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2506916
胶版纸双色印刷,唯美呈现,结合近百福珍贵图片史料,全景展现了一代才女多情动人的人生轨迹。
她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记挂了一生。
她是中国知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的参与者,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之一,是传统景泰蓝工艺的拯救者。
她,就是林徽因。她以出众的才、倾城的貌标志那个时代,唯美、诗意、精致的情感如童话般浪漫。
推荐购买:
推荐购买:
推荐购买:
推荐购买:
推荐购买:
推荐购买:
她是徐志摩终生热恋着的女人,然而,她*终成了维新派首领梁启超大公子梁思成的夫人。青年时代,她足迹踏遍欧美,成为我国知名女建筑学家。她是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之一,她一生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散文、小说和戏剧作品,是现代文学史上独领风骚的巾帼才俊。本书以诗意的笔法、全面详实的资料,结合珍贵的图片和史料,记录了林徽因这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再现了一代才女的优美风姿和动人才情。
02 蓝色的布莱顿海湾
03 神秘的邮箱
04 海上情思
05 伤痛与抚慰
06 马尼浦王的女儿
07 风情绮色佳
08 血液的滋味
09 跨越大洋的婚礼
10 罗曼的归途
11 奠基
12 花期的愿望
13 志摩之死
14 八宝箱的奥秘
15 建筑的诗意
16 彼岸的友情
17 太太客厅
18 三晋大地的回声
19 硖石,硖石
20 留不住的静院
21 来今雨轩
22 石窟与塔的韵律
23 神奇的发现
24 在弥漫的狼烟中
25 难以忘却的昆明
26 竹林深处的李庄
27 艰难的岁月
28 三弟之死
29 工作着是美丽的
30 重返北平
31 在白色的世界里
32 前夜
33 新生活的开端
34 情系国徽
35 景泰蓝之恋
36 灵魂的丰碑
相识志摩
伦敦的雾,似乎是先从海德公园湖水的涟漪中荡漾出来的。它仿佛成为那湖水的一部分。
那雾,闪动着水色与橙黄的灯影,丝丝缕缕,烟一般从湖面升腾起来。它裹挟着淡淡的康乃馨的气味,让人感到一个季节的温馨。
因了这雾,周围的景色也都生动起来。
湖水也越发安详与平静。水波不兴,番红花的落英,星星点地漂浮在上面。被一个梦境切掉了半轮的月亮,静静地游弋在上面。菩提树的树冠撑起一面面硕大的伞,曦光从伞盖中透露出来,斑斑点点抛洒在湖面上,湖水如同一张唱片,那些无声无字的歌便飞扬出来。
对于那些漂洋过海,从大陆另一端来到这里的学子,这月光灯影下的湖畔,使海德公园更具有一种别样的风情。那湖水的美,不止是油画般的异国情调,它的高贵和宁静又带有几分忧郁,犹如那故国淡远的箫声。
少女林徽因和徐志摩总是踩着泼洒下来的月光和雾,静静地在湖畔的石板路上漫步。这个?候,远处尖顶教堂里晚祷的钟声,在他们身后幽远而苍凉地响起。那金属的声音是一种感召,总是让他们怀想起一样的隔山灯火。
在以后的岁月里,他们一如既往地怀念着,1920年那一个个酒一样浓烈的月光之夜。
10年之后,林徽因写下了注定要载入中国现代文学史册的名作《那一晚》: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
澄蓝的天上照着密密的星。
那一晚两岸里闪映着灯光,
你眼里含?泪,我心里着了慌。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
迷惘的黑夜封锁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到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面飘,
细弱的桅杆常在风涛里摇。
到如今太阳只在我背后徘徊,
层层的阴影留守在我的周围。
到如今我还记着那一晚的天,
星光,眼泪,白茫茫的江边!
到如今我还想念你岸上的耕种,
红花儿黄花儿朵朵生动。
那一天我希望要走到了顶层,
蜜一般酿出那记忆的滋润。
那一天我要挎上带羽翼的箭,
望着你花园里射一个满弦。
那一天你要听到鸟般的歌唱,
那便是我静候着你的赞赏。
那一天你?看到零乱的花影,
那便是我私闯入当年的边境!
林徽因那年17岁,已是风姿绰约的纯情少女。她的美丽,已为许多青年男子所倾倒。然而,却没有谁能像他那样,以一个诗人独到的慧眼,从她谜一样的眼睛中,读出她与生俱来的忧郁。
他,便是25岁的徐志摩。
当他们踏上石桥的时候,林徽因耳边响起了波浪一样的话语:“徽因,在这样的时候,你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她微笑不语,伸手摘下一枚菩提树的叶片,轻轻地衔在嘴上。
那时候,他们正走上海德公园长湖和九曲湖之间的一座小桥,这桥,是海德公园精美的一座,在月光下迷离着一种舒心的氤氲。那些白衣白裙的金发少女,三三两两,用长篙撑着小船从桥洞下穿过,把一串串青春烂漫的笑声远远带开去,雾和月光的帷幕被掀开,又迅即合拢在伦敦公园中(1920年),只看见叶子一样飘过水面的白色影子,让人心驰神往。
“我很想像英国姑娘一样,用篙撑起木船,穿过桥洞,在水中箭一样划行,可惜我试过几次,那些篙在我手里不听摆布,不是原地打转,就是没头没脑地往桥墩上撞。”徐志摩说。
徽因默默地走着。
“你知道泰晤士河美的是什么?它是那伦敦的雾和月光,像母亲一样梳理你的发丝,擦你眼角的泪滴。有了这雾,这月光,你才不会感到无家可归,它成了你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志摩继续说,“你知道吗?不是谁都有这种感受的。这美总是给你一种战栗,这才是美的真正品质。没有战栗,美也就没有了。”
他们缓缓地走着,不知不觉来到海德公园的东北端。徽因指着那个有绅士风度的演讲人问:“你知道‘演说角’吗?”
志摩说:“海德公园的出名并不在于它的花木扶疏,湖水清幽,而在于它有着一个世界出名的‘演说角’。英格兰人有公道、宽容和尊重个人自由的性格特征,‘演说角’就具有它的代表性。这个民族自豪的是二百多年没有打过内战,有许多冲突,都通过政治渠道去解决。中国如果也能这样尊重个人自由,那么国人的命运早就改变了。”
那个时候,她总是默默地听他说话,看着他玳瑁样镜片后面那双深不可测的眼睛。她觉得,他笑的时候很沉郁,那笑容常常在中途就被那长长的柔柔的下巴,很吝啬地兜了回去,一个25岁的青年,无论如何也不应该有这种笑容。
“我想,我以后要做诗人了。徽因,你知道吗?我查过我们家的家谱,从永乐以来,我们家里,没有谁写过一行可供传诵的诗句。我父亲送我出洋留学,是要我将来进入金融界的。徽因,我的理想,是做一个中国的Hamilton(汉密尔顿,美国历史上资产阶级著名政治家、联邦党领袖,曾任美财政部部长)。可是现在做不成了,和你在一起的时候,我总是想写诗。”
他娓娓地说着,眼睛定定地看着湖水,仿佛他的满腹心事已交付给荡漾在水波里的影子。
初相识的时候,这目光就让她的心无可名状地颤动了一下。
那天,在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留学的江苏籍学生陈通伯,带了一个高高瘦瘦、飘然长衫的青年,到他们父女下榻的公寓,陈通伯介绍说:“这位叫徐志摩,浙江海宁人,在经济学院从赖世基读博士学位,敬重先生的道德文章和书法艺术,慕名拜访。”
官场失意之后的林长民,被派到欧洲“国际联盟中国协会”任理事,对各国政治动向进行考察。他刚刚摆脱了政坛的困扰,很喜欢和青年交朋友。他的周围经常围拢着一些青年学生,看得出,父亲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个玳瑁样镜片后面闪动着迷离目光的青年。他们谈得很开心,更多的时候,林长民谈起徽因,甚至当着这个陌生青年的面喊她的乳名“徽徽”。
她原名林徽音,出自《诗经·大雅·思齐》:“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来,为避免与当时一男性作家林微音的名字相混淆,从1934年起改为林徽因。
徽因莫名其妙地发现,志摩的目光里有一种异样的神情,她不时地注意到他那长长的柔柔的下巴,当那下巴总是恰如其分地收回他的微笑时,她觉得这个年轻人很有趣。
林长民问志摩:“徐先生府上在海宁什么地方?”
“硖石。”徐志摩回答。
“硖石?”林长民的眼睛放出光来,“家严曾任海宁知县,硖石我是去过的,镜一样的平原上,镇两侧兀自矗起两座秀丽的山峰,你们那里叫双山。东山很美,那时我还小,常爬到山坡上去,那山坡上有种浮石,放在水里沉不下去,西山有一种芦苇,丢到水里却一下就沉下去了,你说怪不怪?”
志摩笑了:“浮石沉芦,是硖石两件罕事,难得你还记得那么清楚。”
林长民接下去说:“我还爬过东山顶上的六角宝塔,也和几个小孩子把三不朽祠的香炉搬出来,我们轮流扮菩萨,享受香火。”他仿佛又回到那个搬香炉的年龄,神采飞扬起来。
“如今那庙破得可不像样子啦!香炉没有了,菩萨也没有了,没有变的,只有后山的白水泉,水还是那么清,清得能看见水底的小石子。”志摩也忘情了。
“那时正贪耍,乌青青从屋头往出跑,也勿晓得脚深脚浅。”
“格老人家是伊拉格大官官哦!”
两人欣然忘机,竟不由自主地用硖石土话聊了起来。徽因如坠五里云雾,那双杏子般眼睛转动着:“爸,你们说什么呀?”
“伊勿晓得也那介,志摩哩格位乡党!”林长民依然收不住兴头。
徽因和志摩笑得直不起腰来。
乡音如水,迅疾把初识的陌生消解了。
那一晚,一老一少谈了很久。
从此,志摩便成了林家常客。每天下午4点,饮茶是林长民的功课,这也是英国式的生活方式,他很快入乡随俗,这也是?祖上的习俗。英国人嗜茶,也有300年历史,英文里茶叶的发音,在19世纪中叶即按其故乡福建语发音叫做tea。
林家的下午茶,是完全英国式的,茶壶却是传统的中国帽筒式茶壶,壶上加一棉套,用来保温,棉套做成穿长裙少女的样式,客人喝茶时,林徽因便端上几碟热腾腾的小点心。
志摩常携二三好友来陪林长民聊天。聊到兴酣,林长民照例铺开宣纸,呼徽因磨墨,笔走龙蛇,几幅大字,爆出一片喝彩之声。林长民的即兴之作总是上乘的,常常是墨迹未干,就被来客拿走了。兴致高时,他挥毫悬肘,可从黄昏直写到夜半。志摩等人,铺纸奉茶,也一样兴致勃勃。那些出神入化的书法作品,有许多被英国的朋友视为珍宝,必欲努力求之。
林长民写字陶然忘机,有时徽因便同志摩在里屋聊天。有一天,林长民放下笔时,徽因、志摩双双从里屋出来,他竟脱口对房中的陈通伯等客人叫道:“你们看,我家徽徽和志摩是不是天生的一对?”
徽因和志摩顿然红了脸颊。
便是陈通伯也感到突兀,张大了嘴巴。
此时,林家住在伦敦西区的阿尔比恩门27号,是租住的一套公寓。那里离牛津街、摄政街不远,是热闹的华人聚居处,走在街上,耳朵里随时会挤进几句南腔北调的国语。3年前志摩只身出国,先到美国麻省克拉克大学读历史,第二年,又到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学经济,为追随罗素?习政治,1920年9月,他与刘叔和从大洋彼岸赴英国伦敦。因罗素辞职去中国访问,他只好先在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就读,这个学院亦在伦敦西区,距这里有一段路程。有时他们聊得晚了,林长民也让女儿代自己送徐志摩一段路。
他们沿着石板路缓缓地走着,浓重的雾气悄悄地从四周弥漫上来。头上不时有几片枯黄的叶子飘落下来,那个季节已退到了时光的边缘。
“又是一叶便知天下秋了。”志摩感叹着。
“徽因,你知道我怕秋天。”他捡起一片叶子放在鼻子下嗅着,仿佛要把那生命的余烬吸进肺里,“这是离人心上秋啊!3年了,我感觉自己就像这片叶子,在不定的风里飘来飘去,不知道哪儿是我的归宿。”
林徽因看着他的眼里噙满了泪水,她哪里知道,长期以来,这种莫名的忧伤何曾离开过志摩一时。
炊烟 –
有些小失望,都连在一起了,有些打开了,有些打不开
喔哞哞 –
书刚拿到手,并没有仔细读,但感觉是我喜欢的风格。我喜欢林徽因有很多年了,起初因为喜欢徐志摩,记得是读了一篇文章:《徽因之后,再无徽因》,之后就疯狂的喜欢上她了…此生最崇拜有才的人了,尤其是有才的女子,更何况还是有才又美丽还有智慧的女子…我会认真品膜这本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