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4496539
——中国文学网
不仅是“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浩然正气,金庸也会描写细腻婉转的儿女情长,相信有不少读者是从他的小说里得到对爱情的*初观念。金庸所宣扬和赞美的爱不是出于赤裸而自私的欲望,也不是不择手段的欺骗和占有。
——腾讯新闻
金庸的作品所表现的深厚意蕴确非古龙、梁羽生所能及,他不仅是现代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代名家
——凤凰网评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本书在金庸侠骨柔情与爱恨情仇交织的武侠世界中,熔炼进了现实生活中的喜乐悲愁,向读者展现出了一个现实中的江湖世界,让我们懂得每个人都有能力创造自己的江湖。
本书的特色便是生活经历的细化,强调了其与金庸武侠的紧密联系,以一个全方位的视角去瞻仰一代“武林宗师”的修炼之路。描绘出一个贴近生活而又不失传奇的江湖武林。
章 天降奇才——生逢乱世的查氏后裔
1. 江南风烟里的海宁查家
2.乱世之下的懵懂童年
3. 侍女月云:纯真的少年陪伴
4.启蒙学堂:与书为伍的少年时光
5. 乱世流离中更遭遇丧母之痛
6. 才华初显,碧湖的艰难时光
第二章 曲折求学——狂气贯身的文学大家
1.一事能狂便少年的“查理”
2.“笔垒”间的正气——人比黄花瘦
3.陪都求学记
4.从创刊到农场打工
5.返乡后的转折——再圆大学梦
第三章 新派武侠——豪气干云的别样武林
1.《大公报》的机缘:梦醒时分
2.梁金联手:笔墨艳惊人
3.三剑楼随笔:文人不相轻
4.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5.从“毒草”到殿堂的转变
第四章 才子佳人——熔炼现实的侠骨柔情
1.意中人轮廓,原不应清晰
2.侠骨柔情无奈好梦由来易醒
3.易得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4.龙女娇妻,演绎不老传奇
第五章 政治智慧——从《大公报》到《明报》
1.别了,《大公报》
2.“长城”缘浅是路人
3.《明报》出山,祈望龙门
4.夹缝生存:或成明日黄花?
5.笔战江湖,《明报》的祸福论
第六章 华山论剑——百家争鸣的武侠世界
1.喧宾夺主的“金氏武侠”
2.祖师与宗师的较量
3.金庸VS古龙:大侠与浪子
4.江湖挚友难求——倪匡
第七章 江湖沉浮——“明报”家族的跌宕起伏
1.“明报”大家族的实力
2.生死存亡之间,是《明报》也是金庸
3.急流勇退:文坛之后便是江湖
4.“明报”易主:几番轮转,何处归宿?
第八章 毅然封笔——武侠宗师的千锤百炼
1.金庸“退役”——一鼎封存退武林
2.痛下杀手——十年修订不寻常
3.金字招牌的跨国之旅
4.“云松书舍”——憧憬的不过简单而已
5.封笔后的积淀——学无止境
第九章 改编影视——洋洒文字的华丽转身
1.联姻影视——金庸武侠绽放别样光辉
2.一元版权的“笑熬浆糊”风波
3.浅谈:金庸小说联姻影视的资本在哪里
4.另一个角度的转身:是小说还是课文
第十章 荣辱不惊——文坛圣侠的快意江湖
1. 光杆博士导师的“错位”尴尬
2. 名气之罪:加入中国作协的舆论“辩论会”
3. 又一场激烈的笔战——“拒绝金庸”
4.“朔迷”与“金迷”的荣誉之战
第十一章 情到深处——江湖之外的偏重晚晴
1.大陆,远处瞭望的故乡
2.香港,江湖中永远的家园
3.台湾,不忘初衷的期盼
4.妻儿,晚年之人重晚情
说起武侠小说,谈论的对象自然是金庸古龙之辈。而作为新派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师金庸,更是一代人心中的“大侠”。金庸给了公众一个新奇瑰丽的武侠世界,让我们在现实之外、生活之中感受到了江湖武林的精彩纷呈。
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出生于浙江海宁。江南查氏素为名门望族,书香世家。历经百年几朝几代而香火犹盛,实为传奇。
在金庸身上,我们能够想到多的便是武侠小说,因为这曾影响我们一生的洋洒文字也曾成就了金庸一生。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是金庸写过的所有小说(除却《越女剑》)名字的个字所组成的一副对联。金庸创作小说的历程长达17载,从1955年开始涉足到1972年毅然封笔,在这个期间,金庸并未想过要以一副对联来串起自己的小说,此幅对联的浑然天成倒似无心插柳,颇为奇妙。
金庸不只是一名武侠小说作家,他身上的身份标签数不胜数,像新闻学家、企业家、著名学者、政治评论家、大学教授、社会活动家等。我们都清楚他17年来的武侠创作生涯,然而鲜有人知的是:金庸的成长遭遇了抗日战争,他曾在战火中流亡,并且经历了死里逃生;他的家族因战火而由盛转衰;他的求学之路异常蹒跚曲折,曾屡次被学校劝退;他曾有过三段婚姻;他进过人民大会堂;他不是政客却活跃在政坛;他在新闻领域创办过名为《明报》的报纸;他封笔退出江湖,武侠创作却掀起了“金庸热”;他读着硕士却指导博士生……这一切不同寻常的经历都为金庸的人生罩上了一股传奇的色彩。
一个人的成就与其本身的人生经历和人生阅历息息相关。写武侠小说并非金庸有意为之,而是源自偶然的机缘。15部武侠小说之所以能够一鸣惊人,当与金庸一直以来的文学积淀是分不开的。
本书主要叙述了金庸的人生经历和文坛造诣,结合金庸家族的兴衰,突出了其童年至青年的大起大落,跌宕起伏的故事也为金庸日后挥洒文坛积淀了力量。人生经历多从细节入手,通过穿针引线的方式,将金庸的日常经历同日后的小说表现联系起来。帮助读者在金庸的武侠小说当中去找寻现实生活的影子,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江湖,认识一个真实纯粹的金庸。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本书在金庸侠骨柔情与爱恨情仇交织的武侠世界中,熔炼进了现实生活中的喜乐悲愁,向读者展现出了一个现实中的江湖世界,让我们懂得每个人都有能力创造自己的江湖。
本书的特色便是生活经历的细化,强调了其与金庸武侠的紧密联系,以一个全方位的视觉去瞻仰一代“武林宗师”的修炼之路,描绘出一个贴近生活而又不失传奇的江湖武林。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或许一些名人、伟人的出现,都得益于他们所处的社会大环境。从元至民国,中华大地经历了几朝几代的跌宕起伏。许多人和事都在时间的冲刷下随着历史一道远去了,然而总有一些人物名垂千史,总有一些事物经久不衰。江南查氏,这个历经风霜却依然风韵犹存的传奇家族,向世人展示了所谓名门望族的跌宕兴衰史。
当年那个因元末战乱举家迁至浙江海宁的查氏家族,在明清两朝开始渐渐发迹,荣盛之下曾多数受宠于帝前。查家世代为官,仕途之路可谓坦途一片,然而“成败皆因萧何”,随侍君侧,自然逃不过伴君如伴虎的命运,几起大案下来,一些“莫须有”的罪名,便将这个钟鸣鼎食之家毁在了旦夕之间。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大起大落,使得查家放弃了祖上为官从政的遗业,转而一心向学。查家的文学气息越来越浓厚,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之下,一代“武林宗师”金庸,诞生了。
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中国的时局一片动荡,内有军阀拥兵作乱,外有日本侵略摧残,查家富足的基业也在战火当中毁于一旦,而金庸的童年和少年也注定在这样的乱世当中度过,如此风云诡谲的社会环境,金庸又将如何放射出“江湖”的光芒呢?
1. 江南风烟里的海宁查家
提到浙江海宁,我们总是会想起“人杰地灵”这四个字。这是一个盛产名人的地方,其自然环境也是美不胜收。其中,作为海宁三大中心镇之一的袁花镇则是全国首批绿化造林“百佳”乡镇,同时被评为海宁市首家省级卫生城镇。而在这个风景秀丽的小镇上,活跃着一个历经几朝几代却风韵犹存的传奇家族——江南查氏。
这个被称为“海宁望族”的查家,其发展的跌宕起伏在战火当中被淋漓尽致的演绎了出来。元朝末年,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由朱元璋带领的队伍很快便与元军形成了对峙的局面。百姓陷于颠沛流离之中,当时的查氏祖籍在徽州六县中的婺源县(今江西婺源县),查氏传至第17代孙查士睿,同样是饱受战乱之苦,母亲病故,查士睿竟无钱安葬。就在家人愁云惨淡之际,一位风水先生指点查士睿,村口的河边便是一个风水宝地,若是入葬母亲,能保后世兴旺。
“鱼归大海,岂能困于山中?”徽州战乱四起,查家已经贫困交加,查士睿思虑再三,决定携妇将雏,举家迁往富庶江浙。走出这个徽州,或许能够求个安稳;走出这座大山,或许可以求个温饱。经过几番辗转,查士睿带领家人在机缘巧合之下来到了查家兴盛的源地——龙山(今海宁市袁花镇)。
或许真的应验了光泽后世的预言,自明清以来,查家金榜题名中进士者有20人,具有入仕资格的举人76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官宦家族。清康熙年间,查氏家族进入鼎盛时期,门中子弟考取进士,入职翰林的大有人在,一时之间查家便有了“一门十进士,兄弟五翰林”的美誉。而成为名门望族的查家也饱受皇恩隆宠,康熙皇帝曾亲笔御赐“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的楹联,一应御赐匾额更是充斥着整个查家。海宁查家的尊荣名望,于当时的天下竟是独步一时。
雍正年间,查家三兄弟——查慎行、查嗣瑧、查嗣庭都充任翰林。查家又是一片大好前途,然而俗话说:物极必反。荣盛如查家似乎也难逃盛极转衰的规律,不过话说回来,“时势造英雄”,或许正是接下来的遭遇,使得查家在数次惊魂甫定之后,逐渐打消了对于官场仕途的渴望,进而弃政从文,这才有了查家泽被后世的影响。
查家兴衰的转折点始于两起朝政案件,其中一起便是震惊全国的“江西科场案”。这起案件的背景是雍正皇帝自登基以来开设的第三次科举考试,而查嗣庭以内阁身份被派去江西做乡试正主考,查嗣庭一共出了四道考题,分别为取自《论语》的“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取自《易经》的“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取自《易经》的“其旨远,其辞文”;取自《诗经》的“百室盈止,妇子宁止”。这原本并无不妥之处,然而一些“有心”之人却偏偏借此大做文章,称此四题前有“正”,后有“止”,分明是影射“雍正”的“正”被砍了头。时雍正皇帝刚篡位不久,正是大力铲除异己,稳固皇权的阶段,听到这样的说法,自然是起了疑心。再加上《历代年号论》的作者举人汪景祺曾言“正”字有一止之象。意思是说凡带有“正”字的年号“皆非吉兆”。同时还列举出了历史上“正隆”、“正大”、“至正”、“正统”、“正德”等没有得享延祚的皇帝所用的年号。这在雍正看来,实属近乎诅咒的“悖逆之言”,而汪景祺自然免不了获罪而死。此时查嗣庭的考题竟与“一止之象”用意相同,雍正盛怒之下判处查嗣庭大逆之罪,后病死狱中,查家上下皆自牵连,斩首流放者不计其数,荣盛之门顿时堕入低谷。
查慎行因年事已高被释放出狱,然而面对家族遭此变故,门中子弟早已所剩无几,终忧惧而死,时年78岁。这一年是雍正五年(1727年),“江西科场案”不仅使得海宁查家遭遇重创,整个江西地区都被敕令停止乡试、会试三年。
白驹过隙,转眼又过了百余年,时至光绪年间,查家传承到了查文清的手中。查文清是光绪十二年(1886年)的进士,也是查氏家族的后一位进士,时任丹阳知县,其为官公正廉明,颇受百姓爱戴。查文清原本以为可以重拾祖上遗业,进驻官场仕途,然而一次与朝廷义愤填膺的对抗,使海宁查家再也没有涉足政坛。这便是影响查家命运的第二次朝廷案件——“丹阳惨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