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0705458
※《鲁迅入门读本》(鲁迅原著,钱理群选编导读)卖点
①[通俗 经典]鲁迅**普及本 ——雅俗共赏、深入浅出的人文读物
②”怎样读鲁迅”:一堂献给所有中国人的鲁迅公开课,一次追寻真实鲁迅的元典之旅
③活在当下的鲁迅 ——超越刻板印象,还原有血有肉的真鲁迅
④权威选编、导读 ——钱理群:首席鲁迅专家
⑤内附9幅漫画大师丁聪专为鲁迅绘制的精彩漫画。书中照片均由周令飞先生(鲁迅长孙)合法授权。
《鲁迅入门读本》(鲁迅原著,钱理群选编导读)。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鲁迅研究者,鲁迅精神在当代的重要传递者,钱理群教授一直把“研究和传授鲁迅”作为自己的职责。《鲁迅入门读本》是钱理群教授研究及向青年人传授鲁迅的心得,原本是为台湾清华大学学生开鲁迅公开选修课而准备的教材,在台湾公开出版后,引发年轻学子追寻鲁迅精神的一股潮流。
钱理群教授研究了一辈子鲁迅,数十年乐此不疲。《鲁迅入门读本》返璞归真,抛开学术论文的做法,从原始文本入手,通过精选、导读、赏析鲁迅的经典文章,带你轻松进入鲁迅的精神世界,发现一个真实的、完整的鲁迅,实为当代青年阅读鲁迅的**之书。
《鲁迅入门读本》——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
鲁迅作品是中国文化的现代原典。作为集中了“20世纪中国经验”的思想家与文学家,鲁迅与我们是极为贴近的。当下读鲁迅,你仍会感到,他仿佛就是针对当今中国的问题而振聋发聩,同时又具有历史的高度和深度。
也就是说,鲁迅是活在当下中国的,在钱理群教授的引导下,每一个愿意并在思考和关注社会、人生、文学问题,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国民,都能够和他进行心灵的对话。随之,你会发现,与刻板印象中那个拗口的、冷冷的、尖刻的斗士不同,鲁迅的内心充满了对每个中国人的爱与悲悯。
本书是钱理群教授数十年的心血成果,书中以经典文本导读的形式,赏析、展示了鲁迅代表作品,犹如一门精心准备的鲁迅公开课,带你走进大师的心灵,再现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鲁迅。
我有一个机会,来台湾地区为“清华大学”本科学生开一门鲁迅选修课,《鲁迅入门读本》即是为这门课准备的教材。现在,《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的朋友又将其公开出版,使它能和更多的台湾年轻朋友见面,我是非常高兴和感激的。
代序——回忆鲁迅先生/萧红
编 感受鲁迅:人之子与人之父
一、父亲与儿子
我家的海婴
【附录一】记忆中的父亲(节选)/周海婴
【附录二】鲁迅先生与海婴/许广平
五猖会
父亲的病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随感录·六十三 “与幼者”
《二十四孝图》
从孩子的照相说起
二、儿时故乡的蛊惑
阿长与《山海经》
社戏(节选)
我的个师父
我的种痘
风筝
第二编 阅读鲁迅(一):人·动物·鬼·神
一、人与动物
兔和猫
鸭的喜剧
一点比喻
略论中国人的脸
狗·猫·鼠
秋夜纪游
夏三虫
战士和苍蝇
二、人·鬼·神
无常
女吊
补天
奔月
铸剑
三、生命元素的想象
死火
雪
好的故事
腊叶
秋夜
天·地·人──《野草》集章
四、诗与画
敢遣春温上笔端──鲁迅新诗与旧体诗选(八首)
看司徒乔君的画
《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序目
第三编 阅读鲁迅(二):睁了眼看
一、睁了眼看
论睁了眼看
夜颂
灯下漫笔(节选)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论“他妈的!”
《杀错了人》异议
推背图
几乎无事的悲剧
推
现代史
“滑稽”例解
双十怀古——民国二二年看十九年秋
二、另一种“看”
示众
孔乙己
药
狂人日记
复仇
习惯与改革
太平歌诀
杂忆(节选)
三、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灯下漫笔(节选)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春末闲谈
论照相之类(节选)
学界的三魂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随感录·六十五 暴君的臣民
偶成
第四编 阅读鲁迅(三):生命的路
一、生命的路
导师
随感录·六十六 生命的路
忽然想到(节选)
未有天才之前
这个与那个(节选)
忽然想到(节选)
补白(节选)
空谈(节选)
过客
二、自己做主,说自己的话
读书杂谈
随便翻翻
作文秘诀
无声的中国
台版后记/钱理群
附录
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总是以本民族的经典作家来教育国民和后代,比如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雨果、歌德等,都是英国人、俄国人、法国人、德国人家喻户晓,从小耳熟能详的。那么,中国有哪些基本的、源泉性的民族文化经典呢?我曾经就此和许多专家、朋友进行讨论,比较一致的意见,至少应有五大经典:《论语》、《庄子》——中国文化的原典;唐诗——中国文化的青春期的精华;《红楼梦》——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式的总结;鲁迅著作——中国现代文化的开创和奠基。也有的朋友建议还应加上《楚辞》、陶渊明、苏东坡的诗作。这些意见当然都可以讨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鲁迅是和孔子、庄子、屈原、李白、杜甫、曹雪芹——并肩而立的民族文化的高峰,以他们所创造的文化经典,作为每一个中国国民精神发展的“底子”,这是一项民族精神建设的基本工程。
作为集中了“20世纪中国经验”的思想家与文学家,鲁迅与我们又是为贴近的,许多人读鲁迅的文章,都会感到他仿佛就是针对当下中国的问题在发言,而又具有历史的高度和深度;鲁迅是活在现实中国的,每一个愿意并在思考和关注社会、人生、文学问题,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青年和国民,都能够和他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
“鲁迅与青年”本身就是一个讲不完的话题。鲁迅无论在其生前还是去世后都对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这绝非偶然。这首先是因为鲁迅是一个“真的人”,他敢于说出别人不敢说、不愿说、不能说的一切真实。鲁迅恰恰是在人们因为缺乏勇气和智慧而停止思考,满足于似是而非以自欺欺人时,把思想的探索进行到底,从不顾忌将会引出什么可怕的结论。这里所表现的,正是一种年轻人所向往的大智大勇的大丈夫气概。鲁迅追求“真”的彻底性更表现在,他从不向读者(包括年轻人)隐瞒自己内心的矛盾、痛苦、迷惘、缺陷、不足与失误,他敢于面对自身的局限,更无情地批判自己。他从不以真理的化身自居,更拒绝充当“导师”,他将真实的自我袒露在青年面前,和他们一起探讨与寻路,青年人可以向他倾诉一切,讨论、争辩一切,他是青年人的朋友。能够结识这样一位“真人”——本真、真诚、真率的智者,应该是人生之一大幸。
鲁迅同时是一位现代汉语文学语言的大师,他的语言以口语为基础,又融入古语、外来语、方言,将汉语的表意、抒情功能发挥到极致,又极具个性与创造性。阅读鲁迅作品,不仅能够得到精神的启迪以至震撼,还能得到语言的熏陶与美的享受。尽管初读时会有些困难,但坚持读下去,自会有自己的发现和感悟,而且常读常新。流连于鲁迅所构建的汉语精神家园,也是人生一大乐事。
正是出于这样两大基本信念:相信鲁迅其人其作品的魅力,相信当代中国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他们的心是和鲁迅相通的,我们将这本《鲁迅入门读本》奉献于诸位面前。
现在,请打开本书,走进鲁迅的世界。
钱理群
2012 年2月4 日
是的,鲁迅和我们一样:他不是神,是人,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但,鲁迅又和我们,和大多数中国人不一样:他是一个特别,因而稀有的人。因此,我们才需要他。这样说,强调这一点,不是要重新把他奉为神,重新把他看作是“方向”,“主将”,“导师”——这些说法,恰恰掩盖了鲁迅真正特别之处。
——钱理群
文章的张力,是人格的张力,写作的维度,也是人格的维度———激愤,同时好玩;深刻,然而精通游戏;挑衅,却随时自嘲,批判,忽而话又说回来……鲁迅作文,就是这样地在玩自己的人格的维度与张力。
——陈丹青
年轻的学生们,可以把鲁迅想象为学校中特别想去亲近的老师。因为,当年鲁迅在北京的大学任教,有非常多的学生都很乐意到他家里做客。有时候,他们会打打闹闹,甚至是争抢一些小东西。年轻人的这些表现,就常常惹得鲁迅哈哈大笑。
——鲁迅之子周海婴
鲁迅活在当下,因为他昔日所指正是今日所在。鲁迅是常读常新的,他已经成为一个世纪性的话题,我们这个民族花费了半个多世纪的时光也尚未真正读懂鲁迅,理解鲁迅。或者说我们往往故意不去读懂不去理解真的鲁迅。
——张福贵
鲁迅的骨头是*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可贵的性格。鲁迅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正确、*勇敢、*坚定、*忠实、*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
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正在于我们可以因他而深刻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在存在方式的选择中间,我们根本不愿意拒绝他的惊魂的参与。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没有把黄金时代预约给人类,却以燃烧般的生命,成为千千万万的追随者的精神的火花。
——林贤治
中国只有一个鲁迅,世界文化界也只有几个鲁迅,鲁迅是太可宝贵了!
——茅盾
看看鲁迅全集的目录,大概就没人敢说:这不是个渊博的人……像他这样把一时代治学方法都抓住,左右逢源的随时随事都立在领导的地位,恐怕一个世纪也难见到一两位吧。
——老舍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郁达夫《怀鲁迅》
“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是糊涂虫。”
——鲁迅遗嘱
※※第三编 阅读鲁迅(二):睁了眼看
一、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导读】
请注意鲁迅在《灯下漫笔》节里,对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所作的两个重大判断:“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中国的历史不过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与“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回圈。──这石破天惊的两大发现,不知道震醒了多少沈睡的中国人。
同时请注意这样的重大发现是怎样产生与表达的:它是由人们在兑换钞票时的心理变化这样的日常生活小事引发的,鲁迅由此及彼,由现实到历史,经过广泛的联想,以其特有的思想的穿透力,终于作出了对中国历史本质的大概括:这样的“以小即大”,正是思想家与杂文家的鲁迅所特有的思维方式与表达方式。
鲁迅能够如此敏锐地抓住问题,还因为这背后有他的理想与价值理念。早在二十世纪初,鲁迅即提出,在中国要“立国”,首先要“立人”,而立人的根本就是要“尊个性而张精神”(《坟.文化偏至论》)。到五四时期,鲁迅又进一步提出,“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华盖集.忽然想到(六)》。在鲁迅看来,生存权、温饱权与个体精神的自由发展权,这是每一个“人”都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是人活得像个人样的基本标志;而中国的基本问题,就是这样的天赋人权,在各种名目下,被侵害,被剥夺,人不是站立的人,而是跪着的奴隶。更可悲的是,中国人有时连想做奴隶都做不成,这就是所谓“乱世”;等到统治者定下“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走上“奴隶的轨道”了,于是就称为“太平盛世”,其实不过是“做稳了奴隶”。鲁迅因此发出召唤:根本走出奴隶时代,“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严重的问题是人们对于这样的奴隶地位的态度,这正是鲁迅在《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里所要讨论的。鲁迅曾经说过:“自己明知道是奴隶,打熬着,并且不平着,挣扎着,一面“意图”挣脱以至实行挣脱的,即使暂时失败,还是套上了镣铐罢,他却不过是单单的奴隶。如果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抚摸,陶醉,那可简直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他使自己和别人永远安住于这生活。”(《南腔北调集.漫与》)。《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里的奴才,总在“寻人诉苦”,似乎也有不满;但鲁迅却一语点破:他“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不过是只限于、也止于“诉苦”,因此,“聪明人”表示一点“同情”,奴才就满足了;而“傻子”真要采取行动,打开一个窗洞,奴才反而大喊起来:他实际上不但习惯于被奴役,离不开这样的奴隶状态,甚至感到了其中的“美”,因此,他要把傻子赶走,并借此来表示对主子及奴隶制度的“忠诚”:奴才“只能”是奴才。
“聪明人”其实也是奴才,不过他有知识,在奴隶体制内,比一般的奴才即所谓“愚民”地位要高一些,是鲁迅《春末闲谈》里所说的“特殊知识阶级”。他一面对奴才表示有限的同情,舒缓其愤懑,因而为奴才所欢迎;但又反对傻子那样的反抗行动,从根本上维护了“铁屋子”的安全与稳定,自然为主子所赞赏。这样的“聪明人”就是《春末闲谈》里的“细腰蜂”,在奴隶体制中的功能与作用,是“麻醉”奴隶的灵魂,使他们既能“动作”,充当“服役和战争的机械”,又“没有了头颅”,不会思想,自然也无反抗,“阔人的地位即永久稳固,统御也永久省了气力”。
只有“傻子”,不但说,而且行,他们是真正要摧毁奴隶制度,“创造第三样时代”的。这正是鲁迅不断呼唤的“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精神界战士”(《坟?摩罗诗力说》)。但在中国,却被视为“傻子”,不但为主子所不容,也为奴才与聪明人所痛恨,是所谓“社会公敌”。──这里显然包含了鲁迅本人的痛苦体验。
……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有一日,他遇到一个聪明人。
“先生!”他悲哀地说,眼泪联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你知道的。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粱皮,连猪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
“这实在令人同情。”聪明人也惨然说。
“可不是么!”他高兴了。“可是做工是昼夜无休息的:清早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半夜要煨银耳,侍候主人耍钱;头钱从来没分,有时还挨皮鞭……。”
“唉唉……”聪明人叹息着,眼圈有些发红,似乎要下泪。
“先生!我这样是敷衍不下去的。我总得另外想法子。可是什么法子呢?……”
“我想,你总会好起来……”
“是么?但愿如此。可是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经舒坦得不少了。可见天理没有灭绝……”
但是,不几日,他又不平起来了,仍然寻人去诉苦。
“先生!”他流着眼泪说:“你知道的。我住的简直比猪窼还不如。主人并不将我当人;他对他的叭儿狗还要好到几万倍……”
“混帐!”那人大叫起来,使他吃惊了。那人是一个傻子。
“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间破小屋,又湿,又阴,满是臭虫,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秽气冲着鼻子,四面又没有一个窗子……”
“你不会要你的主人开一个窗的么?”
“这怎么行?……”
“那么,你带我去看去!”
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动手就砸那泥墙。
“先生!你干什么?”他大惊地说。
“我给你打开一个窗洞来。”
“这不行!主人要骂的!”
“管他呢!”他仍然砸。
“人来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快来呀!迟一点可要打出窟窿来了!……”他哭嚷着,在地上团团地打滚。
一羣奴才都出来,将傻子赶走。
听到了喊声,慢慢地后出来的是主人。
“有强盗要来毁咱们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来,大家一同把他赶走了。”他恭敬而得胜地说。
“你不错。”主人这样夸奖他。
这一天就来了许多慰问的人,聪明人也在内。
“先生。这回因为我有功,主人夸奖了我了。你先前说我总会好起来,实在是有先见之明……。”他大有希望似的高兴地说。
“可不是吗……”聪明人也代为高兴似的回答他。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选自《鲁迅全集》第二卷《野草》
※※第四编 阅读鲁迅(三):生命的路
二、 自己做主,说自己的话
【导读】
青年学生正处在受教育的人生准备阶段,“如何读书与写作”就是一个大问题。听听鲁迅这位现代文学大师的意见,自然是很有意思的。
鲁迅强调的是读书的境界,其实也就是人的精神境界。
比如说,鲁迅提倡“嗜好的读书”,即“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阅读──他甚至作了一个“读书如打牌”的妙喻;提倡“随便翻翻”式的阅读。这其实就是提倡一种超功利的,自由的,趣味的生活──这本来是“学校读书时代”的魅力所在;
在人的生命的长途中,只有这一段,能够相对地做到这一点:人一走向社会,要为生计而奔波,并有了许多社会责任,就很难有这样的超功利的自由与趣味了。从这一点看,我们的教育如果剥夺了学生读书的自由与乐趣,就是对青少年应该享有的天然权利的侵犯。
比如说,鲁迅强调“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他在给一个文学青年的信中,还特意强调:“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轻重,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
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胡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弃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致颜黎民,一九三六年四月十五日》)。这样的强调文、理的交融,正是要创建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为一生的精神发展开拓阔大的视野,奠定宽厚的基础。
而鲁迅主张要“自己思索,自己做主”,强调“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本活书”,就更超出了读书的范围,关乎“做人”的根本了。
[读书杂谈]
因为知用中学的先生们希望我来演讲一回,所以今天到这里和诸君相见。不过我也没有什么东西可讲。忽而想到学校是读书的所在,就随便谈谈读书。是我个人的意见,姑且供诸君的参考,其实也算不得什么演讲。
说到读书,似乎是很明白的事,只要拿书来读就是了,但是并不这样简单。至少,就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所谓职业的读书者,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功课,不翻翻书,就有些危险的就是。我想在坐的诸君之中一定有些这样的经验,有的不喜欢算学,有的不喜欢博物,然而不得不学,否则,不能毕业,不能升学,和将来的生计便有妨碍了。我自己也这样,因为做教员,有时即非看不喜欢看的书不可,要不这样,怕不久便会于饭碗有妨。我们习惯了,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你爱做的事,偏不给你做,你不爱做的,倒非做不可。这是由于职业和嗜好不能合一而来的。倘能够大家去做爱做的事,而仍然各有饭吃,那是多么幸福。但现在的社会上还做不到,所以读书的人们的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
现在再讲嗜好的读书罢。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我想,嗜好的读书,该如爱打牌的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的去打,有时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是打。诸君要知道真打牌的人的目的并不在赢钱,而在有趣。牌有怎样的有趣呢,我是外行,不大明白。但听得爱赌的人说,它妙在一张一张的摸起来,永远变化无穷。我想,凡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他在每一叶每一叶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智识的,但这些倒都不计及,一计及,便等于意在赢钱的博徒了,这在博徒之中,也算是下品。
不过我的意思,并非说诸君应该都退了学,去看自己喜欢看的书去,这样的时候还没有到来;也许终于不会到,至多,将来可以设法使人们对于非做不可的事发生较多的兴味罢了。我现在是说,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但请不要误解,我并非说,譬如在国文讲堂上,应该在抽屉里暗看《红楼梦》之类;乃是说,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现在中国有一个大毛病,就是人们大概以为自己所学的一门是好,妙,要紧的学问,而别的都无用,都不足道的,弄这些不足道的东西的人,将来该当饿死。其实是,世界还没有如此简单,学问都各有用处,要定什么是头等还很难。也幸而有各式各样的人,假如世界上全是文学家,到处所讲的不是“文学的分类”便是“诗之构造”,那倒反而无聊得很了。
不过以上所说的,是附带而得的效果,嗜好的读书,本人自然并不计及那些,就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去,因为随随便便,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如果一本书拿到手,就满心想道,“我在读书了!”“我在用功了!”那就容易疲劳,因而减掉兴味,或者变成苦事了。
我看现在的青年,为兴味的读书的是有的,我也常常遇到各样的询问。此刻就将我所想到的说一点,但是只限于文学方面,因为我不明白其他的。
,是往往分不清文学和文章。甚至于已经来动手做批评文章的,也免不了这毛病。其实粗粗的说,这是容易分别的。研究文章的历史或理论的,是文学家,是学者;做做诗,或戏曲、小说的,是做文章的人,就是古时候所谓文人,此刻所谓创作家。创作家不妨毫不理会文学史或理论,文学家也不妨做不出一句诗。然而中国社会上还很误解,你做几篇小说,便以为你一定懂得小说概论,做几句新诗,就要你讲诗之原理。我也尝见想做小说的青年,先买小说法程和文学史来看。据我看来,是即使将这些书看烂了,和创作也没有什么关系的。
事实上,现在有几个做文章的人,有时也确去做教授。但这是因为中国创作不值钱,养不活自己的缘故。听说美国小名家的一篇中篇小说,时价是二千美金;中国呢,别人我不知道,我自己的短篇寄给大书铺,每篇卖过二十元。当然要寻别的事,例如教书,讲文学。研究是要用理智,要冷静的,而创作须情感,至少总得发点热,于是忽冷忽热,弄得头昏,──这也是职业和嗜好不能合一的苦处。苦倒也罢了,结果还是什么都弄不好。那证据,是试翻世界文学史,那里面的人,几乎没有兼做教授的。
还有一种坏处,是一做教员,未免有顾忌;教授有教授的架子,不能畅所欲言。这或者有人要反驳:那么,你畅所欲言就是了,何必如此小心。然而这是事前的风凉话,一到有事,不知不觉地他也要从众来攻击的。而教授自身,纵使自以为怎样放达,下意识里总不免有架子在。所以在外国,称为“教授小说”的东西倒并不少,但是不大有人说好,至少,是总难免有令人发烦的衒学的地方。
所以我想,研究文学是一件事,做文章又是一件事。
第二,我常被询问:要弄文学,应该看什么书?这实在是一个极难回答的问题。先前也曾有几位先生给青年开过一大篇书目。但从我看来,这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因为我觉得那都是开书目的先生自己想要看或者未必想要看的书目。我以为倘要弄旧的呢,倒不如姑且靠着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去摸门径去。倘是新的,研究文学,则自己先看看各种的小本子,如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瓦浪斯基们的《苏俄的文艺论战》之类,然后自己再想想,再博览下去。因为文学的理论不像算学,二二一定得四,所以议论很纷歧。如第三种,便是俄国的两派的争论,──我附带说一句,近来听说连俄国的小说也不大有人看了,似乎一看见“俄”字就吃惊,其实苏俄的新创作何尝有人绍介,此刻译出的几本,都是革命前的作品,作者在那边都已经被看作反革命的了。倘要看看文艺作品呢,则先看几种名家的选本,从中觉得谁的作品自己爱看,然后再看这一个作者的专集,然后再从文学史上看看他在史上的位置;倘要知道得更详细,就看一两本这人的传记,那便可以大略了解了。如果专是请教别人,则各人的嗜好不同,总是格不相入的。
第三,说几句关于批评的事。现在因为出版物太多了,──其实有什么呢,而读者因为不胜其纷纭,便渴望批评,于是批评家也便应运而起。批评这东西,对于读者,至少对于和这批评家趣旨相近的读者,是有用的。但中国现在,似乎应该暂作别论。往往有人误以为批评家对于创作是操生杀之权,占文坛的位的,就忽而变成批评家;他的灵魂上挂了刀。但是怕自己的立论不周密,便主张主观,有时怕自己的观察别人不看重,又主张客观;有时说自己的作文的根柢全是同情,有时将校对者骂得一文不值。凡中国的批评文字,我总是越看越胡涂,如果当真,就要无路可走。印度人是早知道的,有一个很普通的比喻。他们说:一个老翁和一个孩子用一匹驴子驮着货物去出卖,货卖去了,孩子骑驴回来,老翁跟着走。但路人责备他了,说是不晓事,叫老年人徒步。他们便换了一个地位,而旁人又说老人忍心;老人忙将孩子抱到鞍鞒上,后来看见的人却说他们残酷;于是都下来,走了不久,可又有人笑他们了,说他们是呆子,空着现成的驴子却不骑。于是老人对孩子叹息道,我们只剩了一个办法了,是我们两人抬着驴子走。无论读,无论做,倘若旁征博访,结果是往往会弄到抬驴子走的。
不过我并非要大家不看批评,不过说看了之后,仍要看看本书,自己思索,自己做主。看别的书也一样,仍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倘只看书,便变成书厨,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我先前反对青年躲进研究室,也就是这意思,至今有些学者,还将这话算作我的一条罪状哩。
听说英国的培那特萧(BernardShaw),有过这样意思的话:世间不行的是读书者。因为他只能看别人的思想艺术,不用自己。这也就是勖本华尔(Schopenhauer)之所谓脑子里给别人跑马。较好的是思索者。因为能用自己的生活力了,但还不免是空想,所以更好的是观察者,他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这是的确的,实地经验总比看、听、空想确凿。我先前吃过干荔支、罐头荔支、陈年荔支,并且由这些推想过新鲜的好荔支。这回吃过了,和我所猜想的不同,非到广东来吃就永不会知道。但我对于萧的所说,还要加一点骑墙的议论。萧是爱尔兰人,立论也不免有些偏激的。我以为假如从广东乡下找一个没有历练的人,叫他从上海到北京或者什么地方,然后问他观察所得,我恐怕是很有限的,因为他没有练习过观察力。所以要观察,还是先要经过思索和读书。
总之,我的意思是很简单的:我们自动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只好先行泛览,然后决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但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
花心筒 –
鲁迅作品数量多种类丰富,通读实在不易,这本书里面都是必读的鲁迅作品,非常方便!
飞虫 –
阅读此书感觉鲁迅离我们越来越近,值得拥有,很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