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727239
《”枫桥经验”: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是西北政法大学和诸暨市人民政府合作完成的横向课题《”枫桥经验”与法治建设》项目成果。本书在研究与写作过程中,始终秉持着问题导向、重实证考察、多学科乃至跨学科研究等基本路径,立足于诸暨市和枫桥镇丰富多彩的基层社会治理实践,通过梳理、总结,客观呈现基层社会治理个案的样态,并通过理论发掘与提升,更好地发挥地方经验的普适意义与镜鉴作用。
本次再版,对近十年刑事司法领域主要的变化,诸如”刑事和解””社区矫正”等内容进行了修订;对矛盾纠纷多元化解领域国家政策的发展变化,也进行了说明。附录收入余钊飞副教授的书评《基层社会治理的法治探索–评汪世荣教授主编的〈”枫桥经验”: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第二版坚持修改的”必要”原则,基本保持原著风格。作为一本学术著作,原著所提出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措施及意见和建议,原汁原味得到了保留。
章“枫桥经验”概述
节“枫桥经验”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枫桥经验”的概念与内涵
第三节“枫桥经验”的精神实质
第四节“枫桥经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第二章“枫桥经验”与基层社会的综合治理
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第二节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
第三节司法救助
第三章“枫桥经验”与基层社会的刑事对策
节基层社会对刑事政策的实践
第二节犯罪预防与矫正
第三节刑事调解
第四章“枫桥经验”与民间矛盾纠纷的解决
节纠纷的种类
第二节纠纷的调解
第三节村级调解
第五章“枫桥经验”与基层民主法治建设
节新农村建设中的基层民主与村民自治
第二节民主法治村
第三节村规民约
第六章“枫桥经验”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启示
节“枫桥经验”与基层社会的法律治理
第二节治理的困境与治理方式的转型
第三节独特的治理传统与方式
第四节中国特色的法治化道路
后记
基层社会治理的法治探索
——评汪世荣教授主编的《“枫桥经验”: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
序
”‘枫桥经验’与法治建设”研究项目,系西北政法大学与诸暨市人民政府合作完成的科研课题,《”枫桥经验”: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是项目的终研究成果。经过一年半的调研、总结和写作,在完成了三十余万字的项目成果初稿后,2007年11月17日,在北京召开了项目成果鉴定会。对于西北政法大学和诸暨市人民政府的这项研究成果,与会的中央政法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等中央政法部门的领导和一些著名的学者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国内主要新闻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其后,项目组又认真进行了修改定稿,现在呈现的是终项目成果。
西北政法大学是全国法学教育和研究的重要基地,为国家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学校的前身为中共中央在延安创办的陕北公学。学校长期以来有着务实的校风,关注现实,注重实践。近年来,学校大力提倡回归大学本位、理论联系实际,研究基层的实际问题并服务基层社会,开放办学。在项目负责人西北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汪世荣教授的带领下,来自西北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诸暨市政法委等单位的十余位专家学者,通过蹲点调查、实地走访、座谈、查阅档案资料等工作,收集到数百万字的相关资料。项目组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研讨会,交流研究心得,总结阶段性研究成果,按项目计划书的要求完成了各个阶段的任务。将”枫桥经验”作为一项重要的合作研究项目,体现了我校新时期的办学理念。
”枫桥经验”的提法源于同志1963年11月20日批示的”诸暨县枫桥区社教运动中开展对敌斗争的经验”。产生之初的”枫桥经验”,主要指在”四类分子”改造中,进行思想斗争,提倡”一个不杀,少捕人,矛盾不上交,发动和依靠群众,重点开展说理斗争,就地将’四类分子’改造成为新人”。对枫桥的做法,同志批示:”各地要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1964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依靠群众力量,加强人民民主专政,把绝大多数”四类分子”改造成新人的指示》,把”枫桥经验”推向全国。其后,枫桥经过二十余年的坚持和发展,在就地改造流窜犯、对违法犯罪青少年进行帮教等方面,
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预防和处理违法犯罪的工作中强调帮助教育,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和生活上的关心照顾来改造人,并致力于提高人民群众法制意识,实现了”捕人少、治安好、产量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枫桥在全国率先对经过长期有效改造、表现好的”四类分子”摘帽,并总结了摘帽工作经验。1979年2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摘掉一顶帽,调动几代人》的长篇通讯,报道了枫桥区如何落实党对”四类分子”政策及进行评审摘帽的具体做法和经验。1983年,中共中央在转发公安部党组《关于给现有”四类分子”摘掉帽子的请示报告》时指出:”给’四类分子’一律摘掉帽子,是我们党和政府依靠人民,把他们由坏人改造成为好人的结果。”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枫桥提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口号,并在实践中,依靠群众,就地调解了大量矛盾纠纷,”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枫桥在大力推动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发展的同时,重视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形成了”党政动手,依靠群众,立足预防,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收到了”矛盾少、治安好、发展快、社会文明进步”的良好效果。
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民主法治建设的发展,”枫桥经验”受到中央和浙江省地方各级领导的重视。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枫桥经验”贯穿”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建设”理念,提出了一系列与时俱进的口号。例如,在流动人口管理中,强调”服务管理”,促进外来人口尽快融入本地,成为枫桥的”外来建设者”。又如,在企业管理中,提出:”要戴致富帽,先戴安全帽”;”要有好的产品,必须要有好的人品”;”八小时内是企业文明守法的职工,八小时外是社会文明守法的公民”。在加强基层民主,完善基层法治,推动村民自治,保证基层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建立健全各级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立和完善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的各项制度等方面,都为我国的基层社会治理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更为可贵的是,新时期的枫桥人不仅重视发展经济、文化,而且重视”民主法治村”建设,推动基层民主法治不断完善。
综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基层群众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充满智慧的社会管理、基层政权建设、村民自治等经验。今年是同志批示”枫桥经验”45周年。”‘枫桥经验’与法治建设”研究项目成果,对这一坚持了四十余年的经验,在理论上进行了总结和提升。项目成果的出版发行,对于”枫桥经验”的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是一个新的契机。项目组试图通过对”枫桥经验”这一具体问题的深入研究,总结中国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经验,进而为我国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探索道路,值得肯定。这一项目的顺利完成、项目成果的出版,也是大学服务社会的一次成功实践。
是为序。
西北政法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贾宇
2008年9月6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