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4648372丛书名: 中国天文学史大系
编辑推荐
《中国天文学史大系》(全套共10卷)是中国科学院重点研究项目的一大成果。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牵头,组织包括北京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陕西天文台、北京天文馆、南京大学天文系、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等单位的,堪称中国天文学史界主要力量的二十余位专家,历时三十多年,集体编撰完成。
《大系》集中国天文学史研究之大成,深入揭示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理性认知探求与思想文化的关系,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学术价值。其所涉及的内容之广,超过了以往的中国天文学史论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引起国际天文学界和科技史界的高度关注,也推动了国际上对中国天文学史的研究。
《大系》根据大专题立卷,各卷又**结合,所引用史料准确丰富,分析科学合理,视野广阔,论述深入,构筑了一幅全景式的中国天文学历史发展的宏伟图像。
《大系》展现了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其中《中国古代天文学思想》《中国古代历法》和《中国古代星占学》已被收入“中国文库”,《中国少数民族天文学》对于同属中华文化的“中国少数民族天文学”的发掘和整理,也是一项开拓性的探索。 《中国古代天文学词典》对天文典籍阅读者是很有价值的工具书。其余卷册的研究也各具特色。
《大系》集中国天文学史研究之大成,深入揭示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理性认知探求与思想文化的关系,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学术价值。其所涉及的内容之广,超过了以往的中国天文学史论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引起国际天文学界和科技史界的高度关注,也推动了国际上对中国天文学史的研究。
《大系》根据大专题立卷,各卷又**结合,所引用史料准确丰富,分析科学合理,视野广阔,论述深入,构筑了一幅全景式的中国天文学历史发展的宏伟图像。
《大系》展现了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其中《中国古代天文学思想》《中国古代历法》和《中国古代星占学》已被收入“中国文库”,《中国少数民族天文学》对于同属中华文化的“中国少数民族天文学”的发掘和整理,也是一项开拓性的探索。 《中国古代天文学词典》对天文典籍阅读者是很有价值的工具书。其余卷册的研究也各具特色。
内容简介
天文学是我国古代发达的自然科学之一,在华夏科学、文化史中是一个具有连贯性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天文学史大系》(以下简称《大系》)的全套书结构中,《中国古代历法》、《中国古代天体测量学及天文仪器》、《中国古代星占学》、《中国古代天象记录的研究与应用》、《中国古代天文学思想》、《中国古代天文机构与天文教育》、《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各立一卷,以概全面。完成这样的一部《大系》,可谓是从一个重要的侧面来认识华夏文化的源与流。
近世100多年,华夏文化受西方文化的冲撞,激湍跌宕,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出现前所未有的震动,至今波澜未已。其间在天文学上体现为结束古代传统、“转轨”西化、进入近现代的航道。《大系》中所设的《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转轨与近代天文学》一卷,阐述了这一时期的历史。
全套书中用《中国少数民族天文学史》一卷介绍了对同属华夏文化的发掘和整理,是一项开辟性的探索。另一卷《中国古代天文学词典》篇幅达47万字,对天文典籍阅读者是十分有用的工具,也是好伴侣。《大系》共10卷,每卷40万到80万字。
近世100多年,华夏文化受西方文化的冲撞,激湍跌宕,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出现前所未有的震动,至今波澜未已。其间在天文学上体现为结束古代传统、“转轨”西化、进入近现代的航道。《大系》中所设的《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转轨与近代天文学》一卷,阐述了这一时期的历史。
全套书中用《中国少数民族天文学史》一卷介绍了对同属华夏文化的发掘和整理,是一项开辟性的探索。另一卷《中国古代天文学词典》篇幅达47万字,对天文典籍阅读者是十分有用的工具,也是好伴侣。《大系》共10卷,每卷40万到80万字。
目 录
绪论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功能与特征
一、观象以授人时
二、观象以见吉凶
三、官办天文学的若干特征
章 宇宙本原与演化学说
节 宇宙本原与演化学说的早期论述
一、虚无创生说
二、元气或水本原说
三、宇宙演化思想的早期论述
第二节 汉晋宇宙本原与演化说
一、《淮南子》等宇宙本原与演化说
二、《易纬·乾凿度》等的元气生成论
三、《灵宪》与魏晋宇宙本原及演化说
第三节 唐宋时期宇宙本原与演化说
一、《天对》、《元气说》及其他
二、北宋初年各家之说
三、朱熹的宇宙本原与演化理论
第四节 元明清时期宇宙本原与演化说
一、传统宇宙本原与演化说的余绪
二、西方宇宙本原与演化说的传入及其影响
第五节 宇宙循环论
一、儒道宇宙循环论
二、佛教宇宙循环论及其影响
第六节 宇宙神创论
第七节 宇宙膨胀说
第二章 天地结构学说
节 引言
一、论天家与论天学派概说
二、天地结构的神话传说
第二节 盖天说
一、周髀家盖天说
二、《周髀算经》盖天说
三、王充平天说
四、虞耸兄弟穹天论
五、佛家须弥山说及地轮一水轮一风轮一空轮说
六、萧衍金刚山说
七、元明清时期的盖天说
第三节 宣夜说
一、郗萌一黄宪宣夜说
二、虞喜安天说
三、宣夜说的源与流
第四节 浑天说
一、浑天说的缘起
二、扬雄难盖天八事及其他
三、张衡浑天说
四、陆绩、王蕃、葛洪等对于张衡浑天说的论证
五、姚信昕天说及刘智、姜岌等对张衡浑天说的改造
六、从何承天到一行对张衡浑天说的修正
七、邱光庭一朱熹新浑天说
八、新旧浑天说的论争
九、传统地圆说及西方地圆说的传入
第三章 天论与天体论
节 天论
一、天地与宇宙
二、天地的大小
三、天或天体的层次论
四、日月五星左旋说与右旋说之争
五、西方宇宙体系的传入
第二节 天体论
一、关于太阳和月亮
二、关于五星、恒星和银河
……
第四章 天象论
第五章 地动说和潮汐论
第六章 历法思想
第七章 星占思想、天人感应说及影响
参考文献
后记
总跋
补记
一、观象以授人时
二、观象以见吉凶
三、官办天文学的若干特征
章 宇宙本原与演化学说
节 宇宙本原与演化学说的早期论述
一、虚无创生说
二、元气或水本原说
三、宇宙演化思想的早期论述
第二节 汉晋宇宙本原与演化说
一、《淮南子》等宇宙本原与演化说
二、《易纬·乾凿度》等的元气生成论
三、《灵宪》与魏晋宇宙本原及演化说
第三节 唐宋时期宇宙本原与演化说
一、《天对》、《元气说》及其他
二、北宋初年各家之说
三、朱熹的宇宙本原与演化理论
第四节 元明清时期宇宙本原与演化说
一、传统宇宙本原与演化说的余绪
二、西方宇宙本原与演化说的传入及其影响
第五节 宇宙循环论
一、儒道宇宙循环论
二、佛教宇宙循环论及其影响
第六节 宇宙神创论
第七节 宇宙膨胀说
第二章 天地结构学说
节 引言
一、论天家与论天学派概说
二、天地结构的神话传说
第二节 盖天说
一、周髀家盖天说
二、《周髀算经》盖天说
三、王充平天说
四、虞耸兄弟穹天论
五、佛家须弥山说及地轮一水轮一风轮一空轮说
六、萧衍金刚山说
七、元明清时期的盖天说
第三节 宣夜说
一、郗萌一黄宪宣夜说
二、虞喜安天说
三、宣夜说的源与流
第四节 浑天说
一、浑天说的缘起
二、扬雄难盖天八事及其他
三、张衡浑天说
四、陆绩、王蕃、葛洪等对于张衡浑天说的论证
五、姚信昕天说及刘智、姜岌等对张衡浑天说的改造
六、从何承天到一行对张衡浑天说的修正
七、邱光庭一朱熹新浑天说
八、新旧浑天说的论争
九、传统地圆说及西方地圆说的传入
第三章 天论与天体论
节 天论
一、天地与宇宙
二、天地的大小
三、天或天体的层次论
四、日月五星左旋说与右旋说之争
五、西方宇宙体系的传入
第二节 天体论
一、关于太阳和月亮
二、关于五星、恒星和银河
……
第四章 天象论
第五章 地动说和潮汐论
第六章 历法思想
第七章 星占思想、天人感应说及影响
参考文献
后记
总跋
补记
在线试读
章 宇宙本原与演化学说
生活在天地之间的人们,自古就对天、地的由来这一深奥难解的命题产生了兴趣。天地是怎么形成的?是由什么组成的?天地是亘古不变的还是在不断演变的?如果是在不断演变,又是怎样演变?为什么会这样演变?等等,对于这些问题,人们曾进行过思考,作出过许多猜测,并长时间地争论,且有过诸多有趣的论述。
关于天地亘古不变的观点,春秋时期的孔丘就有过论述。在《庄子·知北游》中,记载有孔子同他的学生冉求的一段对话:
冉求问于仲尼曰:“未有天地,可知耶?”仲尼曰:“可,古犹今也。”
晋代郭象注日:“言天地常存,乃无未有之时。”孔子还认为:“无古无今,无始无终。”这就是说,孔子认为天地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终了,天地是亘古不变的,不论是过去还是将来,一直是当今这个样子。
这种观点,在后代得到一些人的赞同。西汉董仲舒就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①,“夫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②。宋代司马光也认为:“天地不易也,日月无变也,万物如若也。”只是这种观点在中国古代并不占主导地位。而占主导地位的观念则是天地是在不断演化着的,它们有一个化育生成的过程。中国古代传统的、影响极其深远的蒙学课本《千字文》(梁代周兴嗣撰)的开首便是“天地玄黄,宇宙鸿荒,日月盈昊,星宿列张……”这几乎成为古代一般中国人的共同认识。当然,这种观念的产生、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而且包含有十分丰富多彩的内涵。
……
生活在天地之间的人们,自古就对天、地的由来这一深奥难解的命题产生了兴趣。天地是怎么形成的?是由什么组成的?天地是亘古不变的还是在不断演变的?如果是在不断演变,又是怎样演变?为什么会这样演变?等等,对于这些问题,人们曾进行过思考,作出过许多猜测,并长时间地争论,且有过诸多有趣的论述。
关于天地亘古不变的观点,春秋时期的孔丘就有过论述。在《庄子·知北游》中,记载有孔子同他的学生冉求的一段对话:
冉求问于仲尼曰:“未有天地,可知耶?”仲尼曰:“可,古犹今也。”
晋代郭象注日:“言天地常存,乃无未有之时。”孔子还认为:“无古无今,无始无终。”这就是说,孔子认为天地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终了,天地是亘古不变的,不论是过去还是将来,一直是当今这个样子。
这种观点,在后代得到一些人的赞同。西汉董仲舒就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①,“夫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②。宋代司马光也认为:“天地不易也,日月无变也,万物如若也。”只是这种观点在中国古代并不占主导地位。而占主导地位的观念则是天地是在不断演化着的,它们有一个化育生成的过程。中国古代传统的、影响极其深远的蒙学课本《千字文》(梁代周兴嗣撰)的开首便是“天地玄黄,宇宙鸿荒,日月盈昊,星宿列张……”这几乎成为古代一般中国人的共同认识。当然,这种观念的产生、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而且包含有十分丰富多彩的内涵。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