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20107238
1.《人间词话》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史上的扛鼎之作,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2.内文附人间词和王国维小传。收录人间词近70首,流畅准确的注释,生动优美的译文与赏析,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王国维词。文末的王国维小传,全方位地展现出了这位文学理论开创者波澜壮阔的一生。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里程碑式的作品,集中体现了知名学者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精义迭出。书中提出了具有完整的理论结构和丰富内容的“境界”说,向来极受学术界重视。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人间词话,人间词和王国维小传。流畅准确注释,生动优美的译文与赏析,以及文末的王国维小传,全方位的展现出了这位文学理论开创者波澜壮阔的一生。贯穿于书中的精美插图与唯美的文字交相辉映,为读者带来一场双重的视觉盛宴,是一本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文学性和专业性的文学类书籍。
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已刊稿- 003
人间词话未刊稿- 031
人间词
窈窕燕姬年十五-057
蝶恋花·窈窕燕姬年十五- 058
蝶恋花·帘幕深深香雾重- 059
蝶恋花·手剔银灯惊炷短- 061
虞美人·弄梅骑竹嬉游日- 062
浣溪沙·乍向西邻斗草过- 063
浣溪沙·似水轻纱不隔香- 065
菩萨蛮·红楼遥隔廉纤雨- 066
菩萨蛮·玉盘寸断葱芽嫩- 068
鹧鸪天·楼外秋千索尚悬- 069
浣溪沙·花影闲窗压几重- 070
菩萨蛮·西风水上摇征梦- 072
清平乐·垂杨深院- 073
南歌子·又是乌西匿- 074
应天长·紫骝却照春波绿- 076
蝶恋花·莫斗婵娟弓样月- 077
虞美人·碧苔深锁长门路- 079
阅尽天涯离别苦-081
蝶恋花·阅尽天涯离别苦- 082
蝶恋花·百尺朱楼临大道- 083
浣溪沙·月底栖鸦当叶看- 086
点绛唇·屏却相思- 088
蝶恋花·窗外绿阴添几许- 089
浣溪沙·本事新词定有无- 091
蝶恋花·昨夜梦中多少恨- 092
蝶恋花·满地霜华浓似雪- 094
蝶恋花·陡觉宵来情绪恶- 096
蝶恋花·黯淡灯花开又落- 098
如梦令·点滴空阶疏雨- 099
浣溪沙·漫作年时别泪看- 101
苏幕遮·倦凭栏- 103
菩萨蛮·回廊小立秋将半- 104
好事近·愁展翠罗衾- 105
祝英台近·月初残- 107
谒金门·孤檠侧- 109
临江仙·闻说金微郎戍处- 110
西河·垂柳里- 111
谁道人间秋已尽-113
蝶恋花·谁道人间秋已尽- 114
浣溪沙·昨夜新看北固山- 115
浣溪沙·才过苕溪又霅溪- 116
蝶恋花·独向沧浪亭外路- 117
浣溪沙·舟逐清溪弯复弯- 119
蝶恋花·谁道江南春事了- 120
蝶恋花·连岭去天知几尺- 122
蝶恋花·忆挂孤帆东海畔- 123
蝶恋花·春到临春花正妩- 124
蝶恋花·月到东南秋正半- 126
点绛唇·高峡流云- 128
满庭芳·水抱孤城- 129
玉楼春·西园花落深堪扫- 131
点绛唇·暗里追凉- 132
好事近·夜起倚危楼- 133
蝶恋花·翠幕轻寒无著处- 135
千秋诗料,一抔黄土-137
摸鱼儿·问断肠- 138
浣溪沙·路转峰回出画塘- 140
浣溪沙·霜落千林木叶丹- 142
浣溪沙·夜永衾寒梦不成- 143
虞美人·杜鹃千里啼春晚- 145
浣溪沙·草偃云低渐合围- 146
浣溪沙·掩卷平生有百端- 148
鹊桥仙·沉沉戍鼓- 149
减字木兰花·皋兰被径- 151
踏莎行·绰约衣裳- 152
浣溪沙·七月西风动地吹- 154
浣溪沙·六郡良家少年- 155
减字木兰花·乱山四倚- 157
百字令·楚灵均后- 158
青玉案·姑苏台上乌啼曙- 160
人生只似风前絮-163
临江仙·过眼韶华何处也- 164
浣溪沙·已落芙蓉并叶凋- 166
鹧鸪天·阁道风飘五丈旗- 167
浣溪沙·山寺微茫背夕曛- 169
采桑子·高城鼓动兰铁扛灺- 171
浣溪沙·天末同云黯四垂- 173
蝶恋花·袅袅鞭丝冲落絮- 174
浣溪沙·曾识卢家玳瑁梁- 175
蝶恋花·急景流年真一箭- 177
蝶恋花·辛苦钱塘江上水- 179
虞美人·犀比六博消长昼- 180
点绛唇·厚地高天- 182
玉楼春·今年花事垂垂过- 183
青玉案·江南秋色垂垂暮- 184
贺新郎·月落飞乌鹊- 186
王国维小传
可叹一生谁人知
追根溯源,家国巨变- 190
海宁公子,不羁少年- 195
华灯初上,惜未晤面- 199
初梦乍灭,我心依然- 202
良师益友,慧眼观扇- 207
潜心独学,再别故园- 211
教育哲学,突破迷雾- 215
滚滚红尘,灯火阑珊- 219
辛亥革命,东渡日本- 223
回首历史,国学如烟- 227
知耻后进,流沙坠简- 230
风云际会,布衣长辫- 235
文学侍从,同学少年- 239
清华一梦,对酒悲歌- 242
是耶非耶,亦真亦幻- 247
附录
《人间词甲稿》序- 251
《人间词乙稿》序- 252
王国维大事表- 254
作词评难,作词更难,两者都能写,还能写得很好的人,纵
观中国历代词人,屈指可数。近代以来,更是只有王国维一人而已。
即连王国维本人,对此也毫不讳言。
“及读君自所为词,则诚往复幽咽,动摇人心。快而沉,直
而能曲,不屑屑于言词之末,而名句间出,殆往往度越前人。至
其言近而指远,意决而辞婉,自永叔以后,殆未有工如君者也。
君始为词时,亦不自意其至此,而卒至此者,天也,非人之所能
为也。若夫观物之微,托兴之深,则又君诗词之特色。求之古代
作者,罕有伦比。”(《人间词甲稿》序)
“静安之为词,真能以意境胜。夫古今人词之以意胜者,莫
若欧阳公;以境胜者,莫若秦少游。至意境两浑,则唯太白、后主、
正中数人足以当之。静安之词,大抵意深于欧,而境次于秦。” (《人
间词乙稿》序)
王国维的词评,其手稿共126 则,初发表在邓实主编的《国
粹学报》上的只有64 则。后经王国维本人多次整理修订,终于
将这64 则词评定稿为《人间词话》。余62 则,则为“人间词话未刊
稿”,由后人整理刊出。本书将111 则手稿一并录入,分两部分展示:
部分为原64 则《人间词话》,第二部分则为先生生前未刊行的
47 则词评。
《人间词话》原稿虽只短短万余字,却为近代艺术批评理论之肇
始,意义深远。从形式上看,《人间词话》与传统诗话、词话相差无
几,细究却大不同。传统词话,所评论无非是某某词好不好,某某句
佳不佳,对于更深层次的理论构架,几无讨论。而《人间词话》则不
然,虽只有百余则,但其“境界说”观点的提出、内涵的探究、实践
的佐证,构架完整,天然一体。著名学者俞平伯先生曾赞叹道:“此
中所蓄几全是深辨甘苦、惬心贵当之言,固非胸罗万卷者不能道。读
者宜深加玩味,不以少而忽之。其实书中所暗示的端绪,如引而申之,
正可成一庞然巨帙,特其耐人寻味之力或顿减耳。明珠翠羽,俯拾即
是,莫非瑰宝,装成七宝楼台,反添蛇足矣。”
《人间词话》核心的观点即是“境界说”:词以境界为上。有
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何为有境界?
,情景交融,情以景托,景以情显。
才过苕溪又霅溪,短松疏竹媚朝晖。去年此际远人归。
烧后更无千里草,雾中不隔万家鸡。风光浑异去年时。
(王国维《浣溪沙》)
舟逐清溪弯复弯。垂杨开处见青山。毵毵绿发覆烟鬟。
夹岸莺花迟日里,归船箫谷夕阳间。一生难得是春闲。
( 王国维《浣溪沙》)
山寺微茫背夕曛,鸟飞不到半山昏,上方孤磬定行云。
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
( 王国维《浣溪沙》)
第二,不隔。王国维在词评与实际作词中,尤其强调要不隔。“不
隔”即有什么说什么,不遮遮掩掩,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即为不隔;而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即为隔。
以王国维词而论,点当然是没有问题,第二点却值得商榷。
因为他实际创作的词中,很多“不隔”的词反而不如“隔”的词好。
而且,从传统诗词本身特点来看,也很难断定“不隔”即是好的,“隔”
即是不好的。
第三,感情要真。王国维尤重陶渊明、苏轼、辛弃疾、欧阳修等
诗词大家,认为其所写即所想,感情真挚,不假修饰。历观王国维的
《人间词》,这一点尤其值得称道。
屏却相思,近来知道都无益。不成抛掷,梦里终相觅。
醒后楼台,与梦俱明灭。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
( 王国维《点绛唇》)
昨夜梦中多少恨。细马香车,两两行相近。对面似怜人瘦损。众
中不惜搴帷问。
陌上轻雷听隐辚。梦里难从,觉后那堪讯。蜡泪窗前堆一寸。人
间只有相思分。
( 王国维《蝶恋花》)
在《人间词话》之后,本书将《人间词甲稿》《人间词乙稿》一
并录入,并重新编排次序,共五章,有注释,有译文,有赏析,以帮
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先生原作。
在王国维之前,文艺批评家未曾提出过类似“境界说”的观点,
如沧浪之“兴趣”、阮亭之“神韵”等。但这些观点仅流于表面观感,
而没有深入研究背后理论构架,较之《人间词话》,差距不可以道里计。
王国维之所以能在艺术批评理论方面独树一帜,很大程度上得
益于其深厚的国学造诣与广博的西学根底。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这
样总结王国维的学术造诣,他说:“先生之学博矣,精矣,几若无
涯岸之可望,辙迹之可寻……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
证,凡属于文艺批评及小说戏曲之作,如《红楼梦评论》及《宋元
戏曲考》《唐大曲考》等是也……此先生之书所以为吾国近代学术
界重要之产物也。”
本书不独尽录《人间词话》111 则,以及先生的《人间词》而已,
对先生一生坎坷生平,亦在后一部分有所展示。世人误读先生,以
为其不过一“遗老”,除了诗词学术外无足观。此论大谬,不读先生
生平,则不能尽知先生之为“维新”呐喊,为“教育”先行,为“文化”
献身之一腔热血,更不能尽知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可贵。
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
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二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
区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三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
去①”,“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②”,有我之境也。“采
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③”,“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④”,无我
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
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
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参阅词品
①[北宋]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
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②[北宋]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
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
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③[晋]陶渊明《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
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
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④[元]元好问《颍亭留别》:“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乾坤
展清眺,万景若相借。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九山郁峥嵘,了不
受陵跨。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壶觞
负吟啸,尘土足悲咤。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好事近愁展翠罗衾
愁展翠罗衾①,半是余温半泪。不辨坠欢新恨②,是人间滋味③。
几年相守郁金堂④,草草浑闲事⑤。独向西风林下⑥,望红尘
一骑⑦。
[注 释]
①翠:绿色。罗衾:丝织品制成的被子。②坠欢:往日欢乐。鲍照
《和傅大农与僚故别》:“坠欢岂更接,明爱邈难寻。”新恨:新的怅惘。
③人间滋味:人世的喜怒哀乐。④相守:夫妻长相厮守。郁金:一种可
做香料的珍贵植物。郁金堂:堂中燃有郁金之香。古辞《河中之水歌》:“卢
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⑤草草:匆忙、草率。浑闲事:寻常
事。⑥西风林下:秋风下,树林中。⑦红尘:原意是车马激荡起的灰尘,
这里代指纷纷扰扰的人世。
[译 文]
在愁思中展开碧绿色的丝被,上面半是爱人的体温半是我的
泪痕。唉,哪里是往日的欢愉,哪里是新生的离愁?谁又能分辨!
或许这就是人间的滋味吧。
几年来厮守一起,以前全当作是平常事。而如今,我一个人
独自在西风下,走到树林中,望远处飞尘四起,是他回来了吗?
[赏 析]
这首词假借一名思妇的口吻来抒发自己的孤独,作于1904 年秋。
上阕重在写实。“愁展翠罗衾”,比较直白,很多词中都这样说。
思妇愁绪总与罗衾连在一起,可以说已经很少能有新意了。能写人之
不能写,才叫好词,比如接下来的“半是余温半泪”,相对就有意趣
多了。谁的余温,谁的泪水?你可以理解为是思妇卧中独自垂泪到天
明;也可以理解为爱人刚走不久,罗衾里还有余温,泪水自然为思妇
所留;甚至可以理解为,这一切不过是思妇的幻想罢了。究竟孰是孰非,
其实已不重要。词本来就不必说得分明,引起人的无限遐想,就达到
目的了。
“不辨坠欢新恨”,不辨方显得思愁之深,时空与感官的错乱,
只是为了说明,这“是人间滋味”。人间滋味一句,并不是结论,词
人只是陈述了一个事实。个中滋味到底如何,恐怕要看个人的理解了。
有人看到了苦,有人看到了欢,有人品到了悲,有人品到了乐。凡此种种,
不一而足。词人在这里无形中为本词做了一个升华,不仅仅是写离妇
思愁,而是试图去参透凡尘了。
下阕由实到虚,“几年相守郁金堂,草草浑闲事”,是回忆,还
是悔恨?两者兼而有之。平常事总是易为人忽略,失去之后方显珍重。
“独向西风林下,望红尘一骑”,虚得巧妙。这样的虚景,才是
画境的关键所在。如果没有这一笔,整个词的意趣会大打折扣。西风
林下思妇,红尘徐徐征人,画面犹在眼前,颇有一些禅宗的味道。词
人出世之心,由此可以知之。
海宁公子,不羁少年
王氏家族虽然名声甚著,但家业传到王国维的父亲王乃誉这里,便已
经没落了。王乃誉13 岁时恰逢太平天国之乱,为躲避战乱,他随祖父来
到上海。曾先后在茶叶店、油漆铺中讨生活,后又返回老家海宁,帮助一
个杂货铺老板打理生意。直到一位在江苏省溧阳县(今溧阳市)任县令的
亲戚伸来援助之手,聘请他当幕僚,王家的生活才稍稍有些起色。
王乃誉虽是一介幕僚,但他痴迷于书画、篆刻、古诗文等,学问颇
深。王国维曾回忆自己的父亲:“遍游吴越间,得尽窥江南北诸大家之收
藏,自宋、元、明、国朝诸家之书画,以至零金残石,苟有所闻,虽其
主素不相识者,必叩门造访,摩挲竟日以去,由是技艺大进。年四十,归,
遂不复出。游金陵,一沿桐江,观富春山,登钓台,皆不数月而归。
归后,日临帖数千字,间于素纸作画,躬养鱼种竹,以为常课。”
王乃誉一生为生计所迫,无力走科举之路,于是将希望尽数寄托在王
国维身上。王国维7 岁时便被送往本地私塾学习。后来,王乃誉干脆辞
去幕僚一职,在家里“课子自娱”。父子俩一个口授指画,一个埋头苦读,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倒也自得其乐。
王国维学业上兢兢业业,十分刻苦,但生性安静,不善言谈,遇有
不懂的地方也不好问人,这一点很是让王乃誉担心,他不止一次在日记
中写道:“可恨静儿之不才,学既不进,不肯下问于人。而做事言谈,从
不见如此畏缩拖沓。少年毫无英锐不羁,将来安望有成!……盖求才难,
而欲子弟才过其父为尤难。”王乃誉恐怕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不才之
子”有一天能蜚声中外,名满天下。
王国维11 岁时,父亲王乃誉又将他送到本县秀才陈寿田处学习。陈
寿田本人只是一个秀才,无甚名气,但提起他的老师李善兰,恐怕没有几
个人不知道。李善兰是近代著名科学家,为近代中国译介了许多自然科学
巨著,如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等。洋务运动开始时,清政府开办京师
同文馆,专设天文算学馆,聘请李善兰做总教习。陈寿田就是在这个时候,
做了李善兰的学生。
王国维师从陈寿田,所学除了“四书”“五经”的传统课程外,西学也得
到了启蒙。
学得越多,王国维对八股文章就越深恶痛绝。八股文讲究起承转合,
必须有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多
一不可,少一也不可。八股文不但形式僵化,思想更为僵化,所考诸题不
出“四书”“五经”,无非是鼓吹封建道德观,美其名曰“代圣贤立言”。
这样的八股,怎能装得下《人间词话》,怎能装得下《红楼评论》呢?
痛恨归痛恨,学还是要学的,至少样子要装一装。或许是王国维装得
太不像了,他的父亲总是在日记中抱怨:“饬静(安)抄文学书,虽不惮烦,
而启发迄不得其佳处。”
眼看距离童生试的日子越来越近了,王乃誉比王国维还要紧张,自从
他专职教子以来,已历八个寒暑。儿子是否能一举登科,王乃誉心里也没
有把握。
童生试是古代科举考试的关,相当于现在的高考。每三年考两次,
分为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县试考过者称为秀才,可以进入府、县学宫。
秀才虽不是官,但可免除徭役,见知县不用下跪。秀才也分等级,成绩
好的称“廪生”,正式踏入“吃公粮”行列,每月都有小米津贴;差一等
的称“增生”,没有小米津贴;再差一等的是“附生”,也没有小米津贴。
1892 年,王国维在县试、府试中,竟然一举通过,以第21 名的成绩
取得秀才身份,进入海宁州州学学习。这一年,王国维刚过15 岁。
初战告捷,王乃誉比儿子还得意,他在日记中写道:“(亲友)赞静儿
不去口,余不以为然。”虽这样写,但却备感欣慰。
此时的王国维声名鹊起,与陈守谦、叶宜春、褚嘉猷三人一起被赞为“海
宁四才子”。无奈王国维无意于“时文绳墨”,而专好诗词歌赋,研究历史。
他在杭州购买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潜心研读,自认这
是一生读书之始。闲暇时,与几个好朋友纵论时事,指点江山。一年下来,
王国维学问进步不小,章句之学倒荒废了。
1893 年,朝廷开恩科,王国维父命难违,被迫参加在杭州举行的乡试。
结果,王国维潇洒地交了白卷。“海宁四才子”之一的陈守谦回忆说:“君
于学不沾沾于章句,尤不屑就时文绳墨,故癸巳大比,虽相携入闱,不终
场而归,以是知君之无意科名也。”
王国维无意科举,一方面固然是不屑“时文绳墨”,另一方面也是时
事所致。其时的清朝,大厦将倾,甲午海战更是将洋务运动的强国之梦一
举粉碎,也扯掉了清政府的后一块遮羞布。昔日的小弟,如今成为亚洲
的霸主;而昔日的霸主,今日则要割地赔款。
穷则思变。梁启超说:“甲午丧师,举国震动,年少气盛之士,疾首扼
腕言‘维新变法’,而疆吏若李鸿章、张之洞辈,亦稍稍和之。”又说:“要
而论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当载有梁启超“变法通议”的《时务报》传到海宁时,王国维马上买
了一份,带回家与父亲一起看。1896 年10 月11 日,王乃誉在日记写道:“静
儿持《时务报》、第三册(归家),上海新设,七月初一开馆,总理为
汪襄卿,执笔新会梁启超,所陈变通议,颇洽时政,诚此时之要务。唯变
谈何容易,杞忧之。”
经此骤变,变亦变,不变亦变。你不变,历史的巨轮会促使你变;顽抗者,
终会被历史的巨轮碾碎。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