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731937丛书名: 朗朗书房-轻阅读
◆古董投资有三戒!
如何捡漏儿?
怎样做局?
如何避免买瞎了、卖亏了?
砍价有窍门,“串货”有规矩,顶着买*精明!
读完此书,古董圈再无秘密!
◆一幅汇聚禁忌、潜规则、窍门的藏宝图,
一部融赏玩、糗事、传奇于一体的纪实百科。
◆160多幅藏品图、30年成败经验,深得王世襄、朱家溍真传!
◆揭秘古董圈、拍卖行、电视节目里各种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序
行 市
京城古董市场的“层次”
漫忆北京的古董市场
潘家园的变迁
说说“倒闭潮”
古董市场面临货源危机
有行无市和有市无行
拍卖,已失去信任
古玩与文玩
台北古董市场掠影
让人留恋的地方
赝品的名声
日本的古董市场
也说“捡漏儿”
洋古董来袭
日本网购趣事
老窑的尴尬
国际化的烦恼
日本的古董广告
生 意
投资三戒
永远强势的是下家
砍价有窍门
的学问——“要谎”
好玩又吓人的“撮堆儿”
精明的选择:顶着买
警惕开价
另一种销售方式
抢货——很纠结的事
生意上的机灵劲儿
什么叫“活拿”
双赢的好办法:寄卖
缠人的怪圈
不该付的“表情钱”
收藏和赚钱,一对“双棒”
变现的困境
说网购古董
日本古董商的厚道
古董店对话
规 矩
千万不能“呛行”
“打架”,但不伤和气
三件事
“串货”的规矩
一对花架的故事
小盒风波
鉴定的“讲究”
琉璃厂卖书记
潜规则:借钱不借道
圈 子
京城古董商的“成份”
别把自个儿当专家
要有一帮熟朋友
圈子里的“风尘气”
“人间百态”
农民商人小佟
行话一品
良子的成长
个色的人
京城一帮“吃纸的”
“做局”,经常发生的事
合伙生意
就不卖给你
物 件
瓷器为什么大都成对儿
附件之美
柴木器具清洗一戒
动手的后果
老工业品的魅力
两张饭票的信息
留神“改活”
鲁班手上的“金裹银”
绕着墨盒出的故事
什么叫“原来当儿”
梳妆匣小考
闲话“铁将军”
日本木器是与非
杂说熨斗
假货的价值
一本新中国“职官录”
75年前的《毛选》
修瓷器的悲观
古董钟咏叹调
几张老照片的故事
紫檀手串的祸害
对待瓷器
要有一个参照物
糗 事
几件懊悔的事
“五牛图”的悲剧
和洋妞儿抢东西
写字台买瞎了
笔筒,卖亏了
花盆凑对儿的懊恼
王世襄:采访之外
一首打油诗
这种事叫“拴驴”
“世古之宝”
老头儿的惨剧
真正的傻蛋是我
“做旧”是经常的
日本购物琐记
“雅贿”
一把马刀的感慨
笑 谈
哭笑不得的“气儿”
新词:“不新”
“该是谁的就是谁的
“杂”的好处
宁吃鲜桃一口
市场要常逛
切忌“效颦”
一条必走的路
别太自恋
发昏三部曲
谁都走过麦城
无聊的话题
“悲哀”
小节里的风险
说不清是谁更精
穷人:残器也好玩
仓储的困境
盘 道
收藏的境界
喜欢和需要
“清雅”与“精严”
赏玩三要素
古董摆置的情调
充分条件:要有个老师
老古董商一席谈
古董也有“气质”
鉴定的“虚无主义”
安定是金
鉴赏,得承认有直觉
得了强迫症
感性与理性
藏之道——以藏养藏
专家的“法眼”有边
红墙金瓦倍关情——访故宫博物院文物专家朱家溍
立言堆锦 学者襟怀——访文物专家王世襄
聚散苦匆匆
收藏的起点
先天不足的收藏
警察女孩,冰雪聪明
电视节目的偏颇
后记
聆训朱家溍 受教王世襄 探秘古董王国
30年成败经验 160多幅藏品图 8项心得指南
赏玩 捡漏儿 禁忌 糗事 窍门 生意……
搜寻收藏迷宫里的线索和坐标
面对玉石杂糅的古董市场,
该如何“安全”进入?如何赏玩?
古董投资的禁忌是什么?规矩有哪些?
怎样避免买瞎了、卖亏了?
开价和砍价的窍门在哪里?
王世襄何以不愿当“玩家”?
不起眼的藏友如何成为大佬?
赝品、残器也有价值?
……
一本《古董圈》,将从行市、生意、规矩、圈子、物件、糗事、笑谈、盘道八个方面,说说古董圈的那些事儿。
也说“捡漏儿”
每一位古董收藏者恐怕都会有捡着“漏儿”的欣喜体验。所谓“漏儿”,是古玩行里的一句行话,就是买着了比本身应有价值便宜得多的东西。当然这有个前提,那就是这种便宜不是朋友之间的价让,而是在卖主完全不懂或无意识的情况下卖便宜了,说俗了卖主没拿它当好东西,而买主却知道它是好东西,这就形成了“漏儿”。经常听到古董商痛心疾首地回忆:“唉,那件东西卖漏了。”或欣喜地说:“嘿,今儿捡了个漏儿。”这说明“漏儿”是会经常出现的。
这种事叫“拴驴”
一位朋友在京郊农民家里看到一只乾隆的粉彩香桶,既完整器形又别致,从满身的油泥中隐约能看出飞鸟纹饰和蓝圈底款。昏暗的灯光下,只见这位仁兄拿香桶的手微微发抖,我用脚轻轻踢了他一下,让他别着急,好好看看再问价,结果他迫不急待地问价了。按规矩,一块玩的朋友,谁先看见东西,谁先开价,其他人照例应该在一边静观,除非看到非常明显的问题提醒一下外,不宜用话搅和人家的买卖,以沾争买之嫌。事态的发展是朋友以高价买了件“新活”。事后一打听,这个农民有亲戚是古董商,不用说,“拴驴”的套儿是今天的“小崔”给挽的。
那次以后,类似的事一年之中遇到和听说的又有好几起。
为什么“拴驴”的套儿那么好使?分析起来,恐怕大前提有一个:那就是要出其不意。小前提有两个:一是东西要高档,要抢眼;二是东西要放到一般人认为来路不会出问题的地方。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出其不意容易使人的正常思维发生混乱,这种混乱也许短暂,也许稍长,虽情况各异,但都会造成一个程度不等的“迷乱期”。下套儿的人就正是在这种出其不意造成的迷乱中让人“一枪致命”。
王世襄:采访之外
我文章的标题特意写成《立言堆锦,学者襟怀》,文章发表后,王世襄先生来电说:朋友告之,这是近年写他写得好的一篇。语气中既是鼓励又是满意。
初稿写成后,寄给他审阅,回稿改订不少,一眼能看出严谨学风,个别用字改之又改。并附一信。不是炫耀,老人已经故去,重读遗迹也是种怀念。录于下:
新原先生:您好!
尊稿又承修改,谢谢。
与事实略有出入处,又稍作改正,请看不知合适否?
海外版(《人民日报海外版》)如刊出,拟请惠寄一份,因未定此报也。
匆此即请
文安,并颂
编绥!
王世襄
2000,6,24
在这封信的抬头处,又加了一句:
此文排出校样后,须请您亲自校阅。否则难免有误。多谢多谢。 又及。
并在“亲自校阅”四字下加了圆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