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031039
山西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老的黄河文化,铸就了动人心魄的民间艺术——山西鼓舞。山西晋南的舞蹈种类繁多,从地区研究范围来看,以临汾和运城为代表的晋南地区的舞种居多,其中鼓舞就包括了威风锣鼓、任庄扇鼓、万荣花鼓等种类。通过对晋南一代鼓舞类选的取舍与提炼,可以看到山西晋南地区的民间舞如何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质,并如何确立自己的形式语言和艺术表现力,从而在吸收现代艺术与文化影响的研究过程中形成了山西民间舞蹈的风格。因此,本书的研究将深化对山西民间舞蹈艺术特性的认识和把握,对当下的山西民间舞蹈的创作也具有现实意义。
晋南鼓舞有着丰厚的历史人文信息,折射了晋南一带人民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取向。本书将从两个角度讨论晋南鼓舞的本体特征、文化特性及其对山西民间舞发展的影响。*视角将重点考察主要鼓舞类别的舞体形态,第二个切入点将主要关注舞蹈的发展现状。在撰写过程中,主要以民俗学田野调查法、“舞蹈生态学”的特征提取法和“舞蹈形态学”的形态比较分析法作为研究方法。
目录
绪 论
一、研究视角与方法 / 002
二、研究意义 / 003
三、理论依据阐述 / 005
章 晋南鼓舞的生存空间及其艺人的生存状态管窥
节 走进田野 / 008
一、山西地理与历史概述 / 008
二、自然生境与晋南鼓舞文化 / 009
第二节 晋南鼓舞的历史与情境 / 011
一、播布区域的特点 / 011
二、晋南鼓舞表演的秩序与等级——传承的秩序 / 022
第二章 晋南鼓舞的舞蹈生态环境
节 自然生态对晋南鼓舞的影响 / 027
一、自然生态对晋南鼓舞起源的影响 / 027
二、自然生态对晋南鼓舞功能的影响 / 030
第二节 人文生态对晋南鼓舞的影响 / 031
一、宗教对晋南鼓舞的影响 / 031
二、生产方式对晋南鼓舞的影响 / 036
三、民俗对晋南鼓舞的影响 / 042
四、服饰对晋南鼓舞的影响 / 048
五、伴同物对晋南鼓舞的影响 / 053
第三章 晋南鼓舞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形态分析
节 晋南鼓舞文化形态的历史渊源 / 061
一、关于舞蹈文化形态形成的断想 / 064
二、鼓与舞结合的文化内涵与意义 / 067
第二节 人类创造的文化形态类型及其之间的辩证关系 / 067
一、物质文化形态及其意义 / 068
二、精神文化形态及其意义 / 070
三、制度文化形态及其意义 / 072
四、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形态统一于人的文化形态 / 072
第三节 晋南鼓舞的物质、精神与制度文化形态及其审美意义 / 075
一、晋南鼓舞的物质文化形态 / 076
二、晋南鼓舞的精神文化形态 / 085
三、晋南鼓舞的制度文化形态 / 091
四、晋南鼓舞的文化形态统一于这一区域农人传统的审美思想 / 092
第四章 晋南鼓舞的种类与传承
节 晋南鼓舞的种类 / 098
一、运城地区代表性鼓舞 / 098
二、临汾地区代表性鼓舞 / 111
第二节 晋南鼓舞传承谱系调查研究 / 127
一、传承方式分类 / 128
二、传承谱系案例 / 132
第五章 晋南鼓舞的舞目分析
节 典型舞畴分析 / 152
一、节奏型 / 153
二、步伐 / 162
三、显要部位及其动作 / 171
第二节 舞畴的序列结构类型分析 / 180
一、临汾地区与运城地区鼓舞单舞畴循环序列结构分析 / 180
二、临汾地区与运城地区鼓舞复舞畴循环序列结构分析 / 182
第三节 舞畴的附加因子分析 / 185
一、舞体的位置配合 / 186
二、舞具的运用 / 200
第六章 晋南鼓舞的表演风格比较
节 两个地区相同鼓舞的风格比较 / 206
一、运城新绛县花敲鼓与临汾襄汾县花腔鼓比较 / 206
二、运城稷山县扇鼓与临汾曲沃县任庄扇鼓比较 / 211
第二节 同一地区不同鼓舞的风格比较 / 215
一、临汾襄汾县东张村阴阳鼓与车鼓风格比较 / 215
二、运城万荣县花鼓与软槌锣鼓风格比较 / 219
第三节 与相邻地区鼓舞的风格比较 / 224
一、运城关公锣鼓与陕西十面锣鼓风格比较 / 224
二、临汾古县隋唐战鼓与河南安阳战鼓风格比较 / 229
第七章 晋南鼓舞的发展与保护
节 文化认同下的山西晋南鼓舞 / 236
一、以“非遗”为界:由“花鼓”探析晋南鼓舞的传承与革新 / 236
二、专业与民间发展的双行线:舞台与地方展演之比较分析 / 238
第二节 以保护求发展:对山西晋南鼓舞保护方式的再思考 / 242
一、予舞蹈本体于山西文化传承 / 242
二、地方性艺术与他文化的链接符号 / 252
参考文献 / 256
后 记 / 265
序一
翻阅这部十多万字的书稿,不禁感慨,这位作者已与我师生因缘十年了。十年前还是个刚刚北上来求学的小丫头,转眼间已手捧著作来向我讨序了。
卫艳蕾是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一名优秀的毕业生,十年前她幸运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三年的学养习性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学术基础。硕士研究生一毕业就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这是当年舞蹈类的一个青年项目,她很幸运。作序之时又听闻她刚刚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舞蹈舞剧编导人才)资助项目,在此祝贺。
卫艳蕾也是当今高校舞蹈教育界的一名后起之秀。多年来,她一直立足家乡舞蹈,并从多方面进行山西民间舞蹈的研究。在实践领域中创作出《大山支教》《回娘家》等优秀的舞蹈作品,同样也脚踏实地地坚持理论方面的学习。她是一位训练有素的舞蹈研究者,硕士期间就系统地掌握了舞蹈学术的真谛和要领。书中所运用的民俗学、舞蹈生态学、舞蹈形态学、当代人类学及其相关学科中一些较新颖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无不彰显其学术水准和思维学养的高度。
“鼓舞”作为人类舞蹈文化中古老的艺术样式,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山西是中国舞蹈文化资源的重镇,晋南鼓舞表现形态多样,资源丰富、集中,且具有鲜明的特色。此书聚焦山西晋南鼓舞,运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进行舞蹈研究将会有力推进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深化和细化。卫艳蕾在她以往从事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有意进行大胆的尝试,挑战新的研究领域,以舞体研究为主线,以历时性发展为附述,从舞蹈本体、族群认同和文化研究三方面对山西晋南鼓舞有突破性的研究。她对晋南鼓舞这个舞蹈文化生态体进行文化人类学上的考察和研究,是山西舞蹈研究领域的一个亮点。其研究方法严谨,手资料丰富,论证逻辑清晰,结论平实可靠,此书将会在山西舞蹈学界产生重要影响。
这沉甸甸的书稿凝聚了她六年的探索和研究,为了将研究进行得更深入、更细微,使研究成果更具价值、更加全面,她两次延迟原本两年的课题计划,为的是对晋南鼓舞播布区(运城、临汾两大城市的三十二个县市)逐一进行田野调查,摸清各类别鼓舞的主要分布情况;对一百三十余个村几百个民间艺人进行走访与记录,获得极为珍贵的手资料。这六年间,她阅读和研究了相当数量的文献、论著以及影像资料。资料量大、涉及面广、种类繁多、艺人流派混杂等困难都未能阻挡她求真求实的研究步伐,今日才得以结题这本近十五万字的专著。
深感欣慰!
继续努力!
继续支持!
是为序。
罗 斌
2017.1.15
序二
很高兴看到这本著作得以终完成,并顺利付梓。
可以说,这本著作的完成,浸透着作者卫艳蕾的大量心血,能够在大量田野工作的基础上对该书所述主题及其内容做出详尽的论述,的确不是一件易事,这也体现出卫艳蕾做事的一贯风格:执着勤勉,持之以恒。
卫艳蕾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舞蹈系的硕士毕业生,我曾教过她。她当时的硕士生导师是我们特聘的院外专家——北京舞蹈学院的肖苏华教授,方向是舞蹈编导研究。当时,除了上课,我和她并没有过多的接触机会。这是因为,卫艳蕾那个班是我们院舞蹈系有史以来招生多的一个班。当时引入了院外专家,招生名额也大大放宽,因此那个班破天荒地招收了十五名硕士生,这让通常是两名、三名,进而是五名、七名的硕士生数额,一下子翻了一倍还多。虽然这一纪录在近些年的招生工作中被屡次打破,多甚至达到二十一名,但在当时来看,卫艳蕾就读的那个班给我的教学带来的困难就是,没有更充足的时间做师生间的互动。也正因为此,当时我对她的了解并不太多。
她毕业后,返回山西,在太原师范任教,与我的联络反而渐渐多了起来。先是她在创作上的收获让我屡次看到她十分有效的作为,各种奖项也证明她跟随肖苏华教授学习的有效性;再后来,她告诉我,她申报的国家哲社艺术学基金的项目获得通过,这让我对她开始刮目相看。
一个从事理论学习的后生,能在实践领域中取得优异成绩,同时还执着于理论建设上的不断深入,并能获得国家项目的立项,这可是一个十分不简单的成绩。
她还告诉我,她申报下来的项目是着眼于晋南鼓舞的调查、分析和保护方面。这样的研究视角,倒是顺应了眼下一个已成社会热点的国家行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格外重视。
近年来,中国的非遗保护事业飞速发展。在政府强有力的措施中,各项工作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公约框架下,得到了有力的推进。在过去短短的十几年中,我国不仅积极地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这一公约,并在全国范围内以行政手段加强这一工作的管理,从而让中国的非遗保护事业成为各行各业中一个发展迅猛的领域,也在世界范围内树立起一个良好的典范。随着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运行,中国已经成为被列入这一名录项目多的国家。中国所建立并运行的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成为我国非遗保护事业的一个有力保障。不仅如此,中国在保护自己非遗项目的同时,还积极介入国家间非遗保护领域的合作,特别是亚太非遗中心的成立,体现了中国对世界非遗保护事业的积极贡献。可以说,非遗保护事业是文化界近来一个持续受到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工作。
也的确,中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几千年历史孕育出来的各种特有文化形态,闪烁着深邃而独特的智慧之光。当历史在不断向前迈进时,社会的快速转型让许多传统的文化形态难以适应进步的步伐,因此,许多传统文化形态掉队了,甚至失落了。对于这些文化形态多舛的形成过程而言,对于中国长期所拥有的文化多样性而言,这无疑是令人遗憾的。实际上,在非遗保护政策实施之前,中国政府和学界就已经敏锐地意识到丢失传统所可能带来的可怕危害。自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便着手挖掘和整理这些文化形态,以期让它们在新的时代中继续焕发容光。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一项举世无双的浩大工程在全国范围内上马——“十大集成”工作让许多濒临绝迹的传统文化形态得到拯救。至今,我们都在享受着这一工程的成果——每个省一卷至两卷的“舞蹈集成”,成为我们学术界不可或缺的宝库。
只是,时代前进的脚步太过匆匆,这让那些丰饶的无形遗产时时处在被边缘化的境地。而非遗保护事业正如一场及时的甘霖,让这块日趋干涸的土壤获得了滋润。
非遗保护事业不仅让我们实现了目标,也为我们的学术提供了丰富而具体的内容,而大量学术工作的投入,又使这个领域获得了更加丰硕的成果。卫艳蕾获得国家资金支持的项目,自然也是在这个领域中一个难得的收获。
从这部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足迹所涉极其细致而广泛,那些散布于晋南地区的各种鼓舞形式,在纷杂的状态中得到了梳理和规整。卫艳蕾在收集、提炼这些鼓舞时,运用了较为有效的研究方法,不同角度的切入让读者不但可以了解这些艺术形式的本体风貌,更可获知相关文化的因由。这种富有深度的解读,很有学术价值,也很能体现出作者的学理向度。这样的研究结果,无疑有赖于作者手宝贵材料的有力支撑。
山西是一个舞蹈资源大省,千年的文化锻冶让这一方土地收获了不尽的文化宝藏。放眼山西各地,各种舞蹈形式不一而足,形态各异,丰富多彩,毫无夸张地说,山西不啻是一个中国汉族民间舞的巨大活态博物馆。而在这一民间文化的基础上,又有专业舞蹈工作者提炼出不尽的舞蹈艺术形象,在一些优秀舞蹈作品如王秀芳的大型舞蹈诗《黄河三部曲》、张继刚的男女群舞《黄土黄》等中,不难看到山西民间舞孕育出舞蹈艺术、舞蹈形象的作用。而卫艳蕾通过本著作为我们呈现出的晋南鼓舞文化,更加雄辩地告诉我们为什么上述山西舞蹈创作可以拥有如此的文化厚度。这本著作在呈现作者艰苦的学术劳动和咀嚼之余,更将一个厚重的民间舞蹈文化意象传达给了读者。
卫艳蕾的学术开掘,取得了初步的进展。唯愿她一如既往地秉承自己的做事原则继续前行——执着勤勉,持之以恒!
江 东
2016年10月17日赴西安途中
绪论
一、研究视角与方法
1.研究思路
本书将从两个角度讨论晋南鼓舞的本体特征、文化特性及其对山西民间舞发展的影响。视角将重点考察主要鼓舞类别的舞体形态,通过对民间艺人的访谈、影像和文献资料的搜集,对晋南鼓舞的分布、起源以及传承空间进行梳理,并采用深度透析和比较的方式,将视点聚焦在鼓舞在民间的表现形式、形态特征和其在社会文化中所发挥的功能,并对不同播布区的表演形态进行比较研究。
第二个切入点将主要关注舞蹈的发展现状,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归纳总结,从中提炼并阐述山西晋南鼓舞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并思考现当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晋南鼓舞及其艺人的生存与发展现状,通过观察民间鼓舞艺术的保护及发展和当地文化馆等部门对民间鼓舞的改革和创新情况,论述晋南鼓舞对山西舞蹈民间艺术产生的影响,并将在影响研究中引入民族性、民族身份的视角,从而在挖掘、整理晋南鼓舞与山西舞蹈文化的关系时,特别关注民族意识和山西文化两个层面在中国舞蹈确立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2.研究方法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主要以民俗学田野调查法、“舞蹈生态学”的特征提取法和“舞蹈形态学”的形态比较分析法作为研究方法。
(1)民俗学田野调查法
田野工作是本书进行研究的基础。笔者基于对晋南鼓舞的实地考察,将田野调查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之一,试图通过详尽深入的田野调查,对鼓舞做多层面的研究与分析,以弥补书面文字的有限性,并考证有关山西晋南鼓舞的文献资料的相关阐述。
(2)“舞蹈生态学”特定提取法
运用“舞蹈生态学”的理论方法,对晋南鼓舞其舞蹈动作的具体表演形式和其所具有的相对独立性特点进行特征提取,阐释其动作意义,并对其艺术风格和动律特点加以探析。采用“舞蹈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选择山西晋南地区的鼓舞作为研究对象,其理由有二:一是笔者几次到晋南地区鼓舞的主要分布区域进行采风,期间收集了大量的文字与影像资料,对该地域的鼓舞有田野作业的经验;二是本书研究对象在各个区域之间有较明显的动作形态特征,显示出相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舞蹈风格相异的特别现象,从而具有舞蹈生态研究价值。
(3)“舞蹈形态学”的形态比较分析法
对任何一个具体的舞蹈历史文化形态的研究,总是要透过其“历时性”的形态演变来审视其不变的内核,从而揭示出沉积其中的历史文化精神。本书将尝试把“舞蹈形态学”作为舞蹈文化人类学的又一理论支持,试图在本书中能够尝试交叉性的、边缘性的多学科研究方法。
此外,本课题尝试借鉴当代人类学及其相关学科中一些较新颖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来更好地分析这一个案。在理论视角上,本书力图将舞蹈本体、族群认同和文化研究三方面的分析加以综合。在具体研究方法上,则将人类学传统的田野调查与文本分析相结合。因此,本书将采取“历时性”与共时性结合的撰写方式,以舞体研究为主线,以“历时性”发展为附述,夹叙夹议,描述晋南鼓舞与山西舞蹈文化的影响关系,由此说明晋南鼓舞如何在复杂的历史文化格局之中确立自身,以及其同样具备追求现代化发展的意识和迫切性。
二、研究意义
山西民间舞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其中,山西的锣鼓文化极具特色,且渊源悠久,《山海经·大荒东经》和《太平御览》五八二卷中都有记载。山西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种悠久的历史文化及其思想观念意识也必然成为锣鼓文化的深层内核。山西锣鼓文化里积淀着丰富的神话、传说、图腾及巫术等古代宗教意识,既富有新时代的风采,又可以展现丰厚的历史资源。黄河中游流经的山西省晋南地区是我国夏文化的中心区域之一,千百年来华夏文明在这里凝聚传承。如今,晋南地区一大批凝聚黄河文化内涵的舞蹈艺术流传民间,经数代民间艺人的传承与发扬,逐一展现了黄河文化的艺术魅力。古老的黄河文化,铸就了动人心魄的民间艺术——山西鼓舞。
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中国就有了鼓。《易经》中有记载“鼓之舞之”,可知两千多年前鼓和舞的关系已极为密切,“鼓舞”二字成了激励人心的日常用语。山西的鼓文化历史源远流长,丁村出土的陶鼓,是现今中国早的原始鼓。山西鼓的种类丰富,形式多样,鼓舞种类一百二十一种,居全国第二,其中晋南地区鼓的种类占山西鼓类的绝大多数,例如:稷山高台花鼓、翼城花鼓、绛州鼓乐关公锣鼓等。晋南鼓舞具有悠久的历史、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山西鼓类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极为丰富的一种。
山西晋南的舞蹈种类繁多,从地区研究范围来看,以临汾和运城为代表的晋南地区的舞种居多,其中鼓舞就包括了威风锣鼓、任庄扇鼓、万荣花鼓等种类。通过对晋南一代鼓舞类选的取舍与提炼,可以看到山西晋南地区的民间舞如何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质,并如何确立自己的形式语言和艺术表现力,从而在吸收现代艺术与文化影响的研究过程中形成了山西民间舞蹈的风格。因此,本书的研究将深化对山西民间舞蹈艺术特性的认识和把握,对当下的山西民间舞蹈的创作也具有现实意义。
晋南鼓舞有着丰厚的历史人文信息,折射了晋南一带人民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取向。在一些学术资料中,诸多专家学者对于山西的鼓舞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威风锣鼓溯源》(丁天顺,山西文史资料,1996.5)、《山西锣鼓20年》(韩启祥,黄河之声,2007.4)、《走向产业化的“山西锣鼓”》(韩启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集,2005.1)、《论山西威风锣鼓的社会结构》(单红龙,黄河之声,2006.4)。通过这些研究,一些山西鼓舞的起源、发展脉络、传承改革以及现当代意义被较全面地勾勒描绘出来。但是专门针对山西晋南鼓舞的全面系统的研究,目前国内还没有。就国内研究现状而言,除《中国民族民间舞集成·山西卷》对鼓舞诸多种类进行过表演形式的相关的研究,大多是在对现有山西晋南鼓舞的研究做一些梳理,对于晋南鼓舞的舞蹈本体及其文化人类学方面的考察和研究,仍然是空白较多,言辞零星。
目前晋南鼓舞的现实状况不容乐观,民间艺人数量下降,新生力量不足,表演形式受限。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影响下,晋南鼓舞的传承和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对于晋南鼓舞的历史梳理、田野考察分析以及有关思想文化方面,做系统全面的研究和总结,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书的出版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三、理论依据阐述
1.人类学概述及发展概况
“人类学”(Anthropology)一词,初源于希腊文,作为一个学科,起初是以研究人的体质构造为主。在美国,当代人类学通常划分为体质人类学、考古学、语言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四个分支。早期,人类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体研究与测量上。文化人类学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类行为的学科,它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发展变迁的过程,世界上各民族区域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探索人类文化的性质及演变规律。
自博厄斯(Franz Boas)和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起,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的人类学研究逐渐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相区分,重点强调并关注对区域文化的长期体验和分析、跨文化比较以及对文化相对性的探讨,并运用其研究发现来建构文化批判。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各种理论层出不穷,之后随着人类学学科的自身发展,该学科更加关注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进而催生了政治人类学、历史人类学、发展人类学、经济人类学、教育人类学、艺术人类学等新的研究领域,人类学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2.晋南鼓舞的人类学所知视角
在格尔茨(Clifford Geertz)看来,文化是一个象征系统,是由象征有机地结合而形成的意义体系。而本书对晋南鼓舞的研究正是基于探讨舞体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动作语言象征体系。晋南鼓舞作为舞蹈语言的表现形式,其动作中包含了当地人的日常生活行为特征、言语活动、审美视角等一系列文化符号,而这一系列的符号象征都是通过人的身体语言进行传递和表达的。
晋南鼓舞所包含的文化符号既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文中对动作本体的特征描述是一种浅描,而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则旨在深描的同时,能够深刻记录舞蹈与地方或特定场景下,行动者彼此之间的行为共识和文化认同,给予晋南鼓舞本体以整体性解释和阐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