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25573497
资深心理学导师、壹心理联合创始人黄启团
培养学员超过10万,个人咨询累计近万小时
倾心传授20年婚姻、家庭、亲子养育跨越式成长方法论
武志红、青音、林文采、黄伟强、张国维一致推荐!
深度把握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本质,克服心理焦虑。
教你学会心中有爱、目中有人,用心理学实现个人成长!
世/界/无/限,/除/非/你/设/地/自/限!
人生的层次不仅仅取决于我们外在的成就,更取决于我们内在的状态,只有由内而外富足的人生,才是高层次的人生。大多数人都像我一样,由于成长中有种种缺陷,内心处于匮乏的状态。但我相信,只要你愿意,生命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但愿心理学能够早日在中国普及,让更多人能够从心理上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拥有更高层次的幸福人生。
——黄启团
与初版的《只因目中无人》相比,这一版的内容新增了近三万字。一方面是将作者这两年所做的咨询个案加入书中,为读者呈现更具象的成长参考模式;另一方面,作者将对人生困境和格局的思考融入其理论体系中,并对全书文字进行润色修改,让这本书中的方法论更加实用,可读性大大提高。
阅读本书,团长希望和你一起:
◆变成人人都爱的发光体——能透过事情看到人,把焦点放在一个人能做到的事情上,而不是这个人做不到的事情上。
◆抛掉固有的人生模式——重温创伤给你带来的伤痛,利用情绪觉察模式背后的思想病毒,重新建立一个新的强而有力的信念。
◆消除自己的限制性信念——认清无望、无助和无价值信念背后的形成机制,认清它们只是自我的信念而非事实。
◆打理好自己的情感银行——每个人心里都有个情感账户,给予别人真正需要的东西,学会在自己和别人的情感银行中恰当地“存钱”。
◆破解冰山下的行为密码——找到行为背后隐含的一个人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真正看见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
◆合理运用情绪的力量——收下情绪带给我们的礼物,创造自己、他人、情境三者的一致性表达,让情绪流动起来。
◆提升人生的维度——打破固化的习惯框架,善于从对方角度、抽离自身看问题,以时间为节点,从不同层面理解事物。
章 境由心造,人生困局起因
为什么你的世界越活越小 … 002
把父母的累都背在了自己身上 … 002
拥有知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 006
生存还是生活,到底谁说了算 … 010
婚姻家庭不幸,何必怨天尤人 … 015
为什么老公不回家 … 015
换个爱人婚姻会更幸福吗 … 019
你所谓的沟通,不过是一种操控 … 025
沟通,真的那么难吗 … 025
赢了争吵,你输了什么 … 029
第二章 开启正确的人生模式
你的模式决定了你的命运 … 036
“钱把我害惨了”——金钱匮乏模式 … 037
心病还须心药医——受伤者模式… 042
恐惧模式:看到你的模式背后的信念… 044
内疚者模式:找到你潜意识里的病毒… 049
你的模式决定了你的人生 … 054
改变并不容易,但是值得拥有 … 056
利用情绪寻找自己的模式 … 056
探索自我模式的方法 … 058
第三章 重塑信念
信念决定结果 … 062
从行政人员到资深经理 … 063
从小司机变成大老板 … 065
白富美的苦恼 … 069
你的世界取决于你的信念 … 073
什么样的信念叫作“限制性信念”…073
三种典型的“病毒性信念”…075
限制性信念是如何形成的 … 082
经验 … 082
教育 … 084
错误的逻辑 … 084
借口 … 085
恐惧 … 086
怎样消除限制性信念 … 087
挣脱被束缚的铁链 … 087
专业导师指导,将方法变为能力 … 091
第四章 圆融人际关系的行为密码
每个人心里都有个情感账户 … 096
钱可以解决事情,但有些事情不能只用钱 … 096
如何挽留想要离职的高管 … 101
情感银行:给予对方真正需要的东西 … 104
情感债务 … 112
情感银行现实案例 … 119
关系和谐的秘密:请往你的情感银行里不断地存钱 … 131
冰山原理:破解人的行为密码 … 135
迅速拉近与他人的距离的秘诀 … 135
冰山原理的核心或基础是自我 … 142
看到别人内心冰山的七个层次 … 151
人际关系上的两极:黑洞和发光体 … 156
黑洞——让人远离的气息 … 156
远离内心的黑洞 … 161
人人都爱发光体 … 163
情绪决定你的生命品质 … 169
控制好情绪,你真的开心吗 … 169
情绪代表着我们的生命力 … 174
如何与自己的情绪相处 … 180
第五章 多维:决定人生高度的秘密
成为成大事的人 … 190
高维度人才具备哪些规律… 191
成败之间,一念之转 … 193
用思想健身室拓展人生维度 … 196
如何拥有多角度的视野——NLP位置感知法… 197
记录时间的特殊方式——时间线 … 200
深度解析不同层面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 202
格局与境界 … 208
如何提升人生的维度 … 210
第六章 对事不如对人
你把多少精力浪费在证明自己上 … 216
完美女人的挑剔前夫 … 217
老板为什么这么忙 … 220
忙,只因目中无人 … 223
“对错”背后是一颗脆弱的心 … 223
“对”与“错”背后是自我价值的体现 … 224
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 227
你需要的是达到效果,而不是证明道理 … 227
让效果与道理共存 … 229
第七章 突破原有圈层,走向更高层次
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什么是确定的 … 232
心中有爱,目中有人 … 236
走出信念舒适区,接纳不同圈子的人和事 … 242
提升内在层次,向上的路从不拥挤 … 248
一块木头给你什么感觉?
枯燥、乏味、不柔软、没温度。
如果一个人被别人形容为木头,这个人给人的感觉大概也是硬邦邦的,缺乏情感。我曾经就是木头一般的人,这个不是出自别人之口,而是我太太多年前对我的形容。萨提亚认为,有一种人天生极其客观,很少表达自己的感情,一切从逻辑思维出发,当然也很难体会到别人的情绪。我就是这样一种“超理智”的人。虽然人的性格特点并无好坏优劣之分,但是这个特点却着实让我吃了不少苦头。
还记得多年前,我曾经是一位“舞林高手”,因为是单位团委书记,所以经常要举办各种青年联谊舞会,并经常性地要教单位的年轻人跳交谊舞。这事让我太太非常不爽,多次强烈抗议。可当年的我完全不会顾及太太的感受,只会提出一大堆的理论,如跳舞有益身心健康,这一切都是为了工作,等等。在我强大的道理面前,我太太只能一败涂地,每一次争吵,结果都是我赢。可是,那时候的我完全没有觉察到,我在赢得争吵的同时,却输了人生中重要的东西——我输了爱情,我输了家庭!
类似的事情在我的婚姻中多次发生,太太抱怨我是一块木头,我也一直采取“讲道理”的方式和太太沟通,每一次“道理”都变成冲突的导火索,这样的冲突太多,久而久之,婚姻变成了一个战场。我不知道如何休战,总期望能够达成一项又一项“和平协议”,但和平似乎遥遥无期。今天这场战役结束,明天另一场战役又打响了……
每每想起这些往事,我都会心存愧疚。在妻子无助伤心需要我给予温暖和支持的时候,我却选择了用一堆冷冰冰的“道理”去回应。那时我还未接触心理学,不觉得自己这种做法有什么问题,只认为太太有点无理取闹。因为无知,我给我心爱的太太的心灵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伤痕!
我的故事应该能让那些自认为在为生活努力的人产生共鸣。很多人工作认真,工资都交给妻子,但家人仍然感受不到幸福,工作也总是毫无起色,人生始终陷在一个困局中。
1997年,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走进一个心理学课堂,我突然间发现,人生中很重要的一门功课被漏掉了。我们从小到大都在学技能、学做事,但我们忽略了跟人打交道。
后来,我看了一本名为《改变》的书,这本书让我知道,原来改变分序改变和第二序改变,序的改变是指那些不管你怎么努力都变化不大的改变;第二序的改变是指那些轻轻松松就可以翻天覆地的改变。那如何才能进入第二序的改变呢?首先要找到困境的前提假设,然后换一种假设,事情就轻而易举地改变了。比如,当一个人没钱时,就会做一个省钱的决定,但省钱的结果是无法成长,丧失赚钱的机会,结果就会变得更没钱。这里有一个假设——钱是省出来的,可是,钱真的是省出来的吗?你会发现这个假设是荒唐的。如果我们能够从“钱是省出来的”这个信念中跳出来,建立一个新的信念“钱是靠能力赚来的”,我们就会做一个新的决定,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当能力提升了,钱自然就会越来越多,这样,改变就从序进入了第二序,没钱的困局就突破了。
婚姻也是一样。我原来之所以会陷入困局,是因为我假设只要我有钱了,婚姻就会幸福。我拼命做事,为家庭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我以为这样,太太就会幸福。可惜结果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随着我拼命工作,家里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了,可是我跟太太的距离也渐行渐远了。学了心理学我才知道,原来两个人的相处,物质固然重要,但并非只有物质。如果有了一定的物质之后,却没有对人的基本关怀、关心,两个人是不会过上幸福生活的。这样的认知突破让我由序的改变进入了第二序的改变,努力的方向开始由做事转向做人,自此之后,从家庭到事业,人生大部分困局都迎刃而解了。
随着对心理学的不断深入研究,我慢慢发现,其实过往人生中的很多不顺是由自己的处事模式造成的,这种处事模式就是我经常挂在嘴边的“对事不对人”,再说得明白一点,就是“目中无人”。
在我多年学习、培训的过程中,我见证了很多通过学习心理学转变信念,从而实现人生突破的例子。比如,一个司机变成老板的故事,他就是在课上听到“世界无限,除非你设地自限”这句话,开始反省自己,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后获得了成功。还有“穷太久就是你的错”的例子,一个人有能力但不敢赚钱,因而导致自己的人生一直处于穷困的状态。在个案中,一个信念的转变,人生的财富随之而来。于是,我想通过写作,将这些看到的、感悟到的写下来,分享给更多人,希望更多人能像我和案例中的人那样,打破认知的局限,实现圈层突破。
绝大部分人都和当年的我一样,花了大量时间去学习数、理、化等知识,这些知识让我们拥有了认识世界并赖以谋生的技能,但遗憾的是,这些技能并不能让我们活得幸福,因为幸福跟人有关。很多人都希望个人成长有所突破,但不管怎么做,都无法突破困境,有着深深的无力感。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会固着在自己身上,留下很多无形的印记,如果不去努力打破这些认知壁垒,从外在是无法实现突破的。
与上一版的《只因目中无人》相比,这一版的内容新增了近三万字。一方面是将我这两年所做的咨询个案加入书中,为读者呈现更具象的成长参考模式;另一方面,我将对人生困境和格局的思考融入我的理论体系中,并对全书文字进行润色修改,让这本书中的方法论更加实用,可读性大大提高。时代在变化,现在的年轻人需要认清自己的模式、情绪、信念等方面的盲点,不断迭代自我,这样才能更快适应社会的变化。关于心理学理论的书已经不少了,但大多晦涩难懂,让人失去阅读的兴趣。我不是专家,只是“用家”,所以,我会用大量的案例引出一点点的理论。这只是我的一次尝试,希望读者喜欢这种方式。本书收录的故事全是真人真事,我刻意隐去他们的身份信息,以保护他们的隐私。他们的遭遇或许你正在经历,或许你身边的人正在经历,希望你读完本书会有所收获。
我希望读者读完这本书后,能回归到书的核心点“事在人为”上,把焦点落到人上。这本书仿佛就是一本关于人的说明书。我们买了一个机器人回家,要看说明书,因为我们要了解它、操作它。但是我们跟人相处,比如跟合作伙伴相处、跟伴侣相处、跟孩子相处,如果不懂人的话,将寸步难行。读者能从书里面学习到一些与人相处的方法,并且能够知道,要实现人生的圈层突破,并不是从外面去攀炎附势,或卑躬屈膝,而是要改变我们的内在。当我们能够拥有改变内在的信念,增加一些跟人相处的技能之后,我们的人生就有许多突破的可能性。
期待这些发生在我身边或我课堂上的真实故事能影响到你们的生命。愿每位有缘读到本书的读者,生命能因此更加美好!
感谢所有支持我的朋友,由于篇幅所限,恕我不能一一列出你们的名字。后,感谢我的家人,特别是我太太对我的包容,感谢你给予我成长空间。
黄启团
用心理学改换人生
一块木头给你什么感觉?
枯燥、乏味、不柔软、没温度。
如果一个人被别人形容为木头,这个人给人的感觉大概也是硬邦邦的,缺乏情感。我曾经就是木头一般的人,这个不是出自别人之口,而是我太太多年前对我的形容。萨提亚认为,有一种人天生极其客观,很少表达自己的感情,一切从逻辑思维出发,当然也很难体会到别人的情绪。我就是这样一种“超理智”的人。虽然人的性格特点并无好坏优劣之分,但是这个特点却着实让我吃了不少苦头。
还记得多年前,我曾经是一位“舞林高手”,因为是单位团委书记,所以经常要举办各种青年联谊舞会,并经常性地要教单位的年轻人跳交谊舞。这事让我太太非常不爽,多次强烈抗议。可当年的我完全不会顾及太太的感受,只会提出一大堆的理论,如跳舞有益身心健康,这一切都是为了工作,等等。在我强大的道理面前,我太太只能一败涂地,每一次争吵,结果都是我赢。可是,那时候的我完全没有觉察到,我在赢得争吵的同时,却输了人生中重要的东西——我输了爱情,我输了家庭!
类似的事情在我的婚姻中多次发生,太太抱怨我是一块木头,我也一直采取“讲道理”的方式和太太沟通,每一次“道理”都变成冲突的导火索,这样的冲突太多,久而久之,婚姻变成了一个战场。我不知道如何休战,总期望能够达成一项又一项“和平协议”,但和平似乎遥遥无期。今天这场战役结束,明天另一场战役又打响了……
每每想起这些往事,我都会心存愧疚。在妻子无助伤心需要我给予温暖和支持的时候,我却选择了用一堆冷冰冰的“道理”去回应。那时我还未接触心理学,不觉得自己这种做法有什么问题,只认为太太有点无理取闹。因为无知,我给我心爱的太太的心灵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伤痕!
我的故事应该能让那些自认为在为生活努力的人产生共鸣。很多人工作认真,工资都交给妻子,但家人仍然感受不到幸福,工作也总是毫无起色,人生始终陷在一个困局中。
1997年,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走进一个心理学课堂,我突然间发现,人生中很重要的一门功课被漏掉了。我们从小到大都在学技能、学做事,但我们忽略了跟人打交道。
后来,我看了一本名为《改变》的书,这本书让我知道,原来改变分序改变和第二序改变,序的改变是指那些不管你怎么努力都变化不大的改变;第二序的改变是指那些轻轻松松就可以翻天覆地的改变。那如何才能进入第二序的改变呢?首先要找到困境的前提假设,然后换一种假设,事情就轻而易举地改变了。比如,当一个人没钱时,就会做一个省钱的决定,但省钱的结果是无法成长,丧失赚钱的机会,结果就会变得更没钱。这里有一个假设——钱是省出来的,可是,钱真的是省出来的吗?你会发现这个假设是荒唐的。如果我们能够从“钱是省出来的”这个信念中跳出来,建立一个新的信念“钱是靠能力赚来的”,我们就会做一个新的决定,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当能力提升了,钱自然就会越来越多,这样,改变就从序进入了第二序,没钱的困局就突破了。
婚姻也是一样。我原来之所以会陷入困局,是因为我假设只要我有钱了,婚姻就会幸福。我拼命做事,为家庭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我以为这样,太太就会幸福。可惜结果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随着我拼命工作,家里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了,可是我跟太太的距离也渐行渐远了。学了心理学我才知道,原来两个人的相处,物质固然重要,但并非只有物质。如果有了一定的物质之后,却没有对人的基本关怀、关心,两个人是不会过上幸福生活的。这样的认知突破让我由序的改变进入了第二序的改变,努力的方向开始由做事转向做人,自此之后,从家庭到事业,人生大部分困局都迎刃而解了。
随着对心理学的不断深入研究,我慢慢发现,其实过往人生中的很多不顺是由自己的处事模式造成的,这种处事模式就是我经常挂在嘴边的“对事不对人”,再说得明白一点,就是“目中无人”。
在我多年学习、培训的过程中,我见证了很多通过学习心理学转变信念,从而实现人生突破的例子。比如,一个司机变成老板的故事,他就是在课上听到“世界无限,除非你设地自限”这句话,开始反省自己,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后获得了成功。还有“穷太久就是你的错”的例子,一个人有能力但不敢赚钱,因而导致自己的人生一直处于穷困的状态。在个案中,一个信念的转变,人生的财富随之而来。于是,我想通过写作,将这些看到的、感悟到的写下来,分享给更多人,希望更多人能像我和案例中的人那样,打破认知的局限,实现圈层突破。
绝大部分人都和当年的我一样,花了大量时间去学习数、理、化等知识,这些知识让我们拥有了认识世界并赖以谋生的技能,但遗憾的是,这些技能并不能让我们活得幸福,因为幸福跟人有关。很多人都希望个人成长有所突破,但不管怎么做,都无法突破困境,有着深深的无力感。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会固着在自己身上,留下很多无形的印记,如果不去努力打破这些认知壁垒,从外在是无法实现突破的。
与上一版的《只因目中无人》相比,这一版的内容新增了近三万字。一方面是将我这两年所做的咨询个案加入书中,为读者呈现更具象的成长参考模式;另一方面,我将对人生困境和格局的思考融入我的理论体系中,并对全书文字进行润色修改,让这本书中的方法论更加实用,可读性大大提高。时代在变化,现在的年轻人需要认清自己的模式、情绪、信念等方面的盲点,不断迭代自我,这样才能更快适应社会的变化。关于心理学理论的书已经不少了,但大多晦涩难懂,让人失去阅读的兴趣。我不是专家,只是“用家”,所以,我会用大量的案例引出一点点的理论。这只是我的一次尝试,希望读者喜欢这种方式。本书收录的故事全是真人真事,我刻意隐去他们的身份信息,以保护他们的隐私。他们的遭遇或许你正在经历,或许你身边的人正在经历,希望你读完本书会有所收获。
我希望读者读完这本书后,能回归到书的核心点“事在人为”上,把焦点落到人上。这本书仿佛就是一本关于人的说明书。我们买了一个机器人回家,要看说明书,因为我们要了解它、操作它。但是我们跟人相处,比如跟合作伙伴相处、跟伴侣相处、跟孩子相处,如果不懂人的话,将寸步难行。读者能从书里面学习到一些与人相处的方法,并且能够知道,要实现人生的圈层突破,并不是从外面去攀炎附势,或卑躬屈膝,而是要改变我们的内在。当我们能够拥有改变内在的信念,增加一些跟人相处的技能之后,我们的人生就有许多突破的可能性。
期待这些发生在我身边或我课堂上的真实故事能影响到你们的生命。愿每位有缘读到本书的读者,生命能因此更加美好!
感谢所有支持我的朋友,由于篇幅所限,恕我不能一一列出你们的名字。后,感谢我的家人,特别是我太太对我的包容,感谢你给予我成长空间。
黄启团
——知名心理学家武志红
一个人有智商和情商不难,难的是同时还有情怀,团长就是这样的人。应该跟谁学习“爱”?当然是跟一个既懂得把事业打理得很成功,又知道把家庭经营得很幸福的人,而团长就是这样的人。
——《青音约》创始人青音
我一直认为,一个对生命认真、对人对事认真的人,经过仔细思考,把自己的生命历程写出来,是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的。毫无疑问,团长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团长近年做了很多案例,他在书中用大量案例来说明一个理念,这样的写法正是我喜欢的方式,因为人类喜欢听故事,真实的故事更能让人产生共鸣,带来体验感,也能帮助我们吸收成为自己的功力。这样的一本书很让我期待,我非常愿意推荐给读者,让我们随着团长的思路,遇见那些他遇见过的人。
——《心理营养》作者、亲子教育专家林文采
每个人都会遇到瓶颈期,在事业中,或者在人际关系中。究其原因,是他们过去的方法、能力不再起作用。如何用心理学的火把,去探索思维里被遮蔽的部分,走出信息茧房?《圈层突破》中有你要的答案。
——壹心理创始人黄伟强
和黄启团老师合作二十年,*欣赏他对心理学的兴趣及热诚。传播学问的使命以及对学员成长的关怀,是他讲课及写书的原动力。在他的书中,他把二十多年的学习心得轻松自如地融入一个个案例中,看似简单,实为心理学应用的升华。
——心理学导师张国维
把父母的累都背在了自己身上
(本文根据真实案例而写,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故事中的名字、内容刻意做了改编,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其中有一种不幸叫作“父母不幸,所以我不幸”。
郭时蕾就是这样一位女士。她是我前几期《升级生命软件》课程上的学员,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戴着眼镜,穿一件白色的T恤。在她上台前,我印象是她是一个聪明能干的姑娘,从那天课堂上她积极主动要求做个案,并从六百多人中轻易就能抢到机会可知她有多能干。可是当她坐在我面前时,我发现她眼圈有些微红,我能感知到她积极上进的外表下,内心那份沉甸甸的疲惫。果然,当我问她要做什么个案时,她说:“我太累了,换了好几份工作,工作量都很大,领导总是把大量的工作交给我,而我同事都很轻松。回到家里也一样,所有的家务都是我在做,老公什么都不做,只会看手机。我一直在撑着,我不知道还能撑多久,我感觉自己快要崩溃了。”
这一问,把她内心的苦水一下子全问出来了。我大概已经明白怎么回事了,于是我向她确认:“听你这样说,不管是在单位,还是在家里,做多事情的人是你,而你发现身边的人都很轻松,好像所有工作都落在了你身上。你换了好几份工作,这种状况都没有改观。是这样吗?”
“是的,就是这样。”她频频点头。
“也许换个老公,情况也是一样的。你有没有想过,这一切都是你自找的?”我半开玩笑地问她。
“这个倒没想过,不过可能跟我的性格有关吧,我看到一些事情没人做就受不了。我不明白为什么家里乱糟糟的我老公也不收拾一下,有时候我出差几天回来,家里简直变成垃圾场了。说也说过,骂也骂过,可是一点用处都没有,这些事情后还是落到我的身上……”她一直在抱怨别人,可是我在听她不断抱怨时,分明感觉到她隐藏在抱怨下面的一点点自豪。
不管工作还是生活,郭时蕾总是很忙、很累,工作换了好几份还是一样,我猜她换个老公情况也不会改变。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她之所以会这样,是由她的内在模式所导致的。所谓模式,就是那些一再出现在你生命里,不断在轮回的事情,是一个人固有的行为、思维、情绪反应等的统称。
“回顾以前的工作经历,你总是那么累,总是去做很多事情,再看看你的家庭生活,也是一样,好像哪里少了你都不行。当你想到这些时,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我不喜欢与案主在头脑层面对话,因为聪明的大脑总会找很多理由来证明她现在的一切都是对的,这叫作“合理化”。我比较喜欢带领案主进入她的感受,因为感受会带她看到更多的真相。
“很累,很疲惫……”
“你一边说着很累、很疲惫,一边让自己一直处在这样一种你不想要的状态中,这一定会带给你什么好处吧?”我当然知道这种状况能带给她价值,只是我不能告诉她,要让她自己觉察。
她沉默了好一会儿,然后用一种怀疑的语调说:“我不知道,我看到一些事情没人做时,我就会忍不住去做,做完之后我心里就舒服了,从小就是这样。这是不是你说的价值呢?”
一个不断重复的行为,一定隐藏着什么好处;如果一件事情没有好处,一个人是不会这样长期去做的。她提到“从小”这个关键词,顺着这个点,我想试着从她的原生家庭中寻找答案:“你说从小就这样,你能告诉我你从小是什么样的吗?”
她沉默了好一会儿,看了看窗外,说在她的记忆里,小的时候父母都非常辛苦,他们起早贪黑地工作。在她童年的画面中,总有父母忙碌的身影,所以她从小就很乖,很自觉地主动找点事做,这样心里就会好受一点。
看到这里,我想读者已经大致明白了她为什么一直在忙碌,总把自己弄得那么累了。但郭时蕾自己还没看到。当一个人能够看到自己的模式时,她才会自然地做出改变。我让她在现场选了两位同学,分别扮演她的爸爸和妈妈。为了更好地还原这一幕,我灵机一动,请台下的同学把他们那些五彩斑斓、款式各样的包包挂在扮演者的肩膀上、手臂上。于是,台上呈现出了非常震撼的一幕:一大堆各式各样的包包挂满了郭时蕾爸爸妈妈的全身,压得他们有点站不稳。看到这一幕,郭时蕾已哭成泪人了。
“当你看到他们那么累时,你内心是怎样的感受?”我小声问她。
“我心里很难受。我很想为他们分担一些。”她一边哭一边去拿挂在妈妈身上的包。
“不行!他们有他们那一代人的命运,你无法替他们背负重担!”我制止了她的行动,然后问,“当你看到他们这么辛苦,你心里是不是非常不安?”
“是的,我心里很难受。”她啜泣着说。
我再请台下的同学帮忙,把他们的包包也像刚才一样挂满了郭时蕾全身,直到无法再挂为止。我留意到此时的郭时蕾停止了啜泣,明显没有了刚才的难过。
“现在感觉怎么样?累不累?”我问她。
“累!但是心里舒服多了。”她的话让全场同学惊讶,但我一点都不觉得奇怪,我知道这就是她的内在模式。现在,她终于知道了,剩下的改变我就交给她了。
“你现在明白了你为什么这么累吗?既然这样做你会心安,那我们就让你一直这样下去好吗?”我看着站在一旁沉默的郭时蕾,调侃地问她。
“不要!我不要这样下去了,这样大家都累,对父母也没有好处,我干吗这么蠢!”
“那该怎么办呢?”我问她。因为她的人生,只有她自己可以做主,我的工作就是让她看清楚一些事情的真相,当她看清楚事情的真相后,自然会找到解决方案。
接下来的对话我就不一一描述了,我能告诉各位的是个案完成后,郭时蕾深深地舒了一口气,我从她那坚毅的脸上看到了放松后的柔软。
试想有一天,或许你的老板表扬你,给你加薪,你特别开心,于是你一路哼着小曲儿回家,本想和爸爸妈妈分享那一份喜悦,可是推开门的一刹那,你看到爸爸妈妈满面愁容、忧心忡忡的样子。这时,你还敢开心吗?父母不开心,子女通常不敢开心,因为子女对父母都有着深深的爱,这种爱会让子女用行动去对父母表达忠诚,哪怕这种忠诚是多么“愚蠢”。
约翰?列侬曾经说过,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时,生活已离我们而去。每一个父母都希望看到孩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而不是像他们那样疲于奔命。是时候跟自己说“只有我活得更好,我的父母才会心安”了。为自己做一个决定吧,为自己而活,而不是为父母而活,因为你没有太多能量掌握他人的命运。活好自己,过好你的人生,才是送给父母好的礼物!
拥有知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是一个无比焦虑的时代,人们对各种事情都会产生焦虑感,就连“知识”也不例外,要不怎么会有“知识焦虑”这个名词呢。所谓“知识焦虑”,是指人们因为对未来的恐惧而拼命获取各种知识的现象。
可是,你拼命获取的那些知识真的有用吗?
前几天,有一位做股票投资的朋友到我家喝茶聊天,因为他今年赚了好几个亿,我想请他给我们的客户分享股票投资的经验,让更多人过上富足的生活。他说基本没什么用,因为他的投资原则虽然很简单,但绝大多数人根本做不到,或者根本就不会去做。与其因知道做不到而后悔,倒不如不知道。
这让我想起曾经很红的一本书——《原则》,作者是华尔街投资大神瑞?达利欧,他曾成功预测了2008年金融危机,这本书就是他白手起家的成功秘籍。这本书的确非常棒,从多角度立体阐述了生活、工作、管理原则,其中包含21条高原则、139条中原则和365条分原则,涵盖为人处世、公司管理两大方面。瑞?达利欧运用这些原则成功了,但有多少人也能像他一样遵守这525条原则呢?
有一位读者这样评价:“尽管通俗易懂,但不见得俗人能落实得下去,回过头来看事情总是容易的,但未必做得到。”
无独有偶,有关知识与终实践之间的差距,又何止是这本书。在这个提倡知识付费的年代,各种各样的知识因互联网的便利而变得随手可得。
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后真的能改变人生吗?微信公众号作者小鹿快跑讲过一段付费经历:
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他一共为知识花费了5000元。谁知道一年半后,“我除了白发多了几根、皱纹多了几丝、有了眼袋外,一点变化都没有发生——生活品质没有提升,工作没有加薪,旅游梦想没有实现……”
为什么你听了那么多微课,订了那么多专栏,看了那么多本书,懂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先听团长给大家讲一只乌鸦的故事:
从前有一只乌鸦,总觉得自己不够好,非常羡慕孔雀那美丽耀眼的羽毛。有一天,它想到了一个好点子:把孔雀的羽毛插在自己身上。于是它跑到孔雀窝里去搜集羽毛,把这些美丽的羽毛插在自己乌黑的身上,直至将自己打扮得五彩缤纷。
然后,它离开乌鸦的队伍,混到孔雀之中。但很快就被孔雀发现了,大伙都气愤极了,它们扯去乌鸦身上的孔雀羽毛,并把它赶了出去。乌鸦只好回到原来的地方,当其他乌鸦都知道了这件事后,谁也不理睬它,于是它变得更加孤独和自卑。
很多时候,我们读书、听网课、看视频,轻易就能获取各种知识,但这些知识不过就是那漂亮的孔雀羽毛而已。就算你动辄开口就是当下的热点新词,可以“从0到1”说到“大道至简”,可以从“物种的起源”侃到“新经济时代”,但你谈论的不过是别人的观念,多可以在他人的赞叹声中自我陶醉一会儿,除此之外,毫无作用。那怎么办呢?培根不是说“知识就是力量”吗,怎么知识到了我这里却没有了力量呢?难道我就不能通过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好吗?
自然不是。那么,要让自己变得更好,首先要明白怎样的学习才能让生命真正改变,不然只能一遍遍陷入知识焦虑中,渐渐耗费自己的生命。只有从自己身上长出来的羽毛才是属于自己的,同样,只有根植于深层潜意识的信念才是自己的信念,而你听来的信念不过是插在你身上的孔雀羽毛罢了,所以一切改变必须从根源开始。
大树的种子包含了成为大树的所有因素,只要土壤中有足够的养分,加上阳光、雨露等条件具足,这颗种子就会长成参天大树。同样,阿赖耶识就像人的种子一样,它拥有决定了一个人成为什么样子的所有元素,只要因缘具足,种子的巨大威力就会在人生中慢慢呈现出来。
心理学的研究没有唯识论那么复杂,但和它有异曲同工之妙。心理学认为,人通过眼睛、耳朵、舌头、鼻子、身体五个感官接收外面的信息,进入大脑,经过大脑的加工,有些信息会进入潜意识,有些信息会暂时保留在大脑里,而有些信息则会被大脑中固有的信念阻挡在外面。
比如,你听朋友说,要身体健康,就要早睡早起,吃素食,多运动。你也希望自己身体健康,可是一听到要早睡早起,还要吃素食,你的大脑马上就反对,因为一直习惯了肉食和晚睡的你不同意这个观点,你固有的信念就把这个信息挡在了外面。
至于多运动,你还是觉得挺有道理的,于是这个信息就进入你的大脑了。可是,你并没有行动。为什么呢?因为你的深层潜意识里有一个信念,也许是“乌龟一动不动也能活千年”,也许是“运动太苦,干吗自找苦吃”。总之,你的潜意识主导了你的行动,决定了你的人生。
这就是知道却做不到的原因。你所知道的,仅仅是表层意识里的观念,而真正影响你行动的,是潜意识里的种子。
乌鸦插在身上的孔雀毛只是借来的,只有从身体里长出来的羽毛才是自己的。同样,别人的观念始终不属于自己,再好的原则也是别人的原则,所以真正的改变必须从潜意识开始。
那如何才能让自己从潜意识开始改变呢?答案就是绕过意识中“我执”(限制性信念)的防御,直接进入潜意识。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通常在如下三种情况下会发生重大的改变。
1.天灾人祸
很多人经过地震、车祸、大病等这些特殊意外后,人生观念会发生很大的改变。例如,曾就职于谷歌、微软、苹果等世界科技公司,并担任全球副总裁职务的李开复,是一个极其讲究效率和勤奋的人,他多年来一直把时间放在工作上。他也明白应该多花点时间陪伴家人,可就是做不到。
直到一场大病来袭,在与死神交手时,他的人生观才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他与疾病抗争的书籍《向死而生》里,我们看到了他重生之后的新价值观。
2.福从天降
有个人懒散惯了,觉得自己吃饱全家不饿。但是有一天妻子生了个大胖小子,一下子就有了一种“大丈夫应顶天立地”的新信念,然后勤奋工作,渴望发家致富,给家人更好的生活。这样的事情很多,结婚、生子、中大奖等这些福从天降的事情往往会改写人的信念。
3.学习与成长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点悟。团长幸运的地方就是能够遇到名师点悟,在从事心理学教育这二十年里,我进入了数不清的课堂,被各种流派的大师“修理”,虽然有时痛哭流涕,甚至痛不欲生,但每一次“修理”,都让团长的人生更上一层楼。
以上三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高强烈的情绪体验。一个人在高强烈的情绪状态下,他的意识防卫系统基本上是关闭的,在这种状态下所接收到的信息和所思所想就会直接进入潜意识,成为阿赖耶识中的种子,这些种子随着因缘际遇会一一显现在他的生命中。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已经知道了如何才能真正由内而外地改变自己。只是生而为人,难道我们真的要被动地等待天灾人祸来改变自己,或者得过且过希望天上掉馅饼吗?学习无疑是改变人生的一个好的方法,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都是有效的。我在教育领域工作了二十年,经常会听到不少老师强调自己讲的都是干货,这跟近两年流行的知识付费没什么两样,你以为买到的是知识,其实买到的仅仅是“知道”;你以为自己掌握了走向人生的秘诀,其实只是囤积了一堆信息。
只有那些能触动你心灵深处柔软部分的文字、音频、视频和课程,或者一些能真正打动你的名师点悟,才能真正进入你的潜意识,成为生命的种子。而只有这样的种子,才能让你的身体长出绚丽多彩的羽毛,让你的人生从此丰富而精彩。
如果你以前学的“干货”对你没有什么帮助,不妨试试那些“湿的”智慧,就是那些能让你有深刻体验、能打动你心灵的成长方式。
近某企业家俱乐部请我讲课,在课上我提到了一个观点,以我的观察,大多数中小企业老板都还在求生存状态,他们并没有生活。工作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可现实是,钱赚了不少,生活得更好这个目的却慢慢被忽略了,结果本末倒置,好像生活就是为了工作。老板们私底下会和我交流很多东西,其中说的多的是,人在江湖啊,身不由己,能生存就不错了,生活,谈何容易!生活,真的很难吗?
去年我们一家人去澳大利亚度假,住在一个牧民家里,这个家庭并不富裕,牧场也不大,我们在他们家住了几天。为了让孩子更好地体验生活,我们跟着主人一起开了一个多小时的车,去很远的地方割牧草、喂羊,弄完回来身上都是脏兮兮的。
不过,下午4点多的时候,他们都会冲个凉,换上漂亮的服装,在家里开几瓶啤酒,打开音乐,开始享受悠闲的下午茶时光。我问主人,是不是我们来了他们才这样,她说这是他们正常的生活状态,工作就是为了生活。一家人虽然不是太富裕,但是他们活得很有品位。
回看身边的一些老板的生活,让我感到心酸。我是女儿学校家委会的主席,可是开会时,二十多位家长代表里面,只有我一个是男的。现在流行孩子外交,周末时,我们经常会以孩子为纽带一起组织一些活动,可是,在这些活动中,也经常只有两位男士,其中一个是我,另一个是一名俄罗斯孩子的爸爸。孩子的爸爸们都去哪里了呢?工作去了!现在很多企业家,身家过亿,但平时在家里几乎是看不到人影的。
如果连身家过亿的企业家都说身不由己的话,那我们平民百姓该怎么办呢?究竟怎样的人才有资格享受生活呢?澳大利亚那一家人,他们是农民,很有品位,很会享受生活。为什么有很多身家过亿的老板却没有了生活呢?生存,还是生活?到底谁说了算?
讲到享受生活,我想到了我的堂哥,他本来是农民,后来在城里找了一份工作,给环卫工人开垃圾车,每个月两三千块钱的工资,赚的钱也只是刚刚够一家人在小县城里生活。但是他活得非常开心,不上班的时候,经常去街边的KTV里喝喝小酒、唱唱歌,就算是开着脏兮兮的垃圾车时,也不忘高歌一曲。一家人都活得很开心、很滋润。
当我们在这个快节奏的环境里一直往前冲的时候,人人都好像身不由己,活在紧张和焦虑中。可是也有那么一小部分人,他们活得淡定、活得从容。生存还是生活,究竟由什么决定的呢?我们为什么不能好好地活着?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从我们的祖先说起吧。我们的祖先在原始森林里面会面对很多危险和恐惧,只有随时保持警惕,才能生存下来。他们每天都会面对那些比自己更强大的动物,比如一只熊,会时刻担心它来袭击自己,在求生存的状态下,他们充满了恐惧、担心和焦虑。这就是我们祖先的生活。
可是今天已经没有熊了,为什么我们每天还活在焦虑中呢?其实,熊仍然活在我们的大脑里,恐惧是由我们的内心产生的,并不是由外在的生活产生的。这个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叫作“缺乏安全感”。
所谓“安全感”就是渴望稳定、安全的心理需求。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不利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事时的有力/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感。是否能产生安全感,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精神分析流派认为安全感与一个人的童年有关,由于篇幅的关系,本文暂不去探索这个部分。
人的成长环境和经历很复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缺乏安全感的原因。以我十多年处理个案的经验来看,缺乏安全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自己没信心。一个人会对自己没信心,是因为自我价值不高,没有足够的自我认同,低自尊。
什么叫自尊?自尊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当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没有信心的时候,他往往会依赖外部的评价或物质世界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他需要外部的东西去填满他内心的那个空洞。一个低自尊的人,常见行为就是希望掌控一切,当出现一些不在他掌控范围之内的事情时,他就会感到不安、恐惧和焦虑。
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就算他身家过亿,依然无法填补他那匮乏的内心,他只能身不由己地往前冲,活在求生存的状态中。这就是身家过亿的老板还是感到“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原因。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人说:等我多赚一点钱,我再好好生活;等我的企业做大一点,我就可以陪陪家人;等我的企业上市了,我就能出去旅游了;等我的官做得再大一点,我就可以陪陪孩子了。可是,真的能做到吗?事实是,不管你做多大的事业,你总会遇到和你的能力相匹配的困难。
这让我想起我的岳母,每当我们买一些好吃的东西去看她的时候,她总会说,以前有牙齿的时候,没这些东西吃;现在有东西吃,却没有牙齿了。听到她说这番话,我心里总感觉酸酸的。生活何尝不是如此呢,很多时候,等你想要去享受时,却发现你已经错过了。
我们都知道,当一个人很饥饿的时候,不管周围发生了什么,他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寻找食物上。同样的道理,当一个人内心匮乏、精神饥饿的时候,他会怎么做呢?他会不断地追求外在的成就来填满自己的内心。当然,不断追求并没有错,但是如果只顾追求而忘记了生活,那你可能会错过你的生活,甚至错过你的一生!
从生存到生活,并不只是一个物质追求的过程,而是一个自我疗愈的过程。“存乎中,形于外”,当你内在富足时,你的外在物质生活也会跟着富足(这一点我在其他文章中已经谈过了),所以,从生存到生活,可以从心开始!
这条疗愈之路,我走过。我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山村里,物质和精神都相当匮乏,原来的我就是一个只会生存不会生活的人。我太太嫁给我之后,经常批评我,说我像个木头,不懂生活,没有感情,一点都不懂关爱人,她甚至感受不到我对她的爱。
我当时觉得很委屈,我的房产、资产上都写了她的名字,赚的钱都交给她保管,我认为这是对她的爱。但她说这不叫爱,这不过是有饭吃、有房子住而已,而爱是一种情感。“你整个人的焦点都在工作上,哪还有精力爱我?”
当年的我不懂,我只活在我的大脑中,为了应付大脑里的那只熊,我确实几乎耗尽了所有的精力,哪里还有什么生活。当然,我是幸运的,因为我走进了心理学的世界。当我在心理学这条路上不断疗愈自己的时候,我才明白,原来我只活在大脑里,而忽略了自己的情感与身体。
在我走进了心理学世界之后不久,我的太太给了我一个很高的评价,她说,自从我上了一些课程之后,开始懂得生活了,越来越像个人了……分享我自己走过的这条路,是希望能够为那些跟我一样曾经只会生存而不会生活的人打开一扇门,一扇通向生活的门。当然,门已经为你打开,剩下的路还得靠你自己走。
生活,除了从心开始,还可以从身体开始。因为我们的身体是充满智慧的。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个通过“三感”唤醒身体智慧的方法。所谓“三感”,就是性感、美感和灵感。
,让我们的身体更性感。一个活在焦虑中的人,他总是活在大脑里。运动是一个回归身体的简单方法。运动能刺激我们身体内的荷尔蒙,使我们更加性感。去健身房逛一圈,你会发现,大多数健身的人都很性感。走在路上,你也会发现,那些有运动习惯的人,就算是到了爷爷奶奶的年纪了,浑身依然散发着活力。而有些人年纪轻轻,就给人一种病恹恹的感觉,完全没有活力,更谈不上性感了。
第二,提升我们的美感。对美的追求是人的天性。我并不是让你重新去学习艺术,只要你愿意放慢脚步,注重身体的感受,生活中处处都是美。当然,如果你能抽出点时间,走进像五律禅舞、感观复苏这类回归身体的课程,对提升你的美感会更有帮助。
第三,增强我们的灵感。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灵动的,是不断变化的。只要你愿意放弃你所习惯的三点一线的生活,开始一些新的尝试,甚至给自己一个机会,离开你熟悉的地方,给大脑放个假,你就会发现,你的大脑里充满了灵感。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