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软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8662732
◆国际奢侈品运营达人且书且画,谭孝曾、王珮瑜、袁腾飞、三川玲等联袂推荐。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
◆ 高萌度高颜值Q版京剧入门指南,潮流语言 400幅手绘萌趣插图,立体呈现京剧之美。
京剧不是阳春白雪,不是慢悠悠的老古板,更没有难以望其项背的门槛。
一本书带你走进京剧殿堂,扭转你对京剧的偏见——高萌度高颜值京剧入门读本来啦!
《京剧原来如此美丽》用潮流的语言、时尚的表述﹑400多幅精美萌趣手绘图,向我们娓娓道来:京剧不是老古董,京剧有趣,很时尚!
◆ 旁征博引,点面相连;现代眼光,传统弘扬;你不爱京剧,只是因为没有看这本书。
《京剧原来如此美丽》带你领略京剧万象:京剧像歌剧那样有动人的唱段,像舞剧一样有漂亮的舞蹈动作,像话剧一样有大段大段的对白,像哑剧一样用肢体语言进行虚拟表演,像杂技一样有不可思议的高难度动作,像动作片一样有火爆精彩的武打动作场面,像喜剧片一样有各种插科打诨,常常让台下笑声连连……
当我们用现代的眼光,再去看京剧的时候,是不是特别潮流和时尚呢?
◆反差萌点多多。
反差萌1:作者梅若蘅是混迹于时尚圈、运营国际奢侈品多年的时尚女士,因痴迷京剧这一“老古董”,舍弃风光无限的工作,醉心于《京剧原来如此美丽》的书稿和漫画创作!
反差萌2:这本书的推荐人,既有京剧泰斗七代梨园世家的谭孝曾先生,又有*时尚的lady《时尚芭莎》苏芒!什么时候见到过这两个名字同框?这本书就能做到!
难道你还没有兴趣拿起书来翻一翻?!拿起书来吧,一起发现京剧的美,发现传统文化在当下碰撞出来的美。
序/谭孝曾
引子
壹
京剧的前世今生
贰
京剧的生旦净丑
叁
京剧的粉墨梳妆
肆
京剧的华衣美服
伍
京剧的超级明星
陆
京剧的音韵世界
柒
京剧的舞台天地
捌
来看戏吧!
参考书目
后记
序/谭孝曾
谈到京剧,人们常常用“博大精深”四个字来形容。的确,作为中国的戏曲种类,京剧吸收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汲取了众多地方戏曲的精华,是独一无二的戏曲艺术之集大成者。经过二百年来不断的探索、总结、完善,京剧已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成为能代表中华文明的瑰宝之一。
长期以来,京剧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认识京剧、了解京剧并喜爱京剧。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为人们带来了更多娱乐选择,在电影、电视、网络等的冲击下,年轻一代大多数没有意愿,也少有机会真正感受京剧的魅力。现有的京剧专家很多已步入中老年,不擅长用年轻人喜欢的语言和方式与他们沟通;而年轻一代中又极少有人既懂得京剧,又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介绍京剧。
作为一名从事京剧行业几十年的演员,我深感痛心。以中华五千年文化为根孕育成长起来的京剧艺术,真的无法引起年轻人的共鸣吗?
这本《京剧原来如此美丽》来得恰是时候。
次看到书稿的时候,我很欣喜,也着实很惊讶。作者小小年纪,又非科班出身,竟然可以这样系统又完整地将京剧艺术的各个组成部分生动活泼地展现出来,让一个完全不懂京剧的人也可以兴味盎然地读下去。没有烦琐的专业术语,作者只是娓娓道来:京剧为什么美?哪里美?怎样美?如何去欣赏它的美?
书中精彩的地方莫过于作者亲笔所绘的两百多幅京剧图画,涉及剧目近百出。这些图画色彩饱满艳丽,造型准确生动,虽然是漫画,却绝不散漫,人物的穿衣打扮、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定格在舞台上美丽动人心魄的瞬间。作者还翻阅了许多过去的老照片,一笔一笔,为众多京剧界泰斗级的大师重新赋予了色彩。那些曾经叱咤风云,而如今只能在戏曲史中读到的名字,在作者的笔下又重新鲜活了起来。
《京剧原来如此美丽》,这个名字果然恰如其分。翻遍全书,从书中的每一句话、每一幅图,都看得出作者对京剧极度的热爱。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作者居然从少年起就留学海外,继而任职于跨国公司,曾经多年处于中国文化的完全真空状态。如今,她迷上了京剧,从一个现代年轻人的角度发现了京剧的美,正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感受告诉给大家。
我很感动于作者的执着与对京剧的挚爱,更坚信京剧艺术的魅力会穿越时空的界限,打动每一个热爱美好、热爱中华文化的人。
后记
2008年6月的某一天,北京京剧院的一间办公室里。
我的对面,坐着的正是梨园世家谭门的第七代谭正岩。他的手上,薄薄的一个夹子里是我的几张画稿。
“想创作一本介绍京剧的书,很多图的那种绘本。”我踌躇满志。
他没说话,低头继续看,过了一会儿说:“我看挺好的,你去做吧!我支持你!”
说这话的时候他一脸真诚,于是我备受鼓舞,摩拳擦掌,图书计划正式启动。当初的我无知所以无畏,后来心里也曾懊恼不已,一度怀疑人家是不是不忍心打击我的一腔热血。(这个问题我后来曾认真向谭正岩求证,他用同样的一脸真诚告诉我,只要是对京剧有好处的事,他都全力支持!让我实在感动。)
回头想想真的很感慨,我不过是个喜欢听戏的门外汉,对于京剧的各种讲究,既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以至于越做越感到京剧的博大精深,越做越觉得自己不知天高地厚。倘若早知道困难如此之大,恐怕当初我连开口的勇气也没有。整整十个月,我到处搜刮各种京剧书籍和资料,隔三岔五就往剧院跑,不但“书不离手,曲不离口”,甚至连穿
衣色彩都越来越鲜艳,大有向京剧行头看齐的趋势。
很小的时候,我跟着家里人听戏。老唱片咿咿呀呀,我只当故事来听,分外着迷,以至于在美术课上,人家小朋友画绿树蓝天,我画手拉冬哥春妹告状的秦香莲。后来在国外读书,山高水长,我离京剧很远,接受的都是西方文化,做梦也想不到,有一天居然会为了京剧而耗费心血。小时候看过的戏大多都不记得了,唯有戏中的美丽让我久久难忘,如今终于有机会把心中这份感受和大家分享,这种幸福感是无与伦比的。
感谢上天让我生在一个喜爱京剧艺术的家庭,从小与京剧结缘;感谢家人对我的大力支持,甚至当我回绝了所有工作,没有任何收入的时候;感谢谭孝曾老师耐心细致地讲解和指正;感谢黄京平老师带我到演出后台和京剧艺术零距离接触;感谢北京京剧院的众位青年演员,与我无私分享对京剧艺术的感受,并且以自己对京剧的真诚和执着深深打动了我,鼓舞我坚定地走下去。感谢一路上帮助过我的所有人,没有你们我恐怕永远无法实现这个梦想。
我想把京剧的美丽一点点讲给大家听,不要那么多专业的词汇和枯燥的资料,多一点感性色彩,多一点现代味道,从各个方面展现京剧的美。然而我毕竟知道的太少,难免会有出错的地方,还请大家见谅!
梅若蘅
推荐文(一)/袁腾飞
我喜欢京剧。它常常让我目醉神迷,瞬间远离了喧嚣与浮躁,心灵变得沉静而愉悦。
爱屋及乌,我也喜欢翻看一些京剧的书籍,增长些有关京剧的专业知识和趣闻逸事。
那天,朋友小白送我《京剧原来如此美丽》的书稿,再随手一翻,内页处处都有精彩的漫画插图,标题也令人欢喜。我谢过小白,拿着书稿兴奋地回家了。
回家把书稿拿出来,冲我爱人晃了晃,说:“瞧瞧,看我给你带回什么礼物?”爱人一把抢过,翻了翻,乐了,说:“先归我了啊。”然后她拿了书稿,一晚上就看完了。还连声夸奖写得不错, 插图精美,让她好好看看。嘿,倒成了她给我推荐了。
于是,闲暇时我把这书稿从头到尾仔细翻阅了一遍。说实话, 我也算是资深京剧爱好者了,这书内容对我来说稍浅了点,但阅读此书的过程是相当愉悦的。也就是说,在不知不觉中,你已经看完了此书,对京剧有了一个大致而全面的了解。
我不得不佩服这本书的作者。听小白介绍,她是个非京剧专业的 80后,本身是从事广告与传媒方面工作的。真是不得了,小小年纪如此痴迷京剧,敢于去承担一份连某些京剧人都不屑干的“杂事”;且文字浅显易懂、流畅而生动,插图又是如此传神别致、栩栩如生, 让人们印象中面目模糊、深奥难懂的京剧瞬间变得眉清目秀、趣味盎然。真真令人肃然起敬。套用一句京剧念白:“美哉,少年!”
很欣赏作者书稿中的一段话:“京剧以追求美为境界,服装要美,化妆要美,唱腔要美,念白要美,每一个动作都要美得无可挑剔。”确实,传统京剧融合了美术、音乐、舞蹈、雕塑等种种艺术形式,是美的集大成者。所以作者又说:“京剧啊,像歌剧那样有动人的唱段,像舞剧一样有漂亮的舞蹈动作,像话剧一样有大段大段的对白,像哑剧一样用肢体语言进行虚拟表演,像杂技表演一样有不可思议的高难度动作,像动作片一样有火爆精彩的武打动作场面,像喜剧片一样有各种插科打诨,常常让台下笑声连连……”
这就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京剧,要告诉我们的京剧之美。美在哪里,如何欣赏美,体现美,如何弘扬京剧之美。
后生可畏。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京剧、弘扬京剧,真是让人欣慰啊!所以,小白让我写写读后感,我欣然应允了。因为京剧确确实实给我带来了许多乐趣。无论是我得意还是失意、顺境还是逆境,那悦耳的胡琴声都能让我平静、喜悦起来。我纵然不是京剧人,不能登台亮相,却也乐意为京剧摇旗呐喊,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所以,不管你喜欢京剧也好,不喜欢京剧也好,请你静下心来翻开页,你会发现:原来,京剧如此美丽。
推荐文(二)/王珮瑜
越来越多人尝试用各种方式和途径重新解构京剧,
有人编新戏,有人挖老戏,有人写书,有人出唱片。
近觅到一本《京剧原来如此美丽》,
光看看目录和作者介绍,就觉得很对路。
谭孝曾老师作了序,文字里满是伤心和惊讶。
伤心京剧今天如此落寞,惊讶外行能那么了解京剧。
谭老师啊,不要伤心,京剧一点尔也不落寞,
只是曾经占据了整个世界,今天还一些给别人。
自己呢,躲起来悄悄地喘口气。
也不必惊讶,真正了解京剧的,都不是内行自己。
我们所谓的内行们,只管埋头唱戏,
哪有许多功夫研究京剧文化呢?
不过一点儿也不要紧,唱戏本身就已经很有文化了。
全书用大量的图画和通俗语言解释唱念做打,
京剧历史,服饰化妆,和那些流派创始人。
是一本所有人都可以看懂的连环画。
在东东网定了几本,送了本给朋友小乔。
后来发现,这书里居然也提到了野兽派大师马蒂斯。
我想,艺术总是相通的,艺术感觉也是相通的。
所以说,京剧是不是非要在传统戏园子里,
穿上扮上,用几大件伴奏演出呢?
我没有答案,也许也不需要答案。
因为什么答案都可能造成伤害,
我不说,但拦不住我想。
京剧大师
谭孝曾
作为一名从事京剧几十年的演员,我深感痛心。已中华五千年文化为根孕育成长起来的京剧艺术,真的无法引起年轻人的共鸣吗?
这本《京剧原来如此美丽》来得恰是时候。
历史名嘴
袁腾飞
我不得不佩服这本书的作者。听小白介绍,她是个非京剧专业的 80后,本身是从事广告与传媒方面工作的。真是不得了,小小年纪如此痴迷京剧,敢于去承担一份连某些京剧人都不屑干的“杂事”;且文字浅显易懂、流畅而生动,插图又是如此传神别致、栩栩如生, 让人们印象中面目模糊、深奥难懂的京剧瞬间变得眉清目秀、趣味盎然。真真令人肃然起敬。套用一句京剧念白:“美哉,少年!”
京剧演员
王珮瑜
*近觅到《京剧原来如此美丽》,光看看目录和作者介绍,就觉得很对路。全书用大量的图画和通俗语言解释唱念做打、京剧历史、服饰化妆和那些流派创始人,是一本所有人都可以看懂的“连环画”。
相声演员
李菁
作为一名传统艺术工作者,我从小儿就喜欢京剧,经常从京剧艺术中汲取营养,特别希望能有机会让更多朋友感受到国粹的魅力。《京剧原来如此美丽》一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京剧入门书。强烈推荐给想了解国粹的大朋友,想储备京剧知识的小朋友。
童书妈妈三川玲
很多人都说,京剧是很好,但是太陈旧了。其实,还真没那么*,文化上的东西,会随着时代重新焕发生机,成为新的潮流的。
就像是歌剧一样,同样的剧目,也是几百年这么传承下来,大家还在欣赏和喜爱。也类似百老汇的剧目,都是几十年上千场地演出,一代又一代人沉浸其中。
然后,我们应该怎样去了解京剧呢?自然,也得有适合当下的思维、形式、和语言。
如果我要推荐的话,就是这本《京剧,原来如此美丽》。是的,就是这一本,没有其他。
壹
京剧的前世今生
京剧的英文名字叫作Beijing Opera,或者Peking Opera。这个翻译不知始自何人,实在不够准确。因为京剧既不是北京产的,也和国外的Opera(歌剧)完全不同。
京剧不是“北京歌剧”。
那京剧是什么?这还要从京剧的形成说起,从过去说到现在,前世今生说完了,诸位也就明白了,简单得很。
中国的各行各业都有尊奉的祖师爷,大多听起来都十分不靠谱,比如打铁的祖师爷是太上老君,捏泥人的祖师爷是女娲,蒸馒头的祖师爷是诸葛亮,杀猪的祖师爷是张飞,等等。戏曲行的祖师爷是唐玄宗李隆基。据说从前戏班还会供着这位祖师爷万岁的画像,祈求祖师爷多多赏饭吃。
李隆基是个才子皇帝,有很高的音乐修养,琴棋书画无所不能。那时在唐朝首都长安城光化门外的禁苑中有座梨园,梨园中有梨园亭一座,是进行音乐演奏的场地。除了自己亲自演奏过瘾之外,唐明皇李隆基还招收了300多名学生在梨园学习音乐,培养音乐人才,把梨园打造成了如假包换的大唐皇家音乐学院。直到现在,戏曲界还被称作梨园界、梨园行,戏曲演员叫作梨园子弟。唐明皇本人也当仁不让地成为戏曲行的祖师爷。
当然,京剧的诞生是一千年以后的事了。
话说世事变迁,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北京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大大促进了文化娱乐事业的发展。当时流行的戏曲种类很多,除了昆曲,其他广泛传唱的地方戏包括高腔、秦腔、弋阳腔、柳子腔等等。依照朝廷对各地戏班的分类规定,除了“百戏之母”的昆曲被称为“雅部”外,其余这些杂七杂八的都通通归为“花部”。“花”者,纷乱繁杂也,所以花部也叫“乱弹”。无论是情调上还是文学性,都无法和昆曲相比。
可是,文人钟情于昆曲,大多数老百姓可做不到。昆曲的声腔优美,唱词更是典雅之至,肚子里没有点墨水,实在难于理解。而花部不同,它通俗活泼,演的大多是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不用“十年寒窗”也能欣赏,而且唱腔明快,曲调上口,所以愈加兴盛起来。
1790年,一个在戏曲界划时代的事情发生了。
这一年是乾隆爷八十寿诞,召天下各个戏种到京城祝寿演出,这其中,来自安徽的三庆班深得乾隆皇帝喜爱,于是演出后就在京城留了下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徽班进京”。所谓“徽班”就是以安徽籍艺人为主的戏班,他们不仅演唱昆曲,还擅长二黄、梆子等地方戏。此后,“四喜”“春台”“和春”等其他徽班也相继赴京,成为名冠京城的“四大徽班”。
正是“徽班进京”拉开了京剧形成的序幕,从此,一批批演员们以徽调、汉调为主,吸收了昆曲、秦腔等其他剧种的特长,经过五十多年的衍变,一个新的剧种—京剧诞生了。
京剧从一出生就受到清朝统治者的喜欢,名气的粉丝就是慈禧太后了。慈禧喜欢京剧很必然,她崇拜的偶像乾隆皇帝就喜欢戏曲。
清朝的皇帝,包括慈禧的老公咸丰在内,有一个算一个,都是戏迷。英法联军逼近北京城,咸丰皇
帝逃到避暑山庄还不忘带上宫中戏班,每天坚持雷打不动地看戏。在如此熏陶之下,慈禧太后不可自拔地迷上了看戏,一口气看了半个世纪,看丢了大清朝的江山,却看出了京剧的百年辉煌。
故宫里还保留着数不清的大戏台、小戏台,其中宏伟的叫作畅音阁。畅音阁是宫中重大节庆演出场地,共分三层,这三层戏台,又叫福台、禄台、寿台,既可以同时上演节目,也可以把三层用天井贯通,演些个上天、入地、成仙、下凡的戏,效果十分逼真。
慈禧可以把当红的名角儿们召到宫里演出,老百姓只能到戏园子去买票看戏。
那时的北京分为内、外两城,套用《游龙戏凤》中正德皇帝的一句话:“北京城内,大圈圈里面有个小圈圈,小圈圈里面有个黄圈圈……”
内城正南的城门叫作正阳门,就是大名鼎鼎的前门。正阳门外商号云集,会馆扎堆,戏园子也特别多。
以前的戏园子和现在的剧场可不一样。舞台是方的,四角各有一根柱子,前面两根柱子上挂着和看戏有关的楹联一副。舞台正中间立一幅很大的彩绣幔子,老话称为“守旧”,也叫堂幔,就是分隔舞台前后的底幕。守旧为绸缎或丝绒质地,上面彩绣上各种图案,使舞台显得十分美观。在京剧的鼎盛时期,每一位名角儿都有自己独特的守旧图案,是个人风格的一种体现,一挂上什么图案的守旧,熟悉的观众就知道是什么角儿该上场了,比如“四大须生”中谭富英的守旧图案是龙凤八宝,马连良的是武梁祠石刻,
绣有孔雀与喜鹊的守旧属于“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蓝底红叶则是小生泰斗叶盛兰的标志图案。
守旧左右各开一个门帘,上面有字,左边“出将”,右边“入相”。出将入相的原意是“出征可为将帅,入朝可为丞相”,京剧舞台上演绎的尽是历朝历代的忠臣良将,这样大大的字挂在两旁,看上去总有那么点儿人生如戏的味道。
演员从挂着“出将”的帘子上场,从“入相”的帘子下场。台上布置极少,大多只有一桌一椅,都蒙着同样色彩图案的桌围椅帔。
和现在的大剧场相比,传统戏台是小了点,可是京剧本来也不是比排场、比布景的艺术,所以大小也还合适。更重要的是,演员在传统戏台上演出可以用真身肉嗓,不需要麦克风来帮忙。
当年各地在北京建立的会馆中有大大小小十七座戏楼,其中正乙祠、湖广会馆、安徽会馆、平阳会馆并称为京城“四大戏楼”。直到现在,在北京南城还可以看到传统的戏台,湖广会馆每个周末都有演出,有空不妨一去。
现在看戏的选择多得很,戏迷比慈禧太后还幸福。喜欢原汁原味的可以去传统戏楼,北京就有湖广会馆、梨园剧场、畅和园等好去处。现代剧场的选择更多,比如北京的长安大戏院,虽然不是七十年前西单的原件,可到今天仍然是能代表北京的艺术场馆之一。上海天蟾舞台也久负盛名,多少角儿在那里一夕成名,现在叫上海天蟾京剧中心逸夫舞台。
如果没有时间去剧场,还可以听广播、看电视、看录像、上网……只是京剧是现场的艺术,真正坐在剧场里看戏的感觉是非常不一样的。
在京剧形成的这两百多年间,众多负有惊世才华的艺术家横空出世,从唱、念、做、打、服装、舞美、道具、剧本等各个方面对京剧进行革新和发展,使得并不古老的京剧终成为中国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1930年,梅兰芳访美演出,次将京剧带出国门,让世界见识到了中国戏曲的美。从那时起,京剧不再只是中国的一个剧种,对于世界而言,京剧已经成为中国五千年文化的代表。
这两百多年间,京剧也在不断地和其他艺术形式进行合作。
1905年,北京泰丰照相馆的经理任景丰,在琉璃厂的土地祠院子里,为“伶界大王”谭鑫培拍摄了京剧《定军山》中的片段,作为谭鑫培六十大寿的贺礼。虽然是无声黑白片,却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部电影。这部影片曾经在北京大观楼和吉祥戏园放映,万人空巷,让那些没有机会亲眼见到谭大老板的人也能过过戏瘾。
无独有偶,1933年谭鑫培之孙谭富英与著名坤伶雪艳琴合演的京剧电影《四郎探母》,是中国部有声戏曲影片。这两部中国之“”的影片,都与京剧合作,都出自谭门,不能不说京剧与电影实在太有缘了。
除了电影,京剧与电视剧、歌剧、舞台剧、话剧、交响乐、歌曲、舞蹈、诗歌、动画、时尚设计等各种艺术形式广泛合作。仔细看看就会发现,京剧其实已经渗透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2010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贰
京剧的生旦净丑
京剧根据舞台上角色的不同划分出各种行当:
—是男是女?
—多大年纪?
—身份地位?
—性格气质?
—是忠是奸?
早,京剧有“十行角色”:生旦净末丑,副外杂武流。经过两百多年来不断整理和归纳,现在一共分为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大体上说,除了旦行指舞台上的女性角色外,其他三个行当都是男性角色。不同行当的人穿不同的衣服,化不同的妆,唱不同的音色,使用不同的舞蹈动作和表演技巧。
因为京剧舞台上的人物形象实在太多了,同一个行当里的人物也有很多不同之处,于是大的行当中又划分出分支行当,这样表现出来的人物才更加鲜活有特点。
旦♀
生、净、丑 ♂
生
生行演绎的是舞台上的成年男性角色,根据年龄和气质不同又分为老生、武生、小生、红生、娃娃生等等。
老生
老生是京剧舞台上常见的主人公,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中老生的流派多,名角儿(就是超级巨星啦!)也多,比如说,被称为京剧祖师爷的程长庚和伶界大王谭鑫培,都是老生演员。
老生小档案:
性别:男
别名:须生
年龄:至少30以上、40打不住、50不封顶、60、70也可以……
总之是中年、老年(不过古代人都很早熟,30岁应该就是标准中年人了)
气质:稳重、儒雅
外貌特点:1)
有胡子,行话叫挂“髯口”,表明已经不再年轻了
2) 脸上不画脸谱,叫做“俊扮”,即落出演员本来面目。
声音特点:唱念时用真嗓,也叫大嗓或本嗓,声音没有小生和旦角那么高
职业:上至王公大臣,下至仆人乞丐通通可以,基本上都是正面人物。
京剧舞台上的老生形象,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核心。他们演绎的几乎都是古往今来、历朝历代的忠臣良将,是江山社稷的中流砥柱。老生戏,关于爱情的不多,谈的是仁义礼信,讲的是忠贞和抱负。
无关风月,却一样刻骨。
老生分为文、武两种。因为表演的侧重点不同,文老生又分为唱工老生和做工老生,武老生分为箭衣老生和靠把老生。
唱功老生
唱功老生自然以唱为主,也叫安工老生。可能因为以唱为主,动作较少,幅度较小,看起来很从容,因此叫作安工老生,有安稳、安定的意思。
京剧发展两百多年,民国以前几乎全都是老生的天下。在广为流传的唱段中,相当大的部分都是各个老生流派的唱段。因为嗓音条件不同,对剧中人物理解角度不同等原因,同一出戏由不同的人来演绎,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
比如《空城计》,诸葛亮在只有老弱残兵的情况下大开城门,居然吓得司马懿不敢进城,这出戏有人唱起来深沉庄重,表现出诸葛丞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有人唱出来却是潇洒从容,表现的是诸葛亮神机妙算的高超智慧。观众可以从许多不同的演唱中找到自己喜欢的类型。
这种艺术上的差异就是京剧的流派特色,是艺术高度成熟的一种体现。中国京剧流派纷呈,好像春天里百花齐放,各有各的美丽与风采。
著名唱功老生角色有很多,比如《捉放曹》中的陈宫、《洪羊洞》和《辕门斩子》中的杨延昭、三国戏里的诸葛亮、《二进宫》中的兵部侍郎杨波等,都是唱功老生。
做功老生
做功老生以动作表演为主。京剧舞台上,演员可以只用很少的唱段和大量念白,辅以舞蹈般的丰富肢体语言,就能把人物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京剧和opera(歌剧)不同,歌剧演员只要唱好歌就可以赢得观众的掌声,而京剧演员必须“做”足了戏,要真正表演才行。舞台上的每一件道具都物尽其用,甚至连头上戴的盔头、脸上挂的髯口都可以是表演的工具。即便是唱功老生也不能站着干唱,必须演,而以表演和念白为主的做功老生在这方面要求更高。
《徐策跑城》是著名的做功老生戏,当年麒麟童周信芳大师的演出堪称一绝!
故事说的是薛丁山遭奸臣陷害全家抄斩,老相爷徐策用亲生儿子换下了薛家遗孤。十八年后,薛家子孙进兵长安报仇,徐策得知后,
急忙跑去皇城奏本,请求唐王为薛家昭雪冤情。
老徐策一路载歌载舞地跑来,
白胡须飘飘洒洒,白水袖翻飞舞动。他既高兴又焦急,随着节奏踢蟒、抓蟒、抖袖、投袖、蹚步、绊步……
时而提蟒飞奔,时而单足后退,两侧帽翅也跟着音乐轻轻抖动。他口中高唱“湛湛青天不可欺”,
脚下如飞一般跑着圆场。那真是满台生辉,
简直美极了,丝毫不亚于一出华丽的圆舞曲。
跑得太急,临了临了,老徐策还坐了个屁股蹲儿,好一个耿直可爱的老人家!十八年的冤屈终于要得以昭雪了。徐策虽老,身上展露的却是中国士大夫的骨气和义气。
壹
京剧的前世今生
京剧的英文名字叫作Beijing Opera,或者Peking Opera。这个翻译不知始自何人,实在不够准确。因为京剧既不是北京产的,也和国外的Opera(歌剧)完全不同。
京剧不是“北京歌剧”。
那京剧是什么?这还要从京剧的形成说起,从过去说到现在,前世今生说完了,诸位也就明白了,简单得很。
中国的各行各业都有尊奉的祖师爷,大多听起来都十分不靠谱,比如打铁的祖师爷是太上老君,捏泥人的祖师爷是女娲,蒸馒头的祖师爷是诸葛亮,杀猪的祖师爷是张飞,等等。戏曲行的祖师爷是唐玄宗李隆基。据说从前戏班还会供着这位祖师爷万岁的画像,祈求祖师爷多多赏饭吃。
李隆基是个才子皇帝,有很高的音乐修养,琴棋书画无所不能。那时在唐朝首都长安城光化门外的禁苑中有座梨园,梨园中有梨园亭一座,是进行音乐演奏的场地。除了自己亲自演奏过瘾之外,唐明皇李隆基还招收了300多名学生在梨园学习音乐,培养音乐人才,把梨园打造成了如假包换的大唐皇家音乐学院。直到现在,戏曲界还被称作梨园界、梨园行,戏曲演员叫作梨园子弟。唐明皇本人也当仁不让地成为戏曲行的祖师爷。
当然,京剧的诞生是一千年以后的事了。
话说世事变迁,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北京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大大促进了文化娱乐事业的发展。当时流行的戏曲种类很多,除了昆曲,其他广泛传唱的地方戏包括高腔、秦腔、弋阳腔、柳子腔等等。依照朝廷对各地戏班的分类规定,除了“百戏之母”的昆曲被称为“雅部”外,其余这些杂七杂八的都通通归为“花部”。“花”者,纷乱繁杂也,所以花部也叫“乱弹”。无论是情调上还是文学性,都无法和昆曲相比。
可是,文人钟情于昆曲,大多数老百姓可做不到。昆曲的声腔优美,唱词更是典雅之至,肚子里没有点墨水,实在难于理解。而花部不同,它通俗活泼,演的大多是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不用“十年寒窗”也能欣赏,而且唱腔明快,曲调上口,所以愈加兴盛起来。
1790年,一个在戏曲界划时代的事情发生了。
这一年是乾隆爷八十寿诞,召天下各个戏种到京城祝寿演出,这其中,来自安徽的三庆班深得乾隆皇帝喜爱,于是演出后就在京城留了下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徽班进京”。所谓“徽班”就是以安徽籍艺人为主的戏班,他们不仅演唱昆曲,还擅长二黄、梆子等地方戏。此后,“四喜”“春台”“和春”等其他徽班也相继赴京,成为名冠京城的“四大徽班”。
正是“徽班进京”拉开了京剧形成的序幕,从此,一批批演员们以徽调、汉调为主,吸收了昆曲、秦腔等其他剧种的特长,经过五十多年的衍变,一个新的剧种—京剧诞生了。
京剧从一出生就受到清朝统治者的喜欢,名气的粉丝就是慈禧太后了。慈禧喜欢京剧很必然,她崇拜的偶像乾隆皇帝就喜欢戏曲。
清朝的皇帝,包括慈禧的老公咸丰在内,有一个算一个,都是戏迷。英法联军逼近北京城,咸丰皇
帝逃到避暑山庄还不忘带上宫中戏班,每天坚持雷打不动地看戏。在如此熏陶之下,慈禧太后不可自拔地迷上了看戏,一口气看了半个世纪,看丢了大清朝的江山,却看出了京剧的百年辉煌。
故宫里还保留着数不清的大戏台、小戏台,其中宏伟的叫作畅音阁。畅音阁是宫中重大节庆演出场地,共分三层,这三层戏台,又叫福台、禄台、寿台,既可以同时上演节目,也可以把三层用天井贯通,演些个上天、入地、成仙、下凡的戏,效果十分逼真。
慈禧可以把当红的名角儿们召到宫里演出,老百姓只能到戏园子去买票看戏。
那时的北京分为内、外两城,套用《游龙戏凤》中正德皇帝的一句话:“北京城内,大圈圈里面有个小圈圈,小圈圈里面有个黄圈圈……”
内城正南的城门叫作正阳门,就是大名鼎鼎的前门。正阳门外商号云集,会馆扎堆,戏园子也特别多。
以前的戏园子和现在的剧场可不一样。舞台是方的,四角各有一根柱子,前面两根柱子上挂着和看戏有关的楹联一副。舞台正中间立一幅很大的彩绣幔子,老话称为“守旧”,也叫堂幔,就是分隔舞台前后的底幕。守旧为绸缎或丝绒质地,上面彩绣上各种图案,使舞台显得十分美观。在京剧的鼎盛时期,每一位名角儿都有自己独特的守旧图案,是个人风格的一种体现,一挂上什么图案的守旧,熟悉的观众就知道是什么角儿该上场了,比如“四大须生”中谭富英的守旧图案是龙凤八宝,马连良的是武梁祠石刻,
绣有孔雀与喜鹊的守旧属于“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蓝底红叶则是小生泰斗叶盛兰的标志图案。
守旧左右各开一个门帘,上面有字,左边“出将”,右边“入相”。出将入相的原意是“出征可为将帅,入朝可为丞相”,京剧舞台上演绎的尽是历朝历代的忠臣良将,这样大大的字挂在两旁,看上去总有那么点儿人生如戏的味道。
演员从挂着“出将”的帘子上场,从“入相”的帘子下场。台上布置极少,大多只有一桌一椅,都蒙着同样色彩图案的桌围椅帔。
和现在的大剧场相比,传统戏台是小了点,可是京剧本来也不是比排场、比布景的艺术,所以大小也还合适。更重要的是,演员在传统戏台上演出可以用真身肉嗓,不需要麦克风来帮忙。
当年各地在北京建立的会馆中有大大小小十七座戏楼,其中正乙祠、湖广会馆、安徽会馆、平阳会馆并称为京城“四大戏楼”。直到现在,在北京南城还可以看到传统的戏台,湖广会馆每个周末都有演出,有空不妨一去。
现在看戏的选择多得很,戏迷比慈禧太后还幸福。喜欢原汁原味的可以去传统戏楼,北京就有湖广会馆、梨园剧场、畅和园等好去处。现代剧场的选择更多,比如北京的长安大戏院,虽然不是七十年前西单的原件,可到今天仍然是能代表北京的艺术场馆之一。上海天蟾舞台也久负盛名,多少角儿在那里一夕成名,现在叫上海天蟾京剧中心逸夫舞台。
如果没有时间去剧场,还可以听广播、看电视、看录像、上网……只是京剧是现场的艺术,真正坐在剧场里看戏的感觉是非常不一样的。
在京剧形成的这两百多年间,众多负有惊世才华的艺术家横空出世,从唱、念、做、打、服装、舞美、道具、剧本等各个方面对京剧进行革新和发展,使得并不古老的京剧终成为中国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1930年,梅兰芳访美演出,次将京剧带出国门,让世界见识到了中国戏曲的美。从那时起,京剧不再只是中国的一个剧种,对于世界而言,京剧已经成为中国五千年文化的代表。
这两百多年间,京剧也在不断地和其他艺术形式进行合作。
1905年,北京泰丰照相馆的经理任景丰,在琉璃厂的土地祠院子里,为“伶界大王”谭鑫培拍摄了京剧《定军山》中的片段,作为谭鑫培六十大寿的贺礼。虽然是无声黑白片,却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部电影。这部影片曾经在北京大观楼和吉祥戏园放映,万人空巷,让那些没有机会亲眼见到谭大老板的人也能过过戏瘾。
无独有偶,1933年谭鑫培之孙谭富英与著名坤伶雪艳琴合演的京剧电影《四郎探母》,是中国部有声戏曲影片。这两部中国之“”的影片,都与京剧合作,都出自谭门,不能不说京剧与电影实在太有缘了。
除了电影,京剧与电视剧、歌剧、舞台剧、话剧、交响乐、歌曲、舞蹈、诗歌、动画、时尚设计等各种艺术形式广泛合作。仔细看看就会发现,京剧其实已经渗透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2010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贰
京剧的生旦净丑
京剧根据舞台上角色的不同划分出各种行当:
—是男是女?
—多大年纪?
—身份地位?
—性格气质?
—是忠是奸?
早,京剧有“十行角色”:生旦净末丑,副外杂武流。经过两百多年来不断整理和归纳,现在一共分为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大体上说,除了旦行指舞台上的女性角色外,其他三个行当都是男性角色。不同行当的人穿不同的衣服,化不同的妆,唱不同的音色,使用不同的舞蹈动作和表演技巧。
因为京剧舞台上的人物形象实在太多了,同一个行当里的人物也有很多不同之处,于是大的行当中又划分出分支行当,这样表现出来的人物才更加鲜活有特点。
旦♀
生、净、丑 ♂
生
生行演绎的是舞台上的成年男性角色,根据年龄和气质不同又分为老生、武生、小生、红生、娃娃生等等。
老生
老生是京剧舞台上常见的主人公,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中老生的流派多,名角儿(就是超级巨星啦!)也多,比如说,被称为京剧祖师爷的程长庚和伶界大王谭鑫培,都是老生演员。
老生小档案:
性别:男
别名:须生
年龄:至少30以上、40打不住、50不封顶、60、70也可以……
总之是中年、老年(不过古代人都很早熟,30岁应该就是标准中年人了)
气质:稳重、儒雅
外貌特点:1)
有胡子,行话叫挂“髯口”,表明已经不再年轻了
2) 脸上不画脸谱,叫做“俊扮”,即落出演员本来面目。
声音特点:唱念时用真嗓,也叫大嗓或本嗓,声音没有小生和旦角那么高
职业:上至王公大臣,下至仆人乞丐通通可以,基本上都是正面人物。
京剧舞台上的老生形象,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核心。他们演绎的几乎都是古往今来、历朝历代的忠臣良将,是江山社稷的中流砥柱。老生戏,关于爱情的不多,谈的是仁义礼信,讲的是忠贞和抱负。
无关风月,却一样刻骨。
老生分为文、武两种。因为表演的侧重点不同,文老生又分为唱工老生和做工老生,武老生分为箭衣老生和靠把老生。
唱功老生
唱功老生自然以唱为主,也叫安工老生。可能因为以唱为主,动作较少,幅度较小,看起来很从容,因此叫作安工老生,有安稳、安定的意思。
京剧发展两百多年,民国以前几乎全都是老生的天下。在广为流传的唱段中,相当大的部分都是各个老生流派的唱段。因为嗓音条件不同,对剧中人物理解角度不同等原因,同一出戏由不同的人来演绎,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
比如《空城计》,诸葛亮在只有老弱残兵的情况下大开城门,居然吓得司马懿不敢进城,这出戏有人唱起来深沉庄重,表现出诸葛丞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有人唱出来却是潇洒从容,表现的是诸葛亮神机妙算的高超智慧。观众可以从许多不同的演唱中找到自己喜欢的类型。
这种艺术上的差异就是京剧的流派特色,是艺术高度成熟的一种体现。中国京剧流派纷呈,好像春天里百花齐放,各有各的美丽与风采。
著名唱功老生角色有很多,比如《捉放曹》中的陈宫、《洪羊洞》和《辕门斩子》中的杨延昭、三国戏里的诸葛亮、《二进宫》中的兵部侍郎杨波等,都是唱功老生。
做功老生
做功老生以动作表演为主。京剧舞台上,演员可以只用很少的唱段和大量念白,辅以舞蹈般的丰富肢体语言,就能把人物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京剧和opera(歌剧)不同,歌剧演员只要唱好歌就可以赢得观众的掌声,而京剧演员必须“做”足了戏,要真正表演才行。舞台上的每一件道具都物尽其用,甚至连头上戴的盔头、脸上挂的髯口都可以是表演的工具。即便是唱功老生也不能站着干唱,必须演,而以表演和念白为主的做功老生在这方面要求更高。
《徐策跑城》是著名的做功老生戏,当年麒麟童周信芳大师的演出堪称一绝!
故事说的是薛丁山遭奸臣陷害全家抄斩,老相爷徐策用亲生儿子换下了薛家遗孤。十八年后,薛家子孙进兵长安报仇,徐策得知后,
急忙跑去皇城奏本,请求唐王为薛家昭雪冤情。
老徐策一路载歌载舞地跑来,
白胡须飘飘洒洒,白水袖翻飞舞动。他既高兴又焦急,随着节奏踢蟒、抓蟒、抖袖、投袖、蹚步、绊步……
时而提蟒飞奔,时而单足后退,两侧帽翅也跟着音乐轻轻抖动。他口中高唱“湛湛青天不可欺”,
脚下如飞一般跑着圆场。那真是满台生辉,
简直美极了,丝毫不亚于一出华丽的圆舞曲。
跑得太急,临了临了,老徐策还坐了个屁股蹲儿,好一个耿直可爱的老人家!十八年的冤屈终于要得以昭雪了。徐策虽老,身上展露的却是中国士大夫的骨气和义气。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