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2432913


本书以图示解读的方式,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直观、明了地向读者一一展示京剧的简史、特征、行当、流派、表演、音乐、剧目,以及属于角色扮相的化妆、脸谱、服装等,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京剧艺术的整体。书中270张原创手绘图专业、细致,在同类普及读物中独具特色,具有可读性和观赏性。适合国内外读者以阅读本书为契机,了解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文化。
目 录
引言 … 001
章
简史 …… 005
孕育期 … 009
形成期 … 011
发展期 … 013
第二章
艺术特征 … 021
综合性 … 023
虚拟性 … 024
程式性 … 028
第三章
行当 … 031
生行 … 034
旦行 … 046
净行 … 054
丑行 … 058
第四章
流派 … 063
生行流派 … 065
旦行流派 … 076
净行流派 … 081
丑行流派 … 084
第五章
化妆 … 087
面部化妆 … 089
发式梳挽 … 093
髯口 … 110
第六章
脸谱 … 113
颜色特征 … 115
图案特征 … 120
脸谱的构图 … 124
脸谱的勾画 … 134
第七章
行头(服装) … 139
行头的特征 … 141
行头的分类 … 142
第八章
道具和舞台 … 179
道具 … 181
舞台 … 192
第九章
音乐 … 199
唱腔 … 201
念白 … 204
伴奏 … 207
曲牌 … 212
第十章
表演 … 215
四功 … 217
五法 … 221
特技功 … 225
程式套路 … 228
第十一章
管理和教育 … 233
京剧的管理 … 235
传承与教育 … 239
演出习俗 … 242
术语 … 244
第十二章
代表剧目 … 247
传统剧目 … 249
新编现代剧目 … 270
参考书目 … 273
后 记 … 275
序
我的家乡号称“梆子窝”,河北梆子很普及。三乡五里,几乎村村有戏班。我小的时候,逢年过节,庙会起社,婚丧嫁娶,凡有大的活动,都有戏班唱戏。尤其过春节,各村的戏班都唱大戏,人们跑东村奔西村轮着、赶着、追着看戏。我也跟着大人们东村西村地看了不少戏。至今还
记得一个顺口溜:“某某村的戏不用看,头一出准是牧羊圈;某某村的戏不用追,叫好的是蝴蝶杯;某某村的戏不用说,压轴准是武家坡。”从小就有了看戏的爱好,但长大之后,反而看戏少了,尤其“文革”期间,就更少了。直到上大学讲中国戏剧的时候,老师抱来京剧唱片,让我们
欣赏,又勾起了我对戏剧的迷恋,尤其喜欢上了京剧。走上工作岗位之后,长期从事宣传文化工作,耳濡目染中更增加了对京剧艺术的爱好。
退休之后,我也有了时间到公园里和京剧戏迷们一起玩儿。那些京剧戏迷们有爱拉弦的,有爱唱的,高兴乐呵之余,还对京剧品头论足地议
论一番,什么唱腔啊、板眼啊、锣鼓经啊,以及各个行当流派,等等,侃侃而谈,尽管说得有根有据,但总有不同见解,有时争论得面红耳赤,
后总是不了了之。公园天天“有戏”,天天有他们的议论。对此我很感兴趣,觉得这就是京剧艺术的魅力所在。这种议论本身就是对京剧艺术
的一种普及。从他们身上我想到,如果有一本京剧常识通俗读物提供给他们,能使他们系统地侃出京剧的子丑寅卯,岂不就少了争论,添了兴
趣,推动了对京剧国粹的弘扬和普及吗?因此我有了写这样一本书的念头。
一个外行人,能完成这样一本内行的书,我觉得幸运有三。幸运的是在我周围有一帮热心的支持者。使我感动的是我中学的一位老师
史洁林先生,他是当地一个大学的教授,是位热心普及京剧的老夫子。他平时经常把报纸、杂志等刊物有关京剧知识的材料剪贴下来复印几
十份,分发给戏迷们。听到我有此想法之后,他把历年复印的资料都送给我,足足三大本,近三百页;还把他收藏多年的有关书籍提供给我。
我的战友赵梦林把他的很多有关藏书、磁带、光盘邮寄给我。听说我要出一本这样的书,公园的戏迷们更是热心支持,各出其力,各献其策,给
我很大鼓励,也更使我看到写这本书的意义。第二幸运的是有一位非常敬业、非常尽职尽责的编辑。她对书稿从始至终都一丝不苟地一抓到底,
一年之中,几易其稿,她都一一审读,仔细修改,花费了很多心血。在“图解”的配图等项繁琐的具体工作中也付出了很多艰辛的努力。第三
幸运的是通过责任编辑得遇中国戏曲学院的谭元杰先生。谭先生是地道的京剧艺术专家,他腹笥既富,不但在京剧艺术绘画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在京剧的服装、舞美、化妆等各方面都“门儿清”。谭先生完成了“图解”的全部配图工作,其中部分插图为他亲自绘制,其余的则是他统筹
联系,多位专家热情相助之所得。此外,谭先生协助文字稿的修改,并请身边的行家、朋友帮助纠正谬误。有这样的行家合作,此三幸也。
有个成语叫“三生有幸”,编写这本书有此三幸,真乃幸甚之至矣。
王如宗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