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72356
《神经病学》第2版,由我国著名神经病学专家王维治教授主编,陈生弟、崔丽英、郭力、刘卫彬、刘协和、万琪、王化冰、王佳伟、王任直、王拥军、朱雨岚等国内150多位知名专家,汇聚多年临床宝贵经验和国内外新近研究成果倾力撰写,是目前国内神经病学领域非常有代表性的学术作品!融汇基础与临床新知识,综合介绍神经病学领域诊治新理念,展现治疗新技术。内容全面,科学性与实用性兼备,是神经科医生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神经病学(第2版)(套装上下册)》包含了神经病学较全面的内容,基本反映了这一领域中*的进展,并汇集了作者们宝贵的临床经验,表达深入浅出、描述严谨流畅、图文并茂都是《神经病学(第2版)(套装上下册)》的特色。这本《神经病学》是神经内科医生一本很好的高级参考书,神经外科、精神科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医生也可以从中汲取有用的营养。我们的神经科医生都应当用一些时间认真研读这种类似“百科全书”样的著作,不断扩展我们的视野与知识面,这对于我们在专业与学术上的进步一定是有益的。我愿意把这奉书推荐给神经科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同仁们,也祝愿它在广大读者的关怀下茁壮地成长,为我国神经病学的发展继续作出应有的贡献。
上册
世界神经病学发展史
第一篇 神经系统疾病的检查方法
第一章 神经病学的临床方法
第一节 病史采集
第二节 神经系统疾病临床诊断方法
第三节 体格检查
第四节 神经系统检查法
第五节 昏迷患者的检查
第二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特殊诊断方法
第一节 腰椎穿刺和脑脊液检查
第二节 神经影像学检查
第三节 核医学功能代谢成像
第四节 脑电图
第五节 脑磁图
第六节 诱发电位
第七节 肌电图
第八节 神经传导速度
第九节 肌肉、神经及脑活检
第十节 视野检测、听力测定及前庭功能检查
第三章 循证医学在神经疾病领域的应用
第四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
第一节 神经系统疾病的基因诊断
第二节 神经系统疾病的基因治疗
……
下册
第八章 颅脑损伤
第九章 癫痫及痫性发作性疾病
第十章 头痛及其他颅面痛
第十一章 运动障碍疾病
第十二章 多发性硬化殛其他脱髓鞘
疾病
第十三章 重症肌无力及其他神经肌肉接头疾病
第十四章 肌肉疾病
第十五章 神经肌肉离子通道病
第十六章 神经系统遗传代谢性疾病
第十七章 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性疾病
第十八章 痴呆
第十九章 运动神经元病
第二十章 进行性共济失调综合征
第二十一章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第二十二章 神经系统获得性代谢性疾病
第二十三章 神经系统营养障碍性疾病
第二十四章 酒中毒及相关的神经精神
疾病
第二十五章 自主神经系统疾病
第二十六章 理化因子及中毒所致的神经系统损害
第二十七章 系统性疾病所致的神经系统并发症
第四篇 精神障碍
第YI章 症状性精神障碍
第二章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
第三章 心境障碍和自杀
第四章 精神分裂症与偏执性精神障碍
第五章 应激相关精神障碍
第六章 焦虑障碍
第七章 癔症与疑病症
第八章 性功能障碍和性心理障碍
第九章 人格障碍
第十章 其他行为疾病
下册中文索引
下册英文索引
疾病及综合征索引
神经病学的疾病階是极为宽泛的,它涉及的全部疾病有数千种之多,常见的疾病也至少在百种以任何一个神经科医生穷其一生都难以全部经历和识别,有些疾病即使遇到了,如果没有特殊的诊断方法也无法确诊。因此,神经病学始终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临床领域。近现代神经病学的发展经历了将近200年的历程,当今临床神经病学及与之相关的神经科学的各学科都取得了飞速的进展,近20余年我国在这一领域也有了巨大的进步。把国内、外神经病学的最新概念及进展传递给业内的同仁,使我们的临床诊治规范逐渐与国际标准接轨,并不断加入我国神经病学专家自己的研究成果,正是这本专著的历史担当。本书从第一版开始就秉承最新、最全的理念,集全国神经病学及其他专业100余位著名专家的智慧之大成。这次再版知名撰稿专家的阵容更加强大,形成一个跨地域、跨学科甚至跨学术观点的医学专家队伍,这在国内的科学著述中实属难能可贵,弘扬这种通力合作精神是发展科学的必要前提。他们学风严谨,品格求实,使修订内容更加充实,插图也很丰富,字里行间透着他们辛勤的耕耘、智慧的思索和丰富的经验。
本书包含了神经病学较全面的内容,基本反映了这一领域中最新的进展,并汇集了作者们宝贵的临床经验,表达深入浅出、描述严谨流畅、图文并茂都是本书的特色。这本《神经病学》是神经内科医生一本很好的高级参考书,神经外科、精神科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医生也可以从中汲取有用的营养。我们的神经科医生都应当用一些时间认真研读这种类似“百科全书”样的著作,不断扩展我们的视野与知识面,这对于我们在专业与学术上的进步一定是有益的。我愿意把这本书推荐给神经科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同仁们,也祝愿它在广大读者的关怀下茁壮地成长,为我国神经病学的发展继续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春岩教授
2013年6月
(李坤成 凌晨 卢洁)
神经影像学(neurotmagm.g)检查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重要的,有时是不可或缺的辅助诊断手段,主要包括头颅与脊柱X线平片、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各种磁共振成像技术、脑血管造影技术,以及经颅多普勒超声与颈动脉超声检查等。
一、头颅和脊柱X线平片
头颅和脊柱X线平片是利用X线检查颅内和脊柱病变的基本方法,可为某些颅脑、脊柱和脊髓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信息,为进一步检查提供依据,但因其敏感性较差,阴性结果不能排除颅内病变,主要适于检查先天性疾病,如头颅形态及大小畸形,以及颅骨创伤、炎症、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等。目前临床已经广泛应用计算机放射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X)和数字放射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图像清晰度与对比度,并使X线摄影数字化,后者应用平板检测器采集X线信号,除了可用于X线摄影外,还可以实施透视和动态观察。(一)头颅X线平片
常规头颅平片包括头颅后前位与侧位。质量良好的后前位片要求位置端正,岩骨锥与内听道恰好与眼眶重叠,矢状缝和鸡冠结构位于正中,后前位像可观察颅骨形态、颅腔大小以及内听道的形态。侧位片要求两侧中颅窝、前床突及内外耳孔彼此相互重叠,尤其适用于观察蝶鞍形态、前中后颅窝的关系、颅缝、血管压迹、脑回压迹及钙化松果体的位置等。
1.由于颅骨结构复杂,在常规X线片上通常相互重叠,因此需要进行特殊位置摄影。例如:①颏顶位(颅底位):用于观察颅底结构,特别适合显示中颅窝。②30额枕位(汤氏位):用于观察后颅窝,尤其内听道、岩锥、枕大孔和枕骨。45‘后前位(斯氏位):观察岩锥、内耳道、乳突和内耳结构。53后前斜位(视神经孔位):观察视神经孔、前床突、眶顶及后组筛窦。⑤眼眶位(柯氏位):观察眼眶诸骨,包括蝶骨大小翼、眶上裂及额骨眶顶部等。必要时还可摄头颅切线位片,以便鉴别颅骨的凹陷性或凸起性病变。
2.头颅X线平片的临床应用 主要包括:
(1)头颅大小与形态异常:包括头颅增大、头颅狭小和颅底骨质形态改变等,常见的疾病有颅底凹陷症、扁平颅底等头颅先天畸形。颅底凹陷症是颅颈交界处最常见的畸形,颅底以枕大孔为中心向上凹陷,导致后颅凹体积减少.,诊断方法是测量腭枕线和基底线,腭枕线是在头颅侧位片卜硬腭后端至枕骨大孔后唇的连线,正常齿突在此线下方或附近,若齿突超过此线3mm以上,可诊断力颅底凹陷;基底线是硬腭后端至枕骨鳞部外板最低点连线,齿突超过此线6ram为异常:扁平颅底是指颅底角增大,颅底变扁平。颅底角是指在头颅侧位片上,鼻额缝、蝶鞍中心及枕大孑」前缘三点连线所形成的角,正常情况为135,若该角超过145度,可诊断为扁平颅底。
(2)颅骨骨质与颅缝改变:常见颅骨骨质改变为颅骨变薄、破坏及增生,颅缝异常表现为颅缝分裂与囟门增宽,是婴幼儿颅压增高的表现。其次,还可见蝶鞍改变,见于慢性颅压增高以及鞍内、鞍旁与鞍上肿瘤等。此外,X线平片还可显示颅内压迹改变,包括血管压迹、蛛网膜粒压迹和脑回压迹异常。最后,X线平片可显示颅内的病理钙化,见于肿瘤、炎症、寄生虫与血管性疾病等。(二)脊柱X线平片
脊柱子片是检查脊柱病变的基本方法,也可通过椎管骨结构的变化间接反映多种脊髓病变。常规检查包括后前位与侧位像,显示椎体及附件形态和结构,左右侧斜位片可观察椎弓与两侧椎间孔。为了便于椎体计数,拍摄上位胸椎时应包括下位颈椎,而下位胸椎应包括上位腰椎。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