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791912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初步建成舞蹈表演理论与舞蹈表演实践两部分,着力研究探寻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古典舞表演艺术的表演理论与实践美学特征和规律,通过横向比较,纵向交错,平行互动,借此推动中国古典舞表演体系的成功构建。本书通过把握舞台表演艺术这一大系统的美学基础上,与其他子系统进行比较,继而归纳、总结、提炼出舞蹈表演的特性,进行元素化的细化研究。
目 录
上 篇 舞蹈的想象
第一章 舞蹈想象的理论阐释/3
第一节 概述/3
第二节 舞蹈想象的依据/19
第三节 舞蹈想象的氛围/23
第四节 舞蹈想象的环节/35
第二章 舞蹈想象的运用技法/47
第一节 文字想象/52
第二节 音乐想象/67
第三节 情景想象/84
第一章 舞蹈想象的理论阐释/3
第一节 概述/3
第二节 舞蹈想象的依据/19
第三节 舞蹈想象的氛围/23
第四节 舞蹈想象的环节/35
第二章 舞蹈想象的运用技法/47
第一节 文字想象/52
第二节 音乐想象/67
第三节 情景想象/84
下 篇 舞蹈的情感
第三章 舞蹈情感的理论阐释/107
第一节 概述/107
第二节 舞蹈情感的来源/115
第三节 舞蹈情感与动作的关系/133
第四节 舞蹈情感与作品的关系/148
第四章 舞蹈情感的运用技法/169
第一节 把握舞蹈表演的情感基调/172
第二节 舞蹈情感进入的方法/179
第三节 舞蹈情感变化的技巧/193
第四节 激情怎样爆发/202
附 录 舞蹈的肢体
舞蹈肢体的理论阐释/213
舞蹈肢体的运用技法/214
后 记/219
前 言
前 言
“塑造角色”是所有舞台艺术的重要环节。
舞蹈作为众多舞台艺术的一员,可以借鉴戏剧、戏曲等有声艺术的表演与训练经验,但又面临着必须立足自身,摸索适合舞蹈本体特色的教学方法之难题。对于舞蹈的本体之美、本体之法,即便今时今日舞蹈作品异彩纷呈,仍不乏“以文学赏舞蹈”“以哑剧赏舞蹈”的现象。身体艺术的最闪光之处,往往在其他艺术擅长的表达挤压下而风华不再。
2006年,北京舞蹈学院在上级主管单位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组织的学科论证中,明确了以舞蹈表演学为主干内容的办学特色,以此确立了舞蹈表演支撑性办学的重要性。在以贾作光、李正一、孙颖、吕艺生、白淑湘和王佩英等人为代表的前辈们的努力下,北京舞蹈学院舞蹈表演教学虽已形成了比较优良的传统,但还没有推出一本真正意义上严谨而行之有效的舞蹈表演主干教材,而且相较于较为成熟的多版本、多方式的舞蹈身体技术训练,舞蹈表演训练显得单薄和稚嫩。探索和建立一套属于舞蹈的表演教学体系,是舞蹈艺术当代发展的必然之路,是中国高等舞蹈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当代命题,是一代代专业舞蹈教育奠基人的殷切期盼。为了呈上一份合格的答卷,“舞蹈表演理论与实践教程研究课题组”于2005年正式成立,在古典舞系王佩英教授的带领下,以东方和西方的艺术表演理论为扶梯,全力探索和梳理舞蹈艺术表演教学的实践经验,并在对以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2006级表演班为教学实验班的部分摸索中,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和印证(本教材所提及的课堂范例,也多来源于此),经过多年的辛勤工作,终于将这本教材呈现于此。
从教材设置的严谨性和逻辑性上讲,本教材分为上、下两篇及附录,分别是舞蹈“体验”、舞蹈“感悟”、舞蹈“表现”三个部分。上篇以“舞蹈的想象”作为体验角色的切入点,是舞蹈刻画人物的启动期;下篇“舞蹈的情感”是舞蹈“感悟”所塑造角色的消化过程和自我心灵的情感准备阶段;而附录“舞蹈的肢体”部分则补充了舞蹈“表现”的内容,将呼之欲出的心理形象诉诸身体、挥于末梢。三个部分循序渐进、由浅及深、交叉渗透、有机结合。
在教材的规范和体例方面,我们尽量做到体例简明清晰,既方便教师和学生快速掌握,又符合舞蹈自身的规律,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体例通则方面,遵循先“理论”后“操作”的顺序,强调舞蹈表演理论与表演技巧在具体授课过程中的同步性。上篇“舞蹈的想象”提炼出“教授重点”“核心理念”“教学警句”“技法练习”“教学案例”“教学过程描述”等符合舞蹈教学特色的教学环节;下篇“舞蹈的情感”的“体悟”阶段则更偏重单元练习、教学剧目片段练习、作业巩固等实操性较强的环节,使教学内容尽量与教学方法并行不悖。
从教材的支撑材料和可行性上讲,本教材在行文之初,参考了古今中外多部与表演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理论书籍,进行了广泛而大量的会议论证,对很多专家名家进行了逐一访谈——他们要么是长期活跃在舞台表演“一线”,具有大量演出实践的优秀舞者;要么是谙熟舞蹈表演规律的理论权威和学者;要么是身兼表演、编创、教学等多方面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他们在课堂实践方面给予了本教材无私的帮助。
从教材的创造性和前瞻性上讲,本教材采用了“相关学科成熟理论摘读”与“舞蹈本体实践”相结合的实操性研究框架,“专家名家口述采访纪要整理”与“课堂对应摸索落实”相结合的对应性教学方法,有“教学剧目库精摘”与“特定特殊表演手段植入”相结合的创新性探索思维,紧紧依靠“以往学术资源”与“老中青研究团队”相结合的合理性人员布局,为教材的学术价值和学术力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在以中国古典舞系2006级表演班为教学检验和探索的实践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学生们在“表演知识”、“表演意识”和“表演技法”方面的主动性和领悟力。“表演知识”和“表演技法”是本教材始终相连的两个环节,而“表演意识”的激活,则是弥足珍贵的舞蹈萌芽。我们最终的教学目标,是在舞蹈表演课程中,培养学生对既定角色进行创造性地自我设计、自我挖掘、自我培养、自我调动,进而自我流露的成功塑造。在此,对广大同学的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尤其令我们心怀感激的是十多位国内知名老艺术家、教授们的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舞蹈艺术教育的敬礼!
北京舞蹈学院舞蹈表演课题组
记于2009年课题年终审核
贾作光给王佩英教授的一封信
佩英:
你好!
观看了你执教的北京舞蹈学院2006级的表演专业课,感到十分欣慰。很早就盼望着学院能开设一门表演专业课,今天终于实现了。
建校以来,学院在培养舞蹈各类人才方面已有了较系统、科学的教学方法和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成绩显著,但在舞台表演教学上还不够理想,存在着缺口,而本科表演专业课的开设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如何培养学生把肢体技能转化为表达感情的艺术语言,中国古典舞系2006级本科表演专业对此做了有益的尝试,我为此叫好。
黑格尔说:“艺术应该通过什么来感动人呢?”“感动就是情感上的共鸣。”作为表演者,要掌握舞蹈形象的鲜明性和个性,用舞蹈表演去感动观众。这就要求舞者形神相依,把自己融进所扮演的角色中,准确地运用肢体语言,创造性地用心用脑去想象、去揣摩、去刻画,分析、取舍后,达到舞蹈形象塑造的任务要求。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作为扮演者,要认真深入地研究其性格特征及其所处的环境,编导、演员要以准确的舞蹈语言体现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个不同人物的舞蹈形象和性格。打破传统和固有的程式去借鉴、创新是可取的,但是绝不能丢掉中国古典舞的风格,更不能以其他的舞蹈代替,而应是吸收、借鉴,与其他舞蹈进行有机融合,达到和谐统一。台湾舞人林怀民创作的云门舞集《白蛇传》就是很好的典范。林怀民把青儿、白娘子、许仙、法海四个角色形象进行了高度概括,浓缩成数十分钟的作品,情节的舞语把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冲突、矛盾解释得明明白白,人物之间的舞蹈对白生动而洗练,没有点滴的“玩”技术之嫌,也没有多余的枝蔓。其浓郁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舞蹈形象,皆显中国古典舞风格,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在汇报中,有一个内容是剧目片段练习,我认为这个科目还需要充实与加强。比如,诗歌的朗诵能引起学生的艺术想象。学生对自己的表演心得,应总结成条理化的文字记录下来,将其提升到一个理论高度,并在之后的反复实践中使其得以再度提高。而仅仅让学生把节目学下来,进行再现,意义有限,模仿固然是学习,但是创造性地表演才会有鲜活的生命力。再如,《看秧歌》作为表演节目完全可以,但作为教学剧目就需要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对有着不同心态和不同表情的戏剧性的舞蹈形象给出自己独到而全新的处理,在共性中存在个性。在教学中,除了掌握特定的秧歌风格,不一定要照葫芦画瓢,可以把《看秧歌》作为练习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进而找到合理的艺术语言,克服实践中的盲目性和不合理性。
培养学生对舞蹈形象的想象力,是表演训练的核心。记得有位先哲说过,“没有想象,哪来的微积分”。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美学家、文学家德尼·狄德罗认为:“想象,这是一种特质。没有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所以想象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想象是开掘学生智慧的钥匙。但在课堂中,只用单一想象一种动态是达不到完美的艺术想象的。舞蹈是动作的视觉艺术,应引导学生采用动作思维方式塑造舞蹈形象,既要有形象思维还要有逻辑思维,而非干巴巴的动作造型;应让学生在音乐中寻找想象的舞蹈形象,把动态提升为表演艺术,让学生在舞情舞律中进入创作的艺术氛围。这样的练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扩大学生的想象空间。因此,表演专业的大学生必须加强创作表演实践,有了创作,才能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的兴趣才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才能得到更大的发挥。教师引领学生在生活中汲取营养,在书和音乐、戏剧、美术中获取灵感,从而使他们的创新热情得到释放;引导学生用心灵去表演,用脑去思考,全身心投入,成为有灵魂的舞蹈人。
在教学内容上应广收博采,多涉猎中外艺术经典,加强对中外优秀的舞蹈、舞剧、音乐、戏剧、美术作品的深入学习,特别要在表演艺术方面采撷经验。可以聘请舞蹈专家和表演艺术家来传经送宝,从名作、名曲、名人精湛的表演中观察、学习表演者们怎样刻画人物性格,思考如何以舞蹈色彩和语汇勾勒出鲜明的艺术形象。例如,达·芬奇的名作《最后的晚餐》,画中人物的表情、姿态栩栩如生;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芭蕾舞大师玛戈·芳婷对朱丽叶这个悲剧角色的塑造;芭蕾舞剧《巴黎的火焰》,芭蕾舞大师乌兰诺娃对玛丽娅的成功扮演。这些都可选为教材,让学生从艺术家的精湛表演中汲取营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增强学生的表演意识和在艺术实践中的表现力。
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即兴表演的能力。即兴是长期艺术修养与积累中所得的,是表演艺术中不可缺少的功力。其中,知识的积累是多方面的,相关的人文艺术领域包括音乐、戏剧、美术、文学、哲学、心理学,以及编导学等。此外,还要特别强调生活的积累,锻炼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使其能以正确的哲思、世界观观察人生,并能以健康向上的美学观从事艺术实践。要告诫学生,绝对不能为艺术而艺术,想入非非,必须关心社会、关心人民的生活,树立为人民表演、为人民舞蹈的志向。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只在屋里做文章,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崇高任务。
在教学中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与分析能力,且一定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可以把精品舞蹈和舞剧片段作为教学内容,并及时提问学生,以加强其对所学习剧目的理论思考,同时掌握学生鉴别与分析思路的正确与否,帮助学生在辩论中找出准确的答案。
我非常赞成新开设的表演专业课的教学方案,虽然还有待完善,但我相信在不断的实践中一定能获得丰富的教学经验,使其愈加完美。万事开头难,实践出真知,表演专业课的学术高峰应该由学科带头人带领全体师生勇敢攀登,而我们也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贾作光
“塑造角色”是所有舞台艺术的重要环节。
舞蹈作为众多舞台艺术的一员,可以借鉴戏剧、戏曲等有声艺术的表演与训练经验,但又面临着必须立足自身,摸索适合舞蹈本体特色的教学方法之难题。对于舞蹈的本体之美、本体之法,即便今时今日舞蹈作品异彩纷呈,仍不乏“以文学赏舞蹈”“以哑剧赏舞蹈”的现象。身体艺术的最闪光之处,往往在其他艺术擅长的表达挤压下而风华不再。
2006年,北京舞蹈学院在上级主管单位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组织的学科论证中,明确了以舞蹈表演学为主干内容的办学特色,以此确立了舞蹈表演支撑性办学的重要性。在以贾作光、李正一、孙颖、吕艺生、白淑湘和王佩英等人为代表的前辈们的努力下,北京舞蹈学院舞蹈表演教学虽已形成了比较优良的传统,但还没有推出一本真正意义上严谨而行之有效的舞蹈表演主干教材,而且相较于较为成熟的多版本、多方式的舞蹈身体技术训练,舞蹈表演训练显得单薄和稚嫩。探索和建立一套属于舞蹈的表演教学体系,是舞蹈艺术当代发展的必然之路,是中国高等舞蹈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当代命题,是一代代专业舞蹈教育奠基人的殷切期盼。为了呈上一份合格的答卷,“舞蹈表演理论与实践教程研究课题组”于2005年正式成立,在古典舞系王佩英教授的带领下,以东方和西方的艺术表演理论为扶梯,全力探索和梳理舞蹈艺术表演教学的实践经验,并在对以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2006级表演班为教学实验班的部分摸索中,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和印证(本教材所提及的课堂范例,也多来源于此),经过多年的辛勤工作,终于将这本教材呈现于此。
从教材设置的严谨性和逻辑性上讲,本教材分为上、下两篇及附录,分别是舞蹈“体验”、舞蹈“感悟”、舞蹈“表现”三个部分。上篇以“舞蹈的想象”作为体验角色的切入点,是舞蹈刻画人物的启动期;下篇“舞蹈的情感”是舞蹈“感悟”所塑造角色的消化过程和自我心灵的情感准备阶段;而附录“舞蹈的肢体”部分则补充了舞蹈“表现”的内容,将呼之欲出的心理形象诉诸身体、挥于末梢。三个部分循序渐进、由浅及深、交叉渗透、有机结合。
在教材的规范和体例方面,我们尽量做到体例简明清晰,既方便教师和学生快速掌握,又符合舞蹈自身的规律,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体例通则方面,遵循先“理论”后“操作”的顺序,强调舞蹈表演理论与表演技巧在具体授课过程中的同步性。上篇“舞蹈的想象”提炼出“教授重点”“核心理念”“教学警句”“技法练习”“教学案例”“教学过程描述”等符合舞蹈教学特色的教学环节;下篇“舞蹈的情感”的“体悟”阶段则更偏重单元练习、教学剧目片段练习、作业巩固等实操性较强的环节,使教学内容尽量与教学方法并行不悖。
从教材的支撑材料和可行性上讲,本教材在行文之初,参考了古今中外多部与表演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理论书籍,进行了广泛而大量的会议论证,对很多专家名家进行了逐一访谈——他们要么是长期活跃在舞台表演“一线”,具有大量演出实践的优秀舞者;要么是谙熟舞蹈表演规律的理论权威和学者;要么是身兼表演、编创、教学等多方面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他们在课堂实践方面给予了本教材无私的帮助。
从教材的创造性和前瞻性上讲,本教材采用了“相关学科成熟理论摘读”与“舞蹈本体实践”相结合的实操性研究框架,“专家名家口述采访纪要整理”与“课堂对应摸索落实”相结合的对应性教学方法,有“教学剧目库精摘”与“特定特殊表演手段植入”相结合的创新性探索思维,紧紧依靠“以往学术资源”与“老中青研究团队”相结合的合理性人员布局,为教材的学术价值和学术力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在以中国古典舞系2006级表演班为教学检验和探索的实践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学生们在“表演知识”、“表演意识”和“表演技法”方面的主动性和领悟力。“表演知识”和“表演技法”是本教材始终相连的两个环节,而“表演意识”的激活,则是弥足珍贵的舞蹈萌芽。我们最终的教学目标,是在舞蹈表演课程中,培养学生对既定角色进行创造性地自我设计、自我挖掘、自我培养、自我调动,进而自我流露的成功塑造。在此,对广大同学的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尤其令我们心怀感激的是十多位国内知名老艺术家、教授们的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舞蹈艺术教育的敬礼!
北京舞蹈学院舞蹈表演课题组
记于2009年课题年终审核
贾作光给王佩英教授的一封信
佩英:
你好!
观看了你执教的北京舞蹈学院2006级的表演专业课,感到十分欣慰。很早就盼望着学院能开设一门表演专业课,今天终于实现了。
建校以来,学院在培养舞蹈各类人才方面已有了较系统、科学的教学方法和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成绩显著,但在舞台表演教学上还不够理想,存在着缺口,而本科表演专业课的开设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如何培养学生把肢体技能转化为表达感情的艺术语言,中国古典舞系2006级本科表演专业对此做了有益的尝试,我为此叫好。
黑格尔说:“艺术应该通过什么来感动人呢?”“感动就是情感上的共鸣。”作为表演者,要掌握舞蹈形象的鲜明性和个性,用舞蹈表演去感动观众。这就要求舞者形神相依,把自己融进所扮演的角色中,准确地运用肢体语言,创造性地用心用脑去想象、去揣摩、去刻画,分析、取舍后,达到舞蹈形象塑造的任务要求。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作为扮演者,要认真深入地研究其性格特征及其所处的环境,编导、演员要以准确的舞蹈语言体现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个不同人物的舞蹈形象和性格。打破传统和固有的程式去借鉴、创新是可取的,但是绝不能丢掉中国古典舞的风格,更不能以其他的舞蹈代替,而应是吸收、借鉴,与其他舞蹈进行有机融合,达到和谐统一。台湾舞人林怀民创作的云门舞集《白蛇传》就是很好的典范。林怀民把青儿、白娘子、许仙、法海四个角色形象进行了高度概括,浓缩成数十分钟的作品,情节的舞语把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冲突、矛盾解释得明明白白,人物之间的舞蹈对白生动而洗练,没有点滴的“玩”技术之嫌,也没有多余的枝蔓。其浓郁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舞蹈形象,皆显中国古典舞风格,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在汇报中,有一个内容是剧目片段练习,我认为这个科目还需要充实与加强。比如,诗歌的朗诵能引起学生的艺术想象。学生对自己的表演心得,应总结成条理化的文字记录下来,将其提升到一个理论高度,并在之后的反复实践中使其得以再度提高。而仅仅让学生把节目学下来,进行再现,意义有限,模仿固然是学习,但是创造性地表演才会有鲜活的生命力。再如,《看秧歌》作为表演节目完全可以,但作为教学剧目就需要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对有着不同心态和不同表情的戏剧性的舞蹈形象给出自己独到而全新的处理,在共性中存在个性。在教学中,除了掌握特定的秧歌风格,不一定要照葫芦画瓢,可以把《看秧歌》作为练习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进而找到合理的艺术语言,克服实践中的盲目性和不合理性。
培养学生对舞蹈形象的想象力,是表演训练的核心。记得有位先哲说过,“没有想象,哪来的微积分”。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美学家、文学家德尼·狄德罗认为:“想象,这是一种特质。没有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所以想象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想象是开掘学生智慧的钥匙。但在课堂中,只用单一想象一种动态是达不到完美的艺术想象的。舞蹈是动作的视觉艺术,应引导学生采用动作思维方式塑造舞蹈形象,既要有形象思维还要有逻辑思维,而非干巴巴的动作造型;应让学生在音乐中寻找想象的舞蹈形象,把动态提升为表演艺术,让学生在舞情舞律中进入创作的艺术氛围。这样的练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扩大学生的想象空间。因此,表演专业的大学生必须加强创作表演实践,有了创作,才能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的兴趣才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才能得到更大的发挥。教师引领学生在生活中汲取营养,在书和音乐、戏剧、美术中获取灵感,从而使他们的创新热情得到释放;引导学生用心灵去表演,用脑去思考,全身心投入,成为有灵魂的舞蹈人。
在教学内容上应广收博采,多涉猎中外艺术经典,加强对中外优秀的舞蹈、舞剧、音乐、戏剧、美术作品的深入学习,特别要在表演艺术方面采撷经验。可以聘请舞蹈专家和表演艺术家来传经送宝,从名作、名曲、名人精湛的表演中观察、学习表演者们怎样刻画人物性格,思考如何以舞蹈色彩和语汇勾勒出鲜明的艺术形象。例如,达·芬奇的名作《最后的晚餐》,画中人物的表情、姿态栩栩如生;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芭蕾舞大师玛戈·芳婷对朱丽叶这个悲剧角色的塑造;芭蕾舞剧《巴黎的火焰》,芭蕾舞大师乌兰诺娃对玛丽娅的成功扮演。这些都可选为教材,让学生从艺术家的精湛表演中汲取营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增强学生的表演意识和在艺术实践中的表现力。
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即兴表演的能力。即兴是长期艺术修养与积累中所得的,是表演艺术中不可缺少的功力。其中,知识的积累是多方面的,相关的人文艺术领域包括音乐、戏剧、美术、文学、哲学、心理学,以及编导学等。此外,还要特别强调生活的积累,锻炼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使其能以正确的哲思、世界观观察人生,并能以健康向上的美学观从事艺术实践。要告诫学生,绝对不能为艺术而艺术,想入非非,必须关心社会、关心人民的生活,树立为人民表演、为人民舞蹈的志向。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只在屋里做文章,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崇高任务。
在教学中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与分析能力,且一定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可以把精品舞蹈和舞剧片段作为教学内容,并及时提问学生,以加强其对所学习剧目的理论思考,同时掌握学生鉴别与分析思路的正确与否,帮助学生在辩论中找出准确的答案。
我非常赞成新开设的表演专业课的教学方案,虽然还有待完善,但我相信在不断的实践中一定能获得丰富的教学经验,使其愈加完美。万事开头难,实践出真知,表演专业课的学术高峰应该由学科带头人带领全体师生勇敢攀登,而我们也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贾作光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