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1691976
英国当代著名作家J.K.罗琳因创作了哈利·波特系列而享誉世界,是全球*富有名望的作家之一,财产超过英国女王。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已获吉尼斯销售*快书籍奖,每13秒售一本,在24小时的销售量比《达·芬奇密码》一年的销售量还高。
哈利·波特系列被《纽约时报》评为超级畅销书,荣获《出版人周刊》图书奖、英国国家图书奖、美国图书馆协会杰出图书奖
而这位曾经靠微薄的失业救济金养活自己和女儿的单身母亲,通过自己在创作道路上的坚持,成了大不列颠*富有的女性之一。
本书介绍了J.K.罗琳的成长、家庭、求学、工作和婚姻生活,尤其是她在创作哈利·波特时的艰辛过程,同时向我们证明了“灰姑娘”成为真正公主的历程。
译者序 / 001
序言 / 003
章 哈利狂潮 / 001
第二章 兔子和蜜蜂女士 / 011
第三章 幼稚事物 / 018
第四章 生活的经验教训 / 026
第五章 哈利诞生 / 034
第六章 黑暗与光明 / 042
第七章 哈利征服世界 / 053
第八章 哈利永存 / 062
第九章 天使的青睐 / 071
第十章 霍格沃茨快车 / 076
第十一章 不过是一部电影 / 093
第十二章 走进未来 / 104
第十三章 现实……幻想 / 115
第十四章 秘密被透露……生活继续 / 134
第十五章 窗外的幽灵 / 160
第十六章 倒数至六 / 170
第十七章 哈利死了吗? / 182
第十八章 结尾…… / 193
第十九章 ……和开端 / 203
参考资料 / 208
本书生动幽默,感人至深,而罗琳的创作经历就像这个故事本身一样令人印象深刻。与哈利·波特一样,J.K.罗琳的内心深藏着魔法。
——《纽约时报》书评
要领会哈利·波特使出的咒语,你不用非得是个巫师,也不用非得是个孩子。
——《今日美国》
读了这部迷人的幻想小说,读者会相信,只要他们在国王十字车站找到9¾站台,就也能坐上火车去霍格沃茨魔法学校。
——美国《学校图书馆杂志》
过去的奇幻文学沉溺于“一个理想化的、传奇性的伪世界,在《绿袖子》的旋律中,骑士和淑女们跳着假面舞”,是罗琳重新定义了奇幻文学。
——《时代》周刊
《哈利·波特》系列已是经典。它很好地利用了儿童文学传统,也使其本身很有深度。儿童图书是否经典的一个标志,在于其是否能对未成年人有吸引力。《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显然具备这个特点。同所有*儿童读物一样,“哈利·波特”为那些不失童心的成年人提供了无尽乐趣。*重要的一点是,它让读者在一个不道德的时代看到了德行的力量。
——《星期日泰晤士报》,编辑尼科丽特·琼斯
《哈利·波特》是一部很有文学特质的小说,如果只看一本可能看不出其中的名堂,但要是读完了全本,就能看出有英国文学和英国历史的传统。而且结构庞大,不是“小开小合”的故事。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逻辑能力,才能够写出这样的作品。对《哈利·波特》持有意见的作家、评论家们认为我们不应一味地拒绝《哈利·波特》,而应该思考它对中国作家和文学出版的启示。
——作家,陈丹燕
章 哈利狂潮
有的时候,眼前的世界会变得令人困惑;它并不重视公正与友善。在真实的世界里,美满的结局寥寥无几。这也正是我们为什么会时不时地,渴望逃离进入魔幻的世界—一个万事随心、一切都会得到属于自己的完美结局的地方。
我们一心相信童话世界中的神奇动物,渴望魔力、好友和邪不压正的力量;我们想象着能够手持宝剑,屠杀恶龙,或者赢得某位公主的芳心。拥有在空中飞翔,举起高楼大厦的能力也都曾浮现于我们的脑海。
这是我们为什么会热爱超人、彼得·潘、《欢乐满人间》中的玛丽·波平斯和《指环王》中费罗多等人令人惊奇的冒险,也是我们全部都变成疯狂的波特粉丝的原因。我们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爱的魔法师,一个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学习的13岁英国孤儿—哈利·波特,未来的探险。
《哈利·波特》系列图书的作者,J.K.(乔安妮·凯斯琳) 罗琳,是一位已有孩子的成年女性;她通情达理、谦虚、务实—拥有作为一位好母亲和社会一员应有的素质。她喜欢在家乡,苏格兰爱丁堡的大街上徘徊。会在喜爱的咖啡店坐上好几个小时,喝着咖啡,观察周围的世界。
J.K.罗琳几乎日日夜夜、分分秒秒都在梦想。她梦想着遥远的领土,现实生活之外的好人、真正邪恶的坏人,和讨人喜欢、试图理解这一切的儿童。但是J.K.罗琳与众不同的是,当她拿起笔和纸并开始创作哈利·波特历险记的时候,她将自己的梦想化为现实。
她会开始微笑,她那会说话的双眼,在波浪般长发的衬托之下,显得更为闪闪发亮。她的笔闪电般横扫纸张。她心目中那扇通往神奇的梦幻世界的大门正在敞开,而她即将穿门而过。
当J.K.罗琳坐在她爱的写作之地—尼科尔森咖啡店,赋予哈利·波特新生命时,她就好似变了一个人;因为如果要创造哈利和他的好朋友罗恩·威斯莱和赫敏·格兰杰的冒险之旅,罗琳就需要抑制成人的理念,而变成那个相信一切的孩童。
当罗琳全心全意成为这个孩子时,一切的一切都有可能,而且将会发生。
从《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开篇中,我们就感受到了它的非比寻常。开头对哈利的人物介绍并不令人愉悦。他是个孤儿,已经在残忍的姨妈和姨父家中楼梯下的储藏室生活了10年。但我们很快就发现哈利并不是寻常人,他是魔法师的儿子。但是,哈利对自己的能力一无所知,直到有一天,一位不知从何处而来的巨人出现,交给哈利一份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录取通知书。
开学后,哈利有了朋友、敌人、奇妙的力量和除掉隐藏在学校深处的邪恶的使命。后总的来说,朋友们团结一心,邪恶被暂时驱逐,一切好转。
《哈利·波特与密室》也同样精彩。成长中的哈利在与朋友们再一次挑战邪恶的同时,年轻的他开始更多地了解这个新世界。在罗琳生动的想象力中,他发现了周围每个角落里的惊喜。有会回话的日记,已死却仍在继续教书的教授和那些在夜深人静时,为了梳妆打扮而苏醒、肖像画上过世多年的前辈。
等到了第3本书,《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作者开始将故事黑暗化。在摄魂怪的引入中,我们看到了真正令人厌恶的邪恶。但现在的哈利已有足够的智慧和力量参与这场斗争。还有那宝贵的时刻,哈利在魁地奇场上遇见张秋,觉得她很漂亮。
罗琳已用诱人的情景填充了整个页面,让我们为之着迷。
“我真的可以毫无困难地让自己回到11岁时的那种心境中,”J.K.罗琳在《时代》杂志采访她关于通过自己的童年经历来写作时说道。“我记得作为一个孩子的那种无力感和拥有那个大人们总是无法介入的小世界的感觉。我认为我能清晰地理解在哈利那个年龄的时候是什么感觉。”
不止一次,罗琳意识到自己的童年记忆对创作的影响。对于她来说,赫敏就是小时候的自己。虽然在生活中没有实际的哈利,但她说这个人物的许多元素是来自她所认识的人。她的敌人呢?在罗琳回忆自己面对校园恶霸也不知道能否全身而退的时候,他们就这样诞生了。
作者曾说,基于对开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梦想世界的期盼,使她每一天心甘情愿地投入这个任务,使她喜爱著述哈利·波特的历险记。
她告诉《新闻周刊》的记者:“在梦中,你爱干什么就干什么。”
在前3本书中,《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哈利·波特与密室》和《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也充满着梦境。哈利·波特的世界中有着各种奇异的生命体,比如巴克比克,斑斑和克鲁克山。有邓布利多教授和海格这样的好人,也有德思礼一家和邪恶的伏地魔这样的坏人。在哈利·波特的世界里,猫头鹰经营着银行,学生们骑着扫把追赶飞球,而见习魔法师踏入禁林时,则要轻手轻脚。
终还是哈利·波特,这个有着绿色的眼睛,一头蓬乱的黑发,戴着眼镜的瘦小13岁少年成了J.K.罗琳的冒险之旅的一切。作者感到哈利是一面反映年轻读者灵魂的镜子。
“哈利的聪明,运动能力和其他众多优点都是孩子们想要的,”罗琳曾告诉记者,“但孩子还是会同情他,因为他已失去了父母。如果作者将某个人物写成孤儿,没有几个孩子也会想要成为孤儿。但它也是一种解放,因为孤儿不用担心家长的期望。”
但《哈利·波特》不仅仅是在给13 岁以下的孩子提供逃避现实的梦境,成人们也全身心地接受了哈利,感叹故事中描写的简单又积极的价值观。朗读哈利·波特的故事往往是家庭活动的中心,有时候父母给孩子们读,有时候由孩子们读给父母听。或者,当孩子们已熟睡,有的家长会坐下来,自己阅读这本书。
罗琳经常阅读她粉丝发给她的邮件,所以很清楚地知道《哈利·波特》系列图书吸引读者的年龄层次已经跨越了几代人。一位来自苏格兰格拉斯哥的女士,近刚写信给乔安妮的英国出版商询问如何加入“哈利·波特的粉丝俱乐部”,这位女士已经60岁了。一位英国先生来信询问哈利·波特的故事是否会被拍成电影时,形容自己是“成年人的身体,孩童的灵魂”。她也曾收到有关哈利·波特的故事在孩子睡前引发家庭争吵的报告,只是因为家长想要读完某一章,所以将书拿走自己看。
罗琳已深思熟虑很久,为什么所有年龄段的人都会对哈利的故事有所响应?她认为她知道原因。
“我认为一部分是因为,尽管哈利还是个孩子,但他需要接受生命中成人的负担。”她在近的一次采访说道,“这使孩子们和成人一并觉得很贴心。哈利也是个老套的主人公。有着不少人性上的弱点,这也是与所有年龄段的人都可以产生共鸣的。”作者还指出贯穿每本书的某种伦理道德。比起说教,她更愿意通过人物的行动和思维,自然而然地告知我们她想要传递的讯息。正如我们在前4本书中所发现的,哈利·波特并不是个完美的孩子。他在需要时会违反规则,也有正常同龄孩子该有的不安全感。儿童和成年人往往喜欢的是,当他们打开一本《哈利·波特》系列图书阅读时,总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哈利·波特在美国图书系列的编辑阿瑟·莱文认为,该书对读者产生如此之大的吸引力的原因是:一个孩子在成长中没人爱,如同一个被抛弃的人,然后突然走进光芒之中,被世界发现。他对《纽约时报》记者说:“这是每个尽管聪明,但不强壮人士的幻想。正是这种情感上的连接,让我走进了这本书。”
无论什么原因,从1997年该系列本书出版以来,哈利·波特已经成为一种世界范围的现象。到目前为止,前4册书已被翻译成上百种语言,销量超过 1 000 万本。这套书持续高居畅销书排行榜榜首,哈利·波特的故事也已被搬上了大荧幕。
但哈利·波特的流行并不仅在于图书销售和电影。有的孩子已将哈利领入自己的心中,他已成为孩子们玩耍中非常真实的一部分。孩子们围绕哈利·波特的故事创作出游戏和有关他的冒险记的演出。许多关于哈利·波特的网站中会有粉丝们自创的小故事。孩子们经常结伴朗读《哈利·波特》。一位有魄力的11岁孩子,甚至将“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受过教育”字样打印在自己的名片上向朋友们炫耀。
令人惊讶的是,《哈利·波特》的作者是一个快乐与爱好都很简单的人。她告诉某网站,她“除了和朋友出去玩和写作”之外并没有什么兴趣爱好。她喜欢的节日是万圣节。她喜欢的电视节目是英国喜剧和美国的《欢乐一家亲》 和《辛普森一家》。
“我会厌倦自己的生活,”她说,“我更喜欢创造些什么。”
对于J.K.罗琳来说,真正的乐趣来自收到那些少年儿童如何接受了她的故事的讯息,这是理所当然的。住在加利福尼亚的一家人为了可以尽早阅读《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在网上定下了英国先出的版本,这样可以比美国版本少等数月。当这个系列的第3本书在下午3∶45开始出售时,正好是英国学校放学的时间,让罗琳感到惊讶的是,这本书在每个书店里都是几分钟内就被抢空了。
平时羞涩、在访谈中神神秘秘的罗琳,开始学会去参加各种巡回书展。她很喜欢签书会,使她可以与年轻读者面对面。比如,一次在一所英国的学校,一名男孩拿着一本她的书,走上前来叫住她,“他当着我的面把书的页背了出来,”她在《新闻周刊》中说道,“背完页后,他说‘我还可以继续’,然后把前5页都背了出来。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但是,她在一次学者出版社网络论坛中说道,令她感动的一刻,是在她的家乡爱丁堡举行的一次作者朗读和签书会上。“所有名额已满,而且排队要签名的队伍也很长。终于轮到一名12岁女孩的时候,她说‘我不想要这里有这么多人,因为这是我的书!’我告诉她这也正是我对自己爱的书的看法。其他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去认识它们,更别说喜欢!”
能彰显“波特狂潮”的情形,是去年罗琳再一次来到美国举行书展之际。她在全美不同书店落脚时,越发惊喜地意识到虽然哈利·波特有着明显的英式风格,但其中传递的讯息是国际化的。
在加利福尼亚圣洛萨一所高中体育馆中举办的读书会上,乔安妮震惊地看到2 500个在观众席中雀跃不已的哈利·波特书迷,个个声嘶力竭地喊着:“哈利!哈利!”
这种场景在加利福尼亚旧金山市再次重现,当乔安妮的车刚刚开过一个转角,她惊奇地发现上千人在一家书店门口排着队,等待参加一场上午9:30的朗读签书会。她后来发现,许多儿童和他们的父母为了确保可以入场,已经在此排了一夜的队。甚至还有一家人,从洛杉矶开了6个小时的车,为了可以排在个。乔安妮作了简短的朗读,回答了粉丝的很多问题,又在两个小时内签了1 000多本书。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坐进了豪华轿车离去。
“那感觉好像是甲壳虫乐队来了。”活动结束后,一位兴奋的、喘着粗气的书店员工这样告诉《娱乐周刊》记者,“孩子们可能会在多年以后来到这里时说‘哇!当年那位写哈利·波特的女士就站在那里。’”
对于J.K.罗琳来说,哈利·波特的成功也是一件魔幻的事。经过多年乏味的工作、贫困的生活,还要尽量以一位单亲母亲的身份活得快乐。现在我们的作者可以舒适地住在苏格兰,时不时还能环游世界。她经常回想她对哈利·波特的成功所“感到的惊奇”,那 “就好像被抛入了童话世界”。
“我总是很难客观地了解哈利,” 她在BBC 的一次关于真实与幻境的讨论中承认,“对我来说,他们仍然在我自己的私人小世界里。5年来,他们一直是我的小秘密。从这本书的灵感在我脑中浮现时,我就看到了‘魔法师生活在我们身边’这个概念的戏剧性。”
后,J.K.罗琳成功地梦想成真。“我从未想到过哈利会如此成功,除非我疯了,”她说,“可以说,我的书能够出版就已经圆了一个从很小的时候就有的梦。”
第二章 兔子和蜜蜂女士
罗琳的父母于1963年在火车上相遇。如美好的童话故事一般,他们一见钟情。
乍一看,彼德·罗琳和他未来的新娘几乎没有一丝共同点。彼德是一所飞机工厂的经理,而安妮是某实验室的技术人员。他来自蓝领阶级的世界,而她更喜爱书籍和知识上的追求。然而,这些一点也不重要。
他们互相吸引,坠入爱河,终决定结婚,他们发现原来他们之间有很多共同点。都有良好的幽默感,并且重视家和家庭生活。还热爱英国的乡村景象和好看的书。走入婚姻的殿堂,他们双双感到自己找到了完美的另一半。
结婚不久后,彼德和安妮搬到索德伯里奇平镇中一套不大、却很舒适的房子里。这对夫妇喜欢住在这种英国有名的森林和山头间的生活,但他们毕竟还是城里人,所以也经常喜欢去附近的小镇布里斯托。在那里一起购物,一起度过闲散的时光。
彼德和安妮感到他们的生活堪称完美,只有一件事可以为他们的生活锦上添花。
这件事在1965年的11月到来了:这对夫妇向亲朋好友们公布,安妮怀上了胎。接下来的9个月彼德和安妮怀着激动并快乐的心情,为孩子的出生做准备。他们猜测孩子会是男孩还是女孩,而且仔细讨论该取什么名字。
他们经常走进已被挑出来作为婴儿房的房间,设计婴儿床的位置和墙壁的颜色。
如同所有的父母,他们希望孩子健康和快乐。1966年 7月底,彼德的车停在了索德伯里奇平总医院的门口,时候到了。
乔安妮·凯斯琳·罗琳在1966年的7月31日,伴随着嘹亮的哭声来到了这个世界。多年以后,罗琳会将她的诞生日看作对未来的预兆。“我认为一个收集怪名字的人,被生在一个叫作索德伯里奇平的医院还是蛮恰当的。”她在一个网络自传中开玩笑说道。
几乎从罗琳刚出生开始,彼德和安妮就感受到孩子的聪明和好奇心。她的眼睛总是睁得大大的,惊奇地看着周围的世界,他们几乎可以猜到孩子口中先说出的词汇之一就是“为什么”。
罗琳曾经用“梦幻般”这个词来形容她幼儿时期。这个孩子似乎很善于单独求索。经常一个人在房间或者后院的草丛里玩着虚构的游戏,如果有一棵树,她就爬上去。当周围有其他孩子时,罗琳会很快邀请他们加入她众多的游戏。即使在她很小的时候,十分喜欢“我们假装”这种理念。
为了培养孩子的想象力,罗琳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给她读书。因为父母都是喜欢读书的人,所以她早期的记忆是“满屋的书,而且父母不断地给我读”。罗琳源源不断地受到童话和奇幻作品以及多多少少的经典名著的滋养。
甚至在她不舒服的时刻,父母朗读的声音总能让她平静下来。
“我的生动的童年记忆是我的父亲坐着给我读《柳林风声》,”她告诉伦敦的 《每日电讯报》 ,“我当时得了麻疹,但我真的不记得这个,我只记得书。”
父母并未意识到的是,这种长期对文学的接触,尤其是童话故事和奇幻故事,对小孩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她开始梦想奇幻的、情节精巧的故事,里面有各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在她玩的游戏里,故事中的人物与细节的设置远超同龄人。
虽然当时她太小,无法准确说出以后到底想做什么,但J.K.罗琳在很小的时候就能想象自己,拿起纸笔,创造一个个魔幻的世界。“写作对于我来说始终是一种美妙的需求。”1999年在一次访谈中,谈及她早期的写作欲望时,她如是说道。“我不认为任何人可以逼迫我或阻止我去这样做。很怪异,但写作是我这辈子的愿望。”
但这些都是罗琳私底下的想法,这美妙的秘密伴她温暖、舒适地陷入梦乡,帮助她轻松度过每一天。甚至于,假如父母知道了,都将终结这个秘密带给她的所有乐趣。
但当她的妹妹,与罗琳相差不到两年的小黛,快到3岁的时候,5岁的罗琳已“足以抱起”她的妹妹,开始给小黛讲神奇生物和幻想世界的奇妙故事。
这些故事往往会以兔子为中心,乔安妮曾经回顾说,那是因为“我们太想要一只兔子了”。这些故事中令人难忘的,也是使小黛笑得满地打滚的一个,是讲述有一天小黛掉进了兔子洞,结果被兔子家族喂草莓的故事。
小黛常常会坐在那儿,为姐姐的故事着迷。会要求罗琳给她一次又一次地讲述同一个故事,但因为这都是口头故事,所以每次讲述都会有些不一样。从妹妹的积极反应那里得到鼓励之后,罗琳开始将自己的故事写在纸上。就这样,在她6岁不久后的某一天,罗琳拿起纸笔写下了个故事。
毫无悬念,这是一个关于一只名叫“兔子”的兔子的故事。从这个孩子的脑袋蹦出了一个奇幻的故事,讲述了朋友们来问候一只得了麻疹的兔子,其中包括一只叫作蜜蜂女士的巨大蜜蜂。“我一直写关于兔子的故事写了好几年。我当年是有兔子强迫症。”她曾经这样告诉记者。
这个故事使小黛无比兴奋。一直在旁边欣赏女儿们奇幻游戏的父母,也被女儿的想象力逗乐了,但并没有认为她需要任何的鼓励。而且他们的鼓励也确实没必要,因为罗琳已经决定,她要成为一位作家。“自从兔子和蜜蜂女士的故事以后,就知道我想要成为一名作家,”她这样告诉《校园图书馆期刊》,“我无法向你形容我当时想成为一名作家的愿望有多么强烈。我只是因为害羞,所以没怎么提过。而且父母是那种‘好啊,那很好,亲爱的。但是你老了怎么办呢?’”
罗琳渐渐成了一个聪明的孩子,她丰富的想象力常被街坊邻居所称赞。这个天赋在她刚上学时就已经被注意到,老师对于她早期的论文和报告的成熟和新意表示叹为观止。因为这些认可,罗琳认定找到了一件自己擅长的事。
关于写作,这个小女孩另一次的早期尝试是一篇充满悬念的探险文章,名叫《七颗被诅咒的钻石》。“那个年龄的我还以为这就是一部小说,”她在多年后回忆说,“但现在我觉得实际那应该只是一篇很长的短故事。”
早年间,罗琳做的不仅仅是写作。父母很少看见她有不看书的时候。年少时的她很活泼,而且在小区里也有不少好朋友,但她好像还是更喜欢自己一人读书。她喜欢的书包括伊丽莎白·古吉的《白色的小马》,保罗·加利科的《荒唐老鼠》以及C. S. 刘易斯的《纳尼亚传奇》。
“我超爱 E. 内斯比特,”她曾透露她的阅读习惯。“我觉得她的书都特别好。我也喜欢诺埃尔·斯特雷特菲尔,就是写那些特别富有少女心的书,关于芭蕾舞鞋什么的。即使是现在,如果我所在的房间里正好有一本《纳尼亚传奇》,我会毫不犹豫的再读一遍。”她向伦敦《电报》如此解释说。
罗琳开始写作不久后,父母认为他们需要更大的房子,所以搬到了处于布里斯托尔城外的耶特小镇。搬到耶特还不到一年后,彼德和安妮觉得他们更喜欢布里斯托尔另一边的风景,所以把家搬去了另一个名叫温特伯尼的小镇,罗琳和小黛从容地适应了两次搬家,并很快在新小区交到了朋友。温特伯尼镇有很多与罗琳和小黛同龄的孩子;她们立即被迎入了这个满街上下玩闹的小团体。在那些日子里,罗琳就是个假小子,会参与每一个胡乱打闹的游戏,丝毫不担心自己是否会摔倒或者受伤。其实在当时,她并不健壮而且会经常摔倒,但她勇敢尝试的固执的性格,很快使她得到了小伙伴们的尊敬。
她在温特伯尼亲密的两个朋友是一对名叫伊安·波特和蜜琪·波特的兄妹。多年后,伊安·波特告诉《书刊》杂志,当年他和妹妹在一起去找罗琳和她的妹妹玩耍时,他们偶尔会讲故事。“但我们喜欢玩的是装扮游戏,而且十有八九是罗琳说,‘哎,我们来玩女巫和男巫吧。’”
罗琳记得她住在温特伯尼时,与伊安和蜜琪走得很近。这份友谊一方面基于他们的名字。“他们姓波特,”她曾回顾说,“我一直挺喜欢这个名字的。”
第三章 幼稚事物
罗琳年满9岁后不久,父母决定是时候再一次搬家了。只是因为父母的梦想终于成真了。
彼德和安妮两人都出生在伦敦,都自认是城里人。因为住在乡下更便宜,所以他们推迟了任何到城里生活的想法。随着彼德被提升为汽车厂的机械师,开始赚到更高的工资,这对夫妇决定是时候行动了。
虽然这对夫妻渴望着城市里的生活,但他们已习惯生活中的森林和山岭。与其住在一个大城市,罗琳一家决定还是小的城市好一点。
土兹希尔是一座位于迪因森林,切普斯托附近的小城市。这个小城里有街道、商店和学校,坐落在怀伊河旁边,而且田地无处不在,形成了城市和乡下的完美结合。
罗琳和小黛很快适应了周围的新环境。她们在河边尽情地嬉戏,还编造奇幻的游戏在旷野上玩耍。罗琳十分阳光,很快跟街坊邻居成了新朋友。当她感到足够安逸自如的时候,就拿出她的故事,读给小区的孩子听。虽然其他孩子也并不十分了解这个编造神奇地方、有趣故事、运用复杂语言的小姑娘,但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们愉快地期待与罗琳的故事时间。
她还是会喜欢室外的活动,但阅读和写作,这种孤独的追求,仍旧能使她激动。
说到阅读能力,她已经远远超出同龄人的要求水平。9岁的时候,罗琳发现来伊恩·弗莱明的詹姆斯·邦德系列,这些书成了她读书消遣中常读的一部分。
不久之后,她发现了简·奥斯汀的作品,这也永远地改变了她的人生。奥斯汀微妙的段落和详细的故事描写,成为罗琳的一种模板。“简·奥斯汀是我这辈子喜欢的作者。”
在土兹希尔生活只有一个缺点,那就是罗琳得去上土兹希尔小学。而她痛恨这所新学校。
“那是一个很小、很旧式的地方。”她在奥库读书网站上痛苦地回忆着,“桌子上还有墨槽。”
叶草 –
初评
书的外观,内容都不错,字体大小也合适,推荐。
追评
书的外观好,内容好,纸张质量也可以,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