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0250762
内容简介
我国面临着刑法知识的重大转型,唯有完成这一转型才能使我国刑法知识适应刑事法治建设的需求。本书是采用学术史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刑法学的发展历史进行体系性梳理的一部学术专著,分为十个专题进行研究,是作者正在从事的刑法知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 录
第一章刑法学:向死而生
一、清末民初:刑法学的艰难草创
二、共和国的前30年:刑法学的由生而死
三、共和国的后30年:刑法学的起死回生
四、历史反思:刑法学的知识转型
第二章行为论的正本清源
一、行为论的体系性地位
二、行为论:从存在论到价值论
三、行为论与构成要件论的关联
四、行为论与实行行为论的界分
第三章犯罪论体系:从四要件到三阶层
一、犯罪论体系的传播前史
二、犯罪论体系的苏俄模式
三、四要件体系的本土生根
四、三阶层体系的重新面对
五、犯罪论体系的理论辩驳
第四章犯罪客体的去魅
一、行为客体的旧貌
二、犯罪客体的新颜
三、犯罪客体的反思
四、行为客体的复归
第五章犯罪主体的消解
一、犯罪主体的辨析
二、犯罪主体的质疑
三、犯罪主体的分解
四、特殊主体的归位
第六章构成要件论的反拨
一、构成要件论的观念史
二、构成要件论的苏俄改造
三、构成要件论的中国蜕变
四、构成要件论的本土转换
第七章违法性论的重塑
一、违法性与刑事违法性的错位
二、违法性与社会危害性的分离
三、违法性与法益侵害性的勾连
四、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的聚讼
第八章有责性论的转向
一、责任理论的线索勾勒
二、刑事责任论的苏俄生成
三、刑事责任论的中国承继
四、责任理论的前缘再续
五、责任要素论的渐次深化
第九章不作为犯论的生成
一、不作为犯论的学说深化
二、从形式的作为义务论到实质的作为义务论
三、不作为犯论的司法认知
第十章因果关系论的回归
一、因果关系论的哲学化
二、因果关系论的苏俄化
三、因果关系论的去哲学化
四、因果关系论的规范重构
第十一章违法阻却论的演化
一、违法阻却论的逻辑梳理
二、违法阻却论的观念变动
三、违法阻却论的结构调整
四、违法阻却论的地位确立
第十二章过失犯论的展开
一、苏俄过失犯论的概念铺陈
二、德日过失犯论的话语引入
三、中国过失犯论的晚近发展
第十三章未遂犯论的滥觞
一、未遂犯论的转变
二、未遂根据论的争讼
三、客观未遂论的提倡
四、不能犯理论的颠覆
第十四章共犯论的嬗变
一、共犯论的流变
二、正犯与共犯的区分
三、共犯二重性说的衰败
四、部分犯罪共同说的接受
五、共犯处罚根据论的引入
六、单一正犯体系的兴起
第十五章罪数论的转换
一、罪数论的演变
二、罪数论的进展
三、竞合论的崛起
四、法条竞合的勃兴
附录一参引书目
附录二主题索引
一、清末民初:刑法学的艰难草创
二、共和国的前30年:刑法学的由生而死
三、共和国的后30年:刑法学的起死回生
四、历史反思:刑法学的知识转型
第二章行为论的正本清源
一、行为论的体系性地位
二、行为论:从存在论到价值论
三、行为论与构成要件论的关联
四、行为论与实行行为论的界分
第三章犯罪论体系:从四要件到三阶层
一、犯罪论体系的传播前史
二、犯罪论体系的苏俄模式
三、四要件体系的本土生根
四、三阶层体系的重新面对
五、犯罪论体系的理论辩驳
第四章犯罪客体的去魅
一、行为客体的旧貌
二、犯罪客体的新颜
三、犯罪客体的反思
四、行为客体的复归
第五章犯罪主体的消解
一、犯罪主体的辨析
二、犯罪主体的质疑
三、犯罪主体的分解
四、特殊主体的归位
第六章构成要件论的反拨
一、构成要件论的观念史
二、构成要件论的苏俄改造
三、构成要件论的中国蜕变
四、构成要件论的本土转换
第七章违法性论的重塑
一、违法性与刑事违法性的错位
二、违法性与社会危害性的分离
三、违法性与法益侵害性的勾连
四、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的聚讼
第八章有责性论的转向
一、责任理论的线索勾勒
二、刑事责任论的苏俄生成
三、刑事责任论的中国承继
四、责任理论的前缘再续
五、责任要素论的渐次深化
第九章不作为犯论的生成
一、不作为犯论的学说深化
二、从形式的作为义务论到实质的作为义务论
三、不作为犯论的司法认知
第十章因果关系论的回归
一、因果关系论的哲学化
二、因果关系论的苏俄化
三、因果关系论的去哲学化
四、因果关系论的规范重构
第十一章违法阻却论的演化
一、违法阻却论的逻辑梳理
二、违法阻却论的观念变动
三、违法阻却论的结构调整
四、违法阻却论的地位确立
第十二章过失犯论的展开
一、苏俄过失犯论的概念铺陈
二、德日过失犯论的话语引入
三、中国过失犯论的晚近发展
第十三章未遂犯论的滥觞
一、未遂犯论的转变
二、未遂根据论的争讼
三、客观未遂论的提倡
四、不能犯理论的颠覆
第十四章共犯论的嬗变
一、共犯论的流变
二、正犯与共犯的区分
三、共犯二重性说的衰败
四、部分犯罪共同说的接受
五、共犯处罚根据论的引入
六、单一正犯体系的兴起
第十五章罪数论的转换
一、罪数论的演变
二、罪数论的进展
三、竞合论的崛起
四、法条竞合的勃兴
附录一参引书目
附录二主题索引
免费在线读
第二版出版说明
《刑法的知识转型(学术史)》是我对近年来我国刑法理论发展线索的一个梳理,该书的第一版出版于2012年。可以说,对法学各分支学科进行学术史的研究,在我国法学界还是没有先例的。因此,本书具有尝试与探索的性质。
如果要把过去这些年来我国刑法理论的发展归纳出一条基本线索,那就是我国刑法知识逐渐地教义学化。当然,刑法知识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刑法教义学只是其中的一条主要线索。而刑法的教义学化是一个逐渐的演进过程,只有把时间引入进来,我们才能正确地把握我国刑法知识的发展历程。本书是我第一次对刑法学进行历史的考察,在此离不开综述的方法。在《始于综述的刑法学术之路——师从高铭暄教授研究刑法的个人经历》陈兴良:《始于综述的刑法学术之路——师从高铭暄教授研究刑法的个人经历》,载《中国审判》,2007(9)。一文中,我对综述的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这是师从高铭暄教授从事刑法研究的最大收获之一。掌握了综述的方法,我们就可以对刑法学术研究的资料进行适当的处理,在此基础上勾画出刑法理论发展的线索。因此,综述是从事刑法学术史研究的必要工具。当然,刑法学术史的研究不仅仅是一种对文献资料的综述,关键在于还要对这些资料进行梳理与分析,并且从中提炼出刑法理论的走向。
因为本书第一版出版时间不长,所以这次第二版并没有对内容进行更多的增补。在这个意义上说,第二版其实只是一个重印版。待将来出现新资料和新线索时,再对本书进行修订。
《刑法的知识转型(学术史)》是我对近年来我国刑法理论发展线索的一个梳理,该书的第一版出版于2012年。可以说,对法学各分支学科进行学术史的研究,在我国法学界还是没有先例的。因此,本书具有尝试与探索的性质。
如果要把过去这些年来我国刑法理论的发展归纳出一条基本线索,那就是我国刑法知识逐渐地教义学化。当然,刑法知识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刑法教义学只是其中的一条主要线索。而刑法的教义学化是一个逐渐的演进过程,只有把时间引入进来,我们才能正确地把握我国刑法知识的发展历程。本书是我第一次对刑法学进行历史的考察,在此离不开综述的方法。在《始于综述的刑法学术之路——师从高铭暄教授研究刑法的个人经历》陈兴良:《始于综述的刑法学术之路——师从高铭暄教授研究刑法的个人经历》,载《中国审判》,2007(9)。一文中,我对综述的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这是师从高铭暄教授从事刑法研究的最大收获之一。掌握了综述的方法,我们就可以对刑法学术研究的资料进行适当的处理,在此基础上勾画出刑法理论发展的线索。因此,综述是从事刑法学术史研究的必要工具。当然,刑法学术史的研究不仅仅是一种对文献资料的综述,关键在于还要对这些资料进行梳理与分析,并且从中提炼出刑法理论的走向。
因为本书第一版出版时间不长,所以这次第二版并没有对内容进行更多的增补。在这个意义上说,第二版其实只是一个重印版。待将来出现新资料和新线索时,再对本书进行修订。
陈兴良
谨识于北京海淀锦秋知春寓所
2017年9月3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