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0100847
★来自魏玛经验的哲学教训,击碎并非全然正当的自由主义美梦。 ★聚焦法律秩序与政治秩序,一部精深博大的著作。
魏玛共和国(1918—1933)的崩溃是当代政治论争中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一旦涉及多元主义的问题,就会自然凸显出自由民主制下之法律秩序及其正当性议题的重要性;魏玛共和国则是研究此问题的理论良田,因其常被视为一种悖论式案例,即自由民主制的敌人居然能够利用法律制度从内部推翻自由民主制本身。
本书通过魏玛共和国最后几年的历史来透视上述问题,其主题正是法哲学最古老、最经典的问题之一:合法性与正当性的关系。大卫·戴岑豪斯在书中探讨了魏玛时代最杰出的三位公法学家和政治哲学家——卡尔·施米特、汉斯·凯尔森和赫尔曼·海勒——的法律理论。三位法学家都关注危机四伏的现代社会所存在的法律秩序与政治秩序问题,著作也多与当今多元主义时代关于法律秩序的争议密切相关。戴岑豪斯富有挑战性地揭示了施米特式存在主义哲学的危险性,指出了凯尔森式法律实证主义的严重缺陷;结合对当代法哲学与政治哲学诸多问题的广泛探讨,他认为,海勒的社会民主立场在三者之中是最有希望的。
前言
致谢
第一章 合法性与正当性:魏玛的返照
第一节 紧急状态
第二节 魏玛概述
第三节 1932年7月20日的政变
第四节 第48条与法院的判决
第二章 朋友与敌人:施米特与法律政治学 第一节 主权的决断
第二节 作为人民意志的法律
第三节 自由主义、议会主义与法律实证主义
第四节 宪法的守护者?
第五节 自由主义的视域
第六节 反犹主义及其辩解
第三章 实践中的纯粹理论:凯尔森的法律科学
第一节 凯尔森对施米特的批判
第二节 凯尔森对宪法第48条的评论
第三节 上帝、国家与民主
第四节 合法性原则
第五节 凯尔森思想的内在冲突
第四章 法律秩序的正当性:海勒的法律理论
第一节 国家理论的危机
第二节 文化、社会与国家
第三节 国家与法律的正当性
第四节 民主与同质
第五节 作为人民意志之主权表达的法律
第六节 宪法性法律的概念
第七节 个人的法律良知
第八节 法律秩序的理念
第五章 魏玛的教训:合法性的正当性
第一节 施米特与罗尔斯论正当化问题
第二节 哈贝马斯论法律的民主形式
第三节 赫尔曼·海勒与当代政治哲学和法哲学
参考文献
索引
◆ 本书力图从魏玛经验中得出哲学的教训。一部精深博大的著作。
——《现代法律评论》
◆ 此项研究总体上是成功的,它有助于唤醒那些沉醉于并非全然正当的自由主义美梦中的政治思想家们。
——《法兰克福汇报》
魏玛共和国(1918—1933)的崩溃依然是当代政治论争中挥之不去的话题,xi而那些对自由民主体制之基本价值表示质疑的团体,则在不断获得支持的情况下再一次对前者提出了挑战。如果当代政治学和法哲学想要解决多元主义的问题,则必须直面这样的挑战。而且一旦涉及如何解决多元主义的问题,就会自然凸显出自由民主制下之法律秩序及其正当性问题的重要性。显然,魏玛共和国可以成为研究此问题的理论良田,因为魏玛共和常常被视为一种悖论式案例,即自由民主制的敌人居然能够利用法律制度从内部推翻自由民主制本身。
在本书中,我将通过魏玛共和国最后几年的历史来透视上述问题。我的注意力将集中在三位杰出的法律与政治理论家:卡尔?施米特、汉斯?凯尔森和赫尔曼?海勒(Hermann
Heller),他们深度介入了当时的政治与法律论争。
英美法哲学与政治哲学界最近开始将施米特视为一位重要的学者,而不是因为其与纳粹的关联变得臭名昭著的魏玛时代法学家。我认为对施米特著作的重新关注是应当的,他应当被视为自由主义的重要批判者之一,但是同时我要强调,我们必须彻底否定施米特的价值立场。
凯尔森被英美世界所熟知是因为他倡导一种严格的、价值无涉的或科学的法律理论。一方面我认为,如果把凯尔森的纯粹法学理论限定在政治理论的范围内——与他自己的意图相反,也与凯尔森研究者们的理解相反——反而会使该理论得到最恰当的理解;另一方面,我又认为恰恰是凯尔森自己的理论目标颠覆了纯粹法学理论本身。
令人遗憾的是,海勒在德国之外几乎无人知晓。但是我认为,他的关于法律秩序之正当性的社会民主理论,其价值应在施米特和凯尔森之上。在我看来,海勒的理论事实上可以对发生在当代几位重要思想人物——德沃金、哈贝马斯、哈特和罗尔斯——之间的论争提供很多参考。
本书所要研讨的一些著作大多未被译为英文,也不被英美学界所熟知。因此,我必须在书中非常全面地阐释各家立场,以便为评价各家立场以及展开我自己的分析提供坚实的基础。
本书采取了一种被哈罗德?伯尔曼称为“综合法理学”模式的法哲学与政治哲学,这种模式涵括了政治、道德与历史。我的论点会体现在对本书三个主人公之思想立场的阐释,xii以及对其思想的历史背景以及对当代政治法律哲学论争之意义的分析之中。为了避免读者被过多的阐释所困扰,我会将问题集中在第一章至第五章所涉及的当代论题之中。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