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包 装: 圆脊精装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30530196丛书名: 中国草地生态保障与食物安全战略研究丛书“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
编辑推荐
草业科学、畜牧学、农林经济管理学、农学和资源管理学等领域的科研与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和基层科技推广人员
内容简介
《中国草原生产力与食物安全研究》分析了草原放牧的历史分期与不可替代性、草原生产现状与制约因素,划分了草原放牧系统的类型、空间格局与生产力特征;总结了草原培育的区域模式、综合技术体系与生产潜力,用案例剖析了草原培育的成本与效益;提出了草原牧区饲草供给、畜群结构调整、饲养方式转变等稳定草原生产的草畜耦合优化模式,保障草原生产与畜产品安全的一系列机制与措施;明确了我国当前草食性动物源食物的产量和消费量上升、在农业产值中占比加大的现状,从草地农业的生产层次、节粮、畜产品安全等角度分析了草原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的前景,提出了我国草地畜牧业现代化转型的战略构想,以及“沃土工程”、引草入田、牧区特色畜产品生产、草业纳入国民经济评价体系、草产品战略储备与交易平台建设等保障措施。
目 录
目录
**章 我国草原的放牧利用与生产力 1
**节 草原放牧系统的历史 1
一、草原放牧的作用 2
二、草原放牧的历史 7
三、国内外草原利用现状 11
第二节 草原放牧系统的类型与生产力 23
一、放牧系统的类型与分布 23
二、放牧系统的生产力特征 29
第三节 放牧系统类型的管理方式 39
一、农户的放牧管理 39
二、区域的放牧管理 46
三、国家的放牧管理 48
四、开矿对草原的影响 49
第四节 野生草食性动物的放牧管理 50
一、我国草原的野生动物资源 50
二、放牧系统的野生动物管理 56
三、野生动物的放牧管理 61
第五节 我国草原自然灾害 63
一、雪灾 63
二、暴风 64
三、火灾 64
四、鼠害 66
五、虫害 67
六、旱灾 67
第六节 草原放牧管理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69
一、草原生产在国家食物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 69
二、草原放牧管理的发展趋势与建议 74
参考文献 78
第二章 我国草原培育技术与草原生产力 86
**节 我国草原的培育 86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草地的投入和产出机制 86
二、草原培育的区域模式与技术 86
第二节 退化草原的恢复 88
一、草原自然恢复的年限 88
二、退化草原恢复的综合技术 89
三、草原矿区植被恢复技术 91
第三节 草原培育的生产潜力 91
一、天然草原区草原的初级生产力 91
二、我国牧区栽培草地的牧草生产 92
三、草原培育的成本分析 93
第四节 草原培育对牧户生产的作用——案例分析 94
一、对牧户生产的作用 94
二、对区域产业的作用 95
三、经济效益与分析 96
四、我国草原培育的增产潜力预测 98
参考文献 98
第三章 草原牧区草畜耦合及模式优化 104
**节 草原牧区草畜耦合系统分析 104
一、牧户层次结构与功能分析 104
二、主要生产环节的功能 120
三、牧户生产经营系统的稳定性和效率 122
第二节 草原牧区生产系统草畜耦合模式 129
一、饲草料均衡供给模式 129
二、畜群结构优化调控模式——牧户畜群结构的自适应优化调控 138
三、主要生产环节的调控模式 144
第三节 草原牧区牧户草畜耦合案例分析 151
一、草甸草原 151
二、典型草原 154
三、荒漠草原 156
四、草畜耦合的增产潜力 158
参考文献 160
第四章 我国草原生产与畜产品安全 163
**节 草原生产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163
一、草原生产主要环节面临的问题 163
二、草原畜产品的安全隐患 167
第二节 草原生产的稳定性及畜产品安全 176
一、影响草原生产稳定性的因素 176
二、草原畜产品安全的比较优势 180
第三节 增强草原生产稳定性与畜产品安全的政策建议 186
一、草原生产的稳定性和效率 186
二、溯源控制 189
参考文献 201
第五章 我国草食性动物源食物结构分析 204
**节 历史现状及趋势 204
一、草食性动物源食物与我国食物结构变化 204
二、草食性动物源食物在我国食物结构中的地位 207
第二节 食物结构变化对草原生产的影响 209
一、食物结构变化对畜种结构的影响 209
二、食物结构变化对草原利用方式的影响 213
三、食物结构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216
四、畜种结构变化对草地质量的影响 218
第三节 草食性动物源食物发展的趋势与潜力 221
一、我国食物结构变化趋势 221
二、我国草食性动物源食物发展潜力 224
参考文献 226
第六章 我国草原生产力提升与食物安全保障的战略构想 228
**节 我国草原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的前景分析 228
一、草地各层次生产力收益及分析 228
二、前景分析 229
第二节 提高我国草原生产力的战略构想与措施 230
一、我国草地畜牧业现代化转型的战略构想 230
二、我国草地畜牧业现代化转型的战略措施与保障体系 231
参考文献 233
索引 235
**章 我国草原的放牧利用与生产力 1
**节 草原放牧系统的历史 1
一、草原放牧的作用 2
二、草原放牧的历史 7
三、国内外草原利用现状 11
第二节 草原放牧系统的类型与生产力 23
一、放牧系统的类型与分布 23
二、放牧系统的生产力特征 29
第三节 放牧系统类型的管理方式 39
一、农户的放牧管理 39
二、区域的放牧管理 46
三、国家的放牧管理 48
四、开矿对草原的影响 49
第四节 野生草食性动物的放牧管理 50
一、我国草原的野生动物资源 50
二、放牧系统的野生动物管理 56
三、野生动物的放牧管理 61
第五节 我国草原自然灾害 63
一、雪灾 63
二、暴风 64
三、火灾 64
四、鼠害 66
五、虫害 67
六、旱灾 67
第六节 草原放牧管理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69
一、草原生产在国家食物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 69
二、草原放牧管理的发展趋势与建议 74
参考文献 78
第二章 我国草原培育技术与草原生产力 86
**节 我国草原的培育 86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草地的投入和产出机制 86
二、草原培育的区域模式与技术 86
第二节 退化草原的恢复 88
一、草原自然恢复的年限 88
二、退化草原恢复的综合技术 89
三、草原矿区植被恢复技术 91
第三节 草原培育的生产潜力 91
一、天然草原区草原的初级生产力 91
二、我国牧区栽培草地的牧草生产 92
三、草原培育的成本分析 93
第四节 草原培育对牧户生产的作用——案例分析 94
一、对牧户生产的作用 94
二、对区域产业的作用 95
三、经济效益与分析 96
四、我国草原培育的增产潜力预测 98
参考文献 98
第三章 草原牧区草畜耦合及模式优化 104
**节 草原牧区草畜耦合系统分析 104
一、牧户层次结构与功能分析 104
二、主要生产环节的功能 120
三、牧户生产经营系统的稳定性和效率 122
第二节 草原牧区生产系统草畜耦合模式 129
一、饲草料均衡供给模式 129
二、畜群结构优化调控模式——牧户畜群结构的自适应优化调控 138
三、主要生产环节的调控模式 144
第三节 草原牧区牧户草畜耦合案例分析 151
一、草甸草原 151
二、典型草原 154
三、荒漠草原 156
四、草畜耦合的增产潜力 158
参考文献 160
第四章 我国草原生产与畜产品安全 163
**节 草原生产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163
一、草原生产主要环节面临的问题 163
二、草原畜产品的安全隐患 167
第二节 草原生产的稳定性及畜产品安全 176
一、影响草原生产稳定性的因素 176
二、草原畜产品安全的比较优势 180
第三节 增强草原生产稳定性与畜产品安全的政策建议 186
一、草原生产的稳定性和效率 186
二、溯源控制 189
参考文献 201
第五章 我国草食性动物源食物结构分析 204
**节 历史现状及趋势 204
一、草食性动物源食物与我国食物结构变化 204
二、草食性动物源食物在我国食物结构中的地位 207
第二节 食物结构变化对草原生产的影响 209
一、食物结构变化对畜种结构的影响 209
二、食物结构变化对草原利用方式的影响 213
三、食物结构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216
四、畜种结构变化对草地质量的影响 218
第三节 草食性动物源食物发展的趋势与潜力 221
一、我国食物结构变化趋势 221
二、我国草食性动物源食物发展潜力 224
参考文献 226
第六章 我国草原生产力提升与食物安全保障的战略构想 228
**节 我国草原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的前景分析 228
一、草地各层次生产力收益及分析 228
二、前景分析 229
第二节 提高我国草原生产力的战略构想与措施 230
一、我国草地畜牧业现代化转型的战略构想 230
二、我国草地畜牧业现代化转型的战略措施与保障体系 231
参考文献 233
索引 235
前 言
`
媒体评论
`
在线试读
**章 我国草原的放牧利用与生产力
草原是人类和文明的摇篮。
草原是全球面积**的陆地生态系统(侯扶江和杨中艺,2006),也是我国面积**的陆地生态系统,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1%(Nan,2005)。放牧是为了实现预期目标而对动物的采食、践踏、排泄等行为开展的管理活动,它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管理方式之一,直接关系到全球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健康(侯扶江和杨中艺,2006)。保守估计,传统意义上放牧地占地球陆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其中,美国一半以上的陆地是放牧地(Mitchell et al.,2004),大洋洲超过2/3(Malcolm et al.,1996)。全球69%的农业用地为**性放牧地,其中大洋洲、非洲撒哈拉、南美洲和东亚分别为89%、83%、82%和80%(樊万选,2004)。放牧系统为人类提供一半以上的肉类、1/3以上的奶类及皮毛等畜产品,美国草原70%的产出来自放牧,新西兰家畜95%的营养需求和澳大利亚家畜90%的营养均来自放牧(Hou,2014)。草原合理放牧是维护草原生态系统健康、生产特色优质畜产品、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发展草原文化、维持和提升草原生态服务等的基础。
草原放牧是为了特定的目的在草原上管理家畜和野生草食性动物(Allen et al.,2011)。放牧的动物有家畜、野生动物,有草食性动物,也有肉食性动物。广义的放牧是通过放牧动物获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景观生产、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和草畜产品加工直接或间接获益;传统的放牧生态系统,它的能量沿太阳→植物→家畜这一主干有序流动,并向家畜汇聚,以收获畜产品为主要目标(侯扶江和杨中艺,2006)。
**节 草原放牧系统的历史
放牧系统是草原文明的载体。特定的放牧系统既是草原文明的历史积淀,也是草原文明水平的综合展示。放牧生态系统在生物因素、非生物环境因素和社会管理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和发展;人类是放牧系统的设计者、管理者和受益者,家畜是人类-草原的关系纽带;在人类生产活动的管理下,家畜-草原的相互作用为放牧生态系统的进化提供了*直接的动力。可见,草原生产力是生物因素、非生物环境因素和社会管理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水平在草原牧区的*终表现。
一、草原放牧的作用
放牧是释放草原活力的“金手指”。离开家畜的草原与离开草原的家畜一样,都会出现健康问题。
(一)放牧是草原*经济的利用方式
与割草、改良等利用方式相比,草原放牧因人力、机械、能源、畜舍、道路、运输、排泄物处理等投入成本少,而成为草原*经济的利用方式(表1-1)。即便是单一放牧利用的草原,与改良后放牧利用的草原相比,虽然产草量和能量转化效率不及后者的1/2,甚至只有后者的1/3,但其投入也不足后者的1/4,甚至不足1/10;因此,产出/投入是改良草原的3倍以上。能量效率常用来表示生态效率,能够指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可见放牧的草原具有更高的生态可持续性(表1-2)。
表1-1 草原放牧家畜与刈割后舍饲的成本比较
注:“—”无成本,“+”低成本,“++”中成本,“+++”高成本
表1-2 欧洲草原粗放放牧与集约化放牧的生态效益比较
*施用硫肥;**补播白三叶
草原放牧与收获干草、种植青贮玉米相比(表1-3),土地利用的总收入约为后者的1/3,但因为成本不及后者的40%,所以纯收益高于收获干草和青贮玉米,甚至高出5倍以上;放牧利用的产出/投入是收获干草或种植青贮玉米的2倍以上。集约放牧虽然经济效益不如粗放放牧,成本也高于粗放放牧82.9%,但因集约化措施大大提高了产出,提高比例为72.3%,所以集约放牧的纯收益比粗放放牧高72.0%(表1-3)。
表1-3 北美草地—奶牛系统土地利用方式的经济效益
即使草原放牧利用,也可以通过改变放牧制度和放牧方法提高放牧率或家畜个体生产力,从而提高牧场整体生产力。与连续放牧相比,北美大草原奶牛轮牧的牛犊断奶重与妊娠率差异不显著,但放牧率和单位面积的牛犊活体增重分别高38.7%和37.5%,但补饲干草的需求比连续放牧低31.9%(表1-4)。得克萨斯州肉牛在草原趋前放牧,每头肉牛平均日增重低于连续放牧11.6%,因放牧率高39.5%,所以单位面积草原收获的畜产品多23.3%;趋前放牧的肉牛补饲后,单位面积草原的家畜增重潜力只有6.0%,为39.1kg/hm2,而连续放牧的肉牛补饲后活体增重提高11.8%,增产潜力达到62.3kg/hm2(表1-5)。
表1-4 北美大草原连续放牧与轮牧的生产力比较
表1-5 美国得克萨斯州肉牛生产系统趋前放牧与连续放牧比较
(二)放牧是草原健康的基础
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其可持续的基础。家畜和牧草是系统营养循环链的两个节点,物流失调导致草原元素衰竭,是草原退化的直接原因。草原放牧使得绝大多数物质存留于牧草,只有少部分被家畜同化为畜产品(图1-1)。在肉牛-高羊茅系统中,肉牛体内磷(P)、钾(K)、硫(S)、钙(Ca)和镁(Mg)的含量分别为3.28kg/hm2、1.11kg/hm2、0.76kg/hm2、5.59kg/hm2 和0.22kg/hm2,牧草体内分别为38.1kg/hm2、318.4kg/hm2、28.0kg/hm2、33.6kg/hm2 和22.4kg/hm2;牧草刈割利用,5种元素的流失速度分别是放牧收获畜产品的11.6倍、236.8倍、36.8倍、6.01倍和101.8倍。从生态系统元素平衡的角度来看,放牧是草原*经济和持续的方式。
图1-1 放牧系统的矿质元素分布
放牧家畜能够均匀地将排泄物施肥于草原,一年中草原*多有20%和5%的面积分别被家畜的尿和粪覆盖。一般家畜采食牧草75%~95%的氮(N)随粪便返还草地,在白三叶/禾草草地放牧肉牛和肉羊每年返还氮130~240kg/hm2,奶牛每年可返还氮300~450kg/hm2,其中40%~83%为尿氮(Eisler et al.,2014)。家畜尿对牧草的作用是即时的,可以持续数月;家畜粪对牧草的效应要半年后才能表现出来。放牧不同的家畜,返还的营养元素也有差异,一般与肉羊相比,奶牛把更多的氮和矿质元素固定在畜产品中(表1-6)。
表1-6 放牧奶牛和肉羊排泄物返还的营养元素(%)
一般适度放牧可增加草原一年生物种和多年生物种,一年生物种增加更明显(图1-2)(Mcintyre et al.,2003;任继周,1995)。
图1-2 适度放牧增加物种多样性(Mcintyre et al.,2003;任继周,1995)
综合分析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非洲和亚洲的草原放牧研究结果表明(表1-7),在全球范围内,放牧对牧草总生物量没有影响,虽然放牧抑制了地上生物量,但是提高了地下生物量,然而这些结果只有一个来自我国。而我国的研究则表明,放牧抑制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形成,降低总生物量近60%,表明我国草原全面退化的现状;我国草原放牧对地上部分的抑制作用高出地下1倍。
表1-7 放牧对牧草生长的作用(Yan et al.,2013)
国外研究表明,放牧促进禾草分蘖,增加阔叶草的生长点,提高牧草产量,改善牧草品质(Pavlu et al.,2006;Sibbald et al.,2004)(图1-3)。放牧后,牧草地下生物量的变化取决于放牧强度;地上部分采食比例小于35%,主要光合器官叶片的采食比例小于40%,根系生长基本不受影响(Dietz,1989);如果地上部分采食比例超过50%,则根量积累迅速下降;如果地上部分采食超过80%,则根系更新受抑制。可见,合理放牧促进牧草地上和地下部分生长(图1-4)。
图1-3 放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改绘自Pavlu et al.,2006;Sibbald et al.,2004)
图1-4 家畜采食叶片或地上部分对根系生长的影响(据Dietz,1989 数据绘图)
(三)草原退化不是放牧的必然结果
全球70%的草原退化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退化草原较少,放牧草地持续增加(图1-5),甚至有放牧上百年的栽培草地。我国草原退化的原因较多,可以归纳为自然环境、过度放牧、社会管理等,但根本原因是人口压力,它直接导致超载过牧,人口密度超过160人/km2的区域,80%以上草原退化
草原是人类和文明的摇篮。
草原是全球面积**的陆地生态系统(侯扶江和杨中艺,2006),也是我国面积**的陆地生态系统,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1%(Nan,2005)。放牧是为了实现预期目标而对动物的采食、践踏、排泄等行为开展的管理活动,它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管理方式之一,直接关系到全球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健康(侯扶江和杨中艺,2006)。保守估计,传统意义上放牧地占地球陆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其中,美国一半以上的陆地是放牧地(Mitchell et al.,2004),大洋洲超过2/3(Malcolm et al.,1996)。全球69%的农业用地为**性放牧地,其中大洋洲、非洲撒哈拉、南美洲和东亚分别为89%、83%、82%和80%(樊万选,2004)。放牧系统为人类提供一半以上的肉类、1/3以上的奶类及皮毛等畜产品,美国草原70%的产出来自放牧,新西兰家畜95%的营养需求和澳大利亚家畜90%的营养均来自放牧(Hou,2014)。草原合理放牧是维护草原生态系统健康、生产特色优质畜产品、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发展草原文化、维持和提升草原生态服务等的基础。
草原放牧是为了特定的目的在草原上管理家畜和野生草食性动物(Allen et al.,2011)。放牧的动物有家畜、野生动物,有草食性动物,也有肉食性动物。广义的放牧是通过放牧动物获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景观生产、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和草畜产品加工直接或间接获益;传统的放牧生态系统,它的能量沿太阳→植物→家畜这一主干有序流动,并向家畜汇聚,以收获畜产品为主要目标(侯扶江和杨中艺,2006)。
**节 草原放牧系统的历史
放牧系统是草原文明的载体。特定的放牧系统既是草原文明的历史积淀,也是草原文明水平的综合展示。放牧生态系统在生物因素、非生物环境因素和社会管理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和发展;人类是放牧系统的设计者、管理者和受益者,家畜是人类-草原的关系纽带;在人类生产活动的管理下,家畜-草原的相互作用为放牧生态系统的进化提供了*直接的动力。可见,草原生产力是生物因素、非生物环境因素和社会管理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水平在草原牧区的*终表现。
一、草原放牧的作用
放牧是释放草原活力的“金手指”。离开家畜的草原与离开草原的家畜一样,都会出现健康问题。
(一)放牧是草原*经济的利用方式
与割草、改良等利用方式相比,草原放牧因人力、机械、能源、畜舍、道路、运输、排泄物处理等投入成本少,而成为草原*经济的利用方式(表1-1)。即便是单一放牧利用的草原,与改良后放牧利用的草原相比,虽然产草量和能量转化效率不及后者的1/2,甚至只有后者的1/3,但其投入也不足后者的1/4,甚至不足1/10;因此,产出/投入是改良草原的3倍以上。能量效率常用来表示生态效率,能够指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可见放牧的草原具有更高的生态可持续性(表1-2)。
表1-1 草原放牧家畜与刈割后舍饲的成本比较
注:“—”无成本,“+”低成本,“++”中成本,“+++”高成本
表1-2 欧洲草原粗放放牧与集约化放牧的生态效益比较
*施用硫肥;**补播白三叶
草原放牧与收获干草、种植青贮玉米相比(表1-3),土地利用的总收入约为后者的1/3,但因为成本不及后者的40%,所以纯收益高于收获干草和青贮玉米,甚至高出5倍以上;放牧利用的产出/投入是收获干草或种植青贮玉米的2倍以上。集约放牧虽然经济效益不如粗放放牧,成本也高于粗放放牧82.9%,但因集约化措施大大提高了产出,提高比例为72.3%,所以集约放牧的纯收益比粗放放牧高72.0%(表1-3)。
表1-3 北美草地—奶牛系统土地利用方式的经济效益
即使草原放牧利用,也可以通过改变放牧制度和放牧方法提高放牧率或家畜个体生产力,从而提高牧场整体生产力。与连续放牧相比,北美大草原奶牛轮牧的牛犊断奶重与妊娠率差异不显著,但放牧率和单位面积的牛犊活体增重分别高38.7%和37.5%,但补饲干草的需求比连续放牧低31.9%(表1-4)。得克萨斯州肉牛在草原趋前放牧,每头肉牛平均日增重低于连续放牧11.6%,因放牧率高39.5%,所以单位面积草原收获的畜产品多23.3%;趋前放牧的肉牛补饲后,单位面积草原的家畜增重潜力只有6.0%,为39.1kg/hm2,而连续放牧的肉牛补饲后活体增重提高11.8%,增产潜力达到62.3kg/hm2(表1-5)。
表1-4 北美大草原连续放牧与轮牧的生产力比较
表1-5 美国得克萨斯州肉牛生产系统趋前放牧与连续放牧比较
(二)放牧是草原健康的基础
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其可持续的基础。家畜和牧草是系统营养循环链的两个节点,物流失调导致草原元素衰竭,是草原退化的直接原因。草原放牧使得绝大多数物质存留于牧草,只有少部分被家畜同化为畜产品(图1-1)。在肉牛-高羊茅系统中,肉牛体内磷(P)、钾(K)、硫(S)、钙(Ca)和镁(Mg)的含量分别为3.28kg/hm2、1.11kg/hm2、0.76kg/hm2、5.59kg/hm2 和0.22kg/hm2,牧草体内分别为38.1kg/hm2、318.4kg/hm2、28.0kg/hm2、33.6kg/hm2 和22.4kg/hm2;牧草刈割利用,5种元素的流失速度分别是放牧收获畜产品的11.6倍、236.8倍、36.8倍、6.01倍和101.8倍。从生态系统元素平衡的角度来看,放牧是草原*经济和持续的方式。
图1-1 放牧系统的矿质元素分布
放牧家畜能够均匀地将排泄物施肥于草原,一年中草原*多有20%和5%的面积分别被家畜的尿和粪覆盖。一般家畜采食牧草75%~95%的氮(N)随粪便返还草地,在白三叶/禾草草地放牧肉牛和肉羊每年返还氮130~240kg/hm2,奶牛每年可返还氮300~450kg/hm2,其中40%~83%为尿氮(Eisler et al.,2014)。家畜尿对牧草的作用是即时的,可以持续数月;家畜粪对牧草的效应要半年后才能表现出来。放牧不同的家畜,返还的营养元素也有差异,一般与肉羊相比,奶牛把更多的氮和矿质元素固定在畜产品中(表1-6)。
表1-6 放牧奶牛和肉羊排泄物返还的营养元素(%)
一般适度放牧可增加草原一年生物种和多年生物种,一年生物种增加更明显(图1-2)(Mcintyre et al.,2003;任继周,1995)。
图1-2 适度放牧增加物种多样性(Mcintyre et al.,2003;任继周,1995)
综合分析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非洲和亚洲的草原放牧研究结果表明(表1-7),在全球范围内,放牧对牧草总生物量没有影响,虽然放牧抑制了地上生物量,但是提高了地下生物量,然而这些结果只有一个来自我国。而我国的研究则表明,放牧抑制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形成,降低总生物量近60%,表明我国草原全面退化的现状;我国草原放牧对地上部分的抑制作用高出地下1倍。
表1-7 放牧对牧草生长的作用(Yan et al.,2013)
国外研究表明,放牧促进禾草分蘖,增加阔叶草的生长点,提高牧草产量,改善牧草品质(Pavlu et al.,2006;Sibbald et al.,2004)(图1-3)。放牧后,牧草地下生物量的变化取决于放牧强度;地上部分采食比例小于35%,主要光合器官叶片的采食比例小于40%,根系生长基本不受影响(Dietz,1989);如果地上部分采食比例超过50%,则根量积累迅速下降;如果地上部分采食超过80%,则根系更新受抑制。可见,合理放牧促进牧草地上和地下部分生长(图1-4)。
图1-3 放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改绘自Pavlu et al.,2006;Sibbald et al.,2004)
图1-4 家畜采食叶片或地上部分对根系生长的影响(据Dietz,1989 数据绘图)
(三)草原退化不是放牧的必然结果
全球70%的草原退化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退化草原较少,放牧草地持续增加(图1-5),甚至有放牧上百年的栽培草地。我国草原退化的原因较多,可以归纳为自然环境、过度放牧、社会管理等,但根本原因是人口压力,它直接导致超载过牧,人口密度超过160人/km2的区域,80%以上草原退化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