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8756579
1.有“士大夫”之称的佛系作家汪曾祺,是传统时代的光芒。他是少数打通了士大夫和民间两个阶层的作家:他的文章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珍宝,对汉语的运用和把握堪称典范,又是接近人间烟火的作家,是很接地气的“生活家”。
2. 编排创新:我们的特色在于编排上与众不同。按同类主题归类,本书分为四辑“吃食”“风景”“性情”“掌故”,全景式展现汪曾祺作为“中国纯粹文人”的人生趣味和生命格调,由浅入深拓宽读者对生活的多层次感受。
3. 增加注释:对于文中重要疑难知识点增加了注释,也保留了汪曾祺原文的注释。
4. 装帧精美:双封(外封 里封)豪华装帧,粉色环衬,文前附赠彩色插页,封面图画为汪曾祺手绘真迹,尽显文人情调。每篇附录写作时间和发表日期。从封面到内文,属于一个纯粹的汪曾祺的世界。
5. 收入汪曾祺亲笔书法、插画:附赠汪曾祺本人的书法和绘画作品,文、画、字相得益彰。
6. 收入汪曾祺写美食、品生活的经典散文:帮助读者全方位接触这位很有生活气息的散文大家,他善于品尝美食,能看透一草一木的韵味,对人间食事住行的品评有广度,有知识厚度,有真实的性情,深懂生活之“趣”。
7. 系统呈现汪曾祺的生活美学
他以古典文笔传递现代人的生存趣味,让人感觉生活安乐、闲适之美。以吃为例,他不仅爱吃,还把吃解说成极有趣味的享受,读他的文章会“饿”。《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推荐:“拍摄《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汪曾祺美食文化的影响。他的话语体系可以高大上,也可以特别特别接地气,我们做《舌尖》努力地想往汪老这个方向靠。”
《人间知味》是汪曾祺的散文集,以生动自然的随笔,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感觉:从四方美食谈到生活,一蔬一菜中能溢出乡愁;从一草一木谈到文化,无论春华秋实,还是鱼虫鸟兽,以及闹市见闻,乡间怀旧,都流动着中国的古典韵律和民族特色。在他的笔下,流露出人生的幸福感受,嘴里噙着中国菜的香,观赏着山川江湖的美景,脑海里是熟悉的乡土,在岁月里随遇而安,在生活中自得其乐。
他的美文便是人们生活的日历。从人们的口味出发,娓娓道出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以贴近人心的亲切笔调,把人从沉郁贫乏的时光中解放出来,发现日常生活的有趣。例如,萝卜、豆腐、鱼肉……都是让人兴奋的美味,也是美好生活的音符,入口还能入心,只稍稍闲笔,就令人不禁想要像他一样,淡然感慨:“活着真好呀!”
吃 食
四方食事
五 味
吃食和文学
故乡的食物
故乡的野菜
葵·薤
食道旧寻——《学人谈吃》序
肉食者不鄙
贴秋膘
手把肉
鱼我所欲也
鳜 鱼
家常酒菜
食豆饮水斋闲笔
豆 腐
萝 卜
栗 子
昆明的吃食
韭菜花
宋朝人的吃喝
风 景
生 机
人间草木
草木春秋
大 地
草木虫鱼鸟兽
葡萄月令
果蔬秋浓
花
云南茶花
腊梅花
紫 薇
昆虫备忘录
昆明的雨
长城漫忆
天山行色
湘行二记
菏泽游记
泰山片石
夏 天
夏天的昆虫
淡淡秋光
冬 天
冬天的树
北京人的遛鸟
猫
猴王的罗曼史
性 情
随遇而安
自得其乐
文章杂事——写字·画画·做饭
书画自娱
寻常茶话
闹市闲民
“无事此静坐”
礼拜天的早晨
谈读杂书
掌 故
看 画
午门忆旧
国子监
胡同文化
故乡的元宵
水 母
和 尚
吴大和尚和七拳半
一 技
岁朝清供
文游台
草巷口
阴 城
牌 坊——故乡杂忆
耿庙神灯
甓射珠光
露筋晓月
一辈古人
城隍·土地·灶王爷
●若世界真还公平,他的文章应当说比几个大师都还认真而有深度,有思想也有文才!“大器晚成”,古人早已言之。可爱,还有态度,“宠辱不惊”!
——文学家沈从文
●读大陆的作品,满口噙香中国味的作家,当推汪曾祺和邓友梅。
——武侠作家金庸
●汪(曾祺)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他是文章圣手。
——当代作家贾平凹
●(汪曾祺) 呈现出大家的风范,其风格似九曲流水,空谷清音,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块闪亮的瑰宝。
——当代作家苏童
●每次到北京作协开会,内中有一双的眼睛,那便是汪曾祺。
——诗人顾城
●他带给文坛温暖、快乐和不凡的趣味。笼统地说,美,应该是所有作家创作的品质,但是我觉得在汪曾祺的笔下,美有不可多得的特质,它是健康的、快乐的、平和的、向上的,但同时又蕴含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感动、不动声色的幽默,这是汪曾祺小说总能够带给我们的感受。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作家铁凝
●好作家一定要有自己的腔调。汪曾褀的腔调就是业已灭绝的文人气,就是业已灭绝的士大夫气,这种气息在当今的中国稀有。汪曾褀的背后站立着一个人,那个人就是陶渊明。
——作家毕飞宇
●明末小品式的文字,阅读时开窗就能闻见江南的荷香。
——当代作家冯唐
●汪曾祺的作品洋溢着这样的道德观的迷人气氛。他的小说也自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并未达到震聋发聩、令人心情激荡的程度,但却会使人在心灵深处持久地颤动。
——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儿童文学家曹文轩
●拍摄《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汪曾祺美食文化的影响。他的话语体系可以高大上,也可以特别特别接地气,我们做《舌尖》努力地想往汪老这个方向靠。
——《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导演陈晓卿
《五 味》
山西人真能吃醋!几个山西人在北京下饭馆,坐定之后,还没有点菜,先把醋瓶子拿过来,每人喝了三调羹醋。邻座的客人直瞪眼。有一年我到太原去,快过春节了。别处过春节,都供应一点好酒,太原的油盐店却都贴出一个条子:“供应老陈醋,每户一斤。”
这在山西人是大事。
山西人还爱吃酸菜,雁北尤甚。什么都拿来酸,除了萝卜白菜,还包括杨树叶子,榆树钱儿。有人来给姑娘说亲,当妈的先问,那家有几口酸菜缸。酸菜缸多,说明家底子厚。辽宁人爱吃酸菜白肉火锅。北京人吃羊肉酸菜汤下杂面。
福建人、广西人爱吃酸笋。我和贾平凹在南宁,不爱吃招待所的饭,到外面瞎吃。平凹一进门,就叫:“老友面!”“老友面”者,酸笋肉丝氽汤下面也,不知道为什么叫作“老友”。
傣族人也爱吃酸。酸笋炖鸡是名菜。
延庆山里夏天爱吃酸饭。把好好的饭焐酸了,用井拔凉水一和,呼呼地就下去了三碗。都说苏州菜甜,其实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包子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
四川夹沙肉用大片肥猪肉夹了洗沙蒸,广西芋头扣肉用大片肥猪肉夹芋泥蒸,都极甜,很好吃,但我多只能吃两片。
广东人爱吃甜食。昆明金碧路有一家广东人开的甜品店,卖芝麻糊、绿豆沙,广东同学趋之若鹜。“番薯糖水”即用白薯切块熬的汤,这有什么好喝的呢?广东同学曰:“好嘢!”北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我家曾有老保姆,正定乡下人,六十多岁了。她还有个婆婆,八十几了。她有一次要回乡探亲,临行称了两斤白糖,说她的婆婆就爱喝个白糖水。
北京人很保守,过去不知苦瓜为何物,近年有人学会吃了。菜农也有种的了。农贸市场上有很好的苦瓜卖,属于“细菜”,价颇昂。
北京人过去不吃蕹菜,不吃木耳菜,近年也有人爱吃了。
北京人在口味上开放了!
北京人过去就知道吃大白菜。由此可见,大白菜主义是可以被打倒的。
北方人初春吃苣荬菜。苣荬菜分甜荬、苦荬,苦荬相当的苦。有一个贵州的年轻女演员上我们剧团学戏,她的妈妈不远迢迢给她寄来一包东西,是“择耳根”,或名“则尔根”,即鱼腥草。她让我尝了几根。这是什么东西?苦,倒不要紧,它有一股强烈的生鱼腥味,实在招架不了!
剧团有一干部,是写字幕的,有时也管杂务。此人是个吃辣的专家。他每天中午饭不吃菜,吃辣椒下饭。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的,各种辣椒,他都千方百计地弄来吃,剧团到上海演出,他帮助搞伙食,这下好,不会缺辣椒吃。原以为上海辣椒不好买,他下车第二天就找到一家专卖各种辣椒的铺子。上海人有一些是能吃辣的。
我的吃辣是在昆明练出来的,曾跟几个贵州同学在一起用青辣椒在火上烧烧,蘸盐水下酒。平生所吃辣椒之多矣,什么朝天椒、野山椒,都不在话下。我吃过辣的辣椒是在越南。一九四七年,由越南转道往上海,在海防街头吃牛肉粉,牛肉极嫩,汤极鲜,辣椒极辣,一碗汤粉,放三四丝辣椒就辣得不行。这种辣椒的颜色是橘黄色的。在川北,听说有一种辣椒本身不能吃,用一根线吊在灶上,汤做得了,把辣椒在汤里涮涮,就辣得不得了。云南佧佤族有一种辣椒,叫“涮涮辣”,与川北吊在灶上的辣椒大概不相上下。
四川不能说是能吃辣的省份,川菜的特点是辣且麻,——搁很多花椒。四川的小面馆的墙壁上黑漆大书三个字:麻辣烫。麻婆豆腐、干煸牛肉丝、棒棒鸡;不放花椒不行。花椒得是川椒,捣碎,菜做好了,后再放。
周作人说他的家乡整年吃咸极了的咸菜和咸极了的咸鱼,浙东人确实吃得很咸。有个同学,是台州人,到铺子里吃包子,掰开包子就往里倒酱油。口味的咸淡和地域是有关系的。北京人说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大体不错。河北,东北人口重,福建菜多很淡。但这与个人的性格习惯也有关。湖北菜并不咸,但闻一多先生却嫌云南蒙自的菜太淡。
中国人过去对吃盐很讲究,如桃花盐、水晶盐,“吴盐胜雪”,现在则全国都吃再制精盐。只有四川人腌咸菜还坚持用自贡产的井 盐。
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什么国家的人爱吃臭。过去上海、南京、汉口都卖油炸臭豆腐干。长沙火宫殿的臭豆腐因为一个大人物年轻时常吃而出名。这位大人物后来还去吃过,说了一句话:“火宫殿的臭豆腐还是好吃。”“文化大革命”中火宫殿的影壁上就出现了两行大字:
指示:
火宫殿的臭豆腐还是好吃。
我们一个同志到南京出差,他的爱人是南京人,嘱咐他带一点臭豆腐干回来。他千方百计,居然办到了。带到火车上,引起一车厢的人强烈抗议。
除豆腐干外,面筋、百叶(千张)皆可臭。蔬菜里的莴苣、冬瓜、豇豆皆可臭。冬笋的老根咬不动,切下来随手就扔进臭坛子里。——我们那里很多人家都有个臭坛子,一坛子“臭卤”。腌芥菜挤下的汁放几天即成“臭卤”。臭物中特殊的是臭苋菜杆。苋菜长老了,主茎可粗如拇指,高三四尺,截成二寸许小段,入臭坛。臭熟后,外皮是硬的,里面的芯成果冻状。噙住一头,一吸,芯肉即入口中。
这是佐粥的无上妙品。我们那里叫作“苋菜秸子”,湖南人谓之“苋菜咕”,因为吸起来“咕”的一声。
北京人说的臭豆腐指臭豆腐乳。过去是小贩沿街叫卖的:“臭豆腐,酱豆腐,王致和的臭豆腐。”臭豆腐就贴饼子,熬一锅虾米皮白菜汤,好饭!现在王致和的臭豆腐用很大的玻璃方瓶装,很不方便,一瓶一百块,得很长时间才能吃完,而且卖得很贵,成了奢侈品。我很希望这种包装能改进,一器装五块足矣。我在美国吃过臭的“气死”(干酪),洋人多闻之掩鼻,对我说起来实在没有什么,比臭豆腐差远了。
甚矣,中国人口味之杂也,敢说堪为世界之冠。
站长 –
大家作品就是不一般,看似平淡实则老到的文笔,旷达而又深邃的思想,需仔细阅读品味,才会发现汪曾祺作品的好。真是世间惟一汪曾祺。
wwybb –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昆明的雨。大家之作,慢慢读之。孩子说,学了《端午的鸭蛋》满脑子都是吃的,本性还是一个吃货,哈哈哈……。
?欠?已停? –
朴实的文字让人读来心情舒畅,如清粥小菜,通体舒畅。