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4612248
1.行走在外,你不能不懂行为心理学。行为心理学不仅是科学实验室里的一门科学,也是教人们如何进行行为解析、自我心理调适,并透过行为了解他人的一门学问。
《行为心理学》整合了华生行为心理学论著中所有的思想理论知识,书中将完整的华生行为心理学思想体系都呈现给大家,并通过各种生活案例来实践、验证它的合理性,让大家知道通过各种行为来洞悉他人心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章 行为心理学:从行为探索心理的源头
刺激与反应:翻出十万八千里也逃不出反射弧的掌控 / 003
灵魂OR身体: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重大转变 / 007
主观VS客观:谁说“闭眼花寂,睁眼花开” / 011
内省与外观:面对内心深处的角落,还是旁观者清 / 015
第二章 生理反应:刺激面前,你的身体很诚实
有效的刺激唤起反应:“隔靴搔痒”只能徒劳无功 / 021
刺激替代带来无限可能:铃声之于巴甫洛夫的那条狗 / 025
反应替代解释童年创伤: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 028
习惯是全新的条件反应:不过是再关联一个小程序 / 032
腺体反应的微妙:从“垂涎三尺”到“望梅止渴” / 036
手的分工不过是习惯:左撇子是天才吗 / 040
第三章 习惯性行为:透过动作读出本真
习惯的意义:教你如何“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 047
习惯的形成:为何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 051
好习惯的养成: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重要性 / 055
习惯=条件反射?你没看到棋盘上落子的那只手 / 059
第四章 人体潜能:“天赋”与“本能”不过是自欺欺人
“天赋”的迷信:打破“龙生龙,凤生凤”的观念 / 065
环境的影响:“墨悲丝染,诗赞羔羊” / 069
“本能”谬论:“狼孩”为什么没有从母胎带来“本能” / 072
“记忆”并非能力:小白鼠迷路不过是习惯的丢失 / 076
第五章 情绪之谜:走出意识独尊的怪圈
情绪源于遗传吗 / 083
情绪的生理基础——脾气、肝火、胆量等 / 087
复杂情绪的诱因——外界的刺激 / 091
情绪的迁移:爱屋及乌证明你还需要更上一层楼 / 095
消极反应:与其“马后炮”,不如“未雨绸缪” / 100
第六章 妒忌心理:因为亲昵,所以妒火中烧
妒忌的产生:爱与妒忌原来是一体两面 / 105
妒忌何时开始:懵懂之年,你们说的情结我不懂 / 110
妒忌的源头:妒忌不是依恋的必然结果 / 113
远离溺爱:把妒忌扼杀在萌芽状态 / 117
第七章 恐惧心理:尝试用良币驱逐劣币
恐惧的根深蒂固:那些孩子忘不了的心理创伤 / 123
情绪能够传染:依靠环境的力量克服恐惧 / 127
无条件反射:训练宽容与接纳的良方 / 131
杜绝一切恐惧?须知“无知者无畏” / 135
第八章 语言玄机:符号里藏有大千世界
语言的产生:鹦鹉和猩猩真的“能言”吗 / 141
语言的发展:“橘生淮北则为枳” / 146
语言与现实的对应:你的身体里携带整个世界 / 150
催生词语的动觉:起决定性作用的张多米诺骨牌 / 153
语言习惯要保持:其实你不是忘了对方的名字 / 156
“刺激词”的重要性:福尔摩斯眼中的蛛丝马迹 / 161
第九章 思维破译:与自己的无声交谈
思维的本质:你与自己的窃窃私语 / 167
思维的依托:没有语言,何以附着 / 171
何谓思考?语言功能的“学而时习之” / 174
语言与思维:文学是新的情境下的完美合作 / 179
第十章 人格透视:行为才是客观的依据
人格的定义:我们不能审判灵魂,让你的行为说话 / 185
人格的探究:不要奢望一蹴而就,否则你的判断就无效 / 189
人格的弱点:敢于直面自我的人,是真的勇士 / 193
改变人格:虽然困难,但有希望 / 198
后记 / 202
1878年1月9日,约翰·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降生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一个平凡的家庭。身为小农场主的父亲平日性情暴躁,而母亲又是一个虔诚的信徒,生长于这种家庭氛围中的华生,或许是因为母亲的严苛而终生对任何宗教无感。
在他13岁的时候,父亲抛弃了这对母子,母亲卖掉农场,带着他搬到格林维尔镇居住。然而在那里他因为出身于偏远的山村而受到同学们的嘲笑,这让经历过父母离异和家教不当的华生越发变得敏感脆弱,情绪和学业都长期陷于低谷状态。但是谁也没想到,约翰·华生竟然在后来建立了心理学的一个新学派,成为行为心理学的开山鼻祖。
华生的行为心理学对于当时的传统心理学可谓是一个巨大的颠覆,虽然他的个人生活颇受争议,但是这无损于他在心理学领域做出的开拓性成就。不同于之前的以意识为研究对象的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将目光转向人类的行为,从而弥补了前者单纯依靠内省而不切实际的缺陷,将心理学从主观世界引入客观世界,强调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以及人类的许多习惯都是后天习得的这一事实。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推动心理学向一门成熟的自然科学转变,并在心理学界产生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影响,属于当时心理学前沿的理论。
行为主义心理学中的许多主张具有颠覆性,包括由此衍生出来的在幼儿教育方面的一些观点。虽然它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刺激—反应”理论也具有片面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心理学对意识的研究受阻。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行为心理学也同样面临更新换代的问题,但是我们依然要肯定它为心理学发展做出的贡献,而且其依然有我们可以学习借鉴之处。
这本书整合了华生行为心理学的论著,力求将完整的思想体系呈现给读者,提取了华生论述中的几个关键点,并以生活实践来验证它的合理性。每节后面都讲了通过行为来洞悉心理的小诀窍,具有贴近生活的实用性。
为避免过于严肃的语言让读者感觉索然无味,本书力求以浅显平易的语言论述,希望其在知识“高大上”的同时,也做到语言“接地气”,从而给读者以轻松的阅读享受。而读者如若能从中获得对自己生活有益的启迪与指导,这本书也就可谓适得其所了。
鉴于笔者才疏学浅,本书不免有疏漏之处,也敬请诸位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灵魂OR身体: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重大转变
心理学得以走下神坛,应该说华生功不可没,因为在此之前灵魂的影子一直在这个领域徘徊不去。当人们终于从人的身体找到心理学的答案,心理学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也许没有人想得到,今天人们所说的心理学,在初的时候被神学的影子所笼罩。
那时,如果有谁说心理学不是研究人的意识,那他多半会被嘲讽。换句话来讲,类似于今天说的“心灵体验”一类,受制于宣称灵魂与超自然概念的宗教哲学。
然而,心理学诞生之前又是什么样子?这种传统心理学萌生的土壤在哪里?
可惜灵魂和超自然的观念久远到让人们几乎无法考证,但是这不妨碍人们做一个猜想。
在初的时候,大地上的猿猴还过着群居的生活,那时它们为生计奔波,并不比今天的人类容易多少,它们忙着打磨石头,忙着捕鱼打猎,忙着采摘果实……但是偏有这么一群猿猴比较另类,它们拒绝出去劳动,其他活动也一概拒绝。于是,整日无所事事的它们正好可以观察同类的一举一动,时间长了,它们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可以透过皮囊看穿本质。
当然,其他猿猴的窘态也在它们面前暴露无遗。比如说雷声震响、电火熊熊、洪水滔天等的时候,雌性会花容失色,雄性会汗毛倒立,恐惧使得它们发抖、大叫、奔走躲避,甚至把手里的工作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这种条件反射被这群猿猴看在眼里,于是它们便设计出一些恐吓的手段来控制其他猿猴。比如说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扬言说有魔鬼要来吃猿猴等,其实如今也能从一些父母让孩子安静的方法中看到这种手段的影子。
于是,在原始人中,智力相对较高的人就会利用“符号”“象征”“仪式”等手段,来对智力较低的人进行管理,于是占 卜、预言、解梦之类的事情就兴起了,这些会给他们带来不菲的酬劳,同时让他们免去了很多辛苦的劳作。这种情况,有点类似于中国古人所说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说得倒是比较客观的。
心理学的独立可谓长路漫漫。随着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心理学期待在科学中有自己专属的一个席位。在相关人士多年的呼吁与尝试之后,1879年,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公认的实验心理学之父冯特建立了世界上个心理学实验室,使心理学转变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独立学科。
但是随着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一些年轻的心理学家对冯特学派以意识作为研究对象的主张提出了质疑,认为心理学应该向其他自然科学靠拢,将研究转变为客观的东西,比如行为。直到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建了行为心理学这个流派。
【见微知著】
为何靠边的座位大受欢迎?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在乘客不多的时候,地铁上的长条座椅靠边的位置总是大受欢迎,而中间的位置则相对冷冷清清。这是什么原因呢?
许多人有一种领地意识,所以更愿意在自己身体周围留出一定的空间,这和动物有时候会用气味圈定自己的地盘是一样的道理。而每个人私人空间的范围都不同,如果是性格中具有很强排他性的人,私人空间的范围就会相对较大。
虽然靠边的位置不能保证身边没有人,但是至少单侧是无人的,这样的位置一般会让人比较安心,选择坐在这里也能限度地确保私人空间不被侵入。
此外,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在不同人际关系中的私人空间的范围。如果是恋人之间,0.8米以内为爱情空间;假如是面对客户或者同事,1.2米内为商务空间;至于陌生人之间,一般要保持3米的公共空间。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