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锁线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7122170102220
·五篇具有转折意义的弗洛伊德经典论文
·六十位全球精神分析领域大咖全方位解读
·四种精神分析官方语言版本全球出版发行
·一场跨地域、跨领域的精神分析学术盛宴
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当代弗洛伊德:转折点与重要议题》系列由时任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主席罗伯特·沃勒斯坦组织发起,目的在于促进精神分析不同领域间的交流。目前该系列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成为精神分析专业的教学辅导书。
系列书开篇首先呈现弗洛伊德的经典论文,然后由国际杰出的精神分析学者和理论家围绕该论文进行主题讨论。每位讨论者首先概述弗洛伊德论文的重要贡献和深远影响,澄清其中不明确的概念,然后讨论者会以他们自己的教学经验或思考方式整理出弗洛伊德论文中的重要思想与当代议题之间的发展脉络。
本书试图带领精神分析学科的学习者深入思考这些议题,希望他们阅读此书如同与国际杰出的精神分析师们进行深入的对话。
论弗洛伊德的《移情之爱的观察》
001导论 Ethel Spector Person
017部分《移情之爱的观察》(1915) Sigmund Freud
029第二部分对《移情之爱的观察》的讨论
031重读弗洛伊德《移情之爱的观察》 Friedrich Wilhelm Eickhoff
054论移情之爱:重访弗洛伊德 Robert S.Wallerstein
070对弗洛伊德《移情之爱的观察》的五个解读 Roy Schafer
089对《移情之爱的观察》的一个注解的注解 Max Hernandez
095论移情之爱:一些当代的观察 Betty Joseph
106一人视角与二人视角:弗洛伊德的《移情之爱的观察》 Merton Max Gill
122精神分析过程中的俄狄浦斯悲剧:移情之爱 Fidias Cesio
137失火的呼喊:一些对移情之爱的思考 Jorge Canestri
155Amae与移情之爱 Takeo Doi
161移情之爱与婴儿期之爱中的行动与回忆 Daniel N.Stern
175专业名词英中文对照表
弗洛伊德的《论自恋:一篇导论》
001导论Joseph Sandler ,Ethel Spector Person,Peter Fonagy
015部分论自恋:一篇导论(1914) Sigmund Freud
017论自恋:一篇导论
041第二部分《论自恋:一篇导论》的讨论
043弗洛伊德的《论自恋》:一篇教学文本 Clifford Yorke
062《论自恋:一篇导论》:本文与脉络 R.Horacio Etchegoyen
083《论自恋》:导论 Nikolaas Treurnite
103写给弗洛伊德的一封信 Len Grinberg
114弗洛伊德的自恋 Willy Baranger
136“论自恋”的当代解释 Otto F. Kernberg
153弗洛伊德和克莱茵著作中的自恋理论 Hanna Segal)& David Bell
178从自恋到自我心理学再到自体心理学 Paul H.Ornstein
196作为一种关系型态的自恋 Heinz Henseler
217自恋与分析情境 Béla Grünberger
229专业名词英中文对照表
论弗洛伊德的《一个被打的小孩》
001导论 Ethel Spector Person
019部分一个被打的小孩(1919)
021一个被打的小孩—— 一份关于性倒错起源研究的文献 Sigmund Freud
043第二部分评论与解读《一个被打的小孩》
045不是写给野蛮人——赏析《一个被打的小孩》 Jack Novick & Kerry Kelly Novick
060有关《一个被打的小孩》的临床、历史与文本研究 Patrick Joseph Mahony
079羞辱幻想及对不快乐的寻求 Arnold H.Modell
088评论《一个被打的小孩》 Leonard Shengold
106场景及其反面——对弗洛伊德联想链的思考 Marcio de F.Giovannetti
123从现代精神分析视角解读《一个被打的小孩》——与候选人的研讨会Jean-Michel Quinodoz
144《一个被打的小孩》与受虐的小孩 Isidoro Berenstein
166《一个被打的小孩》在学习与教授弗洛伊德理论中的特殊地位 Rivka R.Eifermann
186一个幻想的建构——重读《一个被打的小孩》 Marcelo N.Vi.ar
196专业名词英中文对照表
论弗洛伊德的《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
001导论Ethel Spector Person
015部分《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1921)文本 John Kerr
051第二部分对《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的讨论
053弗洛伊德的《群体心理学》——背景、意义、影响 Didier Anzie
071群体心理学与精神分析群体 Robert Caper
094复杂群体中的权力和领导力 Abraham Zaleznik
116群体和狂热主义(附:精神分析群体流派“家系图”) Andr E.Haynal
131群体心理学、社会与群众:与社会暴力受害者一同工作 Yolanda Gampel
153弗洛伊德的群体心理学、精神分析和文化Cludio Laks Eizirik
171专业名词英中文对照表
论弗洛伊德的《创造性作家与白日梦》
001导论 Ethel Spector Person
015部分《创造性作家与白日梦》(1908,论文原文)
017创造性作家与白日梦(1908) Sigmund Freud
025第二部分关于《创造性作家与白日梦》的讨论
027一篇启发世人的杰作 Marcos Aguinis
042《创造性作家与白日梦》的现代观点 Harry Trosman
048白日梦的临床价值及其在性格分析中的作用 Harold P.Blum
060关于幻想和创造力的一些反思 José A.Infante
070创造性作家的无意识幻想、认同和投射 Joseph Sandler & Anne-Marie Sandler
084幻想和小说中的现实与非现实 Ronald Britton
107《创造性作家与白日梦》—— 一篇评论 Janine Chasseguet-Smirgel
121创造性作家和梦-工作-阿尔法 Elizabeth Tabak de Bianchedi
131幻想与超越——以当代发育学的视角看待弗洛伊德的《创造性作家与白日梦》 Robert N.Emde
160《创造性作家与白日梦》—— 一个局限性的观点 Moisés Lemlij
180专业名词英中文对照表
这五本书的出版让我想到了音乐与艺术领域中的古典与经典。如果说弗洛伊德的文章是精神分析的古典作品,那经过后来的杰出的精神分析学者们的讨论和整理,就更成为经典之作了。
——杨蕴萍,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际精神卫生协会认证精神分析师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二届主任委员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中心主任医师
当由IPA 出版的《当代弗洛伊德:转折点与重要议题》的中文翻译稿发到我手里时,我生出了一种一气读完的冲动,尽管这里面的五篇弗洛伊德的经典文献不止一次地读过,但每次读完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以及新的收获。这次由IPA策划的经由五篇弗洛伊德经典引出的当代著名的IPA分析师对这些经典的承上启下的解读,更是呈现了精神分析学一百多年发展的历史。
——童俊 教授,主任医师
中国精神分析专委会副主委
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认证分析师
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CERP研究委员会委员
致敬经典的*好方式莫过于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本仅仅提供出一个背景, 一个历史与人格的背景,与当代新的语境交流的适切性总是需要不断协商的。文本是否可以定位记忆、情感、时间亦或事件,取决于读者在文本范围内可以发挥的自由度,更取决于读者欣赏与把握文本之能力,这不仅关乎一个人对自己的好奇之心,而且关乎此人对人性的关切之情。阅读经典,需要读者拥有寻觅与探索之自知,也需要读者展现出自然与达观之自明。这套丛书,代表了不同分析地域的迥异观点,值得奋身一读!
——王倩
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认证精神分析师
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中国委员会顾问、课程部委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阅读经典文献在学习精神分析初期就如同从一扇窗户外向里边看:可以看到那边的景色,可以拖着腮帮畅想文献中提到的安娜欧、小约翰、狼人、鼠人…… 记忆中是一种很兴奋的感觉,自己可以读很久,还是挺满足的,觉得终于有东西可以一直陪伴自己。而进入精神分析学习的中间阶段,也就是接受至少几年高频的自我体验以后,感受到连贯有序、稳定设置、母性的爱所带来的持续喜悦时,阅读经典文献就像是爬着窗户进入另一个世界:浩瀚无垠、充满无限的可能与希望…… 再来就是学习精神分析的后期阶段:高频自我体验进入第九年;大量高频的临床工作与督导等学习之后实实在在感到自己人性中的黑暗、感到说出真相与接受事实不容易,这时候阅读经典文献有点像看电影或者说念经书:让人安静。再后来……大部分时间会更愿意与每一个具体而真实的人在一起……看不看书、怎么看、你就可以自如挥洒了,或许可以开始写中文的经典文献了,加油!
刘翼灵
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认证精神分析师
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直属会员
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中国委员会顾问委员
系列书评论者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他们对弗洛伊德观点的看法,他们或认同、或质疑、或修正、或补充,让我们在跟他们一起重读经典的过程中,不仅在内容上拓展了我们的视野、引发我们的思考,还让我们有机会了解更多弗洛伊德在撰写这篇文章时的背景信息,正如其中一位作者JACK NOVICK AND KERRY KELLY NOVICK所言,当我们在信息丰富的背景下、以一种对待病人的态度去共情性地阅读经典时,我们不光可以知其然,关键是知其所以然。我们不光能更明白原作者的所思所想,更为重要是,与大师一起重读经典,也让我们仿佛置身一场热烈的讨论,我们得以在刀光剑影、火花四溅的观点碰撞中享受到一场知识的盛宴,我们不再是与作者一个人对话,我们得以跟更多人对话。这便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大家可以亲自去细细品味。
——杨学
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认证精神分析师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