味道完全融合,放进口中马上就化掉了。看漫画时,我想那怎么可能,生鱼肉怎可能化掉,可是,啊,我开始流口水了。”
小倩伸出舌头舔舔嘴唇,做了个垂涎欲滴的表情:“有一次,我在巷子里的日本料理店点了握寿司,那天的握寿司真是令人惊喜,简直到了入口即化的地步。那是晚餐时间,旁边很多人在吃饭,很吵。可是寿司一入口,我觉得周围都静止了,脑袋一片空白,只剩下嘴里咀嚼的声音。当时的感觉真是好高兴好高兴,眼泪都快掉下来了,真的好好吃好好吃好好吃……”
“在哪里啊?”“是哪一家?”当下每个人都很心动,纷纷询问小倩那家店的地址。惊喜过后的小倩,神色转为黯然:“后来我满心期待再去,就不曾再吃到那天的滋味了。不知道是换了师傅,还是那天师傅的心情特别好,总之那感觉就不再有了。可是也因为只有那么珍贵的一次,所以我念念不忘。那真的是可遇而不可求吧!后来我想,为什么那天我会那么感动,大概是因为我的嗅觉已经慢慢退化,快要闻不到味道了,吃东西时只能依靠味觉来感应,所以吃到好吃的东西,真的很感动,觉得世界上只剩下我和握寿司了。”
真的这么好吃,还没吃晚饭的我,不自觉地咽着口水,听小倩这样叙述,吃到世界只剩下自己和握寿司,真是让人悠然神往的境界。
我第一次坐云霄飞车都叫不出来,太刺激了,嘴巴只能傻傻地张着,口水直滴,好像中风。
像是兴奋的引线被点燃,晒了一整个下午灿烂阳光的素素,快乐地嚷嚷:“最近一次很兴奋的经验,是在游乐园里开怀大叫,叫得很‘HAPPY(开心)’!叫出来的感觉真的很舒服。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工作坊,每次听别人讲自己的生命经验,我都会哭得稀里哗啦,同伴们还笑说我是用水做的。其中有一次,哭到情绪都崩溃了,实在没办法控制。到最后老师实在没办法,就让我叫出来。可是我不敢叫,真的叫不出来,到后来被逼到非叫不可,我就叫出来了,叫的声音是从丹田出来的,好像在做发声练习。
“叫出来时,我有种被释放的感觉。以后跟朋友上山,我都会怂恿他们一起喊,喊过的人也都觉得很舒服,因为这辈子都没这样喊过呢!喊出来真的很过瘾,我常到山上让自己尽情地吼叫、大叫、乱叫。”素素曾经提过,曾忘情地对着山谷大叫“死女人!你去死吧!”来宣泄日常生活的怒气,原来这样的放松是训练出来的。素素诉说时,手舞足蹈,声音还兴奋得直发抖,阳光充足的她,今天真的很快乐。
小倩也开心地附和:“能不能叫出来感觉差很多。我第一次坐云霄飞车,是跟不太熟的朋友在一起,从头到尾都叫不出来,因为太刺激了,肌肉紧绷,嘴巴傻傻地张着,口水直滴,好像中风。下来之后还要抹‘擦劳灭’(一种药膏)让嘴巴的肌肉能够放松,才有办法合起来。”
“哈哈哈!”众人大笑,很难想象成串滴流的口水挂在小倩唇边,她今天还穿着白色连身洋装,像个优雅的公主呢!小倩也笑得上气不接下气说:“第二次我跟很熟的朋友去,坐坡度很小的云霄飞车,因为我很害怕下坠的感觉,所以还没往下坠,我就已经尖叫了,叫到后来,前面的老外都回过头来看我,好可笑啊!”
“你一讲,我就想到学跳舞的经验,”浩威看着兴奋的小倩说,“我以前不只是声音,连身体都很难放松,去跳舞也跳得别别扭扭。后来真正体会什么叫跳舞,是有一次在学校里参加原住民同学办的舞会。
“以前参加舞会,不免会顾虑跳得那么难看,同学一定会笑。可是那天大家都很尽兴。那种尽兴是会渲染的,大家都太快乐而没时间理你,因此反而自由自在。你会觉得,哦,跳舞原来可以这么快乐。参加那次舞会后,以后再参加其他的舞会,我都可以很快进入情况,收获真的挺大的。可是坐云霄飞车,我还是叫不出来,比较像中风。我想可能是性别的关系,同行的都是男性,所以会觉得好像不应该叫。”
“意思是说,实际上你想叫,但顾及男性自尊,所以不敢叫?”素素下的结论像在揶揄浩威。
“我想或许有关系吧!”浩威苦笑着说。
“不会啊,我先生也叫得很厉害呢!”小倩难得不仁慈地提出反证。
我运用一些“技巧”赢得大奖,高兴得又叫又跳。
小倩和素素的快乐,像春天的微风吹拂过整个房间,搔得我心痒痒的。先前讲起负面情绪,我总会撑到最后,被浩威点名了才开口分享,可是今天的情绪被感染得好高昂,不待浩威点名,我就先说了:“最近一次情绪激动得很厉害,是年终摸彩的时候。我们玩宾果(一种老式博彩形式),先连成五条线的人就可以选奖品。玩这种游戏我可是有技巧的,不是完全靠运气。”我说到这里暂停,享受大家的好奇,像魔术表演似的慢慢现出压箱宝物。
“首先,要在脑海里充满胜利意识,然后把强烈的电波发出去,影响抽号码球的人帮你抽到想要的号码。我就是运用这种技巧,帮自己赢得一台电视。而有同事没来,所以我也帮她玩一张,然后又赢了一台电视。我真的好高兴,又跳又叫,兴奋得发抖。后来同事们都把单子交给我,我也陆陆续续帮他们赢得奖品,我快乐得满场跑,觉得自己很行,很了不起。”我擦擦眼角因为太过兴奋而流出的泪水,瞬间我听到小倩惊叹:“她到现在还很兴奋呢!眼泪还流出来了。”
“后来,有个老是不能‘宾果’的同事,不耐烦地跟我说:‘你干吗跑来跑去啊!’顿时我好像被当头棒喝,像被责备了。以前不是有个人叫谢安还是谢玄的,有人来告诉他军队打了胜仗,他还是很镇定地把棋局下完,后来人家发现他的木屐因为压抑兴奋之情而踩断了,这才是有大将之风的人嘛,沉得住气。而我就是那种小眼睛小鼻子的小人,赢了一台电视就高兴得不得了,实在太得意忘形了,我把大奖抽走了,表示别人中大奖的机会变小了,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我的快乐导致别人的哀愁,我太不应该了,顿时我的脑海里充满了谴责快乐的形容词。”
浩威笑说:“你何不想成是‘一家烤肉万家香’呢!”
“电视怎么会像烤肉呢?又不能切块分给人家吃。”我无奈地说。
角落边的晴子带着无辜的语气搭腔说:“我也常有这种想法,比方说考试考得不错,或者是被老师称赞,觉得很高兴,可是接下来就会发生一些不幸的事,后来我就把那种日子定为‘倒霉日’。
“初二时,老师问我:‘你的偶像是谁?’我说是国父啊!高中时同学问我:‘你怎么喜怒都不形于色?’我就回答她:‘你看国父遗像有大笑吗?’”
哈哈哈,国父形象跟眼前的晴子,似乎完全是两回事,但是晴子还是一本正经地把大家都逗笑了。
一群鸟飞下来,离我很近,我不敢动,但内心非常感动。
唐果的笑声最放肆,大家笑完,看着他又笑了一阵子才停下来,披着一头乱发的他说:“有一次,我一个人骑车到新中横玩,沿途感觉不错,看到乌鸦、斑鸠,骑了好久,挺高兴的,后来经过一个树洞时,听到“哗哗”的声音,我心中有个预感,好像会看到什么,就把车子停下来,钻进另一个树洞里坐着,然后一动也不动,我整个人很放松地坐着休息。
“大概经过十五分钟左右吧,有一群冠羽画眉飞下来,离我很近,我不敢转头看,因为怕一动它们就飞走了。那天下午很安静,四周没有任何声音,只有鸟叫声,而且就在我耳边。又过一会儿,又有一大群金翼白眉飞下来,我突然发觉头顶上非常热闹,当时我一动也不敢动,感觉像在做梦啊!
“以前也曾赏过鸟,却从没有这么接近,那就像一个你很喜欢的人,突然来到你身边,很亲切地跟你讲话。虽然完全不用语言,可是我做到了让它们安心地在我身边出现,那真的是预期之外的事,当然还得靠运气,所以我觉得好像意外中大奖那样,感动得一直起鸡皮疙瘩。”
唐果的眼神投向远处,神情陶醉,犹如回到那个下午的奇遇幻境中。可遇不可求的,他喃喃地又说了一遍。
有一次登山,遇到“坐看云起时”的乐趣,尽管登山的人很多,自己却像已经进入另一个世界了。
浩威望着他,美好的记忆也被勾引出来,但是他的语调很平缓:“这种说是‘高峰经验’也好,或者说是‘出神’也罢!我自己也有这样的经验,觉得挺幸福的。印象是在爬奇莱山时,有一天比较早扎营,就轻装去爬一个顶,爬上去要下来时,因为地形一边是草坪,一边是完全垂直的断崖,而刚好一面有阳光,另一面是云,就看着云从山谷涌上来。仿佛古人所讲的‘坐看云起时’的乐趣吧!世界变得很宁静,尽管登山的人很多,自己却像已经进入另一个世界了。
“这样的感觉,该怎么讲,是不经意的感动吗?很难说清楚。以前写稿真的很快乐,尤其自己想要提出有创造性的看法或评论时。因为每次想要对事情做一个比较完整的评论,就会想很久,不得不拖稿,因为怎么想都觉得不完整,所以都得拖到最后一刻。有时候告诉自己今天一定要写出来,回家先睡一觉,起来后就提笔,越写越顺,越写越快乐,一个晚上可以写六七千字,自己觉得写得掷地有声,感觉就像吃了人参果。不过,那是一种得意也好,感动也罢,但离狂热的兴奋还是有些遥远。”浩威的语气更平淡了,而且还带了点落寞,看样子他真的是缺乏快乐的感觉太久了。先前大家都讲得眼神发亮,声音发颤,手舞足蹈,兴奋到流泪,但是快乐的滋味在浩威口中形容起来,却平淡无味如同嚼蜡。方才激起的高亢情绪,传递到他这儿仿佛戛然而止。
从小我被教育要注意“乐极生悲”,而不是“及时行乐”。我担心自己真能享受快乐吗?
大姐像是一点也不意外地接口说:“这就是‘高峰经验’的缺点吧!因为爬到高峰之后,一定要往下走啊!就算维持在高峰,还是会觉得‘高处不胜寒’。像吃了好吃的东西,看了好看的表演,听了好听的音乐,这些都可以让自己感到快乐,可是再来呢?标准会越来越高,才能刺激你达到相同的快乐。所以像快乐这种情绪,我有一些障碍,会警惕自己不要太快乐!我怀疑在尽情享受后,不会有恶果吗?像刚才谈赏鸟,我会想到‘玩物丧志’!”
“啊,你真的好痛苦。人家说社会在压抑我们快乐,你是自己在压抑自己?”浩威说。
大姐声音沙哑地说:“是啊,我也跟我妹妹讨论过,这可能跟从小受到的教育有关。我比较相信的是‘乐极生悲’,而不是‘有花堪折尽须折’。今天天气很好,可是明天或许会倾盆大雨。当我快乐时,乐极生悲、得意忘形这些字眼会跑出来,我便开始担心。
“小时候很喜欢抓金龟子玩,可是金龟子又很爱停在玻璃窗上,所以小孩子就很容易聚在窗边玩。玩得高兴时,糟了!把人家的橱窗打破了,回家要被打惨了。还有一次,我跑去外面玩跳格子游戏,玩的时候把拖鞋放在一旁,后来家人叫吃饭,就急忙跑回家,拖鞋也不见了,回家后被修理得很惨。以后出去玩,我就会提醒自己不要太忘形,要记得把鞋子穿回家。”
看到有人同情地看着她,大姐又说:“还有我来台北考高中,放榜时同学跑来告诉我考上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级中学了。我很高兴,赶快禀告父母,让他们分享我的快乐。爸爸竟然冷冰冰地跟我说:‘你别高兴得太早,人家搞不好骗你,故意耍你,让你白高兴一场。’我当场愣住了,他的表情到现在我还记得,当时觉得很难堪,还跑到浴室去掉眼泪。我想自己是被家庭压抑得不习惯快乐,总会警惕自己快乐之后不知会有什么恶果。”
听着大姐一口气举出一堆“快乐后就会遭殃”的例子,浩威感慨地说:“小时候,快乐好像是一种不乖或是一种罪恶。”
不是每个比较慢拿糖果的人,都能获得大成就,说不定他的忧郁症会比马上满足的人严重得多。
素素皱着眉头,不明白为何要把自己压抑得这么苦:“我的喜怒哀乐全写在脸上,通常没经过考虑,情绪就直接出去了,不过后来都会后悔,觉得自己太‘三八’了!”
“这样难道不好吗?”浩威问。
素素看着他,带着无辜的表情回应:“可是这样不符合《情商》那本书要求的‘控制愤怒,延迟满足’的标准。我应该稍微控制一下自己的脾气,让修养好一点。”
浩威说:“我不赞成控制愤怒。愤怒应该是被理解而不是被控制,控制只是把爆发点延后。至于谈到延迟满足,我觉得‘满足’这翻译有点问题,如果说是‘延迟快乐’,那就会变得不太快乐了。而且书里提到,比较慢去拿糖果的小孩,也就是所谓延迟快乐的人,将来成就比较大。
“可是,到底什么是成就,是一般定义的社会地位、财富累积吗?这个值得再讨论。或许这辈子有几次像唐果经历到的那种‘出神’的感动,还会觉得人生不错。而且不是每一个比较慢拿糖果的人,都能得到大成就,万一没达到那样大的成就,他的挫折感会怎么表现?说不定他的忧郁症会比马上满足的人严重得多。这些书里都没提到。”
虽然快乐很值得享受,可是我在悲哀中的感受更多。
平日很爱讲话的阿正,今天却沉默着。浩威看看他,他也看看浩威,较劲的结果,阿正认输了,笑说:“今天一开始,我就努力想要讲什么,想了半天还是想不出来。刚才跑去上厕所,又抽了根烟,哎,还是想不出来。”
“为什么呢?这也是我要问你的。”阿正的困窘,浩威早已观察到了?
阿正脸上的困惑多于平日的自信:“快乐对我来讲,不是没有,只是很快就过去了,记忆不深。倒不是说乐极生悲,只是快乐的分量对我来说,感觉没那么重。我不认为快乐和悲哀有必然的联系,快乐是很值得享受,可是我觉得在悲哀中的感受更多。
“我曾经抽奖抽中冰箱,那瞬间真的好高兴,可是过后就觉得无聊;吃东西嘛,也不会特别去挑好吃的;每天都走固定的路线回家,也不会换个好玩的路线;金榜题名固然高兴,可是兴奋一下也就过去了,所以快乐的记忆挺难回想的。硬要说的话,听音乐让我挺快乐的,可以什么都不想;新到一个地方或者接触到似曾相识的人事物,也会让我觉得快乐,像是能够暂时抽离现实环境的感觉,还不错。”
感觉又酷又敢玩的阿正,应该很能及时行乐,没想到他竟然说无法享受快乐,浩威不理解地说:“这跟你平常给人的感觉不太一样。”
阿正说:“是啊,不过跟我很熟的朋友,都知道我平常就是靠着这一面─不太有变化,很固定的这面在运作。我刚才想到亚里士多德说过,每个人都会生气,可是不是每个人都会在适当的时间点生气。我觉得快乐也是这样,每个人都会快乐,重点是时间的问题,有没有适当的时间来快乐。”
“为什么要有适当的时间?愤怒常带来毁灭性的效果,所以要找适当的时间点生气,这可以理解。可是快乐的破坏性应该差很多吧,为什么那么在乎时间点?”浩威问。
“嗯,比方说你很快乐,快乐过头了,刚好身边的人很悲伤,你把快乐飙出来,就不太对劲了。”
浩威问:“所以你要等大家都快乐后,你才敢快乐?”
“没有啦!范仲淹讲‘后天下之乐而乐’,那真是太伟大了!”阿正不好意思地分辩。
为什么不能做个快乐的知识分子呢?这句话点醒了我。
浩威表情严肃地说:“我对刚才讲的‘快乐等于罪恶’很在意,可能跟自己的生命经验有关吧!我一直到大学才学会跳舞,不过还是觉得不应该去参加舞会。以前在学校的时候,社团的学弟学妹在我面前都不敢笑,好像我不怒而威,他们很怕我。后来有个很重要的转折点,就是我碰到一个朋友─王菲林。
“当时很爱思考,把生命弄得很沉重,真的是以天下为己任。投入社运后,很多的困惑都发生了,原来的价值观产生动摇,就在那时候碰到了王菲林。我参加的是关于马克思的读书会,那时还得偷偷摸摸地进行,我们读的是很严肃的《资本论》。每次读书会结束时,王菲林会说:‘我们去跳舞吧!’当时心想我们在讲无产阶级的痛苦,应该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必须很自虐、很苦才对,怎么可以去跳舞?心里很矛盾。
“他一开始用激将法跟我们说:‘去认识社会现实吧!’每次都带我们去最刺激的地方。后来有一次跟他聊天,他提到:‘为什么不能做一个快乐的知识分子呢?’这句话点醒了我。后来再碰到社团的学弟学妹们,他们都觉得眼前的王浩威不是他们以前认识的王浩威了。”
浩威微低着头,盯着面前的小茶几说:“我觉得对自己影响很深的两件事:一件是我爸出车祸,那段记忆我全失去了;另一件是自己得了慢性肾炎,病了两年多。这些事情都会让安全感慢慢消失,而要想办法让自己活下来,个性上可能会因此对快乐充满罪恶感。我想范仲淹的格言也是让自己活下来的方法吧!
“刚刚阿正讲的时候,我就忍不住想,别人觉得我很快乐,其实那些快乐很表面,那是可以制造出来的。我可以去大叫,因为花半小时叫完,可以更有效率地读书工作。我这几年刻意训练自己让生活失控,或者说让自己的生命去游荡。比方说,旅行不事先做安排,故意让自己陷入不可预知的状况。嗯,不过还是没办法真正的失控,因为回程机票还是一开始就先订好的。”说罢,浩威抬起头来苦笑。
爸爸很爱我,让我觉得有压力,其实我挺害怕的,怕爸爸太爱我。
今天谈快乐,纳闷的是吉吉并没有开口。浩威原本像在做结论,忽然转向吉吉。吉吉嗫嚅地说:“我在想,大姐刚才说被家庭压抑得不快乐。也许是你爸爸知道你考上好学校也很快乐,只是不知道要怎样来表达他的快乐。”吉吉似乎很能理解父母的想法和顾虑。
大姐皱皱眉头,不以为然地说:“这点我没办法帮他忙,我想他要自己学习才行。”
“可是你不觉得他很可怜吗?因为他连怎么帮自己都不知道。”吉吉近乎哀求的语气,很焦急地,竟然是帮大姐的爸爸向大姐求情。
“我刚刚看到淑丽做了一个很不以为然的表情。”浩威说。
有吗?我的心思全写在脸上了?我说:“我觉得挺有趣的,为什么吉吉每次问的话都一样呢?上次晴子说爸爸揍她时,吉吉竟然会问:‘你是不是很气又很爱你爸爸?’我觉得那问题挺可笑的,因为晴子谈话的脉络里,只是在气爸爸,怎么也听不出爱的感觉啊!但是吉吉竟然会这样问。
“刚才大姐这样讲时,我也不觉得她爸爸有什么高兴,听不出来。但吉吉会马上反应,帮大姐的爸爸求情,我觉得挺不可思议的,似乎在她的世界里,爱爸爸是一件太重要的事情,所以不管别人说什么,吉吉都想到要维护爸爸,即使是别人的爸爸也一样。”我刚开始吞吞吐吐地斟酌字句,讲到后来竟是有点不留情。
“因为我觉得爸爸很爱我,爱到变成压力,我挺害怕的,怕爸爸太爱我。”吉吉说起爸爸爱她,她因为感到压力而生气,结果充满罪恶感的故事。
团体近尾声时,大家一边喝茶吃点心,一边看浩威和阿正一来一往地讨论着“快乐到底是不是罪恶”的问题。我觉得这样的工作坊很有趣,好不容易有一次要讲快乐、讲激情、讲正面的情绪,像我这么容易激动的人,难得从负面的哀伤情绪中解放出来,正想畅所欲言时,没想到团体又落入无法快乐的主题里。
最后,浩威跟大家抱歉,原本想讲点正面的情绪,讲到后来还是不怎么正面。是啊,我沮丧地拿起一块饼干往嘴里送,快乐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过今天浩威和阿正的对话,倒是让我深入思考了一些事情,自己似乎也不是能尽情快乐的人,所以我常梦见小时候,人生难得烦恼比较少的时候。
不懂了,为什么国民生产总值只有台湾地区二十分之一的不丹,生活在又穷又苦的恶劣环境中,绝大多数的人民却认为自己快乐又满足;而生在台湾,生存环境相对优渥的我们,却很难觉得快乐呢?
┈┈┈
《我懂你所有的青春迷茫:王医生的情绪诊疗笔记》
忌妒•寻猫的猎犬
成长以后的爱情中,所谓的忌妒,
不也同样再次唤醒了对父母的依恋关系吗?
果真如此,失恋也就成为一种重要的成长过程了。
在一次咨询里,个案回忆起他童年的几个死党。他是因爱情受挫后压抑不住自己的“毁灭”念头,却又因这样的念头在道德上痛苦万分,才来门诊求助的。
门诊在一幢20世纪50年代的水泥大楼里,昔日骄傲的新颖建筑,如今却因人们对空间的感觉逐渐改变而遭到越来越多的批评。
我们的会谈就是这样展开的,从采光不利的窗户谈起。他说,这种光线气氛,让他回想起自己的童年,那是一段阴郁的岁月,人人羡慕他身为独子得以拥有许多的爱,而他却永远处在一种无法满足的不安中。
不安让人陷入忌妒深渊
在幼儿园阶段,妈妈带着他换了三所学校;到了小学,他甚至要确定妈妈就站在操场的另一端才能待在学校里,否则就会夺门而出。
这一次恋爱是出乎意料的。
在成长的过程里,他开始交朋友,偶尔也有一些死党,可是往往很快就因为争吵而分手。大部分摩擦的理由都很可笑,总是因为怀疑甲同学和乙同学比较要好,自己被忽略,索性就翻脸了。
几次交友之后,他更懂得以孤独来保护自己,对恋爱也是一样的态度。他说,从高中开始,有好几次初恋的女友邀他共处一室,明明白白地暗示可以有进一步的亲密动作,他却夺门而出。他说,他害怕拥有以后就要面临失去的威胁。
这一次的恋爱终究还是发生了。就在他经由肌肤的喜悦确认了拥有时,害怕失去这一切的不安也同时涌上心头。倘若有哪个晚上,他拨着电话却找不到这位深爱着他的女孩,他就会一边拼命告诉自己她是多么爱他,一边在脑海中想象另一个男孩的存在。
分手是很痛苦的。这位女孩其实是受不了这种令人窒息的爱情,然而他却更加肯定有第三者的存在。于是他就像一只寻猫的猎犬一般,反复徘徊在她家门前,连学校和公车站也不放过。想要毁灭这世界的念头也越加强烈—既然我得不到,索性就全毁了,别人也别想要。他很清楚,从一开始陷入占有的欲望时,忌妒也就不可能再避免。
忌妒是三角人际关系的必修习题。不管第三者是否真实存在,我们总是忍不住去想象、塑造、强化。到最后已是真假难辨。
这种挥之不去的虚构三角习题,几乎是从我们出生之后就开始出现。
精神分析者总爱将恋母弑父的俄狄浦斯情结形容成三角关系。依恋着母亲的子女,一旦意识到第三者(父亲)的存在,所有的不安全感都会转换成哭闹的表现。所谓的忌妒,也就是要去维护百分之百占有之假象的一切努力。
徘徊在永远无法满足的占有欲和对这浓烈欲望的恐惧之间,始终不得解脱。我听着这位年轻男子的故事,隐约知道这一切恐怕暂时解决不了。
完全占有的依恋关系
结合了动物行为学和婴儿发展观察的两位著名精神分析家,先后提出了相似的理论—鲍尔比的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和马勒(Margaret Mahler)的母子共生现象(symbiosis),都或多或少地指出了这种占有欲望的必然性。如果在童年没有过足够安全的完全占有关系,就会在后续的生命历程中再三地寻求补偿。
我记得自己曾经从“家扶中心”的老师那里听过一位个案的故事。因父母留在城市工作失去了联络,她与弟弟只得和年老目盲的祖父一起在村里生活。那时候她才小学六年级。幸亏那是一个颇有人情味的传统社区,左邻右舍常常会将多余的食物施舍给这家人。也许是长年照顾弟弟的缘故,姐姐应对进退的举止都俨然一副成熟小大人的样子。
后来颁布了《儿童福利法》。依新的法令,这对姐弟属于儿童虐待中的儿童情感忽略,被安置到了寄养家庭中。姐姐的眼神起初冷漠而疏远,但没多久就开始黏着寄养妈妈。有一次,寄养父母喝喜酒外出,回到家时竟然发现她打开大门,一个人趴在地上,可能是因为等得太久已经睡着了。
依鲍尔比的讲法,这是从小被剥夺父母的小孩,他对亲情的渴望必然会再次被唤醒,从而重新产生依恋关系。他所指的是小孩子和任何给他足够关怀的大人之间的关系,而在成长以后的爱情里,所谓的忌妒,不也是对依恋关系的再次唤醒吗?
果真如此,失恋也就成为一种重要的成长经历了。鲍尔比认为,随着成长的适当挫折,这一切依恋都将开始逐渐脱离。这些挫折或许令人难过,却也教会了一个人独立存在的能力。在长成大人后,如果恋爱是再次复活的依恋关系,失恋不就是那种应有的挫折?
就鲍尔比的观察而言,这种挫折必然是多次重复出现,这是不是也意味着我们要有多次的失恋经验,才可能学会如何适当地爱一个人呢?
嫉羡鼓励了彼此的成长?
当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忌妒并非仅仅发生在三角关系中。
三角关系中的忌妒最接近英文“jealousy”的意义。而在三角关系以外的忌妒,恐怕更接近“envy”(嫉羡)的含义。
近代思想家赫尔穆特•舍克(Helmut Schoeck)在其著名作品《忌妒和社会》中,所提到的忌妒(der neid),恐怕是较接近嫉羡的忌妒。他说,人生来就是忌妒者,“每当两个人能够相互进行比较的时候,这个问题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
这样的嫉羡其实也是一种占有欲望。譬如我们都知道,在男性文化里,有“老婆总是别人的好”这一现象。这种情形乍一看也是与爱情相关的人际问题,却全然不同于前述的忌妒。
恋爱中的忌妒是对爱人可能消失的不安,唯有凭借完全的占有(偏偏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才能赢过想象中的第三者。对“他人之妻”的嫉羡则是对于攻城略地无限扩张、不断累积占有物的欲望。
有趣的是,无论是西方还是台湾的文化,都鼓励恋爱中适当地忌妒,而以扩张占有量为主的嫉羡,却在道德上一再遭到贬抑。
在恋爱过程中,“吃醋”是一项重要的仪式,是不断确定和展现爱情诚恳度的功课。因此,在这一范围内,忌妒不仅是被鼓励的、不违反道德的,甚至是一种必要的存在。
然而,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都视“嫉羡”为道德瑕疵。倘若孩子盯着邻居手上的棒棒糖,馋得几乎流口水,必然会遭到父母愤怒的一巴掌。嫉羡不仅是《摩西十诫》里再三劝阻的缺陷,也被一切文化拒斥。
但是,道德上的阻拦果真可以消除嫉羡的情绪吗?舍克反而提出了另一种观点,他认为被视为道德瑕疵的嫉羡其实是人类进步的普遍动力。
我还记得自己刚从南部到台北读书时的模样。那时我对台北同学自然自在的言谈举止,对他们那带点卷舌音的标准口音,简直是羡慕极了。这样的嫉羡,反而启发了自己的好胜心。
如果当初来到台北时没有这股嫉羡,恐怕无法在这个陌生的城市生存下来。难怪舍克说:“在一个社会里,如果人们之间不存在忌妒,那么这个社会就无法存在下去了。”
回到最初那位为情所困的年轻个案,我们能不能说,忌妒是毁灭或破坏性的,而嫉羡是建设性的呢?这样的结论,势必因为过度简化而导致层出不穷的矛盾。譬如两国之间的武力装备竞赛,不也是一种促进“进步”的嫉羡引起的竞争?
只是在我们的社会里,忌妒是被歌颂的,《奥赛罗》里那种不安的猜忌、那种完全占有的欲望,缔造了千古讴歌的爱情传奇,甚至成为人们心中的爱情典范。
忌妒是要求对方停止不动,却在我们的社会获得歌颂和赞赏;明明嫉羡会鼓励彼此的成长,却让我们充满道德上的羞耻感。
也许这重重矛盾在将社会变得更加复杂之余,也使得人类情感更加让人着迷吧。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