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4716239
编辑修订说明(文/张媛媛)
一,首先来说七卷本专有名词的统一和订正。
再比如德·夏吕斯先生的男宠夏尔?莫雷尔(Charles Morel),小名夏利(Charlie, parfois Charley ou Charly),而第四卷后半部分译成“夏丽”,第七卷译成“夏尔莉”,译者无疑想以此点出他的面首身份,但是做过头了。
再比如奥黛特,”la dame en rose”,在不同卷里被译成“粉衣女郎”、“粉衫女郎”、“穿玫瑰色裙子的女子”、“粉裙夫人”等等,不一而足,不过这个不算专用名词,也不算错误,我只是把*长的词组“穿玫瑰色裙子的女子”等给改了。
和“费德尔”同样的问题,还有“福塞拉”(《圣经》中摩西的妻子,通译“西坡拉”);“耶斯罗”,摩西的岳父,通译“叶忒罗”(卷一p222)。
这里有个很好玩的例子:
2 再来说一说注释的调整。
“斯芬克斯”也被加注。我认为,既然连《哈利?波特》对斯芬克斯都不加注,《追忆似水年华》就更不该加了。(卷三P268)
此处译者不知何故,单给爱默生加了一个注。本次就删掉了。
也有增加的注释。“……在此之前,曾有过形形色色的障碍,种种特殊的排斥力,凯普来和蒙太玖家族的深仇大恨与此相比也微不足道,……”(卷四P27)
也有注释改动。
下面,再来谈一谈文字上的修订。
施康强先生尝言,翻译如同挑重担走夜路,难免闪失。即使是被推崇备至的翻译家如傅雷,实际上也是有误译的。编辑的水平可不见得有译家那么好,但是无论什么,多两只眼睛仔细看,总是能看出些问题来。
例1:多亏有了那些化学技术,能大量地生产出一些躯体,他们在大自然中只是偶尔地很难得地相遇。”
例2:p398
“威望”一词一直做主语,句子就顺得多。“即将把我介绍给她们的那一小帮子人”太翻译腔了,改之。“威望”也不能“给我一点点”,故改“泽被”。
例3:p399
……这是一位昔日的年轻女演员,半化装,而我不明白……
……这是一位昔日的年轻女演员,半反串,叫人不明白……
例4:“小窗上的日影已经倾斜而偏低了”改成“小窗上的日影已经西斜”,普鲁斯特只是细致,不罗嗦,一个字能表达清楚的话不分两个字来说。
————
—————
例6: p443
“今日绽成花朵的果肉,经过干燥或结实的过程,会变成籽粒。”
例7:p444
例8:p446
“……安德烈说道,用微微一笑环视她的女友。”
envelopper这个词是“包裹”,以微笑包裹其女友,可以意会、难以翻译,硬译成“环视”就有语病了。宁可损失意象,改成“对女友微微一笑”。
例9:“人们对着大海凝望不止的,正是这种永不间断的重新创造。”conptempler是“凝视并深思”的意思,“凝望不止”是不好的翻译。改为“人们对着大海凝望并沉思的,正是……”
例10:“在这样的朋友为我造成的生活里,我显出娇滴滴地避开了孤独……”不知道译者有没有读通自己翻译的句子……
改成“我仿佛娇气地避开了孤独”
例11:“个性沉浸在比本人更普遍的事物之中。”
上下文很长我就不抄录了,总之无论从上下文还是从本身的通顺来考虑,改“沉浸在”为“浸淫于”。
例12:P498有一个错译,是看错从句造成的。在这里我没有指责译者的意思,如果叫我自己来翻译,我认为一定不会比她更好。翻译如“挑重担走漫长夜路”,何况普鲁斯特是长句漫漫,容易闪失。
“人们常常会发现一个以慈善闻名的人原来是一个虚荣的吝啬鬼,一个老老实实、观念正统的女孩竟是梅萨琳娜式人物。”
这个句子本身没有问题,但是读起来拗口,因为“于”之后又是一个“与”,就把“与”改成了“和”。译者千头万绪,往往没有顾及到句子的可读性,编辑理当琢玉。(卷四P29)
成语问题。
我认为这个成语使用*好不要过当(当然许渊冲老师本人持不同意见——他是极力主张以四字成语与外语“竞争”的)。像“辗转反侧”、“瞠目结舌”一类有普适性的成语,尽可使用,只要使用得当,甚至可以算是他所说的“中文在竞争中得胜”。可是典故很多、本身会造成意象转移而困扰读者、造成中西古今穿越效果的,一个都不要用,免得以辞害意、损其简洁之美。
例1: 可是要躯干怜悯我们,这就如同对牛弹琴,徒费口舌。(卷三)
“如同对牛弹琴”删掉。
例2: ……这些理由也就如泥牛过海,不再存在了。(卷三)
“泥牛过海” 也删了。
改成 所有的人都会气冲冲的
“先不先”这词很是突兀。《红楼梦》里面刘姥姥的媳妇说了“先不先,他们那些门上的人也未必肯去通信。没的去打嘴现世”这样的句子,有些地区如福建莆田,也保留了作为方言,但是这个词离如今的普通读者就很远。
此处“丁是丁卯是卯”也未免太具译者个人特色了。
此处的“做‘黄牛’”更不知是何处方言。黄牛现在一般是指票贩子。把“做‘黄牛’”改成直译“让我们变傻”,就通顺了。
在有电脑校对软件之前,一切都是手工完成的,我可以想象韩沪麟先生和校对工作人员的艰辛。付印前,在照排使用黑马软件做*后的查对,还有一位资深的工作人员对我说,二十年前这个就是她改稿子的,问题很多。时间真快。
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以回忆的形式对往事作了回顾,有童年的回忆、家庭生活、初恋与失恋、历史事件的观察、以及对艺术的见解和对时空的认识等等。时间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作者凭着智慧和想象力,使时间变得具体、生动、完美。它就像一首由多种主题构成的交响乐,爱情、嫉妒、死亡、回忆、时光,时而交叉重叠在一起,时而又游离开来,然而在宏观上,整个作品浑然一体,具有蓬勃的生命力。《追忆似水年华》被公认为文学创作的一次新的尝试,开意识流小说之先河。
卷:《在斯万家那边》,李恒基,徐继曾 译
第二卷:《在少女们身旁》,桂裕芳,袁树仁译
第三卷,《盖尔芒特家那边》, 潘丽珍,许渊冲 译
第四卷:《索多姆与戈摩尔》,许钧 杨松河 译
第五卷:《女囚》,周克希,张小鲁,张寅德 译
第六卷《女逃亡者》刘方,陆秉慧 译
第七卷《重现的时光》,徐和瑾,周国强 译
部 贡布雷
一
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我都是早早就躺下了。有时候,蜡烛才灭,我的眼皮随即合上,都来不及咕哝一句:“我要睡着了。”半小时之后,我才想到应该睡觉;这一想,我反倒清醒过来。我打算把自以为还捏在手里的书放好,吹灭灯火。睡着的那会儿,我一直在思考刚才读的那本书,只是思路有点特别;我总觉得书里说的事,什么教堂呀,四重奏呀,弗朗索瓦一世和查理五世争强斗胜呀,全都同我直接有关。这种念头直到我醒来之后还延续了好几秒钟;它倒与我的理性不很相悖,只是像眼罩似的蒙住我的眼睛,使我一时觉察不到烛火早已熄灭。后来,它开始变得令人费解,好像是上一辈子的思想,经过还魂转世来到我的面前,于是书里的内容同我脱节,愿不愿意再挂上钩,全凭我自己决定;这一来,我的视力得到恢复,我惊讶地发现周围原来漆黑一片,这黑暗固然使我的眼睛十分受用,但也许更使我的心情感到亲切而安详;它简直像是没有来由、莫名其妙的东西,名副其实地让人摸不到头脑。我不知道那时几点钟了;我听到火车鸣笛的声音,忽远忽近,就像林中鸟儿的啭鸣,标明距离的远近。汽笛声中,我仿佛看到一片空旷的田野,匆匆的旅人赶往附近的车站;他走过的小路将在他的心头留下难以磨灭的回忆,因为陌生的环境,不寻常的行止,不久前的交谈,以及在这静谧之夜仍萦绕在他耳畔的异乡灯下的话别,还有回家后即将享受到的温暖,这一切使他心绪激荡。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